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Ⅰ
1. C 2. C 3. B
4. ①首先指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②然后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因理论和理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③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 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儒、道吸收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原文说的是“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
B.“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错误。材料一原文第一段只是阐述两者对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指出各自的积极或消极。
D.“这一点上的主张是不同的”错误。由材料二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所以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才具有博大的包容性”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儒家的思想言论,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
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指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然后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因理论和理念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
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
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
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A【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根本原因”错,原文开头说“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可见对名人不感兴趣才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故选A。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错误,不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本文为第一人称“我”。故选C。
8.(1)作品被广为喜爱的、了不起的诗人。(2)经历丰富的传奇人物。(3)政治家。(4)年轻时形象俊美。(5)老年时是位隐者。(答出4条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可知,他是作品被广为喜爱的、了不起的诗人。
由“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可知,经历丰富的传奇人物。
由“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可知,他是一位政治家。
由“‘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可知,他年轻时形象俊美。
由“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可知,他老年时是位隐者。
9.①伏笔的安排,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35岁之后不照相,隐居不为人所见,为后文认错人埋伏笔,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②故事开端发展阶段的大量铺垫蓄势: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为后面我的期待、激动的心情以及“诗人”出场做铺垫;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使故事性增强,吸引读者。③巧合误会:走错的人家环境正符合我对诗人的想象(认为眼前人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使情节富于波澜,充满戏剧性。④结尾的情节突转,满心认为见到了大诗人,却找错屋子,认错了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①因为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让结尾的斗转合情合理,比如“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作者难得见到诗人真面,为后文认错人埋伏笔,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②故事开端发展阶段的大量铺垫蓄势:年轻时读诗的感受,“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为后面我的期待、激动的心情以及“诗人”出场做铺垫;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使故事性增强,吸引读者。
③巧合误会,“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走错的人家环境正符合我对诗人的想象,“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认为眼前人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使情节富于波澜,充满戏剧性。
④“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结尾的情节突转,满心认为见到了大诗人,却找错屋子,认错了人。
参考答案:
二、古诗文(35分)
10.(3分)答案BDG【解析】“与其悔之而无及”与“孰若辞之而不居”句式对称,“三辞五辞”是三番五次推辞的意思,是“殿下”的做法,不可断,所以答案为BDG。
11.(3分)答案 B 【解析】B项“治”的含义不同,“县以大治”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治乱者何独不然”是“治理”。
12.(3分)答案 A 【解析】A项“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表现对他的重用,但不能体现杨万里为人正直的特点。
13.(8分)(1)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多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评分标准:“谪”译为“贬谪”,“杜门”译为“关闭大门”,“三往”译为“多次拜访”“以”译为“写”各1分)
(2)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14.(3分)①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②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他考中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后来又被调至永州零陵县做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多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勉励他致力于正心诚意的学问,杨万里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有逃避赋税的老百姓只把他们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奉新县因而治理得很好。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任国子博士。不久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扰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平定。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便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进行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 ”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 ”杨万里就列出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给太子上书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旦面临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 与其来不及懊悔,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太子(听后)感到恐惧。孝宗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推辞了。他以年老请求退休,进封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服束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韩侂冑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作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为他作记,答应日后请他任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当,记却不可以写。”韩侂冑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以致成疾。家人知道他是忧虑国事,凡是邸吏来报告时政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同族兄弟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独揽大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孤愤!”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杨万里精通作诗,曾经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死后赐谥“文节”。
15. B 16. ①诗歌的前三联是针对汉武帝生前事迹委婉抒发感情的,没有“悲”的意味。
②尾联用典和写景相结合写出人们只能看到潇潇雨中的松柏,而不见有作为的君主,倍感凄然。
③所以,诗歌的结构可以说是“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能力。
B.“体察下面的民情”错误。颔联“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说汉武帝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风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经常微服私游,不用插“鸡翘”标志的随从车队陪驾,而屡冒风险。所以,颔联写汉武帝迷恋游猎,荒废政事,不是体察民情,语带讽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鉴赏古诗结构技巧的能力。
①首联“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咏汉武征讨大宛,出使西域,获取了“蒲梢”千里马,——这好比唐武宗皇帝抗击回鹘,迎接太和公主归国,又诛杀了昭义叛将刘稹等一样,均可算得上是名动朝野,“武功”堪夸。
颔联“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说汉武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风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这又和唐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
颈联“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感叹汉武空好神仙,重色轻才,不爱惜东方朔般的贤士,却只知宠爱陈阿娇之类的后妃——这又和唐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
首联以骏马赞扬汉武帝之武功,中间两联写汉武帝好声色、求神仙、恋女色,以体现其欲望颇多。可见,诗歌前三联是针对汉武帝生前事迹委婉抒发感情的,没有“悲”的意味。
②尾联“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借用苏武的典故,写等到在匈奴持节牧羊十九载的忠臣苏武回到长安,奉旨哭祭长眠茂陵的汉武帝时,一切都成过去,连武帝陵冢上的松柏也在秋雨萧萧声中,散发出无尽的惋惜和哀愁。从李商隐的角度看问题,同样是想说:我丁母忧刚回京不久,武宗皇帝就大驾归天!从此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都令人怅望洒泪,忧心忡忡了。尾联用典和写景相结合写出人们只能看到潇潇雨中的松柏,而不见有作为的君主,倍感凄然。
③本诗借咏汉武帝功过,在象征和隐寓中抒发了作者对唐武宗的影射式的批评。诗歌前六句分别叙说汉武帝的生平盛事,一气敷陈,不着议论;后二句掉笔收结,惋叹不尽而议论自出。所以,诗歌的结构可以说是“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
17、参考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参考答案
18.B
解析:A.要誉(yā);C.然(xiā);D.累土(léi)。
19.C
解析:A.敏:勤勉;B.忍:狠心对待;D.归:称赞,称许。
20.A
解析:A.内一纳:B.统一纩,然一燃:C.行一形,亡一无;D.泮一判,当一尝。
21.D
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B.助词,调节音节/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兼词,于此/连词,于是
22.B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省略句,“或以(之)封”。
23.A
解析,《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孔子并未参与。
24. (1)但论者往往评其书法为第一(2)但他没有写过篆书作品(3)这是郑板桥擅学的必然
38,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38,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20页。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