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1、2024年中学联盟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1、2024年中学联盟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第1页
    11、2024年中学联盟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第2页
    11、2024年中学联盟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1、2024年中学联盟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

    展开

    这是一份11、2024年中学联盟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6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jí中 (记载 记录)的“竹鹊”“木鸢”是何时转为“纸鸢”的,因文献匮乏不得而知。在人们的认知中,它们似乎是属于相同性质的事物,即现在所说的风筝。 (根源 起源)于2400年前的风筝,从dàn生之日起至今,便与民间风俗有着不可抹杀的联系。风筝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应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风筝的放飞仪式和放飞游戏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古jí 籍
    ②dàn 诞 生
    (3)在语段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解答】答案:
    (1)D
    (2)①籍;②诞
    (3)记载 起源
    2.(8分)古诗文默写。
    古人常在古诗文作品中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苏轼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①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张养浩途中看见宫殿遗址,用“② 伤心秦汉经行处 ,③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对王朝由盛到衰的感伤;范仲淹用“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的意愿;李清照用“⑤ 我报路长嗟日暮 ,⑥ 学诗谩有惊人句 ”(《渔家傲》)表达了自己晚年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杜牧则用“⑦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⑧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解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
    ③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注意“宫阙”的书写)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我报路长嗟日暮(注意“嗟”的书写)
    ⑥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
    ⑦商女不知亡国恨
    ⑧隔江犹唱后庭花(注意“隔”的书写)
    3.(3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据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开封勾栏瓦舍遍布全城。
    ②豫剧在河南民歌小调的基础上融合北曲弦索、秦腔等地域特色,形成了河南梆子这一最初的豫剧形式。
    ③并且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观者众多,颇为热闹。
    ④在明朝中后期,河南时尚小调在开封及其周边盛行。
    ⑤而后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豫剧”。
    ⑥豫剧最早出现在开封及其周边地区。
    A.⑥①③④②⑤B.⑥④②①③⑤C.①③②④⑤⑥D.④②③①⑤⑥
    【解答】⑥为首句,引出对象“豫剧”,①承接⑥引用资料,说明北宋时期开封勾栏瓦舍遍布全城的现状;③承接①,继续说北宋时期的现状;④引出明中后期的状况;②承接④的“河南时尚小调”;⑤承接②“河南梆子”。
    故选:A。
    4.(7分)2023河南开封朱仙镇民俗文化节活动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小文同学找到了一则与朱仙镇民俗文化节活动相关的新闻,请你帮他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左右。
    标题:_________
    1月14日,我们的节日——2023中国•朱仙镇年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在朱仙镇启封故园举行。活动时间为1月14日至2月8日,为期26天。2023中国•朱仙镇年文化节系列活动将以“踔厉奋发向未来,共聚朱仙过大年”为主题。通过开展传统节俗活动,推动节日文化旅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农文旅结合,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不断扩大朱仙镇作为中国四大名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影响力,打造开封文化旅游新名片及开封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新亮点。
    (2)(3分)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展示是文化节的重要内容。请你认真观察如图这幅名为《满载而归》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说说你从中观察到的鲜明特色。




    (3)(2分)小文想为从活动现场传来的一幅图片配一副对联,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笑世间 大肚能容 难容诸事 开口便笑 可笑之人 容天下
    上联:
    下联:
    【解答】答案:
    (1)2023年中国•朱仙镇年文化节系列活动盛大开幕。
    (2)《满载而归》年画展现了朱仙镇年画财富和富饶的主题,传递着对财富和好运的美好祝愿。
    (3)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
    下联: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5.(4分)名著阅读。
    名著人物是理解名著内容的“灵魂”。在“名著人物深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名著内容从两方面回答。
    ①造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②《水浒传》中的“奇女子”有哪几个?请写出两个,简析理由。
    【解答】①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第二辆车被孙侦探敲诈了去,第三辆车为埋葬虎妞而卖掉,最终自己的梦想破灭,由一个有梦想、勤劳朴实、好强上进的人变成了一个好吃懒做、贪图小便宜、不愿出力的行尸走肉。祥子的悲剧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孙侦探、大兵、车厂主刘四对祥子的掠夺压迫也影响了他的命运,还有祥子自己的性格局限,梦想破灭后自暴自弃也让他最终成为了悲剧人物。
    ②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结合《水浒传》中的“奇女子”任选两个介绍即可。如:扈三娘,其人性情刚烈,纯朴热肠、心地善良,忠肝义胆,善舞刀弄抢,有巾帼英雄之风范。她武艺高强,可以和男儿沙场上较量也不落下风。孙二娘绰号“母夜叉”,她敢爱敢恨,风骚大胆,同时她聪明机智、重情重义,救助武松,还策划了连环计,设计了阴阳生死棋。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6.(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坚硬的麦粒
    邱立新
    麦粒和妹妹麦芽天天去河边草甸薅猪草,夕阳把天烤得红彤彤时,她俩才推着满满一木车猪草往回走,刚到家门口,就听见娘在屋里说话。
    张老师,我知道你是为麦粒好……
    张老师又来了,麦粒满载收获的心忽地淋了水,山似的猪草垛在她心里坍塌了,她蹲坐在院门外墙根底下,两只干裂的染了青草汁的手跟一棵草扭在一起。一阵脚步声响,麦粒赶忙立起身。
    麦粒,你有六天没上学了,功课落下不少,上学去吧。
    老师,我、我不念了。
    麦粒,咱班排练的合唱也需要你,你是领唱。
    麦粒想说,老师,我想去念书,可我娘让我薅猪草卖钱。但她瞅瞅娘剜她的眼神,把话含在了舌头根底下。
    娘说,麦粒呀,你是家里的老大,多帮衬帮衬家里吧,三个弟弟将来得盖房子、娶媳妇。
    麦粒说,娘,我就想念书。
    你爹肺病刚好,生产队里上工都是强挺着呢。
    麦粒哑了口,上学的念想被娘的话卷进了土里,还踩得严严实实。可张老师让她去念书,去参加大合唱,麦粒心里的土又活泛了。张老师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张老师头年春上来了后,他们班同学像河滩青草遇到杨柳春似的,一个个茂腾起来了,无论是拔河比赛还是其他社团活动都排在各班前面,就连上课念课文的声音,也能传出去好几里地远。
    此时,张老师的目光透过眼镜片,望着麦粒,阳光般笼罩着矮小黑瘦的麦粒。麦粒扯扯毛兔尾巴似的黄草辫,眼泪一下子喷涌而出,鼓足勇气说,娘,我要上学。
    麦粒娘一下子愣了,两手扎扎着,继而抬起来,打了麦粒一巴掌,我打你个不懂事的东西。
    麦粒娘说啥也不让麦粒去上学,最后张老师找来了大队支书。支书是当过兵扛过枪打过仗的人,他瞅瞅麦粒娘补丁缀补丁的衣裳,看看顺着炕沿儿一溜站着的四个面黄肌瘦的小人,支书犯了难。
    张老师说,不学习,更断不了穷根。
    麦粒娘说,五个崽子,怎么养?
    能认得几个字,不是文盲……就行啦。麦粒爹干活回来了,蔫耷耷进屋说。
    支书把烟袋管子往炕沿儿磕打两下说,这样吧,麦粒的学费我出。
    支书,你家也有孩子上学,日子也紧绷。麦粒娘拦住。
    不行,不行!麦粒爹涨红了脸。
    只要让麦粒上学,麦粒的学费我来出。张老师说。
    麦粒知道,张老师已动员他们班三个困难同学返校了,他们的学费都是张老师出的。最后,在张老师执意坚持下,麦粒的学费由张老师出。麦粒的爹和娘再没什么话说了。
    麦粒重新返校上学后,人更勤奋懂事了,每天鸡叫头遍就去河边打猪草,放学回家一写完作业,就跟娘坐煤油灯下编炕席。
    一天,麦粒一家人摸黑蹲井台边喝着苞米面糊糊时,院门响了,老支书扛着袋米进来了。
    支书,您这是做啥?麦粒娘放下饭碗,迎了上去。
    麦粒她娘,我刚磨了点高粱米,孩子们正在长身体,接济你们一下。
    这可使不得,我们粮食够吃……麦粒娘说。
    就别硬撑着啦,我昨天和张老师去镇上请示了,镇党委下了批文,像你家麦粒麦芽这样念不起书的孩子,以后免学费!支书把米放到窗台下,喘了口气。
    支书,您和张老师是好人。麦粒爹赶紧拉支书进屋,点着了灯。
    院子里,麦粒听着爹娘和支书的谈话。听着听着觉着眼前有了亮光,她抬起头,原来是皎洁的满月升上来了。
    多年后,北地村小学分来一位年轻女老师。
    学校举行校庆文艺汇演,场面很隆重。已经是校长的张老师坐在观众席上,他身旁坐着须发花白的老支书。当新来的女老师上台领唱时,他们的眼眶都湿润了。
    这个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就是麦粒。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校园版》2022年12期)
    (1)麦粒经历了哪些波折,才得以重新返校读书?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她蹲坐在院门外墙根底下,两只干裂的染了青草汁的手跟一棵草扭在一起。(句中加点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不行,不行!麦粒爹涨红了脸。(麦粒爹为什么不同意支书为麦粒出学费?)
    (3)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张老师”和“支书”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读完这篇小说,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爱、成长、传递……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结合“麦粒想说,老师,我想去念书,可我娘让我薅猪草卖钱。但她瞅瞅娘剜她的眼神,把话含在了舌头根底下。娘说,麦粒呀,你是家里的老大,多帮衬帮衬家里吧,三个弟弟将来得盖房子、娶媳妇”句可知,麦粒娘想让麦粒干活赚钱帮衬家里。结合“你爹肺病刚好,生产队里上工都是强挺着呢”句可知,麦粒爹身体不好,家里需要劳力干活。结合“麦粒娘说,五个崽子,怎么养?支书把烟袋管子往炕沿儿磕打两下说,这样吧,麦粒的学费我出。支书,你家也有孩子上学,日子也紧绷。麦粒娘拦住”句可知,麦粒家出不起学费,支书想帮忙,但家里也拮据。
    (2)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
    “蹲”“扭”是麦粒的动作描写,结合“麦粒,你有六天没上学了,功课落下不少,上学去吧。老师,我、我不念了。麦粒,咱班排练的合唱也需要你,你是领唱。麦粒想说,老师,我想去念书,可我娘让我薅猪草卖钱”句可知,麦粒想上学,但家里穷,父母要让她干活帮衬家里,不让她去学校,所以当张老师有一次来她家时,她的内心极为复杂和难受。
    ②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支书,你家也有孩子上学,日子也紧绷”句可知,麦粒爹也知道支书家并不富裕,也有孩子养。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张老师又来了,麦粒,你有六天没上学了,功课落下不少,上学去吧。麦粒,咱班排练的合唱也需要你,你是领唱”“只要让麦粒上学,麦粒的学费我来出。张老师说”“麦粒知道,张老师已动员他们班三个困难同学返校了,他们的学费都是张老师出的。最后,在张老师执意坚持下,麦粒的学费由张老师出。麦粒的爹和娘再没什么话说了”内容可知,张老师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多次家访,让嗜血的学生返回学校,还拿出自己的收入资助孩子们,他是一个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好老师。结合“支书把烟袋管子往炕沿儿磕打两下说,这样吧,麦粒的学费我出。支书,你家也有孩子上学,日子也紧绷。麦粒娘拦住”“老支书扛着袋米进来了。麦粒她娘,我刚磨了点高粱米,孩子们正在长身体,接济你们一下。就别硬撑着啦,我昨天和张老师去镇上请示了,镇党委下了批文,像你家麦粒麦芽这样念不起书的孩子,以后免学费!支书把米放到窗台下,喘了口气”内容可知,老支书对农村的教育非常支持,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想资助麦粒,最后和张老师一起找到政府,解决了村里孩子们的上学问题,通过二人的行为,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那些在农村默默奉献的基层人员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也是通过他们展现了政府在对农村贫困失学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的优惠政策。。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结合“张老师又来了,麦粒,你有六天没上学了,功课落下不少,上学去吧。麦粒,咱班排练的合唱也需要你,你是领唱”“只要让麦粒上学,麦粒的学费我来出。张老师说”“麦粒知道,张老师已动员他们班三个困难同学返校了,他们的学费都是张老师出的。最后,在张老师执意坚持下,麦粒的学费由张老师出。麦粒的爹和娘再没什么话说了”内容可知,张老师不厌其烦地找失血孩子让他们返回校园,这是对孩子的认真负责,是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结合“学校举行校庆文艺汇演,场面很隆重。已经是校长的张老师坐在观众席上,他身旁坐着须发花白的老支书。当新来的女老师上台领唱时,他们的眼眶都湿润了。这个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就是麦粒”句可知,麦粒学成回村当上了村里的老师,说明老支书和张老师对贫困孩子的不放弃的爱传递给了下一代,而这种爱会代代传下去。
    答案:
    (1)麦粒娘想让麦粒干活赚钱帮衬家里。麦粒爹身体不好,家里需要劳力干活。麦粒家出不起学费,支书想帮忙,但家里也拮据。
    (2)①“蹲”“扭”是麦粒的动作描写,麦粒想上学,但家里穷,父母要让她干活帮衬家里,不让她去学校,所以当张老师有一次来她家时,她的内心极为复杂和难受。
    ②麦粒爹也知道支书家并不富裕,也有孩子养。
    (3)张老师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多次家访,让嗜血的学生返回学校,还拿出自己的收入资助孩子们,他是一个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好老师。老支书对农村的教育非常支持,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想资助麦粒,最后和张老师一起找到政府,解决了村里孩子们的上学问题,通过二人的行为,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那些在农村默默奉献的基层人员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也是通过他们展现了政府在对农村贫困失学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的优惠政策。。
    (4)张老师不厌其烦地找失血孩子让他们返回校园,这是对孩子的认真负责,是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麦粒学成回村当上了村里的老师,说明老支书和张老师对贫困孩子的不放弃的爱传递给了下一代,而这种爱会代代传下去。
    7.(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
    ①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数据显示,2021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数量超1.03亿人,而在2012年,这一数据为2484.51万人。数以亿计的人选择走进图书馆,既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肯定和认可,也充分说明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②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如今祖国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图书馆的覆盖更广、设施更美、服务更暖,人气也随之旺起来。这是社会发展阶段使然,也得益于科学规划的引领带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重磅举措,共同助力公共文化事业和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
    ③推进全民阅读,需要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是重要人群。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多读书,有助于明大道、修政德。阅读有益于提升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干事创业本领。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也能助推全社会阅读风气的形成。
    ④全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相继制定施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被摆上重要位置,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列为一项民心工程持续推进。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服务效能,对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产生重要影响。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12﹣16,作者:郑海鸥)
    【文本二】
    全民阅读事业“一直在路上”
    ①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群众获取精神食粮、增长知识技能的必要场所,更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机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数量破亿,公共文化事业和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注入更多文化力量。
    ②成就来之不易。过去10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一批法律法规,为图书馆事业取得新进展提供法治保障;各地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以整合资源的方式推动实现图书共享,截至今年6月,全国共有2642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各地创新服务举措,打造线上线下阅读新空间,提高全社会的图书资源流通运营效率……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吸引力和服务效能也在逐年提升。
    ③新形势、新需求呼唤新思路、新作为。在读者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进而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着实考验各地图书馆的治理智慧与角色担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农家书屋58万多家。最是书香能致远,让宝贵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用起来,关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④氤氲书香浸润全民阅读,涵养文明气质。营造浓厚读书氛围,各地图书馆“一直在路上”。
    (节选自《南方日报》2022﹣11﹣23,作者:静子)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本一和文本二标题都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均点明了论题。
    B.文本一第①段通过列举数据,说明全民阅读已在今天蔚然成风。
    C.文本一第④段中提到的意见、法规都体现了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
    D.文本一和文本二结构基本相同,都运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两个文本都围绕“全民阅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解答】(1)ABC.正确;
    D.有误,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文本一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而文本二则采取了先分散后合并的结构形式。
    故选:D。
    (2)结合“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可知,首先,作者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阅读。结合“如今祖国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图书馆的覆盖更广、设施更美、服务更暖,人气也随之旺起来。这是社会发展阶段使然,也得益于科学规划的引领带动”可知,然后,作者介绍了当前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认为这得益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划的引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民阅读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知,接着,作者引用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说明国家已经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和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的重要举措。结合“一系列重磅举措,共同助力公共文化事业和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可知,最后,作者总结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共同助力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
    (3)研读文本一可知,文本一主要强调了全民阅读对于知识、道德和思想的启迪作用,以及如何推进全民阅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研读文本二可知,文本二则更关注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事业中的作用,强调了各地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两个文本都强调了全民阅读对于促进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质、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
    (1)D
    (2)首先,作者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阅读。然后,作者介绍了当前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认为这得益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划的引领。接着,作者引用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说明国家已经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和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的重要举措。最后,作者总结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共同助力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
    (3)文本一主要强调了全民阅读对于知识、道德和思想的启迪作用,以及如何推进全民阅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文本二则更关注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事业中的作用,强调了各地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8.(11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兵有本干①: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②,民解落③;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智则知时化④,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⑤之数。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能若崩山破溃、别辨贾坠⑥;若鸷鸟⑦之击也,搏攫则殪⑧,中木则碎。此以勇得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决胜》
    【注释】①本干:植物的根和干,比喻事物的主体。②虚:指气虚,缺乏斗志。③解落:离散。④时化:时势的变化。⑤纵舍:追踪与舍弃。⑥别辨:辨别。霞(yǔn)坠:这里指陨星坠落。⑦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⑧搏攫:搏击攫取。殪(yì):毙命。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战于长勺”中的“于”,可译为“在”,引出了战争发生的地点“长勺”。
    B.“齐人三鼓”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三鼓”就是第三次击鼓军队出击。
    C.“彼竭我盈”中的“盈”是充满的意思,说明曹刿判断此时己方的军队士气正旺盛。
    D.乙文段中的“必义”“必智”“必勇”指出了用兵之道的根本,是全文论述的核心问题。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根据甲文段,谈谈你对鲁庄公的评价。
    (4)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乙两文段虽然都与战争有关,都强调了战争中① 人心向背和作战时机 的因素的决定作用,但甲文段通过叙述与描写,重在表现曹刿的② 作战见解 ;乙文段则通过议论,重在全面阐述作者对于战争的观点。甲文段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目的正体现了对乙文段的③ 虚实、盛衰 的“变”、④ 知先后、远近、纵舍 的“数”的观察。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三鼓”就是击了三次鼓。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辙,车轮碾过的痕迹;靡,倒下。句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3)本题考查人物的评价。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句看,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未可”“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句可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曹刿请见一段和乙文中“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内容可知,都强调了战争中人心向背和作战时机的因素的决定作用,但甲文段通过叙述曹刿请见时的三问,以及作战时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以”的描写,重在表现曹刿的作战见解;乙文段则通过议论,重在全面阐述作者对于战争的观点。甲文段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目的是因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句对敌情的观察和了解,正体现了乙文段的“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的观察。
    答案:
    (1)B
    (2)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
    (4)人心向背和作战时机 作战见解 虚实、盛衰 先后、远近、纵舍
    9.(4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2)“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词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意思是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这种一问一答,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
    (2)本题考查词人的情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作者借曹操赞颂孙权,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案:
    (1)示例:运用设问修辞,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
    (2)借用曹操赞叹孙权雄才大略的典故,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孙权的赞赏,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以及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译文: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犹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唯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四、作文(50分)
    10.(50分)作文。
    材料:岁月流逝,每个人都会收获一份生活的礼物。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答】
    最好的礼物
    那一天,我数学考了全优,妈妈给了我一个礼物——一盆小仙人球。我一看到这小仙人球就爱不释手,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从妈妈手中接过仙人球,暗暗下定决心:我要给小仙人球“足够”的水和关爱,让它快快成长起来吧!
    我每天开始给它浇水,还总是急急忙忙的。我在浇水的时候总是飞也似的跑到水壶边,灌满水后一下子提起水壶向窗台的仙人球跑,还十分小心地跑担心水洒出来。到仙人球旁就蹲下来,如猛虎下山之势往仙人球那灌溉,然后回到书桌旁,脸上挂满了兴奋的微笑。
    可是,小仙人球却在我的“关照”下死掉了!我立刻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我的仙人球死了!”我的脸由晴转阴,局部有小雨,“为什么会死呢?”
    “孩子!”妈妈却是一脸“我就知道”的表情,“仙人球的死,正是因为你给了它过多的爱!”妈妈一语道破。
    我立刻冒出了问号:为什么我给予过多的爱还会害小仙人球死呢?真的好奇怪好奇怪啊!
    妈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接着说下去:“孩子!仙人球在沙漠里早已习惯了酷暑,就算现在是夏天,那也没沙漠热啊!而你,给了仙人球太多的水分就会让仙人球死的!而我们人,也是不能有太多的溺爱,否则在溺爱里困住了手脚,就会被优胜劣汰的社会淘汰的!反之,若从小就在风雨中打磨,长大后才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
    是啊,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可以经受住阳光暴晒地折磨,风雨交加地鞭打,冰雪“残忍”地欺凌!也就只有这样的植物,才能傲然屹立在风雪之中不屑地嘲笑在温室里的鲜花!
    在这样一个炎热的酷暑,仙人球让我明白了很多。这才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最好的礼物!
    11.材料:心灵的礼物可以是丰富的学识、难忘的经历、成长的拼搏。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答】
    岁月的礼物
    花谢了,只留下繁花落尽后子规的哀啼;叶落了,只留下秋风萧瑟中老树的叹息;风逝了,只留下风平浪静中江河的哀思;梦碎了,只留下曲终人散后的默默哭泣;岁月匆匆地去了,却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4岁的天空是黑暗的。最疼我的外婆去世了。空空的房间只留下泪的气息和无边的寂静。不知道什么叫泪,什么叫痛,什么叫绝望,只知道一个爱我、宠我的人从此在人间消失了,看不见了也摸不到了。再没了那背着我哼歌的外婆了,再也听不到那爽朗的笑声了。我整天看着那寂寞的坟墓,呆呆地望着那黑色弥漫的天空。渐渐地,寂静中,我懂得了岁月的残酷。正是那段无情的岁月,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坚强。
    10岁的天空是洒满阳光的。那一年,我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是一个苦了一辈子的驼背老人,她对我的无限爱与宽容,让我今生难忘。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奶奶已为我准备好了一大碗炒饭。我端起饭,看着那满碗都是腻人的油,硬是赌气不肯吃。奶奶二说没说,又下厨给我炒了一碗,但倔脾气的我偏不肯吃。“有油的,我不吃。”“奶奶吃,行了吧?乖孙子,奶奶再给你炒一碗,不放油。”“不嘛,奶奶也不许吃。”任性的我耍起脾气。最后,我看见奶奶转过身将两碗饭倒掉了,重新炒了一碗金灿灿、香喷喷的蛋炒饭端上来,可我分明看见了奶奶那老泪纵横的脸、筋脉突兀的手和那让人触目惊心的驼背。我哭了,弯下腰一粒粒拾起了地上的饭。奶奶笑了,那是我见过的最欣慰、最迷人的笑,我的心里洒满了阳光。岁月匆匆,是奶奶对我的付出,让我明白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爱。
    初三了,繁重的学习任务接踵而至。竞赛成绩公布后,自己名落孙山,心头掠过一丝失望。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敢想像怎样面对母亲那刻满疲惫的脸。她为我的考试精心打点一切,她曾多少次孩子般地问我分数是否公布了。到家了。穿过田间小路,远远地,看见母亲蹲在田间伺弄棉苗。这厚实的泥土上,洒下了母亲多少汗水。远远地凝视着辛劳的母亲、可敬的母亲,连着天边那一片如血的残阳,霎时,稍纵即逝的岁月让我明白了:自己扛着的——是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岁月逝然无声,但它给我的礼物却掷地有声。伴随着岁月的馈赠,我将从容地踏上未来的道路。
    莫让年华付流水,莫让光阴逝无声。
    12.材料:困难,也许是生活送给我们的特别的礼物。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答】
    逾越障碍
    人们常常被一些定理、权威论证及经验所束缚,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我们如果不被它们限定,打破思想的束缚,跨越雷池,会发现更美好的风景。
    鸵鸟极善奔跑,弹跳力极强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圈养这种强健鸟类的栅栏却非常低矮,连几岁的小孩一扬腿也能跨过。但鸵鸟却甘心被这种对它们的能力来说根本不成障碍的栅栏所束缚,并且没有一只逃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鸵鸟小时候就被主人放养在这样的栅栏中,那时它们尚小,还不能够越过栅栏逃到外面。小鸵鸟试过许多次都失败了,就认为自己不可能跳过栅栏。久而久之中,就打消了逃跑的念头。在它们心中那些栅栏是不可跨越的“雷池”,其实它们早已可以跳过栅栏,奔向外面广阔的世界。
    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往往会嘲笑鸵鸟的愚蠢,但实际上人们也经常犯着和鸵鸟同样的错误。
    美国最大肥皂公司的老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穷人之所以一辈子成不了富人,并不是他们缺少才干或者机会,而是他们缺少成为富人的野心。”他解释说,自己从小是在贫民区长大的,一次他看到一个有钱人开着昂贵豪华的车从他家门口经过,他内心羡慕不已,就回头问妈妈:“我家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富有呢?”他妈妈回答说:“因为你的祖父、父亲根本没有致富的念头。”从此,他就打破了以往“穷人就是穷人”的观念,坚信自己是能够富有的——跨越心灵的雷池,终于成为世界黑人首富。
    可见,想取得成功,必先跨越心灵的雷池,在心理上有所突破才能获得成功,要相信自己才能成功。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那些世俗的条条框框从不适合自己,才能跨越心灵的雷池。
    相信自己,是实现人生跨越的第一步!
    A.mǒ
    shòu
    B.mò
    shòu
    C.mò
    chóu
    D.mǒ
    chóu

    相关试卷

    22、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

    这是一份22、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与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1、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

    这是一份21、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

    这是一份20、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与解释),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知识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