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容理解,问题探究,重点句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出题人:** 审题人:**
姓名: 班级 : 学号:
(一)咏雪
一、内容理解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二、问题探究
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情景。
三、重点句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内容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二、问题探究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①“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②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人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系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去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三、重点句翻译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诫子书
一、内容理解
诫,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劝勉的信。
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并以此告诚,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如何才能修身养徳呢?方法是“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俭”就是节位、位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オ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オ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オ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所以更应惜时勤学,学习的目的是成オ,而成大是为了贡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诸葛亮的教子之心是非常明确的。
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宇专一的精神状态。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三、重点句翻译。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狼
一、内容理解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后一部分即第5段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暑户心理、行动的变化。问题探究
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贪婪。如“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凶残。第二个特点:狡猾。如“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狡猾。
2.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屠户身上表现了复杂的性格。一是怯儒,这主要是最初的“投以骨";在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
3.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最初处于主导地位,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屠户则处于被动地位,可是最终是人奋起自卫,先后杀死两狼。这就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4.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五)《穿井得一人》
一、内容理解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德国文学批评家菜辛曾指出,人们对于寓言中包含的教训,本来是抽象地认识到的,寓言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把握它,从而对于类似的事情和现象便能够认识得更清楚,这就是寓言的寓意。从思想内容上看,寓言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对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从风凤格、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1.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六)《杞人忧天》
一、内容理解
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杞人当然是可笑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可笑的想法呢?主要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他把天空看作一块大石板一样的物质,因而担心它碎裂崩塌;他又忽视了相祖辈辈的生活经验,为了一件从未发生的事而操心。而经过他人开导之后,才“舍然大喜"。后来,我们就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二、问题探究
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此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各抒已见
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中心,选择不同的切入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