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①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的“我知之濠上”之语,则说的是生命的体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③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濠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④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⑥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
    材料二:
    ①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②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③“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④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D.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己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B.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5.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老人的对话平淡而自然,始终没有强烈的情绪流露,但却于平淡处蕴含了丰富的含义,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之痛。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C.作品描写人群逐渐稀少、远去,老人从始至终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
    D.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B.“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等语言意蕴丰富,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再说,或许是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听天由命不再逃亡。
    C.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8.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海明威小说中巧妙使用了很多隐喻手法,把丰富重要的信息隐藏在简洁的语言里。请从隐喻的角度理解“尘土”这一意象的隐藏了哪些丰富而重要的信息?(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狐落无所容。非不愕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洋游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洋游绌,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綋,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弧,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孤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B.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C.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D.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指求取,与《孟子》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意思相同。
    B.器,指重视,与《老子》中“埏埴以为器”的“器”意思不同。
    C.止,指停留,与《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
    D.不然,指不是这样,与《墨子》中“治乱者何独不然”的“不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宜王时期,他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有十余万字,其内容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应顺其自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落落无所容?
    14.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天河
    杜甫
    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含星动双阙,伴月落边城①。
    牛女②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注】①杜甫因疏救房绾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乾元二年他辞官去了秦州。诗中的“边城”即秦州。②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年年机杼劳役。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从此牛女因天河阻隔而增相思之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天河,用它平时的时显时暗,衬托出秋天到来后的格外明亮,暗含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期待。
    B.颔联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写微云遮不住明亮的天河,天河清朗的景象可理解为是诗人永葆光明气节的象征。
    C.颈联“双阙”借指京城,诗人孤身流落边城,只能与明月相依相伴,因而即使重新见用也不愿意重回京城。
    D.全诗托物抒怀,从不同角度写出秋季天河长夜分明、处处分明、岁岁分明的特点,直咏天河,却意在言外。
    16.本诗尾联用牛郎织女典故,却翻出新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连绵的山丘、温暖广阔的田野以及无尽的白昼在此沉眠,它们尽享明媚阳光,不再叹息生命短长。荒凉之野不再寂寞。进入这里,可卸下肩头习俗的包袱。自然的圣洁使宗教相形见绌,自然的真实使英雄______。在这儿,我们发现任何东西都无法同大自然______,自然如同神明,审判每一个接近的人。无言的树木开始说服我们放弃那些以庄重为名的琐碎,与之一起生活。走进展开的风景,为崭新的画卷所倾倒,为______的思绪所吸引,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随自然心满意足地而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黯然失色 相映争辉 接踵而至 B.黯然失神 相映争辉 摩肩接踵
    C.黯然失色 相映成趣 接踵而至 D.黯然失神 相映成趣 摩肩接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随自然心满意足地而去。
    B.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之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心满意足地随自然而去。
    C.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心满意足地随自然而去。
    D.你会无比轻松惬意,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之于脑海之外,任面前不可抗拒之美清除一切。记忆,随自然心满意足地而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士大夫文化盛行。他在《论语(宪问)》中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他所提倡的“君子”,被他赋予了强烈的德行色彩。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指总为自己考虑的德行不高的人),需要通过克制自我欲望来提升道德水平。
    ②孔子强调应当克制肆意妄为之私欲,正身直行,寻求惩治罪恶、消弭怨恨之方法,通过正当途径待其时而报之,以回护恩德。举例而言,如若轻微的口舌之争,①______。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②______,如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有时也需要含蓄隐忍,待时而报,如孙膑两败庞涓以报失足之痛。当然,这并不是说倘若面对生命危险,③______,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我们应当视事情之轻重缓急,在符合直道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回报方式,正当防卫就是这类方式。
    21.下列对材料第一段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宪问)》”中的括号应删掉,并在“论语”和“宪问”之间加间隔号。
    B.“君子”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引号用法不同。
    C.省略号和后面的“等”字作用相同,属于重复使用,所以它们两者中应去掉一个。
    D.“自私自利的小人”后面的括号,表明其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有强调意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这种对待关系的一面,可《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对待,即对立统一之意)
    关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论语》有如下论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钱穆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A(A项“惠子的间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过于绝对,脱离了原文中“若从理性角度看”“从科学角度看”“从逻辑上看”等前提限制。)
    2.B(A项“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过于绝对,推断无据。C项“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推断不当,原文为“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移情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感体验。D项“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不符文意,原文为“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可见陶冶性情并不是美感经验的目的。)
    3.D(D项沈括该观点强调的是书画创作应当得意而忘形,重意而轻形,不属于“移情作用”的范畴。)
    4.①首先,鱼乐之辩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1分):科学认知与生命体验(1分)。
    ②其次,从理性角度分析惠子的问难的合理性。(1分)
    ③最后,从科学与逻辑角度分析庄子推论的不合理性。(1分)
    5.①“见竹不见人”:以诗意的眼光来作画,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
    ②“其身与竹化”作画时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摆脱“对象化”的束缚。
    ③达到了一种“会通物我”的创作境界,让生命得以自在显现。
    6.A 7.D
    8.①“我”是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②“我”是老人故事的见证者,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展现了老人的形象,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我”一边与老人交流,一边密切关注敌军的推进情况,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与老人对家中动物的关心形成强烈对比,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主旨。
    9.①尘土隐喻着漂泊:战争中的人们如飞扬的尘土,居无定所、漂泊无定。
    ②尘土隐喻着地位:战争中如老人一般的逃难者命若微尘,被践踏(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
    ③尘土隐喻着死亡:战争中老人们归于尘土的不幸与死亡的宿命。(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10.D 11.A 12.A
    13.①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使自己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
    ②为什么不用绳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呢,却担忧它大而没有容纳的地方?
    14.①不求仕进,追求自由;②见识通达,知无用之用;③顺应自然,无所偏执。
    【解答】(1)“乎”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数岁”为补语,补充说明“养食”的时间,其后断句;“以文绣”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其后断句。句子翻译为: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烟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
    (2)A.“意思相同”错。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要:中心思想/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要:通“邀”,求取,博取。
    故选:A。
    (3)A.“其内容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错,根据原文“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可知,这几篇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而并非所有篇章都是。
    故选:A。
    (4)①宁:宁愿;污渎:污浊的小沟渠;自快:使自己快乐;为……所:被。句子翻译为: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使自己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
    ②虑:用绳结缀;所容:容纳的地方。句子翻译为:为什么不用绳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呢,却担忧它大而没有容纳的地方?
    (5)根据材料一“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分析,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庄子不愿受羁绊,不求仕进,追求自由。
    材料二原文为“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弧,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说明见识通达,要突破世俗,知无用之用,开阔眼界。
    材料三,“其唯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也就是说要顺乎天理地生活,无所偏执,一切归于自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陆区》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然而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成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拔上带有花纹的烟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使自己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使畅快我的志向啊!”
    材料二: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捉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贫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贯,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没有容纳的地方,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材料三: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15.C“因而即使重新见用也不愿意重回京城”于文无据。
    16.牛郎织女的典故多用于表达因天河阻隔而相思别离之苦,本诗中却写天河风平浪静,牛郎织女年年渡河相会,表达了作者不惧人生风浪的积极心态。
    17.(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A 19.C
    20.①用“无言”“说服”“生活”等词,赋予树木人的特点,使之生动形象;
    ②通过对树木的拟人化描写,告诉人们不要被庸常琐碎的生活裹挟,要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18.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黯然失神:1.由于心情沮丧而精神受到摧残;2.情绪低沉,失魂落魄;3.形容十分沮丧的样子。语境强调与英雄相比,自然地美好,应选“黯然失色”。相映争辉:争夺光辉。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语境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与自然相比,应选“相映争辉”。接踵而至: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语境是思绪随着美丽的画卷展开,应选“接踵而至”。故选:A。
    19.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动词,将“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改为“以致将思家之情置于脑海之外”;二是语序不当,将“随自然”放到“而去”的前面。故选:C。
    20.①拟人。②“无言”“说服”“生活”都是人的动作,用在“树木”身上,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③“说服”人们放下繁琐的生活,“与之一起生活”形象生动地告诫人们要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21.D
    22.①一般可以不予回应
    ②以律法解决之
    ③君子就要坐以待毙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标点符号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句式、内容、修辞、字数等要求,正确补写。
    【解答】(1)D.“表明其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有强调意味”说法错误,表明的是对前文的解释。
    故选D。
    (2)第一空,根据前文语境之意,再结合“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可知,此处指轻微的口舌之争没有必要去回应,据此可写“一般可以不予回应”;
    第二空,根据语境中的“诉之于衙署”“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可知,此处说的是言辞激烈、行为过当时,要通过衙署以法律来解决,据此可写“以律法解决之”;
    第三空,根据语境中“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可知,此处指的是面对生命危险时不能坐以待毙,据此可写“君子就要坐以待毙”。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共16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