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现代文阅读Ⅰ(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种豪迈自信之力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B. 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C. 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 阅读古人面对困境之作,不是为了体会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而是要学习其展现出来的自信、乐观的心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C. 材料一中引用顾随先生的观点,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
D. 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 文中引用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学习古诗文对一个现代人的意义。(4分)
5. 请简述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唰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青年医生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戒备。
B. 医生态度缓和了下来,这与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 聂赫留朵夫这次与玛丝洛娃见面时,她竟“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握手,这让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反感他。
D. 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泛起红晕,是因为牢狱那边的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C. 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细致地从肖像-动作-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
D. 在写玛丝洛娃接受照片时,文章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惊奇地”“默默地”来表现她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
8. 聂赫留朵夫认为“她的心灵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对比课文,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4分)
9. 从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题等方面谈谈文中青年医生的角色设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徒为上谷太守,后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用
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匈奴,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也称胡,散居在大漠南北,他们喜欢以马征战,曾控制西域。
B. 太尉,中国古代武官名,是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的中高级军事长官,地位比都尉要略低些。
C. 徒,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指流放的刑罚、官员职务调动、徘徊流连、迁移之意。此处指调职。
D. 上郡,古代郡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体现,经秦始皇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将军出身习射世家,以武显名。匈奴攻入萧关,他杀死了许多来犯之敌;担任骁骑都尉时,辅助太尉大败吴楚军队,功名就此显扬。
B. 李广将军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担任太守期间,中贵人的数十名骑兵被三名匈奴人消灭将尽,李广亲自出马,射死三人活捉一人。
C. 李广将军智勇双全,善用谋略。遇见百倍于己的敌兵,他巧妙用计,率众成功撤回;被生擒之后,他装死以麻痹敌人,借机成功脱逃。
D. 李广将军一向仁慈廉洁,关爱士卒。得到赏赐后总分给下属,饮食与下属一起,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因此深受士兵爱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4分)
(2)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4分)
14. 李广担任上郡太守遇到伏兵时,他做了哪几件事让自己安然逃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5.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 《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 《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 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16. 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随着潮水从海上升起、与张九《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节是什么?小时候,春节是丰盛的年夜饭,是盼望的压岁钱。长大后,春节是漫漫的回家路,是满满的幸福感。这个春节不少人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视频拜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不再遥远,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团圆和平安的意义。
围绕"幸福"这一永恒主题,浓浓的年味正在汇聚。过年贴福字,既祝愿,富贵兴旺;又寄望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象征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当“欢腾”成为共同的期盼,一场“中国范儿”的冬奥会。2022年农历节气立春恰逢北京冬奥会开幕。人们共同期待,"双奥"之城向世界呼唤“一起向未来”,冰雪健儿在赛场拼搏“速度与激情”。全家围坐观赛的春节,一定能留下的美妙回忆。无论是运动员、奋勇冲刺的瞬间,还是国旗飘扬、国歌奏响的荣耀时刻,都能让天南地北的观众燃起体育激情和爱国热情。
"从来年是有情日"。曾经,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年俗,是腊月起拾掇忙活,是正月里欢喜飘香,是岁尾年终之时的美味佳肴,是新故相推之际的红火气象,"过得分外热闹"。中国年的新模样,习俗或许有变,情意总归不减;形式也许有变,情感永远浓郁升腾。春节,是四季轮回的起始,是重整出发的契机,愿人与人的真挚牵挂,家与国的安康美满,连同新春佳节始终红火的底色、不断翻腾的热度,温爱更加美好的一年又一年。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锦衣玉食 款款而来 津津有味 争分夺秒
B.锦衣玉食 如约而至 津津有味 时不我待
C.丰衣足食 如约而至 其乐融融 争分夺秒
D.丰衣足食 款款而来 其乐融融 时不待我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这个春节不少人不能回家过年,但视频拜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团圆和平安的意义。
B.这个春节不少人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视频拜年让彼此的距离不再遥远,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团圆和平安的意义。
C.虽然这个春节不少人不能回家过年,但视频拜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不再遥远,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团圆和平安的意义。
D.虽然这个春节不少人不能回家过年,但视频拜年让彼此的距离不再遥远,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团圆和平安的意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筒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夜里的钟声客船上的人听得很清楚呢?除了晚上比较寂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声音发生了折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① ,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白天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温是向上递减的。这说明白天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有差别,因此② 。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也就是说,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③,这样声音在地面附近就能传播得比较远,因此寒山寺里的钟发出的声音,才会清楚地传到江面的客船上。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使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B.然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C.因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D.何况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22.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打开课本,我们发现,英雄是仁礼济世的孔子,是婉言劝谏的孟子,是以技入道的庖丁,是舍生报国的烛之武,是忠心谋策的张良……英雄们身负壮志,英雄们忠心爱国。自古英雄出少年,新时代的青年要秉承先辈遗志,传承英雄精神,以初阳之姿,做熠熠生辉之英雄。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看法,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C 3. B
4. ①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品格修养。
②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能够让我们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5. ①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报告与数据,引出“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的观点。
②然后,以唐诗为例,从唐诗诗歌特点和其情感与精神价值给人以正面引导这两方面,来分析“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的原因。
③最后,结合古诗词与当下生活的联系,总结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不是……,而是……”逻辑错误。材料二第4段中说的是“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原文是“不仅要……,更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引用顾随的观点,是为了论证作者提出的关于学习古诗文有很大好处的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的是“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A.强调的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B.强调了读诗的作用,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表达的是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D.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结合“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可知,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品格修养。
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结合“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可知,学习古诗文,能够让我们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最近,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可知,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报告与数据,引出“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的观点。
结合第二段关键句“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第三段关键句“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第四段关键句“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和第五段关键句“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可知,然后,以唐诗为例,从唐诗诗歌特点和其情感与精神价值给人以正面引导这两方面,来分析“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的原因。
结合第六段关键句“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可知,最后,结合古诗词与当下生活的联系,总结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答案】6. D 7. C
8. ①由堕落、庸俗变得有羞耻感,课文中的玛丝洛娃面对有钱人媚笑,本文中却多次羞涩得脸红;②由麻木变得有爱心,课文中玛丝洛娃对丧子轻描淡写,本文中为孩子的哭声感到不安,说明善良和母爱被唤醒。
9. ①侧面表现玛丝洛娃形象的转变。青年医生对玛丝洛娃不吝赞美,表现出玛丝洛娃状态的改善。②有利于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深化主题。青年医生经常同监狱当局发生冲突,说明他对俄国社会黑暗的现实深感愤怒。③增加情节曲折感和波澜感,在探望女主的简单情节中,加入与青年医生的“冲突”,让情节生出波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是因为牢狱那边的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说法错误,玛丝洛娃脸红是因为玛丝洛娃曲解了“那边”的含义,误以为聂赫留朵夫重提旧情,进而触发了她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因而脸红。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依次展开描写”说法错误。原文为“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唰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有交替,并不是“依次展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课文中的玛丝洛娃面对有钱人媚笑,本文“‘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泛起了红晕”是文中照片对“这边”与“那边”的误解触发了她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记忆触动了她的心灵;“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玛丝洛娃出现了拘谨、羞怯的新表情,可见她近乎麻木的内心出现了新的变化,由堕落、庸俗变得有羞耻感。
课文中玛丝洛娃对丧子轻描淡写,本文“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玛丝洛娃“回头望”的动作和“不安”的神态,表明她关心病房里的孩子,内心的善良和母爱已被唤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角色设置的作用。
①侧面表现玛丝洛娃形象的转变。“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青年医生对玛丝洛娃不吝赞美,表现出玛丝洛娃状态的改善。
②有利于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深化主题。“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青年医生经常同监狱当局发生冲突,说明他对俄国社会黑暗的现实深感愤怒。
③增加情节曲折感和波澜感。“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探望女主的简单情节中,加入与青年医生的“冲突”,让情节生出波澜。
【答案】9. C 10. B 11. B
12. (1)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命为汉朝廷的中郎(将)。
(2)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13. (1)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
(2)离阵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下马解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
(3)有敌来犯,只派十余人上马射杀,随后解鞍,令士兵纵马卧。胡兵一直不明就里,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乏绝”修饰“处”,关系紧密,“之”此处是结构助词“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D;
“饮”做“士卒”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太尉,……中高级军事长官,地位比都尉要略低些”错误。太尉是最高级军事长官,地位高于都尉。文中有提示: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射死三人”错误,原文是“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应是射杀两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从军、参军、随军;“用”,因为;“为”,被任命为或者担任、做。
(2)“以”,认为,以为;“走”,逃跑;“坚”,使……坚信,使……确信。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可知,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
由原文“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可知,离阵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下马解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
由原文“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可知,有敌来犯,只派十余人上马射杀,随后解鞍,令士兵纵马卧。胡兵一直不明就里,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后来又调他任上郡太守。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后来,李广以未央宫卫尉的身份担任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 “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 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答案】15. D 16. ①《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②《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能力。
D. “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
《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1)①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②.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①. 致知在格物 ②. 物格而后知至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 ②海上明月共潮生
18.C【解析】①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锦衣玉食:华美的衣服,珍贵的食品。形容奢侈豪华的生活。根据语境,应用"丰衣足食"。②如约而至:按约定准时到达。款款而来:慢慢地走;舒缓地步行走来。根据下文语境,即"2022年农历节气立春恰逢北京冬奥会开幕",应用"如约而至"。③其乐融融:形容在某种情境之下,极其舒畅快乐。津津有味:形容兴味浓厚。根据上下文语境,即"全家围坐观赛的春节""美妙回忆",应用"其乐融融"。④争分夺秒: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根据语境,应用"争分夺秒"。
19.A【解析】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虽然"应移到句首;二是句式杂糅,可改成"但视频拜年使彼此的距离不再遥远"或删去"不再遥远";三是搭配不当,将"珍惜"改为"懂得"。
20.①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描述了春节年俗欢乐、红火的景象。②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洋溢着辞旧迎新的喜悦、温馨之意。
21.C【解析】括号空缺处与上文语境是因果关系,因此选 C 项。
22.①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②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
③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意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下文语境"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第①处应填"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根据上下文语境,第②处应填入的信息是"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根据"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可以推知第③处应填入的信息是"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
立意: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单选题,语言表达,默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