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2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4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5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6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7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08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共49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第2课时爱莲说周敦颐 CONTENTS 教学目录教材课后习题08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感受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爱莲说》,了解“莲”的形象,认识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情回顾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3.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学习目标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奠基者之一,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周敦颐( )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 ( ) 亵玩( )鲜有闻( ) 噫( )必记字词yífánxiǎnzhuó liánxièyīyū字音字形古今异义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栽种)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必记字词词义理解一词多义 鲜远陶后鲜有闻 (形容词,少) 芳草鲜美 (形容词,鲜艳)香远益清 (动词,远闻)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距离长)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闻)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初读课文朗读指导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非常,很多只指唐朝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从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沾染(污秽)更加耸立的样子水波洗艳丽竖立亲近而不庄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以为,认为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有道德的人2叹词,表示感慨少听说应当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找出描写莲的形象的语句。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莲的?赋予了莲什么品质?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品质。外形特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气姿态: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人格力量和高洁形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不可轻慢亵渎。①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②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③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是为了突出莲的高洁形象。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托物言志。委婉批判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课堂小结课文主旨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批判。1.巧用象征,托物言志文章分别赋予菊、牡丹、莲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也有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批判。写作特色课堂小结2.巧用衬托,主题鲜明文章写了三种花,并由花及人,写了三种人。开篇作者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接下来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花之君子者”,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作者以“菊”“莲”“牡丹”的顺序来写世人对这三种花的喜爱情况,一“鲜”一“何”与一“众”,两“褒”一“贬”,以牡丹作反衬,用菊作陪衬,在读者心中自然地塑造了莲的美好形象。莲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生长环境外形特点香气姿态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爱莲说君子(托物言志)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关于“莲”的诗积累拓展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教材课后习题二、《陋室铭》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三、《爱莲说》中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的美好品质。和同学们讨论,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点拨:先熟读,再背诵。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指陈元方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谢谢大家!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17《短文两篇》课时2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