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8, 有关锋面位置、锋面类型的判断, M大气活动中心, M大气活动中心偏强会, 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08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图1示意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图2示意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当日( )
A. 甲地昼短夜长B. 乙地昼长大于甲地
C. 乙地日出东北D. 甲地位于乙地西南
2. 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再次测量标杆日影发现影长变长,则第二次测量日期可能是( )
A. 3月28日前后B. 6月29日前后C. 9月30日前后D. 12月29日前后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昼夜平分,A错;甲地正午日影朝北,说明太阳直射点没有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直射甲地。据此可知,该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夜等长,B错;此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6: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10°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西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D对;此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乙地日出正东,C错。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可知,当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时,可得出太阳直射赤道,时间大约为春秋分日。一周后的相同时刻旗杆的影长变长,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知第二次观测日期为秋分日之后,为9月30日前后,C对,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点的纬度-当地纬度|(纬度,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日出、日落方位(1)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东南)、日落西北(西南)。(3)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地壳运动形成断层的过程中,山体被切割,使断层面呈现出三角形态的陡崖,称为“断层三角面”。某研究小组在某山脉考察时发现,该山脉山体以花岗岩为主,形成沿同一方向排列的一系列断层三角面(图1),目前该地区地壳较稳定。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3. 该断层三角面所处断裂带的走向是( )
A. 南—北走向B. 西北—东南走向
C. 东—西走向D. 西南—东北走向
4. 构成该山脉山体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 ①B. ②C. ③D. ④
5. 图1中所示断层三角面未来发展趋势通常是( )
A. 坡度逐渐变陡B. 坡面逐渐后退
C. 海拔逐渐增高D. 岩性发生变化
【答案】3. A 4. B 5. B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可知,断层三角面所处断裂带的走向与向东指向标的指向垂直,说明该断层三角面所处断裂带的走向是南—北走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由图2结合所学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可知,④只能生成②,②只能由④生成,说明④是岩浆,②是岩浆岩;①③表示的是沉积岩或变质岩。由材料可知,该山脉山体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即图2中的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图1中刚形成的断层面呈现出三角形态的陡崖,随着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的进行,断层三角面坡度变缓,坡面后退,海拔降低,AC错误,B正确;花岗岩岩性坚硬,在没有发生变质作用等地质作用时,岩性不易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主要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侵入岩一般位于岩石圈内部,喷出岩接近地表;沉积岩一般位于地势低洼,具有稳定沉积环境的区域;变质岩一般位于地壳内部。
锋两侧的气象要素具有明显差异,下图为北美洲部分气象观测站点在某日8:00测得的气温、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数据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有关锋面位置、锋面类型的判断( )
①甲冷锋②乙暖锋③丙暖锋④丁冷锋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7. 此时站点a到站点b之间的部分气象要素变化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6. A 7.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锋面位置、锋面类型可根据气温、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数据的差异来判断,锋面位于两侧风向差异最大的位置,气温高低和风速大小判断冷暖气团的主动性,从而判断锋面类型。甲为冷锋、乙为暖锋、丙为冷锋、丁为暖锋,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
【7题详解】
站点a到站点b之间应该有冷锋面存在,气温变化是逐步升高,不会有先降低过程,A错误;降水和云量应该是冷气团一侧的站点a较多,站点b因冷锋面未到达,降水和云量比较少,B错误,C正确;气压根据图示数据判断应该站点b低于站点a,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点睛】锋面系统分为冷锋和暖锋、准静止锋。暖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锋指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下图示意某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M是一个多分布于60°N附近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其强度和位置对东亚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M大气活动中心( )
①与冷暖气流相遇有关②与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散
③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④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9. M大气活动中心偏强会( )
A. 导致东亚出现暖冬现象B. 有利于东亚灾害天气减少
C. 导致西北季风势力增强D. 有利于其南部P海域航海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M是一个多分布于60°N附近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提示、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M为阿留申低压。一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因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保留在海洋上,③正确④错误;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盛行西风(暖气流)和极地东风(冷气流)相遇形成的,①正确;北半球低压中心呈逆时针向内辐合,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B对,排除ACD。故选B。
【9题详解】
阿留申低压势力偏强时,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加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东亚冬季风(西北季风)势力增强,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增多,AB错,C对;阿留申低压势力增强,气旋活动频繁,其南部P海域易有暴雨、暴雪、大风、浓雾、风暴潮等,不利于航海,D错。故选C。
【点睛】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冬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形成冷高压,将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将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夏季亚欧大陆低纬度形成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将高压保留在海洋上。
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较大。2022年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 )
A. 13.3%B. 15%C. 26.8%D. 61.4%
11. 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主汛期反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环流异常B. 气温高蒸发强
C. 农田引水灌溉D. 梅雨尚未来临
【答案】10. A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水汽输入主要表现为降水量,水汽输出主要表现为蒸发量,结合图片可知,降水补给总量主要是25.1%+1.7%=26.8%,蒸发量应为11.8%+1.7%=13.5%,地表径流占比应为26.8%-13.5%=13.3%,故选A。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大,故造成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夏秋连旱的直接原因是受季风影响,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夏季风源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风和副高均属于大气环流因素,大气环流异常导致了长江流域主汛期反枯现象,A正确;若降水多,即使气温高蒸发强也不会直接导致主汛期反枯,B错误;农田引水灌溉不会导致主汛期反枯,梅雨一般出现在6月份,7-8月梅雨已经结束,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经过数年的追踪检测,发现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地面雨水径流量。下图示意水循环及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雨水花园可以( )
A. 加强①环节B. 减弱②环节C. 减弱③环节D. 加强④环节
13. 雨水花园中砾石层的主要作用是( )
A. 净化水质B. 蓄积雨水C. 增加下渗D. 减少蒸发
14.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 解决淡水不足B. 减轻热岛效应C. 缓解城市内涝D. 美化城市环境
【答案】12. D 13. C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环节为地表径流,②环节为地下径流,③环节为蒸腾,④环节为下渗;雨水花园上方种植植被,能拦截地表径流,并且增加蒸腾,减弱①环节,加强③环节,AC错误;由于雨水花园能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使得地下径流增加,②④加强,B错误,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砾石层位于雨水花园最底层,且砾石层缝隙较大,有利于雨水的通过和下渗,C正确;净化水质主要靠上方的砂层和种植土层过滤,A错误;砾石层对于蓄积雨水的作用不大,B错误;由于其位于地下的底层,对减少蒸发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雨水花园的主要作用是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由此判断可知其核心功能是缓解城市内涝,C正确;雨水花园蓄积的淡水水量不大,不能解决淡水不足,A错误;雨水花园虽然能够通过植被来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城市环境,但都不是其核心功能,BD错误。故选C。
【点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改善水循环,调节小气候。海绵城市建设主张低影响开发,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都是通过植被来滞留雨水,等到天晴,滞留的雨水完全可以蒸发。而透水路面因为地表孔隙率很大,雨水下渗后滞留在底下,等到天晴时多余的水分也会随着地表空隙被蒸发。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改善水循环系统,补充地下水,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而提出的。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图1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 )
A. 表层砂土空隙大,蓄水能力强,土壤含水量高
B. 下层黏土黏粒多,水分下渗多,土壤含水量高
C. 雨季上层砂土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含水量低
D. 旱季下层黏土阻隔地下水上升,土壤含水量低
16. 丰产沟的作用是( )
A. 培垄增加了土壤水分,利于花生与地瓜等作物的生长
B. 挖沟提高了排水能力,有利于冬小麦等作物正常生长
C. 培垄增加了太阳光照,利于花生与地瓜等作物的生长
D. 挖沟深翻提高土壤肥力,利于冬小麦等作物正常生长
【答案】15. D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壤含砂粒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透性良好,蓄水保水抗旱能力差,A错误;下层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不良,不利于水分下渗,B错误。根据材料“年降水量800 ~ 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分析可知,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雨季降水多,上层土壤下渗较多,但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C错误;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土壤水蒸发较快,下层黏土阻隔地下水上升,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图2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挖沟培垄,春季在垄背种植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冬小麦。花生、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有利于土壤排水,A、C错误;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通常不需要排水,B错误;春季气温回升,该地土壤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面临缺水问题,所以沟底变深,有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同时深翻提高土壤肥力,利于旱季越冬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成活率,保障粮食产量,D正确。故选D。
【点睛】砂质土壤可耕性好,潮热,透水性强,透水透气性好,但有机质少,土壤贫瘠,水分不足,水肥渗漏,保水保肥能力差。黏质土壤含砂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下图示意陕北黄土丘陵区某局部地区植被群落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影响沟坡与沟谷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B. 降水C. 土壤水分D. 土壤肥力
18. 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该地的草本群落将逐渐演替为( )
A. 荒漠B. 灌木C. 草原D. 乔木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沟坡分布香茅草、铁杆蒿等植物,沟谷以草甸植物为主。香茅草、铁杆蒿等植被较为耐旱,草甸植物喜湿,说明沟坡与沟谷两地的土壤水分条件不同,C正确;两者的海拔差异小,气温差异小,A错误;局部小区域,降水和土壤肥力差异小,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更好,不可能由草本群落演化为荒漠,A错误;当前该地以草本群落为主,当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会演变为对水分条件要求更高的灌木,B正确,C错误;该地位于陕北黄土丘陵区,海拔1300~1700m,水热条件较差,即使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良好,也不能满足乔木生长,D错误。故选B。
【点睛】植被与环境相互作用。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环境(包括热量、光照、水分等)影响植物的种类、形态以及分布。在稳定的植被中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6分。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北部冲积扇地貌发育广泛,尤以沙柳河和泉吉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下图示意青海湖北部冲积扇分布,下表示意沙柳河和泉吉河流域特征比较。
(1)描述青海湖北部冲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
(2)沙柳河冲积扇发育面积远大于泉吉河冲积扇,请说明原因。
【答案】(1)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展宽,水流流速减慢,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入湖口处维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2)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落差大,河流流速'快,长度长,沙流河流域面积大,流量大,含沙量大,携带的泥沙物质多,流出山口后地势平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扇面积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为背景,涉及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冲积扇的形成是河流搬运、堆积作用,河流在上游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携带大量泥沙向下游地区搬运,河流流出山地,地势开阔,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细颗粒物质被搬运的距离更远,粗颗粒物质被搬运的距离相对较近,从山口向外,泥沙颗粒不断减小。
【小问2详解】
读表分析可知,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落差大,河流流速越快,长度长,流量大,含沙量越大,携带的泥沙物质越多,沙柳河流域面积大,流出山口后地势越平缓,越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扇面积越大。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禁锢在高空形成的一种特殊锋面。云贵高原北侧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常出现两支冷锋相遇形成的锢囚锋,其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下图示意云贵高原北部某年某月一次锢囚锋控制下的天气形势。
(1)据图简述云贵高原北部地区此次锢囚锋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锢囚锋降水量较大的原因。
【答案】(1)冷空气从渭河平原南下时,受秦岭山脉阻挡,冷空气发生分流;一支流经四川盆地的冷空气在云贵高原西北部形成东移冷锋;一支流经汉江平原的冷空气在云贵高原东北部形成西移冷锋;两支冷锋在云贵高原北部相遇,将暖气团抬升到高空,形成锢囚锋。
(2)云贵高原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且纬度较低,空气水汽含量大;锢囚锋将暖湿空气抬升到高空,水汽凝结形成降水;云贵高原北部纬度较低,冷空气势力较弱,加上地形阻挡,锢囚锋稳定少动,控制时间较长,降水量较大。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云贵高原北部地区某年某月一次锢囚锋控制下的天气形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锋面天气系统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云贵高原北部的锢囚锋是两支冷锋相遇形成的。结合示意图可知,此次锢囚锋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冷空气分流与相遇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冷空气分流的角度分析可知,冷空气从渭河平原南下,受到秦岭山脉的阻挡,发生了分流;一部分冷空气流经四川盆地,在云贵高原西北部的大娄山西北部形成东移的冷锋;另一部分冷空气经汉江平原南下,在云贵高原东北部形成西移的冷锋。从冷空气相遇的角度分析可知,两支冷锋在云贵高原北部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锢囚锋。
【小问2详解】
锋面形成的降水可从空气水汽含量、抬升强度、锋面控制时间等角度进行分析。该锢囚锋形成于云贵高原北部,所在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较低,空气水汽含量大;锢囚锋将暖湿空气抬升到高空,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降水;云贵高原北部纬度较低,冷空气长途跋涉后势力减弱,加上地形阻挡,锢囚锋稳定少动,控制时间较长,降水量较大。
2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德雷湖是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海迹湖,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
(1)分析马德雷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
(2)盐度的差异会影响海水的运动,由此判断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表层水体的流动方向,并说明原因。
【答案】(1)气候较为干旱,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
(2)由海向湖,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流动。
【解析】
【分析】本题以马德雷湖为材料,涉及咸水湖的水文特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小问1详解】
马德雷湖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
小问2详解】
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泊应为淡水湖,淡水湖有进口有出口,盐分不易积累,湖水盐度不会太高,而咸水湖有进口无出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
2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研究,北纬30°附近在古近纪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当时我国中东部的环境如同今日大西北干旱区一样。新近纪青藏高原隆起,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下图示意我国古近纪与新近纪中国干旱带分布。
(1)画出高原季风夏季风环流图,并分析原因。
(2)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烟雨江南形成的影响。
【答案】(1)
原因: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的比热容不同,形成了热力差异。夏季高原比周围大气温度高,形成热源,气流上升使气压降低,使风吹向高原。
(2)江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与高原季风风向一致,两者相叠加使得江南地区气候的季风性增强,增加降水;青藏高原海拔较高,能够阻挡一部分冬季风,使我国江南地区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减小;青藏高原将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西风能够携带印度洋水汽到达江南地区,使其气候更为湿润。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高原季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季风环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故高原季风的成因是由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的比热容不同,使高原面和周围地区形成了热力差异。而夏季,由于高原海拔高,受太阳辐射较强,高原的气温高于周围大气,使高原成为热源,形成了上升气流,使高原的气压降低,而周边气压较高,故风由周围吹向高原。环流图如下: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江南地区较为干旱。而在青藏高原隆起后,形成了高原季风,而江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风向与高原季风风向一致,两者相叠加使得江南地区气候的季风性增强,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增加,使江南地区气候更为湿润;由于青藏高原位于江南地区的西侧,使得海拔较高青藏高原能够在冬季为江南地区阻挡一部分冬季风,使江南地区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有所减小;由于青藏高原纬度介于26-40°N之间,故青藏高原的隆起,能够将北半球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从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吹向我国,而南支西风带能够携带印度洋水汽到达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的气候更为湿润。河流
落差/米
长度/千米
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沙柳河
1500
105.8
1442
泉吉河
1108
65
56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校际联合考试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盐矿资源开发导致,表示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的是,影响该地主导风向的最主要因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33,442,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