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作“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释放出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音乐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的时候,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把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当下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小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摘编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乐”比“礼”更为重要。
B. 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C. 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砺心志。
D.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人音乐表演中,体现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守,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 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 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
D. 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3.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
A. 《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B. 《史记》云:“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 《晋书》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 《管子》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三论据的典型性。
5. 请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
【答案】1. C 2. C 3. D
4. ①《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既兼具商业效应和娱乐作用,又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②以它们为例来证明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 ①音乐工作者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②大众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在娱乐身心、缓和情绪的同时,陶冶情操、砥砺心志:③社会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包含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的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和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乐’比‘礼’更为重要”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第2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来看,原文只是对“礼”“乐”进行了解释,但是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
B项,“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错误,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存在一致之处,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D项,“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说把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表演中是“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没有将“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放在对立面并予以“有力回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错,依据材料三第1段内容来看,“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和“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是可以兼具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的意思是节制怒气没有比诗文更有效的,去掉忧愁没有比音乐更有效的,是说诗、乐能调节人的情感,这和“道德教化功能”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三论据的典型性,要结合材料三中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材料三中列举的“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歌手2019》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当下的文化热点。材料三中“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喝中脱颖而出”“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把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的论述也表明这两档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在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的尝试中大获成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从不同角度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要注意,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且不可只孤立地去看一两个材料,特别要对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材料三最后一段“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这是从音乐工作者角度而言的,由此可得出音乐工作者应将中国本土艺术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守正创新,承担起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责任;材料二“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动”“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这些都是美好的、恰如其分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据此可以得出从大众的角度而言,大众应该自觉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多听好的音乐,在娱乐身心、缓和情绪的同时,陶冶情操、砥砺心志;材料一“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材料二“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由此可以得出社会应该营造好的氛围,鼓励包含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的音乐的发展,倡导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音乐,促进社会发展、和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诗人
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4)“神采不凡。”
(5)“你有他的照片吗?”
(6)“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7)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8)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在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9)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
(10)“你要干吗?”她问。
(11)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
(12)“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13)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14)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5)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
(16)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17)“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8)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19)“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20)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毛姆读书随笔》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 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 “不带笑意的眼神”“冷静的审视”等细节描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写出了“我”心目中诗人桀鹫冷峻的气质。
7. 小说第⑬段不惜笔墨描写诗人的住所周围的环境和屋内的陈设,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 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答案】6. A 7. (1)为诗人的出场造势:黯淡、破旧、简陋的环境,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2)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墙上“画艺拙劣”的绘画,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人的特质的。
8. 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理由:(1)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2)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错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的根本原因是“我”对名人兴趣不大。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环境“油漆已经黯淡……瓷砖多有碎裂……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黯淡、破旧、简陋,这种场景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从而为诗人的出场营造了氛围。
从情节安排看,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表明主人并不关注时事,而“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这不符合人物特征;墙上挂着“画艺拙劣”的绘画,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应当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怎么会挂这样的画呢?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人的特质的,诗人一般讲究生活格调,敏感而又细腻。这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小说写作手法的能力。
随笔谈到小说的两种写法,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我”拒绝见诗人;发展:“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认错了诗人。
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但这样安排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比如“我”没有见过诗人,“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明明约定好了时间,结果“我”按了好几次门铃才有人来开门,“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并且她问的是“你要干吗?”,表明她并不知道有客人来;还有这个人物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墙上那“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的画,总之,很多地方不符合诗人身份,这就和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观察想象的“卖猪鬃刷子的”,而诗人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 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 相国是辅佐君主治国理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解释,武将们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D.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答案】9. D 10. A 11. C
12. (1)萧何诸事总要奏请汉王,经汉王同意,准许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汉王,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回来了再当面报告。
(2)如今萧何未曾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而去”的主语是项羽,不能在“而去”前面断开,排除AC;
“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都是“具知”的宾语,后面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解释了汉王“具知……者”的原因,故此处应该在“者”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对“亭”和“亭长”的解释错误,选项中的“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错误。文中的“亭”是指秦汉时的地方行政单位。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事,置亭长,有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设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所以文中的亭长不是管理亭的官吏。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萧何不善征战”错。根据刘邦的解释,萧何是“发踪指示”者,是谋士,是战略家,只是没有亲自去做“追杀兽兔者”的事,所以说“萧何不善征战”是错误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可”,认可、赞同;“从事”,做,执行;第一个“辄”,总是;“便宜”,最合适的方式;“闻”,使……知道。
(2)“徒”,只是;“议论”,发表见解;“不战”,从不上战场打仗;“顾”,表转折,却,反而。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被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萧何诸事总要奏请汉王,经汉王同意,准许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汉王,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回来了再当面报告。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未曾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前196年(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忧虑。召平对相国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那么,皇上的心里就十分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市占卜为生。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与《蜀道难》的首句一样抒发强烈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B. 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起”“生”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C. 颈联中“笼”字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春林繁茂的景象。
D. 本诗着眼于送别,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14. 尾联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试简要分析。
【答案】13. A 14. 用典抒情。诗人意味深长地告诫朋友:个人的官位、进退升沉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君平呢!诗人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告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遭人排斥、仕途坎坷的感慨。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与《蜀道难》的首句一样抒发强烈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错误,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首句是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雄奇豪放的基调。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尾联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试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的意思是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3小题,5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答案】 ①. 胜人者有力 ②. 自胜者强 ③. 君子喻于义 ④. 小人喻于利 ⑤. 在止于至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喻”“利”“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六、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奇进,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梦想,靠劳动实现。有人说,幸福不是 ,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劳动的汗水,是浇灌出幸福硕果的必要前提。中国的美好未来,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当然,号召平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 地侵犯休息、健康权益。维护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 、更有尊严,劳动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咱们 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 、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幸。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唾手可及 肆无忌惮 保障 胼手胝足B.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保障 筚路蓝缕
C 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保证 胼手胝足D. 唾手可及 随心所欲 保证 筚路蓝缕
17.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靠的是劳动的双手//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B. 要靠双手的劳动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C. 靠劳动的双手创造//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D. 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答案】16. A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唾手可得:形客非常容易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语境是说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从语义和对象看,第二空应选“唾手可得”。
第二空,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贬义词。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性词。语境强调没有顾忌,不怕法律制裁,故应选“肆无忌惮”。
第三空,保证:担保,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根据语境,此处指生活更有保护,用“保障”更合适。
第四空,胼手胝足:手脚生茧。形容劳动十分辛勤。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根据语境“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填入“胼手胝足”。
故选A。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的“唱响”与“篇章”搭配不当,排除AB;
“中国的美好未来,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比“中国的美好未来,靠劳动的双手创造”更通顺,“未来”总会来到,“双手”用来“托举”,D项恰当,排除C。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这些角儿都要配齐。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 ① ,那戏怎么演。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 ② ”,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了,眼神里闪闪发亮。
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城里人送戏下乡,没有听说过 ③ 。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他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丛后台钻出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摘编自周华诚《做戏》)
18.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8. ①角儿不够用②这场戏做得好③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
19. ①以“炊烟”借代日常生活,以实代虚,形象鲜明。
②“炊烟”形象单一,用来代指纷繁复杂的人间生活,以简代繁,具体生动。
③“炊烟”特点鲜明,与后文的“晚饭”相照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语句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上文“这些角儿都要配齐”“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可推知,“叫苦”的原因是演员不够,故此处可填写“角儿不够用”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根据上文“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叫好,演员才会“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了”,故此处可填写“这场戏做得好”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根据上文“只听说城里人送戏下乡”“没有听说”可以判断,此处所填的内容与前文应是相对的,故此处可填写“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之类的句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
画线的句子“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丛后台钻出到世俗的炊烟里去”,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世俗的炊烟”借代日常生活,以实代虚,给人以直观而具体的感受。
以“炊烟”借代生活,把复杂的世俗生活比作单一的“炊烟”,以简代繁,具体生动。
“炊烟”特点鲜明,写出了生活的烟火味,生活气息浓郁;且与后文“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的“晚饭”相照应,语体一致。
20. 请根据下列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修辞手法和境界仿写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成为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 ;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答案】也许你无法成为浩瀚的大海 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 也许你无法成为辽阔的草原 但是你可以做执着的小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仿用句式的能力。
仿用句式要根据已给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注意仿照前面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该题在仿写时要注意已给句子的结构和使用的修辞,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许你无法成为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中,该句所用的句式为“也许你无法成为……的……,但是你可以做……的……”,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另外还要注意喻体的大与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军队制定了分配面包的规则: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要分配的面包后,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
材料二:孔融四岁时,父亲让他把一袋梨分给家人,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父母,把其他的给了弟弟妹妹,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自律自主,自强不息
自律,换而言之,就是严于律己。它是与监督相对立,更强调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一一种意识。自律,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从严要求自己。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都把能否严于律己当作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孔融能够在四岁让梨,就是能够自我约束自己,把大的梨给爷爷奶奶父母弟弟妹妹。“罗马规则”之下更需要自律。因此,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候情况下都做到自律。
要想做到自律,首先要理解监督和自律的关系。监督意指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规责和看管。而自律则是主观的,能动的适应。它们均能达到约束行为的目的,自然都是必要的。但想较之下,自律显得更为重要和积极。就作用而言,监督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自律。
要真正做到自律,并不容易,它是自己与自己的约定和承诺。还需要做到很多。
先之,要从自身严格要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现在我们所身处的世界真得很复杂。有无数的新奇和诱惑,如何正确的对待关系到我们的一生。来自网络的纷繁复杂的虚拟,来自现实无花八门的骗人把戏,我们的确很难应对。所以,自律就非常的重要。保正不做第一次就是一种拒绝,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再之,要经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德过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一个人的愚笨不在他的无知,而在他不知自己的无知。一个学会审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自知之明。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砸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坚决不为。我们要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妨碍到别人,而不是只为了自身。
次之,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一个多么高尚的人,也不免会犯错误,而勇于改正会让他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说,公开认过有益于灵魂。是的,一个人不羞于承认自己犯了过错,说明他变得更加豁达。中国自古就有谚语: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勇于认错不但是自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气度!
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会自律,学会做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尊自爱,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省自知,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立自强!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两则材料,第一则是“罗马规则”。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类似班长这样的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为了防止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可以设想,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这样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第二则材料是我们熟悉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社会需要公平也需要自律,在公平的制度之下还要自我约束。
【立意】公平与规则;公平与道德自律;公平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在强调依靠制度保障公平的同时,也要发挥好道德自律在保证公平中的作用;东西方对公平的不同做法及其折射出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自律自主,自强不息》,文章第一段简洁地概括作文材料的内容,引出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候情况下都做到自律”。中心内容分三段论述怎么做到自律,“先之,要从自身严格要求”“再之,要经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次之,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最后联系自己
强调自律作用。“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尊自爱,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省自知,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立自强”。
【素材】1.古罗马军队发展起的分面包规则其实一开始是“相互执行”,其基础是契约的双方必须有对等的实力,发现对方不遵守契约时有实力进行惩罚。于是导致了两个结果:首先,这是一种在强者之间执行的规则,因为弱者没有实力加入这种游戏。也正因此,罗马式民主仅仅是贵族的民主,且这种民主在对待弱者上残酷异常:比如,贵族通过投票决定修建了古罗马斗兽场,将奴隶、犯人与战俘投入其中与猛兽搏斗,死亡者高达27万多!这是典型的“狐狸联合起来决定分散的鸡的命运”!直到“鸡联合起来成为斗鸡”, 民主才逐渐蔓延至全社会,这也恰是马克思倡导“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法”的原因!其次,即使是强者之间,尤其是利益分配并非如分面包那么简单的情况时,有时还会有毁约情况发生,于是,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裁决,于是,衍生出一套纷繁而巨大的国家官僚系统,消耗巨大的资源!
2.相比较而言,中国靠伦理道德约束的公平分配是一种“自我执行”:发乎“仁”的规则使得“抑强扶弱”成为一种社会自觉;同时交易成本最低,不需要外在监督。当然,这种伦理道德约束有时会出现问题,但它有一套纠正系统:比如改朝换代。但即使是改朝换代,替代者也往往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我是要恢复“道”!也正因此,总体上,这套保证公平的体系持续了几千年不倒。
3.中国几千年的“道”面临全面丧失始于近代以来西方船坚利炮下现代化的输入,李鸿章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狐狸面前,中国不甘心做小鸡,于是也学习做狐狸。“国已不古,人心自然不古。”再以在强势的“罗马规则”面前自惭形秽了的“孔融让梨”来保证社会公平,不仅可笑,而且不可行。因为“道德”在竞技场中沦落为强者压迫弱者的面纱与工具:在战场上,有优良火器的入侵者把赤手空拳靠信念抵抗的中国农民说成是“没有道德、不讲规则”的“匪类”;在市场上,依靠“政治经济学”赚得钵满盆溢、打扮得衣冠楚楚有仁有义的富人,把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民斥之为“堕落与没有教养”。在这种背景下,谁还相信道德的力量能保证公平呢?庶几保证公平的也只有“罗马规则”了。此时回想起孔子几千年前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有一种宿命的味道:当古老中国“道”彻底失落时,要维护这个社会基本秩序的只有引进西方的逻辑——每个人都是魔鬼,只能靠他律实现自律!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2024届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 有评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基础知识,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