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两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善”。这样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但是,“美”究竟还是同“善”有区别,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如《左传》桓公元年的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递而送之,曰:美而艳。”
这里的“美”,其含义明显不同于“善”。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大量的材料说明,这种明显的不同于“善”的“美”,在最初指的就是能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色之美,而且连味的美也包含在内。
《国语•周语下》记单穆公的话,明确地指出声、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战国后期,荀子还曾多次谈到“味”“声”“色”的美。他说:“……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荀子•王霸》)。
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对与实用功利和道德上的善不同的美的感受,是和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适分不开的。其中,味觉的快感在后世虽然不再被归入严格意义的美感之内,但在开始时却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从字源学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如德文的“Geschmack”一词,既有审美,鉴赏的含义,也有口味,味道的含义。英文的“taste”词也是这样。中国的“美”字,最初是象征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同巫术图腾有直接关系,虽然其含义同后世所说的“美”有关,但所指的是在图腾乐舞或图腾巫术中头戴羊形装饰的祭司或首长。在比较纯粹意义上的“美”的含义,已脱离了图腾巫术,而同味觉的快感相连了。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宋徐铉注说:“羊大则美,故从大。”这就是说,“美”是味道好吃的意思,“美”与“甘”是一回事。《说文解字》释“甘”云:“甘,美也,从口含一。”虽然这是汉人的说法,但保存了起源很古的以味为美的观念。
上述字源学的考证说明,在中国,“美”这个字也是同味觉的快感联系在一起的。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如钟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味”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发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并一直影响到以后,绝不是偶然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味觉的快感中已包含了美感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重要特征。首先,味觉的快感是直接或直觉的,而非理智的思考。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不仅仅是要求吃饱肚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兴趣密切相关。这些原因,使得人类最初从味觉的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以及道德的考虑很不相同的东西,把“味”和“美”联系到一起。但味觉的快感终究缺乏充分的社会性的内容,因此到后来就被排除到了美感之外。
(摘编自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典籍中“美”含义,有时与“善”同义,有时指声、色、味给人以感官上的快适。
B. 中国的“美”字,最初是与巫术图腾有关的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形象,其含义与后世“美”的含义相关。
C. 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仍然沿用了先秦时代的“以味为美”的观念。
D. 因为味觉的快感缺乏充分的社会性的内容,所以味道的美就被排除到了美感之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通过对比“美”与“善”含义的不同,证明了“美”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
B. 文章引用的先秦典籍的例子,其目的都是论证美的感受是与感官的快适分不开的。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大体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逻辑清晰。
D. 文章通过论述中国“以味为美”的古老观念,说明了“味”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密切关系。
3. 根据文章观点,下列名言中不能体现美感的特征的一项是( )
A.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B. 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
C.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D. 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仍然沿用了先秦时代的‘以味为美’的观念”说法错误。“以味为美”中“美”是味道好吃的意思,是从字源角度对“美”释义。而原文最后一段“钟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意思是这些评论者用“滋味”“韵味”等词语来评价作品。两个表达中“味”的概念被偷换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通过对比‘美与善’含义的不同”说法错误,文中只是指出两者的含义有不同,但并没有对比。
B.“其目的都是论证美的感受是与感官的快适分不开的”理解错误,开篇《左传》引例证明“美”同“善”有区别,是为了说明“美”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
C.“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析错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如钟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可知,最后没有总结,属于总分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CD三项都体现美感的特征。
B. 这句名言谈的是“审美”的要求,而不是“美感”的特征。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①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排放总量的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年贡献了约11.51亿t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0%和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
【注】①碳中和:国家、企业、活动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摘编自林斌《中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
材料二:
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二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然后通过打隔和肠道排放到大气中。三是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
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贮存和管理过程中其所含的氮也会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
除上述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藏”的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摘编自程琨《农业与碳中和》)》
材料三:
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是生物体死亡、收获、加工利用后残余的生物质。生物质废弃物可能存在各种有害物质,所以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应基于农业固碳减排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考量。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的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生物质在250~750℃发生热化学反应,生物质中碳化合物发生热解反应,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可燃气。
生物质热解炭化工艺的核心是实现生物质中有机碳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其中,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经过冷凝获得的液体产物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要产物是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但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炭质稳定、多孔疏松特性、环境友好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卞荣军《生物质废弃物处理与农业碳中和》)
4. 下列有关“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原理与产物应用途径”的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三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既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人为碳源排放,又在其生产活动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农业部门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
B. 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贡献的碳汇能够抵消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
C. 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造成农业生产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D. 农田土壤释放的氧化亚氮要多于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但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
6. “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请结合材料,以水稻为例,简要说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哪些。
【答案】4. B 5. A
6. (1)直接排放:①稻田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被分解而产生的甲烷的排放。②稻田土壤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的排放。③稻田中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增加的氧化亚氮的排放。④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
(2)间接(“隐藏”)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可知,在热解碳化窑加热过程中不需要充足氧气,排除CD;
结合“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分析,可燃气的作用是供热供暖、并网发电等;木醋液的作用是叶面调理剂、天然杀菌剂等;生物质炭对应作用是炭基肥料、环境材料等。排除A。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错误,碳中和是对国家、企业、活动等多方主体的综合考量,农业本身的碳汇和碳排放不能说明整体的情况,选项以偏概全。
C.“……是主要原因”错误,原文为“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0%和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只是“紧密相关”,没有说是“主要原因”,选项于文无据。
D.“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错误,文中只提到甲烷的农业排放源,没有比较谁产生的甲烷多,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直接排放:结合“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可概括出,稻田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被分解而产生的甲烷的排放;
结合“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可概括出,稻田土壤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的排放;
结合“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可概括出,稻田中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增加的氧化亚氮的排放;
结合“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可概括出,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
间接(“隐藏”)排放:结合“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可概括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酒
余显斌
那时,这酒还不叫北大仓,叫聚源永,但已成为名酒,酒液清澈,颜色微黄,酱香悠长,回味隽永,人人称道。
那时,这儿的当家的还不是叫经理,应当叫掌柜。
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就消失在门外。
本来,小叫花这样走了就没事了。
可是,小叫花又回来了。
多年后,掌柜已经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每次想到这儿,都忍不住摇头,忍不住流泪。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
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
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
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哩嘎啦的声音。掌柜的忙关上大门,外面响起喊声:“注意,有脚步从山里下来的,岗村少尉吩咐,一定是抗联,仔细搜索。”
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
小叫花摇着头道:“大叔,躲不住的。”
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看掌柜点头答应了,就说,请他务必将这坛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
接着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
掌柜的泪水一滴滴落了下来。
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
有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
他想,跑到后山不就没事了吗?
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
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
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
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
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
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
抗联老兵们听了,一个个落下了泪。
掌柜也流着泪。
那时,距离女孩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那时,聚源永也已改名北大仓了。
(选自《山花》)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冬天的大雪既介绍故事发生时的节令,又交代自然环境,“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
B. 掌柜为人善良、热情、慷慨,打开门见到小叫花,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小叫花拿了酒没有付钱,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
C. 小说描写掌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掌柜厚道、仁慈的性格,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句式短小,有的一句话独立成段,既使小说叙述节奏明快,又增强了抒情意味。
8.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反复写到小叫花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明线是掌柜卖酒给小叫花,送酒到后山的过程;暗线是女卫生员下山买酒救治抗联伤兵,被发现后为引开小鬼子而牺牲的过程。
②明线以掌柜的视角来叙事,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设置悬念,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以掌柜的视角来叙写小叫花,使小叫花的形象真实、可爱,突出了其遭遇的悲惨。
③抗联老兵与酒厂厂长的交流将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交代事情原委,揭示故事真相,使情节完整,合乎逻辑,从而塑造了卫生员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升华了小说主旨。
9. 第一次,小叫花“笑”,表达对掌柜热情请她进屋取暖的感激;第二次,小叫花“笑”是她回到酒店付酒钱,表达歉意;第三次,写小叫花“笑”,是她牺牲后,“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表现了她舍身救人,视死如归的品质;也反衬了小鬼子的凶狠、残忍。三次写“笑”,丰富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突出了人物高贵性格,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掌柜也特意不言不语”错误,无中生有,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掌柜正在为小叫花的安危担心,另外,小叫花出门快,并非“特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行文思路及其作用的能力。
由“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掌柜的说算了,就算送的”“他按照女孩的要求,不是将一坛,而是将几坛聚源永烧酒放在后山的老虎石上”得出明线是掌柜卖酒给小叫花,送酒到后山的过程;由“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小叫花说不,买东西咋能不给钱呢”“小叫花就进门给了钱,准备走时,院子外面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还有狗叫声,和小鬼子叽哩嘎啦的声音”“小叫花说,如果搜出来了,这里的人就都完了。小叫花说:‘大叔,求你一件事。’……说完,小叫花推开后门冲了出去,外面响起杂沓的脚步声,响起叫喊声”“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得出暗线是女卫生员下山买酒救治抗联伤兵,被发现后为引开小鬼子而牺牲的过程。
由“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掌柜急了,忙指着床底,让小叫花进去躲着”“掌柜的心里一缩,一夜都没睡着”“时,闲下来的时候,他就想到女孩的事,他想,女孩当晚冲出去,为啥要朝那边的河沿跑啊,咋的就不朝后山跑啊”“一直到了解放后,他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得出答案:明线以掌柜的视角来叙事,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设置悬念,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由“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就在他再次关门时,又传来了敲门声。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第二天,大家被小鬼子集中在那边的场地上,场地中间放着一具尸体,是小叫花的。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得出答案:以掌柜的视角来叙写小叫花,使小叫花的形象真实、可爱,突出了其遭遇的悲惨。
由“解放后,聚源永成为国营酒厂,掌柜成了厂长。那天,几个部队上的人来到这儿,拉着他的手连连感谢着,说那个冬天,如果不是他的几坛好酒,既为大家消了伤口的毒,又御了寒,大家是活不过那个冬天的”“原来,这是几个抗联老兵”“那年,他们负伤,躲在后山养伤。女孩呢,是他们的卫生员”“他们伤口化脓,浑身发冷。女孩于是就扮做叫花子,连夜冒雪下山买酒,谁知再也没有回来,幸亏掌柜放了几坛酒,救助了他们”得出答案③抗联老兵与酒厂厂长的交流将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交代事情原委,揭示故事真相,使情节完整,合乎逻辑,从而塑造了卫生员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升华了小说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结合上文“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分析理解小叫花“笑”,表达对掌柜热情请她进屋取暖的感激,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可爱的人物形象;
第二次,“他忙打开,小叫花站在门外一笑道:‘大叔,我忘了给酒钱了’”,小叫花“笑”是她回到酒店付酒钱,表达歉意,是不好意思的“笑”;
第三次,“小叫花的脸洗净了,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天空,嘴角竟然盛开着两朵微笑,花骨朵儿一般”,写小叫花“笑”,是她牺牲后,使用了比喻修辞,把微笑的神情比喻成花朵,表现了小叫花为了掩护伤员不怕死的精神品质,“老掌柜再次想到女孩,才理解她当年跑向河沿的原因,她是故意将小鬼子引开,引离藏在后山上的战友的啊”;也反衬了小鬼子的凶狠、残忍。三次写“笑”,丰富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突出了人物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坚强智慧的性格,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善良美好纯真的小姑娘被凶残者杀害,属于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读者看,令人扼腕唏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
(节选自《梁书·李密传》)
【三】
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南阳高士刘虬、宗测并叹异之。齐永元初,除孱陵令,到县未旬,其父庾易在家遘疾,黔娄忽然心惊,举身流汗,即日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逾忧苦。至夕,每稽颡北辰,求以身代。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和帝即位,将起之,镇军萧颖冑手书敦譬,黔娄固辞。服阕,除西台尚书仪曹郎。梁台建,邓元起为益州刺史,表黔娄为府长史、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及成都平,城中珍宝山积,元起悉分与僚佐,惟黔娄一无所取。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节选自《梁书·孝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B. 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C. 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D. 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功”,古代的丧服。期,服丧一年。功,又分为大功、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B. “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
C. “服阙”,指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阙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D. “北辰”,原指北极星,后用来喻指皇帝,如《滕王阁序》中“天柱高而北辰远”。本文为第二种含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命运坎坷。他孩提时期父丧母嫁,失怙失恃,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B. 李密富有才华。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C. 庾黔娄天资聪慧。他少时常与人论述《孝经》,对答如流,从未羞愧脸红。
D. 庾黔娄仕途不顺。庾黔娄为官清廉,因拒领财物得罪上司,被降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和离开她。(2)邓元起讨厌他这种不合群的行为,就严厉地说:“庾长史为什么一个人(唯独你)这样做?”庾黔娄为了表示不违逆邓元起的命令,就请求分给自己几箱书。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曰”意思是“说”,表对话的词语后要断开,排除CD。
“止得申至月末”意思是“只能把庾征君的生命延长到月底”,“月末”是“申至”的宾语,“及晦”是“易亡”的时间状语,意思是“到月底庾易病故”,所以“月末”和“及晦”之间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本文为第二种含义”错误,本文的“北辰”应为北极星,是第一种含义。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得罪上司,被降职”曲解文义,文中只是提到“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并没有提到他被降职,而且之后“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夙”,早;“婴”,缠绕,此处含被动;“蓐”通“褥”,草褥子、草席;“废离”,废养而远离。
(2)“恶”,讨厌;“异众”,与众不同,不合群;“独”,唯独;“示”,表示;“书数箧”,定语后置,几箱书。
参考译文:
【一】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二】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陈情表》。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
【三】
庾黔娄从小好学,常与人一起论述、吟诵《孝经》,未曾在人前因对答不上而羞愧脸红,南阳高士刘虬、宗测认为他是奇才而大加赞叹。齐永元初年,庾黔娄被任命为孱陵县令,到县不满十天,他的父亲庾易在家患病,庾黔娄忽然感到心惊,全身流汗,他当天就弃官回家,家里人对他突然回来都感到吃惊。当时庾易患病才两天,医生说:“想要知道病人的病情是好转还是加剧,只要尝尝粪便是苦还是甜。”庾易泻痢,庾黔娄就取他的粪便来尝,粪味变得甜滑,他的内心就更加忧愁痛苦。到晚上,庾黔娄常常向着北极星叩头祷请,请求用自己的生命来替代父亲。不久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庾征君寿命已尽,不能再延长,你的诚心祈祷已让天神知道,只能把庾征君的生命延长到月底。”到月底庾易病故,庾黔娄居丧期间,哀痛的举止超过常礼。
和帝登上帝位,将要起用正在服丧的庾黔娄,镇军萧颖胄亲笔写信规劝开导他,庾黔娄坚决拒绝。服丧期满,庾黔娄被委任为西台尚书仪曹郎。梁王萧衍的台府建立后,邓元起任益州刺史,他上表启奏让庾黔娄任刺史府长史、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等到成都平定以后,城中珍宝堆得像山那样高,邓元起把珍宝全都分给自己的僚属部下,只有庾黔娄一无所取。邓元起对他不合群的行为感到不舒服,就严厉地说:“庾长史为什么一个人这样做?”庾黔娄为了表示不违逆邓元起的命令,就请求分给自己几箱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老莱衣的典故紧扣题意“觐省”,而“万事非”则表明人间万事都已变化,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破坏。
B. 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有一气流贯之妙。
C. 颈联“静”字突显滩声汩汩,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隐隐流露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诗歌第二句前后呼应。
15. 本诗不写寻常送别的凄切缠绵而重在体现诗人丰富深沉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对此具体分析。
【答案】14. C 15. (1)首联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优民的情感。
(2)颔联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上,时值乱世,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
(3)颈联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
(4)尾联勉励友人鼓励自己,又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忧心国难的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下句想象……”错,颈联前句“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后句“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意思是烽火四起,干戈满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诗人深感世间万事颠倒,满眼是动荡与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意思是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诗人送友人探亲,思绪不禁转到对亲人的怀念之,时值乱世,既表现了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又表达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
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诗人情感由对友人的关切转到别后的不舍、怅惘和思念上。别绪随船而去,道出不舍之情:寒风吹来,树影摇曳,凄凉之景象更添怅惘与思念。
(4)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意思是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前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后句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诸葛亮祠堂外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答案】 ①. 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 ③. 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⑤. 本图宦达 ⑥. 不矜名节 ⑦.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⑧. 镜中衰鬓已先斑 ⑨.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⑩. 隔叶黄鹂空好音 ⑪. 鼎铛玉石 ⑫. 金块珠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潦”“凝”“鹜”“宦”“矜”“斑”“映”“隔”“鼎”“铛”“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 ① ,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 ② ,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 ③ 。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①蜂拥而至 ②海底捞针 ③屡见不鲜
18. 示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19. 拟人。“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书因少人问津,都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而亲切之感。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和后文“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强调类似的东西一拥而来,可填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的“蜂拥而至”或“蜂拥而来”;
第二空,前文“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和后文“难度很大”强调找书难度很大,可填写比喻极难找到或实现目的的机会十分渺茫的“海底捞针”或“大海捞针”;
第三空,后文“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强调这种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非常多,可填形容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的“屡见不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能力。
原句的“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构成因果关系,把它们分别独立成句,表述为:“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作为状语,放在“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前面。
最后,连缀成句,注意逻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根据前文“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本新书如果3个月还少人问津,就意味着该图书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亲切之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湿球温度”是相对于“干球温度”的概念,“干球温度”就是空气中的真实温度,用一个普通的温度计就可以直接测出,天气预报所说的气温 ① 。而“湿球温度”则是考虑了水的蒸发对温度的影响,水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通过水的蒸发能把空气降到的最低温度,就是“湿球温度”。
人是恒温动物,自身可以调节体温,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的降温,主要依靠皮肤传导,辐射,对流, ② 。前三种方式都需要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才可以,而汗液的蒸发是人体处于比人体温度更高的环境中,唯一散热的手段。
曾经有人做过人体热耐受的试验,在干燥空气下,人置身其中,尚能呼吸的极限的温度大约是116℃。人体的耐热试验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干燥的空气。因为水的蒸发受空气中相对湿度的限制, ③ ,蒸发的效果就越差。当“湿球温度”35℃的时候,意味着空气中相对湿度已经达到了100%,此时已经无法靠蒸发汗液散发热量,人体已经失去了所有降低体温的手段。“湿球温度35℃”,即是人体的“热量极限”。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为什么“湿球温度35℃”是人体的“热量极限”?请概括上文三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回答,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20. (1)就是干球温度(2)还有汗液蒸发(3)相对湿度越高
21. “湿球温度”是通过水的蒸发把空气降到的最低温度。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人体自身降温只能靠汗液蒸发。“球温度”35°C时,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100% ,汗液无法蒸发,人体无法降温,所以,“湿球温度”35°C即是人体的“热量极限”。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能力。
(1)前文说干球温度用一个普通的温度计就可以测出,而温度计测出的温度就是天气预报的温度,所以这里可以填“就是干球温度”。
(2)下文说前三种方式,又说“而汗液的蒸发”,可知其为第四种散热方式,又因为前文的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所以这里可以填“还有汗液蒸发”。
(3)前文说水的蒸发受空气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根据常识及后文“意味着空气中相对湿度已经达到了100%,此时已经无法靠蒸发汗液散发热量”可知,湿度越大,蒸发越难,所以这里可填“相对湿度越高”。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问题,问的是湿球温度35摄氏度为什么是人体热量极限,可以先说明一下湿球温度的概念,即“通过水的蒸发能把空气降到的最低温度,就是‘湿球温度’”。
再说明人体在高气温时降温的方式:汗液的蒸发是人体处于比人体温度更高的环境中,唯一散热的手段,即“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时,人体自身降温只能靠汗液蒸发”。
再分析湿球温度35摄氏度时的情况:“当‘湿球温度’35℃的时候,意味着空气中相对湿度已经达到了100%,此时已经无法靠蒸发汗液散发热量,人体已经失去了所有降低体温的手段”,即“球温度”35°C时,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100% ,汗液无法蒸发,人体无法降温。
最后得出结论:“湿球温度”35°C即是人体的“热量极限”。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包括两位获奖者在内的历届获奖者,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赵忠贤、侯云德、王泽山等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对外界而言,似乎名气很小;他们即使受国家表彰,享有崇高荣誉,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
但同时,他们身上还有着很多“大”:他们贡献巨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他们志向很大,奋勇争先赶超国外;他们胸怀博大,不计名利,一心为国为民。
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展现中国科学家身上的“小”,这“小”是“名气很小”“把自己看得很小”;二是展现中国科学家身上的“大”,这“大”是“贡献巨大”“志向很大”“胸怀博大”。一“小”一“大”,在鲜明的对照中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品质和追求,而分析其背后的内涵则决定立意的深度。从“小”的角度来看,这些科学家几十年埋头耕耘,不为外界所知,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做事专注,奉献自我,孜孜以求;获得国家表彰后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可见淡泊名利,谦逊无我。从“大”的角度来看,他们贡献巨大,参与国家核心技术研究,推进我国科技发展;他们志向远大,奋勇争先赶超国外;他们胸怀博大,心中无我,为国为民。“小”是对名对己的态度,“大”是为国为民的情怀。
“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中国科学家身上的“小”和“大”联系当代中国青年要追求的“小”和“大”。“小”的方面,如“人生要孜孜以求”“人生要专注做事”“人生在于默默奉献”“青春在于奉献”;“大”的方面,如“崇高的精神境界”“人生的价值”“可贵的家国情怀”;“小”和“大”综合方面,如“建千秋之功,做无名之人”“不在人前显贵,只愿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报效国家”“心怀大爱忘我燃烧”“将个人的发展融于国家发展之中”等等。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入手,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接着可以联系“共和国勋章”授予仪式,指出“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是老一辈科学家一生都不曾改变的追求”,并联系当下,引发青年学生思考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并发出呼吁,呼吁当代青年要向科学家致敬学习。
立意:
1.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2. 立志为国做奉献,不做路旁名利人。
3.不为浮名遮望眼,千秋功业显光辉。
2024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基础知识,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