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三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联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件 课件 5 次下载
-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登高》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声声慢 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主讨论为主,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组织教学,环视课堂。
课前三分钟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
播放幻灯片1,内容:李清照画像
一、导语
当诗歌的盛世成为过去的时候,作为“诗余”的次走向了前台。走进词的天空,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少了大唐的气势,多了两宋的情怀;少了整齐划一的句式,多了长短曲折的别致;少了酣畅高歌的豪迈,多了浅酌低唱的缠绵;少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傲气,多了“润物细无声”的含蓄。而在中国的词坛上有许多大家名垂千古,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但其中有一位女词人却在此大放光彩,她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李清照。
二、走进文本
(一 )初读: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位同学进行范读,范读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3.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并范读。
(二) 精读:借助意象,品味情感
1.圈画意象:古人抒发内心情 感时,往往会寄托在一些事物上, 这些事物被称为意象 。请同学们 再次朗读课文, 找出词人运用了 哪些意象来表达愁之深之重? 请将这些意象用笔圈画出来。
明 确:淡酒 、急风 、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小组合作,品味情感:请同 学们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意象给分别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
预设:
(1)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意象分析:淡酒、急风 。从急风可以看出,寒风急促,环境清冷,前一句写道“乍暖还寒”,可见天气变化无常,天空突然刮起寒风,所以词人想借酒驱寒,更是为了消愁,却没有抵挡得住。“淡酒“有两种解释,一说酒的味道清淡, 不足以御寒, 也是词人的字面意 思; 二说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一个“淡”字 表 明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愁苦。
朗读指导:“淡酒”蕴含了作者浓重的愁苦,在朗读时应当低沉、缓慢,“三杯”“两盏”之间停顿稍稍长些,后半句联系标点符号 “!”,情感迸发,语调要上扬一些,着重强调风的急迫感, 让人感受到环境的恶劣。
(2)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意象分析:大雁 。词人正沉浸在悲伤情绪之中,空中突然有大雁飞过,是作者往日相识的雁群,内心的愁苦更深了 。此处可联系 其他作品,李清照曾多次写到大雁,如《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是和丈夫相逢的希望 。而此时大雁飞 过,她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大雁依旧可以传书,但写信的人却 已经不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绝望。
朗读指导: 在朗读时要把握作者的丧夫之痛,读出无依无靠的寂寞、惆怅之感。
(3) 满地 黄 花 堆 积,憔 悴 损 、 如今有谁堪摘?
意象分析:黄花,即菊花 。菊花凋谢,残英在地,堆积惟悴,词人却无心欣赏,任由菊花憔悴凋谢 。词人的《醉花阴》也有对黄花的描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的黄花比喻女子惟悴的容颜,憔悴的不仅仅时菊花,更是诗人自己,她面对满地的黄花,可能想起了变老的容颜、流逝的青春 、幸福的过往,对比之下,内心的愁苦、伤感可想而知。
朗读指导:“满地”重音强调,“憔悴”要放低声音,“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是反问,饱含着伤感的情绪,突出强调“有谁”,可带上些微哭腔,传达作者的哀怨、伤感。
(4)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意象分析:梧桐、细雨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如“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如“无边丝雨细如 愁”。这首词中的梧桐和细雨被赋予无边的愁情,而且是黄昏的梧 桐和细雨,更增添了一种凄婉、暗淡的感觉。在孤独与忧愁之中,时间仿佛凝滞了,一点一滴的雨声 好像不是落在梧桐叶上,而是打在词人的心里,淋湿了整个身心。
朗读指导:在朗读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这个凄冷的雨夜里,单调的雨声打在梧桐叶上,更是敲打着词人千疮百孔的心,愈发感到悲凉和不可名状的压抑 。其中,“更兼”要重读,“点点滴滴”这样的叠词,要由轻到重,一字一顿。
3.意境品析:请同学们思考,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总结:词人将自己伤感 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淡酒、急风、大雁 、黄花 、梧桐 、细雨等萧瑟惨淡的意象之中, 营造了凄惨悲凉 的意境,使得愁情氤氲一片,无处不在。
4.再次朗读文眼所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指导:“这次第”读得要快 , 音量要大 , 展现无边痛苦和辛酸,三字读完后,要有较长的停顿,“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愁”字重读,语调上扬,“了得”二字,则宜放慢语速,轻声传出,适当拖音。
(三) 品读:知人论世,引发共鸣
古诗词的情感把握不能只看文本内容,必须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志趣等,感知其精神世界。通读相关文献可知,李清照其实并不仅仅是个只知伤春悲秋 、怨天尤人的柔弱女性,她的性格中自有坚韧刚毅之处,如《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掷地有声,从中能看出她的气度和风骨 。 但囿于时代因素,作为女性,李清 照无法驰骋沙场,只能寄情词作 。因此,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品读, 需要结合其自身性格,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四)合作探究
1.曾经天真欢乐的少女,为何成了这般憔悴模样?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究竟为何而愁? 她的愁包含了几层含义 ? 注意知人论世 。
明确:(1) 孀居之苦:在一个残秋的早晨,词人若有所思,似在寻觅些什么,可终究无所得,孤身一人,冷冷清清,独自承受着寒风
侵袭。
(2) 丧夫之痛:靖康之难后,夫妇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 逝,本人颠沛流 离 、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3) 亡国之恨:靖康之变,战乱不断,李清照夫妇辗转流离,后来丈夫去世、珍藏的文物尽毁、再嫁非人,经历了这一切后,词人内心早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少女,而是无尽的愁苦 、无奈 、悲愤,她的愁情是个人不幸和时代苦难的结合。
2.怀着这种愁情,再次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四、评读:展示自我,师生互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根据自己的体会完成对文本的独特阐释,并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五、总结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播放《 声声慢》歌曲。
语文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高中苏教版声声慢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声声慢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词人介绍,词作背景,全词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