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更多免费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譬喻,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同一团体中
B.家庭作为团体,在西洋界限分明,而在中国比较模糊
C.中国人因为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所以自己的势力发生变化了,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
D.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交往的对象更加宽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差序格局的特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偏重。
B.费孝通认为,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C.《礼记》所讲的“十伦”,指的是差等,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能让人际关系相对牢靠。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选项,最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A.应天知府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仍然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
B.探春处于主人地位,其生母赵姨娘只是奴才,赵姨娘希望多给弟弟赵国基安葬费,毅然拒绝。
C.元春在正室与众人相见,她一手搀贾母,一人搀王夫人,外眷薛姨妈、宝钗、黛玉未敢擅入。
D.晚上吃饭时,桌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贾母解释道,你是客
(4)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5)“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服丧三年;缌麻最轻,服丧三月。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五服”制度是怎样体现“差序格局”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泪盈眶
李日月
面对现实,她唯有听从丈夫的劝说,不是她拗不过,总有个歇息的时候。
当年二十四岁结婚不算晚,现在三十一岁还没当上母亲,不得不说拖得太久了些。不是不想早点儿要孩子,是她在一线当女交警当得太久了,她快成中队里仅剩的“首批女交警”了。在一线执勤哪能那么小心,她已经流产两次了。
所有的女子执勤岗都在市中心,大庭广众下谁都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个班次要做上千个交通指挥手势,成了女子交警班坚守最久的一个。
这次安排你转岗是领导照顾我们,到市局的档案室工作,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丈夫在市政府上班,早就想让她离开一线,她就是不点头。现在她终于答应了,是她又怀孕了,是该好好安胎当母亲了。
当年身穿警服,戴着白警帽、白手套站立在执勤岗上,身材修长、漂亮大方、英姿飒爽的她是何等风光。别说是行人
离开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大街到档案室上班,不知为何,她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一点儿新鲜感。宽敞的房间,四下里寂静无声,这里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老大姐那里领到一件白大褂时,警校毕业后如果没当成女交警,可能她早就穿起白大褂在某分局鉴定室上班了。
当同伴们换上白大褂,为从事没有风吹日晒的工作而满心欢喜时,不想穿白大褂的她突然听说市里正在筹备首个女子交警中队,为什么要当女交警啊?她说,我就是特别羡慕女交警能在大街上工作,在风雨里。我这人整天闷在办公室里会憋屈死的。
她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刚毕业的警校女生,什么贡献都没有,女子交警中队真还有一个名额空缺者。领导就上上下下打量她一番,轻描淡写地说,交了,竟真成了。
丈夫后来断言,即便她不当女交警,她也会争取干刑侦什么的,她没有否定过这个论断。她从小就爱爬树,爱玩弹弓,可以风风火火,车水马龙中定海神针一般的潇洒。
穿起白大褂的时候,老大姐提起好像除了警服从来没见过她穿裙子。女警官节假日都喜欢穿便服的,喜欢穿上没有多少机会穿的各式各样的裙子。老大姐说这话时
除了当新娘那天穿过一次红裙子,她几乎没穿过裙子。丈夫买给她的裙子都让她压了箱底。她们也发过裙装警服的,但执勤的时候有跑动和蹲下等动作,她也不愿意穿裙子,她更喜欢穿牛仔裤、紧身裤。她还喜欢把头发全都扎起来,略微打卷,显露她特有的风采。若不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脑后高高翘起的马尾辫
七年来,丈夫为她收藏了十多个证书和奖状。青春飞逝,算不算虚度光阴?她常想起丈夫吹给她的枕边风,是鸟也该歇口气别再飞了。再说还有个生孩子的大问题呢。
许多问题她无法回避,女同志干什么都不容易呢!
头一天上班,老大姐让她先熟悉一下情况。上午随便翻阅了一些新到的报纸杂志,下午跟老大姐到档案库看看。老大姐把她领到一张巨大的宣传画面前,说,那年机关搞宣传板宣传女交警的事迹,我特地选了你的这张照片送去放大,你给我们女人长了多少志气啊!
她眼睛一亮。那是她刚到市中心上岗执勤不久,报社的记者采访她给她拍的照片,印在报纸上没见多么的醒目,女交警英姿飒爽地指挥着交通,宛如展翅搏击风浪的海燕……
凝视着让她感到万分亲切的照片,联想到自己的身体情况,忽地就热泪盈眶。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年轻潇洒,永远英姿飒爽、无忧无虑……
她一下子拥到大姐的怀里哭出声来。
(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之所以选择当交警,除了理想之外,其实是和她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交警的工作适合她。
B.本文着重描写了她的外貌,“白警帽、白手套、身材修长、扎着马尾、额前一抹刘海”,突出了她工作时的精神面貌。
C.照片上的她像海燕,将她比做海燕,是因为她和海燕有一样的风度和精神,勇于拼搏,不惧大风大浪。
D.“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这句话表明她成熟了,懂得为自己进行全面考虑了,这其实是她对过去生活的一个告别。
(2)文末关于“热泪盈眶”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看到照片后忽地热泪盈眶,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她非常感慨岁月的流逝。
B.热泪盈眶是她情感发展的必然,她通过流热泪来表达对过去的复杂情感。
C.从热泪盈眶到拥到大姐怀里哭出声来,表现了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D.热泪盈眶这一情节充分表现了她的形象和小说主题,所以文章以它为标题。
(3)小说中对她的照片的描写是重头戏,请结合文章分析“照片”在文中承载的深刻内涵。
(4)本文从丈夫的视角和大姐的视角塑造“她”的形象,有很好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文本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白居易《琵琶行》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拾遗,唐代官名,掌供奉、讽谏。武则天时始置,右拾遗属中书省。
B.宪宗,是皇帝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平民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其善恶
C.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同指白居易贬官的词语还有“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D.贾人指商人。“商”与“贾”在古代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行走贩卖货物为商,有固定场所坐着出售货物为贾,泛指做买卖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
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
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绎为他说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送祐之弟
辛弃疾
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氏《琵琶行》十分接近。
D.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最恰当的一句应是“ ”。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 ”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试看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作品取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气度与风范。画家在强烈的红黑对比中写深秋景色,渲染出山村宁静祥和的气氛,歌颂了_____的美好时代,更是写情。李文信的《长征》通过宏大的场景刻画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_____。画面中,近景写实的松树象征红军_____的意志,红军渡江却是秩序井然而显纪律严明……画家主观地让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意义。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品读中国诗画,便是要在______中体味万物,如此才能懂得杜甫“随风潜入夜,才能领略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壁立千仞的雄强,才能品味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而也无睛”的旷达,才能感受到关山月、傅抱石在《江山如此多娇》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意、境、情能显现出中国诗画的真谛
B.中国诗画的真谛要在形、意、境、情显现
C.中国诗画,于形、意、境、情中见真谛
D.见到形、意、境、情,才能见到中国诗画的真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等厚重情感。
B.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C.画面不仅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着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等厚重情感。
D.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①,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节能低碳产业,还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②。科技创新和应用已经深度介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
提到生态,人们往往想到自然山水,其实作为人类主要生活空间的城市,但这些只是生态城市的部分表现。城市的生态建设不仅是出于美化的需要, ③,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智能、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营造更美丽的山水家园,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上有人在俯视你,阶下亦有人在仰望你。你可以抬头,不同的选择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市郊联体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费孝通用“捆柴”譬喻,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同一团体中
B.家庭作为团体,在西洋界限分明,而在中国比较模糊
C.中国人因为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所以自己的势力发生变化了,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
D.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交往的对象更加宽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差序格局的特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偏重。
B.费孝通认为,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C.《礼记》所讲的“十伦”,指的是差等,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能让人际关系相对牢靠。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选项,最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D
A.应天知府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仍然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
B.探春处于主人地位,其生母赵姨娘只是奴才,赵姨娘希望多给弟弟赵国基安葬费,毅然拒绝。
C.元春在正室与众人相见,她一手搀贾母,一人搀王夫人,外眷薛姨妈、宝钗、黛玉未敢擅入。
D.晚上吃饭时,桌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贾母解释道,你是客
(4)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5)“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服丧三年;缌麻最轻,服丧三月。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五服”制度是怎样体现“差序格局”的?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否体现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涵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概念的内涵,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A.“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错误,谁是团体里的人,原文中每个人的身份是不同的,也是有规定的。
B.“没有人说清楚包括何人”错误,不是“没有人”而是“很少人”。
C.“中国人因为对世态炎凉深……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错误,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分析。
D.正确。
故选D。
(2)B.“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错误,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分析,西方是“个人主义”。
故选B。
(3)结合“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等分析、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愈推愈远,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
A.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
B.探春根据赵姨娘的身份拒绝多给赵国基安葬费,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
C.元春在正室会见的时候,家族内外来出场的。
D.体现的是待客之礼。
故选D。
(4)结合“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分析。网络社会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些都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结合“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分析。网络社会下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5)“五服”制度,结合题干提示“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服丧三年,由较远的亲属穿着,不同的身份穿的丧服是不同的,这是按照与逝者关系远近来判定的。所以。
结合“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这个圈子是‘街坊’”“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也愈推愈薄”等分析,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以死者为中心,关系越推越疏远。
答案:
(1)D
(2)B
(3)D
(4)①等级意识淡化。原因: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
②“弱关系”得到发展。原因:网络社会下人际关系超时空的特点扩大了交际范围。
(5)①“五服”制度通过不同的丧服和服丧时间体现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②这种关系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死者为中心。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泪盈眶
李日月
面对现实,她唯有听从丈夫的劝说,不是她拗不过,总有个歇息的时候。
当年二十四岁结婚不算晚,现在三十一岁还没当上母亲,不得不说拖得太久了些。不是不想早点儿要孩子,是她在一线当女交警当得太久了,她快成中队里仅剩的“首批女交警”了。在一线执勤哪能那么小心,她已经流产两次了。
所有的女子执勤岗都在市中心,大庭广众下谁都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个班次要做上千个交通指挥手势,成了女子交警班坚守最久的一个。
这次安排你转岗是领导照顾我们,到市局的档案室工作,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丈夫在市政府上班,早就想让她离开一线,她就是不点头。现在她终于答应了,是她又怀孕了,是该好好安胎当母亲了。
当年身穿警服,戴着白警帽、白手套站立在执勤岗上,身材修长、漂亮大方、英姿飒爽的她是何等风光。别说是行人
离开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大街到档案室上班,不知为何,她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一点儿新鲜感。宽敞的房间,四下里寂静无声,这里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老大姐那里领到一件白大褂时,警校毕业后如果没当成女交警,可能她早就穿起白大褂在某分局鉴定室上班了。
当同伴们换上白大褂,为从事没有风吹日晒的工作而满心欢喜时,不想穿白大褂的她突然听说市里正在筹备首个女子交警中队,为什么要当女交警啊?她说,我就是特别羡慕女交警能在大街上工作,在风雨里。我这人整天闷在办公室里会憋屈死的。
她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刚毕业的警校女生,什么贡献都没有,女子交警中队真还有一个名额空缺者。领导就上上下下打量她一番,轻描淡写地说,交了,竟真成了。
丈夫后来断言,即便她不当女交警,她也会争取干刑侦什么的,她没有否定过这个论断。她从小就爱爬树,爱玩弹弓,可以风风火火,车水马龙中定海神针一般的潇洒。
穿起白大褂的时候,老大姐提起好像除了警服从来没见过她穿裙子。女警官节假日都喜欢穿便服的,喜欢穿上没有多少机会穿的各式各样的裙子。老大姐说这话时
除了当新娘那天穿过一次红裙子,她几乎没穿过裙子。丈夫买给她的裙子都让她压了箱底。她们也发过裙装警服的,但执勤的时候有跑动和蹲下等动作,她也不愿意穿裙子,她更喜欢穿牛仔裤、紧身裤。她还喜欢把头发全都扎起来,略微打卷,显露她特有的风采。若不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脑后高高翘起的马尾辫
七年来,丈夫为她收藏了十多个证书和奖状。青春飞逝,算不算虚度光阴?她常想起丈夫吹给她的枕边风,是鸟也该歇口气别再飞了。再说还有个生孩子的大问题呢。
许多问题她无法回避,女同志干什么都不容易呢!
头一天上班,老大姐让她先熟悉一下情况。上午随便翻阅了一些新到的报纸杂志,下午跟老大姐到档案库看看。老大姐把她领到一张巨大的宣传画面前,说,那年机关搞宣传板宣传女交警的事迹,我特地选了你的这张照片送去放大,你给我们女人长了多少志气啊!
她眼睛一亮。那是她刚到市中心上岗执勤不久,报社的记者采访她给她拍的照片,印在报纸上没见多么的醒目,女交警英姿飒爽地指挥着交通,宛如展翅搏击风浪的海燕……
凝视着让她感到万分亲切的照片,联想到自己的身体情况,忽地就热泪盈眶。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年轻潇洒,永远英姿飒爽、无忧无虑……
她一下子拥到大姐的怀里哭出声来。
(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她之所以选择当交警,除了理想之外,其实是和她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交警的工作适合她。
B.本文着重描写了她的外貌,“白警帽、白手套、身材修长、扎着马尾、额前一抹刘海”,突出了她工作时的精神面貌。
C.照片上的她像海燕,将她比做海燕,是因为她和海燕有一样的风度和精神,勇于拼搏,不惧大风大浪。
D.“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这句话表明她成熟了,懂得为自己进行全面考虑了,这其实是她对过去生活的一个告别。
(2)文末关于“热泪盈眶”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她看到照片后忽地热泪盈眶,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她非常感慨岁月的流逝。
B.热泪盈眶是她情感发展的必然,她通过流热泪来表达对过去的复杂情感。
C.从热泪盈眶到拥到大姐怀里哭出声来,表现了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D.热泪盈眶这一情节充分表现了她的形象和小说主题,所以文章以它为标题。
(3)小说中对她的照片的描写是重头戏,请结合文章分析“照片”在文中承载的深刻内涵。
(4)本文从丈夫的视角和大姐的视角塑造“她”的形象,有很好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意象内涵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意象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叙述视角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懂得为自己进行全面考虑了”分析错误,由原文“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年轻潇洒。而她本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无忧无虑……”,屈从了现实。
故选D。
(2)D.“热泪盈眶这一情节充分表现了她的形象和小说主题”分析错误,由原文“凝视着让她感到万分亲切的照片,忽地就热泪盈眶”这一情节是她看到照片时的反映,她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不能只由这一情节体现。
故选D。
(3)由原文“老大姐把她领到一张巨大的宣传画面前,说,你一直是我的偶像呢。看,我特地选了你的这张照片送去放大。这是报纸上发表过的照片!”可见照片记录了一个女交警最美的时刻,女人们在社会理想与家庭责任之间该如何选择。
由原文“凝视着让她感到万分亲切的照片,联想到自己的身体情况。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年轻潇洒。而她本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无忧无虑……”可见她看到照片时内心的无奈和伤感。
综上所述,分条列举即可。
(4)从小说中可见,丈夫的视角代表着男性对女子生命价值的看法。
由原文“面对现实,她唯有听从丈夫的劝说,而是不得不屈从于他,总有个歇息的时候……在一线执勤哪能那么小心,她已经流产两次了”可见她面对现实了,而他的丈夫“早就想让她离开一线”,更多的要考虑家庭;
由原文“老大姐把她领到一张巨大的宣传画面前,说,你一直是我的偶像呢。看,我特地选了你的这张照片送去放大。这是报纸上发表过的照片,对她是敬佩赞美的。
二者结合起来,不仅突出了女交警的完整的形象,就是女人的生命价值到底该怎么实现。
答案:
(1)D
(2)D
(3)①照片记录了她工作时的精神面貌,靓丽多彩的从前:英姿飒爽、指挥若定;
②照片也让她深刻感悟到岁月的无情,与现在的她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个女人承担着其他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③照片也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即面对理想事业和家庭责任女人们该如何选择。
(4)①丈夫的视角代表着男性视角,他们并不要求女子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完成家庭中生儿育女的任务,贴补家用和打发时间;
②大姐的视角代表着女性视角,女人渴望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女人依靠的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③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很好地塑造了女交警的人物形象,她既是一个事业上出类拔萃的成功者,也展现了在理想事业和家庭责任的选择上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朕实难奈。”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文本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白居易《琵琶行》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拾遗,唐代官名,掌供奉、讽谏。武则天时始置,右拾遗属中书省。
B.宪宗,是皇帝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平民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其善恶
C.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同指白居易贬官的词语还有“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D.贾人指商人。“商”与“贾”在古代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行走贩卖货物为商,有固定场所坐着出售货物为贾,泛指做买卖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白居易文才出众。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
B.白居易擅长作诗。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
C.白居易积极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白居易坦率耿介。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不高兴,幸亏李绎为他说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1)“执政”与“非其人”构成主谓关系,“非其人”,中间不能断开;“其事”作“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译文: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治政失策。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
故选:C。
(2)B.“太宗,是皇帝的谥号”错误。另外古代平民没有谥号。
故选:B。
(3)B.“收藏了他很多文章”分析有误,原文为“士君子多之”,“多”理解为“赞赏”。
故选:B。
(4)①“是”,正确,采纳,表被动,被。”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②“因”,于是,总共,命名,作歌赠送给她,命名为《琵琶行》。
(5)据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可知,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作为属官,不合礼法;据原文“会有素恶居易者,言浮华无行”可知,说他浮华无德行,得罪小人,是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之一,奏贬为江表刺史,主管这一事务的人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因此,被上奏贬职。
答案:
(1)C
(2)B
(3)B
(4)①皇上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②我于是写了这首长诗,作歌赠送给她,命名为《琵琶行》。
(5)①作为宫官,先于谏官越职言事;②得罪小人;③招致执政不满。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白居易字乐天。他从小就聪慧过人。白居易十五六岁时,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后辈的文章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白居易文辞华丽。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能针砭时俗之弊,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任命他为左拾遗,为魏徵子孙赎买住宅,太宗曾赐宫殿建筑用材给他建造正室。子孙典押,自然可由官府为他赎买,此事的确不合适。王承宗抗拒王命,谏官中十有七八个上奏章,言辞激烈。皇上很不高兴,是朕提拔他才让他得到了声名地位,朕实在难以忍受,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并非说话轻率。”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白居易遭逢母亲陈夫人去世。元和九年冬天,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强盗杀死宰相武元衡,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雪国耻,不应先于谏官议论政事,指摘白居易,没有操行,就上奏皇上把他贬为江表刺史。白居易除儒学外,常能淡忘宠辱忧乐安处逆境。元和十三年冬天,授予司门员外郎,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不能施展他的才干,主持政事的人不胜其任,河朔再次发生动乱,天子不能采纳。长庆二年七月。大中元年去世。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文本二:
元和十年。第二年秋天,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原来是长安歌伎、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嫁给了一个商人,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她面容忧伤,又说如今漂泊沦落,四处漂流,心气和平,受她这番话的触动。我于是写了这首长诗,总共六百一十六字。
(白居易《琵琶行》序)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送祐之弟
辛弃疾
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依据“江头”这一意象分析,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氏《琵琶行》十分接近。
D.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渗透到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所用的手法以及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概括归纳并最终形成文字答案。
【解答】(1)C.“本词的主旨应该与白氏《琵琶行》十分接近”错误。这首词的主旨与《琵琶行》不一致,后者是对“同是天涯沦落人。
故选C。
(2)词的下阕写离愁,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意谓“会少离多”。因为“人言头上发,是离愁把人折磨得两鬓苍苍了。“万缕千丝”紧承上句明写发乱。“何况”句使用递进句式,怕难以相见。
“不是”二句写由此引起的其他愁恨。言离愁犹可整顿。作者不说家国之愁而言“其他恨”。下片五句三层,而结句又以含蓄手法出之,更耐人寻味。
故词的下阕刻画了一个因聚少离多而早生华发、疾病缠身。
白话译文:
放眼望去,柘之在浮梁,倒像一只孤鸿飞翔天外,只有靠痛饮才能安慰自已凄凉的心境,是醒酒。因见面少别离多使我两鬓白发增多,近来因为生病。不是离别之愁难以了结。
诗歌鉴赏:
词的上片写送别。“衰草残阳”四字,又暗示出送别的时间与节令。“三万倾”写范围之广,烘托出送别时的愁苦气氛。但话说得既婉转又艺术,倒像孤鸿缥缈欲仙,把愁苦的气氛稍微冲淡一下。“凄凉”而言“几许”。“须痛饮”三字,便可消除离愁别苦,杨柳岸。”“待人”句似从柳词化出,行人自会醒来。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饱含着作者对祐之弟深切的关怀之情。
词的下片写离愁。第一句写离苦,从两鬓上可以察知,总向愁中白”。“万里”二句写病苦,实写愁重,盲新来患病,更加重了离别之苦。言离愁犹可整顿。作者不说家国之愁而言“其他恨”。下片五句三层,而结句又以含蓄手法出之,更耐人寻味。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语言精警,说得都很精辟,发人深思。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最恰当的一句应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 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霓为衣兮风为马 ”和“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令人叹为观止。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常)
(2)此时无声胜有声 往往取酒还独倾(重点字:倾)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重点字:霓)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试看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作品取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气度与风范。画家在强烈的红黑对比中写深秋景色,渲染出山村宁静祥和的气氛,歌颂了_____的美好时代,更是写情。李文信的《长征》通过宏大的场景刻画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_____。画面中,近景写实的松树象征红军_____的意志,红军渡江却是秩序井然而显纪律严明……画家主观地让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意义。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品读中国诗画,便是要在______中体味万物,如此才能懂得杜甫“随风潜入夜,才能领略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壁立千仞的雄强,才能品味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而也无睛”的旷达,才能感受到关山月、傅抱石在《江山如此多娇》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形、意、境、情能显现出中国诗画的真谛
B.中国诗画的真谛要在形、意、境、情显现
C.中国诗画,于形、意、境、情中见真谛
D.见到形、意、境、情,才能见到中国诗画的真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等厚重情感。
B.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C.画面不仅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着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等厚重情感。
D.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应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做到话题一致,注意语意连贯。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主要语病是搭配不当和并列不当,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1)第一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样子,兴旺昌盛的景象。“蒸蒸日上”。形容发展速度快。这里用来修饰“时代”。第二空,山又高又陡。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需要一个名词。第三空,指没有攻占不下来的;也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坚韧不拔”,意志顽强,坚强不屈。第四空,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应是“虚实相生”。
(2)从位置上考虑,所填句子应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段文字写“品读中国诗画的形、意、境,所以应以“中国诗画”为主语来承接上文、意、境、情”放句子后引起下文,只有C符合要求。
(3)画线句子的语病有:“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还饱含……”搭配不当,可改为“不仅是……还是……”,或改为“不仅呈现了……。“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并列不当,把“与”改为“等”。故选C。
答案:
(1)B
(2)C
(3)C
【点评】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①,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节能低碳产业,还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②。科技创新和应用已经深度介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
提到生态,人们往往想到自然山水,其实作为人类主要生活空间的城市,但这些只是生态城市的部分表现。城市的生态建设不仅是出于美化的需要, ③,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智能、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营造更美丽的山水家园,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2)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答题时应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再进行合理压缩,且注意字数的限制。
【解答】(1)第一处,前面句子谈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故可判断应该填写的是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
第二处,根据前句中的“无论……还是……”和后面的句子“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可知,所以此处可填写“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处,根据写作的对象“城市的生态建设”,此处应该是与“生态”有关联,表示递进关系。
(2)第一段,主要的写作对象为“生态文明建设”,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视科技的力量”。
第二段,主要的写作对象为“城市生态建设”,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城市生态建设不能把生态仅作为点缀”。
第三段,主要的写作对象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能否定”。
注意要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答案:
(1)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2)第一段: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科技的力量。
第二段:城市生态建设不能把生态仅作为点缀。
第三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上有人在俯视你,阶下亦有人在仰望你。你可以抬头,不同的选择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于他人而言,有人在俯视你,有人在仰视你。俯视你的人处于你的高处,拥有你所没有的优越性;仰视你的人处于你的低处,你拥有他所不及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在羡慕别人,同时也受人羡慕。第二层表达,你的不同选择,“可以抬头,也可以低头”,但选择不同,收获会不一样,选择抬头,姿态卑微低下,心态不自信,会惯于以仰视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心生自卑;当然,如果把在你之上的人当做奋斗的目标,仰视也可能激发你的奋斗动力,让你奋起直追。选择低头,姿态高高在上,则会惯于以俯视的视角看一切,你可能会高傲自满,会止步不前;低头也可以理解为回顾来路,反省自己走过的路。题目要求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感悟与思考。写作时,可以着重谈人生的选择,抬头、低头等皆可,阐明选择的原因、意义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俯仰由心,激励奋进。接下来从仰视、俯视的对象入手进行论证,我们应该仰视什么样的人,为何要仰视,仰视可以激发我们奋斗的意志;我们应该俯视什么,无论自己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不该自我满足,而应该再次抬起攀登的脚步,俯视的应当是困难、挫折,或者反省来路。最后明确正确仰视、俯视,成就更好的自我。
参考立意:
1.仰视,追求更好的自己。
2.看清自己,俯仰皆可。
3.抬头不自卑,低头不自得。
【解答】
平视他人,不卑不亢
人生在世,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平视自己,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营营碌碌,何苦来,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自命不凡,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不能正确对待,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天下之难。人在遭遇挫折时,把自己看得太低,又往往自视甚高。君不见,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额头上,平视功能丧失,势利得很,此公为人耿直,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个中消息也平常,只是柯村赵四郎,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能不汗颜?
平视他人,不妄自菲薄,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白丁焉敢称兄弟,孙中山一看,读万卷书。”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连声说:“请!请!请,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宜不羞愧,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走笔至此。罗斯福下肢瘫痪。此公气质谦和,像一位兄长和朋友,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我们身边的公仆、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平视社会。
平视、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在繁华的都市里,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24 12:17:50;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A.欣欣向荣
山高路险
攻无不克
虚实相生
B.欣欣向荣
千难万险
坚韧不拔
虚实相生
C.蒸蒸日上
千难万险
攻无不克
若有若无
D.蒸蒸日上
山高路险
坚韧不拔
若有若无
A.欣欣向荣
山高路险
攻无不克
虚实相生
B.欣欣向荣
千难万险
坚韧不拔
虚实相生
C.蒸蒸日上
千难万险
攻无不克
若有若无
D.蒸蒸日上
山高路险
坚韧不拔
若有若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养驴的海云,诗歌阅读,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I↩,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