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考试科目: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遏制谣言或错误信息的流传,避免社会恐慌,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官方公开信息的不及时、不完善,极易造成媒体对疫情严重性的误判和报道的迟滞,不能起到有效预警。
二、“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随着疫情扩散,媒体消息来源更加多元,出现下沉的趋势,“人”的地位受到重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
三、越靠近现场,情感倾向越强烈。在19项编码的消息来源中,记者观察、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通市民、网民、其他公众人物、医疗机构作为信源的稿件与其他信源的稿件相比,因为融入了更多的切身经历,具有更鲜明的情感倾向。
四、报道倾向总体呈中性,党媒更偏正面。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
……
(数据说明)
一、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编者注: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比前者偏市场化运营。)
二、为了对比湖北当地媒体和其他地区媒体报道的区别,选择了湖北、广东、北京三地作比较,并将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6家地方级媒体作为分析对象。北京和广东都曾属SARS疫区,且是目前为止防控疫情扩散压力较大的地区。
三、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
(摘编自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
材料二: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编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
材料三:
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
B.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C.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
D.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
2. 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新闻学子对国内数千条新闻报道进行了扎实的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既有原创性又客观深刻。
B.材料一中新闻学子还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使得这篇新闻观察成为可看性很高的数据新闻。
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D.材料二论证语言通俗易懂,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
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
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
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某些用户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
4.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避免“曼德拉效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声不吭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儿,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
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
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
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
“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
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
“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
“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
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
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
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
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
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弹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漫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通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着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
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木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
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不管怎样,他一声不吭……”
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
【注】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二战后作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发表的《一声不吭》,反映二战后德国“小人物”的悲苦遭遇,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构思新颖,情节在平行、交替中展开,让回忆、现实和联想自然交织。
B.小说采用双主角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话语权的同时,第一人称叙写也便于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外貌描写,表现人物身份、境遇,并对情节发展起作用,如小姑娘面色苍白、头发枯黄,妇人干瘦,暗示她们生活困窘,为下文无法按时交付辅导费作铺垫。
D.小说细节刻画到位,通过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表明她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她对艰难生活的抗争。
7.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主人公一面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一面又在心里认为当前生活状态不能改变,所有努力最终都是“徒劳”,折射出他的无力和无助。
B.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对儿子只得两分的回应,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漠然置之。
C.矛盾中突显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
D.通过内心独白塑造弗雷德夫妇的形象,反映出德国战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
8.小说在情节构建上,多次出现“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9.二战后,德国人民在废墟瓦砾中反思沉痛的历史,作者以“一声不吭”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6分)
完成下面10~12题。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物或恶之 恶施不孝
B.犹其有四体也 犹有不孝者乎
C.当察乱何自起 当其无,有车之用
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故贼人以利其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而不仁,如礼何(却)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
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自己) 为之于未有(在)
C.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 天下归仁焉(归复)
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忧愁)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博取名誉)
12.下列对语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节选自《兼爱》)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与“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B.“焉能治之”中“焉”的含义,与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字含义不同。
C.“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中“攻”的含义,与成语“以毒攻毒”的“攻”字含义不同。
D.“治乱者何独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文本二:
公孙龙者,平原君之客也,好刑名,以白马为非白马。或谓子高(孔穿)曰:“此人小辨而毁大道,子盍往正诸?”子高曰:“大道之悖,天下之交往也,吾何病焉?”或曰:“虽然,子为天下故,往也。”子高适赵,与龙会平原君家,谓之曰:“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也,龙之学,正以白马为非白马者也。今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矣。今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不亦悖乎。且白马非白马者,乃子先君仲尼之所取也。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楚之囿。反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也。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亦曰人得之而已矣。何必楚乎?'若是者,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也。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悖也。先生好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也。欲学而使龙去所以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子高莫之应,退而告人曰:“言非而博、巧而不理,此固吾所不答也。” (节选自《孔丛子·公孙龙》)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
B.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
C.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
D.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谋,指谋划、商量,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谋”词义不同。
B.得,指得到、获得,与《大学之道》中“虑而后能得”的“得”词义相同。
C.病,指担心、忧虑,与成语“病从口入”“病国殃民”的“病”词义都不同。
D.虽,指即使,表让步关系,与《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的“虽”词义相同。
1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子之所以打破这个“五石之瓠”,是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若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可盛受的东西。
B.庄子认为,同样是“不龟手之药”,有人凭它获得君王的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绵为事,这是用法不同造成的。
C.公孙龙擅长形名之学,提出了“白马非马”的主张,子高为纠正公孙龙的谬论,在他人劝说下,前往赵国与之辩论。
D.公孙龙认为,孔子也赞同“白马非马”的主张,子高却要劝说公孙龙放弃这个学说,这就等同于放弃儒学的思想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悖也。
17.庄子与子高两人,对论辩对手的主张分别作何评价?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山居冬夜喜魏扶见访因赠【注】
许浑
霜风露叶下,远思独徘徊。
夜久草堂静,月明山客来。
遣贫相劝酒,忆字共书灰。
何事清平世,干名待有媒。
【注】此诗作于许浑暂居洞庭湖西山,他和魏扶正在读书等待应举之时。魏扶是初唐名臣魏征的后代。
1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霜风露叶”四字,既写出冬季时令景色,又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
B.把酒共醉,为各自的困顿和失意而相互宽慰;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
C.冬夜寒冷,两人只好焚书取暖,靠回忆温暖彼此;从侧面写出山居的孤寂和无聊。
D.尾联直抒被人举荐而入仕的愿望,这既是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也是与朋友的共勉。
19.“喜”是这首诗的诗眼,请结合整首诗歌分析诗人“喜”的原因。(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恕”道应当终身践行,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写月出之景,“皎皎空中孤月轮”写月悬之景,“ ___________”写月入之景。
(3)《将进酒》中,李白用“ , ”这两句佐证“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论断。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小题。
监狱院子里, ,那是从田野上吹来的。但监狱走廊里却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空气,里面充满伤寒菌以及粪便 、 = 1 \* GB3 ①煤焦油和霉烂物品的臭味,不论谁一进来都会感到郁闷和沮丧。女看守虽已闻惯这种污浊空气,但从院子里一进来,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她一进走廊,就觉得浑身无力 , = 2 \* GB3 ②昏昏欲睡。
牢房里传出女人的说话声和光脚板的走路声。
“喂,玛丝洛娃 , = 3 \* GB3 ③快点儿,别( )的,听见没有!”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严厉、苍白而满是皱纹的脸来。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
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逝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着看守长后面,急步走着。他们走下石楼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闹、每个窗洞里都有眼睛盯着他们的男监,走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已有两个持枪的押送兵等着。坐在那里的文书把一份烟味很重的公文交给一个押送兵,说:“把她带去!”
大门上的一扇便门开了,两个士兵押着女犯穿过这道门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 。
大街上的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人摇摇头,心里想:“瞧,不象我们那样( )做人,就会弄到这个下场!”孩子们恐惧地望着这个女强盗,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她被士兵押着,不然再干坏事了。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 ? = 4 \* GB3 ④
(节选自《复活》)
21.文中加横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1 \* GB3 ① B. = 2 \* GB3 ② C. = 3 \* GB3 ③ D. = 4 \* GB3 ④
2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语体风格一致,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把修改后的句子直接写出来。(2分)
25.文中多处用了“苍白”这个词语,请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孟子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他强调仁德像五谷一样,也要不断走向成熟才行。同样是谈论仁德,孔子则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他强调主观愿望的能量,一个人想要达到仁德,仁德就来了。
综合以上材料的含义,围绕“仁德·修身”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