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 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 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 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 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 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 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 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 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 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 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 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 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 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 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 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 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 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 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 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隐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 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 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 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 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 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 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 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 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 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 “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 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 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 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 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 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 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 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B.儒、道能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与其在发展进程中,长期共存,互 相竞争,互相吸收有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 道的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 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 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隐士的气质与风度。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和主要走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3 分)(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 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6.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承有关歌声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
    B.“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光点。
    C.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笔。
    D.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品开头部分写到的“单调且不和谐的歌声”具有设置悬念的效果,为后文乌米的出场做了铺垫和准备,同时也奠定了作品深沉而绝望的基调。
    B.第五段景物描写运用反衬手法,以声写静,烘托出乌米住处肃穆静谧的气氛,突显出乌米内心孤独而宁静的心境,也含蓄表现了乌米内心的坚定。
    C.乌米幽怨而充满希望的歌声作为全文线索,贯穿作品始终,充分表现了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使作品笼罩在明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D.作品中“我”作为乌米经历的见证者和歌声的感受者,具有使作品所写人事更客观的作用,也通过对“我”的感受的描写烘托出乌米鲜明的人物形象。
    8.请以乌米形象为例,分析作品刻画此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方法。(6分)
    9.小说中乌米的歌声和人生经历让“我”有所触动,请梳理“我”和乌米接触的不同时段,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今返而御。”吴子日:“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材料二: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人至A暮B不来C起不食D而待之E明日早F令人G求H故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归,归附、归顺,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归”词义不同。
    B. “会天疾风”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兼爱》)两句中的“疾”词义不同。
    C. “以大信为本”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本”词义相同。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与成语中“不期而遇”的“期”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文公限定期限攻下原国,结果打了十天还没有攻克,就下令撤兵;从原国出来的士人说,再打三天就能攻下原国,但晋文公还是坚持撤兵了。
    B.吴起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他吃饭,老朋友暂时离开了,但答应将回来和吴起一起进餐。吴起等着老朋友吃饭,但老朋友没有马上回来。
    C.魏明帝派遣二十万大军公开声讨蜀国,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离开。
    D.有人建议诸葛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自己统兵打仗一向非常讲究信义,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4分)
    (2)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4分)
    14.材料中,晋文公和诸葛亮坚守信用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晚泊岳阳①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②。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16.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3)苏轼《江城子》中,“,”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4)李白《将进酒》中,“,”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5)《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19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预制菜是一种经预加工或预烹调后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只需要简单烹调即可食用的新兴菜品。
    ① , 主要有即食食品, 开封后就能吃; 即热食品, 加热一下就能吃; 即烹食品, 指的是经过相对深的加工,可以直接下锅加上调料烹饪;即配食品,也就是切好清洗好的肉或者蔬菜。
    那么, ② ?数据显示, 预制菜消费者中, 22-40岁消费者占比达81.3% , 其中31-40岁的消费者占比46.4%。
    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③ 。中国南北跨域较大, 菜系多,种类复杂, 企业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二是菜品保鲜。预制菜需要保持菜品新鲜度,对于冷链运输要求极高,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口味复原。中餐口感与烹饪过程密切相关,一旦到了烹饪环节, 口味只能靠个人厨艺把控。
    18.下列句子中的“个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个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在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原则。
    B.国务院会议决定,对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
    C.“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是个人的看法,不知道大家如何认为? ”晓明说。
    D.个人主义要不得,形式主义要不得,官僚主义也要不得,这必须牢记。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7分)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如少女般温柔缠绵,正丛林木间散发出来,在你眼前浮游。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① ,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猥琐,这大自然② 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梭罗说:“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雍容抑或猥琐,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王国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夤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③ 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正从林木间散发出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中引用梭罗的话,道出了植物生长要遵循“本性”的道理,有人认为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也应遵循“本性”。
    《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遵从“规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试题答案
    B 2.D 3.B
    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6.C 7.A 8.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歌声来酝酿情绪、提示内容,引出主角乌米,推动情节发展。②侧面描写,借助村民的口引出乌米唱歌的背景。③运用肖像描写,展现乌米的苍老。④运用大量神态、动作描写,通过她善意的迎接,专心致志的期待,尤其深情的凝望,体现她充满希望的心态。④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乌米沉浸于思念,专注而忘我地等待的形象。
    9.①对乌米的不幸深表同情;②被乌米的乐观所感染,“我”感受到莫大的快乐;③“我”对乌米产生了敬意。
    10.C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本”词义不同,前者为引申义“根本、关键”,后者为本义“草木的根”。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公开声讨蜀国”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可知,是“秘密进攻”。
    13.(1)我和士人约定十天(的期限),(如果到了期限)不离开,这会使我的信用丢失。得到原国而失掉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事)。(“期”“亡”“不为”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就会尽心用力而不犹豫,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好信”“下”“无疑”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1)句:期,约定;亡,丢失,使……丢失;不为,不做。第(2)句:好信,讲求信义;下,这里指士卒;无疑,不迟疑,不犹豫。
    14.①原国人和卫国人都心悦诚服地投降了,归顺了晋文公。(1分)②启程返乡的人很高兴,愿意留下的人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1分)交战时蜀军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一战而获大胜。(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等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进攻原国,让军队准备十天的粮食,于是与士大夫约定了十天的期限。到了原国攻打了十天而没能攻下,就敲钟退下,收兵离开了。士人有从原国中出来的,说:“原国再有三天就能攻下了。”群臣和身边的近侍都劝谏说:“原国已力尽粮竭了,君主姑且等几天。”晋文公说:“我和士人约定十天(的期限),(如果到了期限)不离开,这会使我的信用丢失。得到原国而失掉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事)。”便收兵撤走了。原国人听到这个消息说:“君主有像这样守信用的,能不归附他吗?”便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这个消息说:“君主有像这样守信用的,能不归顺他吗?”便向晋文公投降了。孔子听说后记下这件事说:“晋文公攻下原国获得卫国土地,是因为他守信用。”吴起出门,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老朋友吃饭。老朋友说:“好吧,我将(很快)回来和你一块儿进餐。”吴起说:“我等你来吃饭。”老朋友到天黑也没来,吴起就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上,让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定去打猎。第二天,正巧碰到刮大风,魏文侯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去,魏文侯不听,说:“不能因为刮大风而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我不做。”于是自己赶着车前去,冒着风告诉主管山泽的官员打猎的事作罢。
    材料二:
    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就会尽心用力而不犹豫,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将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诸军,以及雍、凉二州的精兵二十万人,秘密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按规定离去),留在战场的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利失信的做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该换防离开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儿女像鹄一样伸长脖子站立着并逐日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的参加战斗;留下的人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冷寂”理解错误,应是“空旷开阔”。
    16.(1)情感: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2分)②杜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1分)(意思答对即可)
    (2)抒情方式: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月洒清辉,轻舟晚归,歌声传来,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思归之情寄寓其中;(2分)②杜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通读两首诗歌,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诗后四句表达情感和情感抒发方式的不同之处;最后组织答案,概述作答。
    17.(1)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4)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5)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18 C【解析】原文和 ABD 中的“个人”指一个人(与集体相对),是泛指;C 中“个人的看法”中“个人”是指“我”,是确指。故选 C。
    19. 参考答案:①预制菜种类丰富 ②哪些人爱购买预制菜 ③一是市场覆盖 (每点 2 分)
    20.①如影随形(如影从形)②不可名状(不可言状、难以言表)③轻描淡写(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如影随形:如同影子跟着形体一般;比喻关系十分密切,相随不离。②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描绘。③轻描淡写: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重视,不深究。
    21.①原句“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如少女般温柔缠绵”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木姜籽花香的特点;(1分)②原句“在你眼前浮游”运用通感手法,将嗅觉转移到视觉,赋予木姜籽花香以画面感,引发读者的想象。(2分)③改句没有运用比喻和通感手法,在表达上显得简单、普通,不生动形象,不能引发读者的想象。(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比较两种表达并梳理不同之处,然后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分析,最后概括作答。
    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性与规矩”导写
    【审题导写】
    这段材料主要引用了梭罗和《孟子》中的两句话,来探讨植物生长和人类为人处世时应该遵循的本性和规矩。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立意。
    第一个角度是遵从“本性”。植物的生长需要按照自身的特性进行,否则就无法生存。同样,人类在为人处世时也需要遵循自己的本性,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这个立意可以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特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如何在保持自我本性的同时,适应和融入社会。
    第二个角度是遵从“规矩”。《孟子》中提到,如果没有规矩,就无法形成方形和圆形。这暗示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个立意可以强调规矩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遵守规矩,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材料引导我们要正确认识遵循“本性”与遵从“规矩”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禀赋和生活环境不同,人们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人们应该遵循“本性”;另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一味地遵循“本性”而不守“规矩”,不能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能漠视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不能做出出格甚至违法乱纪的事。
    在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对这两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分析遵从本性和遵从规矩的优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文章应该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表达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在写作时,可以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注意保持文章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符合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立意】
    ①在“规矩”下遵循“本性”;
    ②遵循“本性”与遵从“规矩”不是对立的;
    ③不能一味地遵循“本性”而不守“规矩”;
    ④遵循“本性”,活出自我;
    ⑤遵从“规矩”,脚踏实地;等等。
    【材料出处】
    材料出自作家吴沛的散文《风过核桃坪》。原段: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这花香,缠绵萦绕,像有谁正从林木间将它一缕缕抽出来。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如影随行,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狠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寅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名句素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古训》
    规矩是外在的约束,更是内在的修省。——谚语
    国无法则乱,民无信不立。——韩非子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没有公理不成世界。——池田大作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莱蒙特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天下之事,皆须规矩。——韩非子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丰子恺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苏轼
    顺应自然,随心随缘。——佚名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莱根谭》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张之风
    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家庭教育》
    【事例素材】
    1鲁迅刻“早”字的故事。鲁迅小时候有一次上学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遵守规矩是成功的保证。
    2李嘉诚的饭局规矩。李嘉诚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在饭局上有一个规矩:如果主人没有动筷子,那么就不能动筷子;如果主人没有喝酒,那么就不能喝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遵守规矩要尊重主人和场合。
    3列宁与卫兵的故事。列宁在视察工厂时遇到了卫兵的检查,但卫兵并没有认出他来。列宁严格按照规定排队等待检查,得到了周围群众的赞扬和卫兵的道歉。
    4.孟子与齐宣王的故事。齐宣王在召见孟子时,按照规矩应该走小门,但他却因为自己身材高大而走大门。孟子告诉他:“大王不能因为自己身材高大就违背规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王者也要遵守规矩,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有所特权。
    5.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元素,为现代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生活中却非常遵守规矩。她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严格按照时间表工作和生活。她的实验室也是井井有条,物品摆放有序,让人们不得不佩服她的严谨和守规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遵守规矩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成就和进步的基础。
    6.《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违背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思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紗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7.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洲。
    8.儿童教育: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心强、爱探索、喜欢玩耍。为了顺应儿童的天性,许多教育机构和家庭采取了以游戏和探索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9.动物训练:在动物训练中,训练师会根据动物的天然行为和习惯进行训练,让动物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最好的一面。例如,海豚跳跃表演、马术表演等,都是通过利用动物的本性和天性,进行训练和表演的。
    10.运动员训练:运动员的训练也是顺应天性的一个方面。教练会根据运动员的体质、技能和天赋进行个性化训练,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优秀范文】
    1.让“本性"与“规矩"和谐共舞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旭峰
    梭罗云:“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人生来便带着独特的本性,如同每朵花朵都有其独特的芬芳,然而,在盛开的旅程中,我们也需要学会遵守规则,就如同花朵需要遵循季节的旋律。《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遵从“规矩”。如此来看,“本性”与“规矩”看似是对立的两面,实则是共同演绎的和谐乐章。如何在遵循“本性”与遵守“规矩”之间找到平衡,并能和谐共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探寻的问题。
    顺应本性,以遵守规矩为前提。
    所谓本性,就是人所追求热爱的。如果无违规矩,那便野莽生长,并时时警惕“出格”的风险。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从小如果没有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从而走上偏离人生确航向的道路。疫情期间,一澳洲归国女子在外跑步时被要求回家隔离。她大骂疫情防人员“没资格管我,跑步是我的自由!”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评论道“自由是人家的天性”。诚然,人的本性是要追求自由的,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不顾法律,不顾他人的安危。由此可见,顺应本性是万不能脱离规距存在的。
    本性则丕能因规矩的在就被扼杀。
    万物皆有本性,在我们我们在遵守“规矩”的时候,能够顺应本性、尊重本性、保持本性,我们的生命也才会趋于健康、趋于完整、趋于丰富。北大数学之神韦东奕,在生活中经常身穿普通运动服,手提着白头,胳肢窝夹着撕去标签的瓶装水,另外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莲松凌乱的头发兼带着迷离呆滞的眼神。对此,有人认为他不配做北大老师,应遵守一些规矩,让自己“正常”些。殊不知,从未上过培训班的他,父母让他“自由生长”,他于是自创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数学天地里驰骋遂游。由此,他反而具备一种极致的纯粹和野生感。这种纯粹,他一直带在身上,直到今天他获奖无数,站在数学王冠之上。我们不能一味用世俗的“规矩”去限制某些有“天性”的发展。“采菊东簿下,悠然晃南山”,陶渊明遵从了自己的本性,让自己热爱,自然的生命张扬于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遵从了不附于权黄、自由傲岸的本性,从而让诗文天下流传。如果我们用“规矩”一味地约束他们,他们还能给后世留下这瑰丽的诗篇吗?“当鸟儿的翅膀被系上黄金时,便无法在蓝天上自由飞翔。”与此而言,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规矩与本性的统一,才能成就青年的未来。
    规矩与天性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艺术家的创作便是如此。他的本性是追求,创新和自由,但同时他也要遵守艺术界的规则,尊重艺术规律和审美传统。他需要在遵循本性和遵守规则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如果他只遵循本性,他的作品可能会失去艺术价;如果他只遵出规则,他的作品可能会失去独特的个性。君不见,隆平遵从自己对杂交水稻的挚爱“本性”,同时又遵守植物遣传的“规矩”,从而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君不见,“中国飞人”苏炳添,在遵守竞技规则与奥林匹克精神“规矩”下,才超越自我,发场“更快”的天性,跑出9秒83的惊人成绩;君不见,中国华为秉持“自立自强、中华有为”的“本性”,遵守“芯片研制”的“规矩”,不断投入、专注科研,在美国极限打压之下,终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nm麒麟芯片,从而让华为mate60系列手机横空出世,畅销全球。吾辈青年,当在遵循本性与遵守规则之间找到平衔,在时代洪流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性”和“规矩”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遵循“本性”和遵守“规矩”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像是在狭窄的山径上寻找平衡,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深不见底的谷底。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挑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遵循”本性”仕么是遵守“规矩”。吾辈青年,当了解自己的“本性”,在“规矩”中不断探索和磨砺自己。我们既要在规矩约束里绽放天性的光芒,也要在彰显生命本色中守住规矩,让“本性”与“规矩”和谐共舞。由此,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强国有我”征途中实现星辰大海般的伟大梦想。
    2.依从本性,遵守规矩
    梭罗云:“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却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遵从“规矩”。人生来所具有的本性即为本性,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而为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得以存活,则需要外界所附加的约束,即规矩来的辅助。在我看来,在适当规矩约束之下的本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成长、发展,并成就自我。
    规矩基于人的本性而形成,旨在帮助人们规避本性中的部分错误,帮”助我们改正自身缺陷与不足,以成就更好的自我。以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为例,人们的本性总是趋向于使自己受益,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外界的规矩教育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希望受到的“害”,也不应加在别人身上。规矩教会我们应当换位思考。面对上述困境可以再加以思考,寻找使双方都不受到伤害的解决办法。《菜根谭》中说:“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规矩不能扼杀天性的发展。规矩带给人们超脱于本性和本能之外的思考,帮助人们在个人发展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做出更佳的表现,成就更完美的自我。
    韩非子云:“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天下之事,皆须规矩。”本性需要外界规矩的约束,这正是我们被称为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的原因。世间万物均有其本性,植物向光生长,动物为争夺领地、配偶而战斗……若只顺应本性生长,而全然不顾外界规矩的约束,又何以区分“动植物”与“人”呢?若将人的生长比作树木的成长,本性使然,树木不免生出旁枝,吸取主干营养阻碍生长。此时只有适当修剪,树木才能笔直生长,人才能不误入歧途迷失方向。在有所约束的本性下生长,树木才能枝繁叶茂,人才得以有所成就,变成更好的自我。
    没有本性,只是恪守规矩的成长,是死板的,更是万万不可的,在如此条件下生长出的人只是模式化的机器,失去了自己原本本性的光彩;而无规矩约束下的自由生长,也会使人误入歧途,迷失前路方向。当今,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本性”,但总有些国家违反国际法准则,灭本性,悍然发动战争,如俄乌战争、巴以战争,从而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痛。因此,我们要遵守规矩,依从本性,让世界和平共处。
    “规矩是外在的约束,更是内在的修省。”人的成长既要顺应本性,回归本真,也要以适当的规矩来约束,如此,才能成就更好的自我!
    本性与规矩的和谐奏鸣
    “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其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只能走向灭亡。”这句话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奥秘的大门。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如何理解植物生长与人性修养的关系,如何在遵从自然本性与恪守社会规矩之间寻找到平衡,这无疑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自然界中,植物生长需遵循“本性”。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环境,只有顺应这种自然本性,植物才能茁壮成长。这使我忆起我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样,在为人处世中,我们是否也应遵循“本性”,真实地做自己,不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呢?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转向人类社会,便会发现这个世界远非如此简单。社会由人组成,而人有情感、有欲望。因此,在人类社会中,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约束我们的行为,这便是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规矩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基础。如果我们仅凭自然本性去为人处世,那么社会将陷入无序和混乱。
    那么,在遵从自然本性与恪守社会规矩之间,我们如何找到平衡呢?我想,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明智的心,去认识和分辨什么是我们应该坚守的自然本性,什么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刻意去改变自己,而应该努力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潜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矩,尊重他人,关爱社会,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现在的高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曾经迷茫过、困惑过,甚至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我们应该在遵从自然本性与恪守社会规矩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既充满阳光,又充满智慧。
    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让我们怀揣一颗敬畏自然、尊重规矩的心,去拥抱生活,去体验生命的美好。让我们在遵从本性与遵循规矩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弹奏出一曲和谐的生活乐章。这便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也是我们对生活最美的期许。
    本性·规矩·人生
    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种生命以独特的姿态存在、生长,那就是植物。在植物的世界里,有一个法则:若一种植物不遵循其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只有灭亡一途。梭罗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引发了我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植物的本性,是其生命的基础和生长的方向。正如梭罗所说,只有按照本性生长,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反之则只有死亡。那么,我们人类呢?我们是否也应遵循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去成长?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他对人生的态度、理解和教诲。规矩,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准则。缺乏规矩,社会将陷入混乱,人类将失去方向。
    然而,本性、规矩,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存在矛盾呢?我想,这或许就是人生的复杂性,人生的多样性。植物的本性,是其生命的基础,是其生长的方向。而我们的本性,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成长的方向呢?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旅程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寻找自己的本性。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困难,但也充满了希望、快乐。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真正地了解人生。
    在这场旅程中,规矩是我们的引路人,是我们的导师。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理解自己。但是,规矩并非束缚我们的枷锁,而是引导我们的灯塔。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在这场旅程中,我们既要遵循本性,又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真正地进步。我们不能因为规矩而忽视本性,也不能因为本性而忽视规矩。我们要在规矩和本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找到一个和谐。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旅程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寻找自己的本性。规矩是我们的引路人,是我们的导师。而本性,则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本质。我们要在规矩和本性之间,找到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梭罗的话语,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引发了我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而孟子的话语,则给了我人生的方向,给了我人生的准则。
    植物的本性,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启示。而规矩,则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成长的方向。我们要像植物一样,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同时,也要遵守社会的规矩,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像植物一样,茁壮成长,充满活力。
    本性、规矩、人生。这三个词,构成了我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态度。我相信,只有遵循本性,遵守规矩,我们的人生才能像植物一样,茁壮成长,充满活力。

    相关试卷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