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页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页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页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页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5页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页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7页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同步作文(课件)-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用的命题方法,常用的结尾方式,自然收尾,扭秧歌□作者郭采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习作要求:如果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要把这种风俗的由来、内容或活动形式、文化内涵等写清楚,也可以写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如果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写清楚活动现场的情况并表达出自身的感受。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突出重点。
    风俗的形式、内容及特点(或活动的经过)
    今年端午节,“我们”一家人来到江边看赛龙舟。
    “三龙”竞渡的过程,场面紧张刺激,热闹非凡。(点面结合)
    最后,一号龙舟率先冲到了终点。
    标题开门见山,指出风俗活动是端午节赛龙舟。
    开篇点题,用儿歌引出要介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并简要交代赛龙舟的来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根据选材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头方法
    略写赛龙舟开始前的现场画面,展现了活动现场的热闹与喜庆。(“面”的描写)
    江面上,一艘艘龙舟并排静立;岸边,每组参赛者头上都绑着相同的头巾,身上都穿着统一的服装。他们像即将出征的战士,正在做热身运动。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必胜的信心。 赛龙舟开始了,一艘艘龙舟犹如一支支射出去的箭,势不可当。只见冲在前面的两条“蛟龙”上,鼓手坐在船头,一边大声喊着口号,一边抡起双臂使劲地敲打着锣鼓。伴着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锣鼓声,两队的桡(rá)手们个个咬着牙,绷着脸,铆足劲儿,应着鼓点整齐划一地拼命向前划。
    简单交代赛前参赛者的准备情况,为后面展开描写活动作铺垫。
    对鼓手和桡手的神态、动作描写细致,让一个个干劲十足、信心满满的参赛者形象跃然纸上。(“点”的描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龙舟划行速度之快。(“面”的描写)
    突然,有一条“蛟龙”追了上来,试图在两条龙舟的空隙处来一个“单龙出洞”,这下江面更热闹了。那两条龙舟发现情况不妙后,便奋力前行,左右夹击。后面那条也不甘示弱,桡手们嘴里喊着“一二,一二”,胳膊带动身体有规律地下腰转肩,划速越来越快,试图在两条龙舟间开辟出一席之地,“三龙”竞渡的场面甚是壮观! 此时,岸上的呐喊声、助威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和着锣鼓声、划桨声、口号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曲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江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所有人都深深地沉浸在这浓烈的节日气氛里。
    重点描写了龙舟竞渡时你追我赶、紧张刺激的场面,一场视听盛宴仿佛就发生在读者面前,震撼人心。(点面结合)
    其他观众和“我”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赛龙舟的精彩。
    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重点描写活动经过
    简要交代活动结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出获胜者的喜悦之情。
    根据选材的不同,可以有详有略地安排习作内容
    小作者感受到活动的震撼的同时,对活动的意义也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结尾表达感受并发出邀请,感情真挚。
    ❶瞧,那个妇女打扮的女演员表演得惟妙惟肖,时而眉头紧皱,时而怒目圆睁,时而大声呵斥,满腔怨气从舞台上蔓延开来。那个温文尔雅的秀才则敢怒不敢言,唯唯诺诺,不知所措。(写法亮点:细节描写生动、形象)❷裁剪人物是有技巧的。裁剪人物的头发、眉毛、胡子时,可以用锯齿形状的剪刀,因为锯齿形状的剪刀能让人物的头发、眉毛、胡子活灵活现;裁剪人物的衣服时则可以用月牙形状的剪刀,辅助变化出多种造型,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写法亮点:语言浅白、平实)
    ❸也不知道是谁先开始泼水的,刚刚还很安静的街道顿时热闹起来,人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开始进攻。你倒我一盆,我泼你一身,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嘴里还不断喊着:“水!水!水!”我也毫不示弱,拿起水枪加入这场“战斗”,瞅准一个大哥哥,对着他的后背疯狂“扫射”。(写法亮点:点面结合,表现了场面的欢乐、热闹)
    ❹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就像蚕结出的茧。你若是来晚了,那就得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因为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写法亮点: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戏的精彩)
    打年糕□作者/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第六小学 王芝橙指导老师/刘春
    儿歌开头,趣味十足,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年糕,年糕,打年糕,打完年糕年年高……”冬至前后,打年糕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让我不由得想起老家浙江的一种传统风俗——打年糕。 相传,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后来以糯米粉块砌成城基。这些深埋在地下的“糯米砖”在战乱时拯救了城里断粮的饥民,由此演变而来的年糕,就成了人们纪念伍子胥的一种传统美食。
    关于年糕的传说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
    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先后顺序的词语写打年糕之前的准备工作,条理清晰。
    去年冬至那天,我跟着妈妈学做年糕。只见她先把一盆糯米倒进水中浸泡四个小时,然后在蒸笼里铺上纱布,再把糯米平铺在上面,用大火蒸熟。之后她便提起纱布的四角,快步走向石臼,啪的一声,热乎乎的糯米团就落在放了白糖的石臼中。冬日的夕阳下,糯米团散发出白蒙蒙的蒸气,温暖而美好。我们一家人围着石臼,开始打年糕。
    这句话说明打年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下文“我”学打年糕作铺垫。
    打年糕是个体力活,木杵捶下去,糯米粘住了木杵,如果不使劲,木杵就很难再被提起来;打年糕还是个技术活,打得不好,年糕吃起来就不够细腻。只见爷爷和爸爸抡起木杵,你一捶,我一捶,木杵便有规律地起起落落,稳稳地砸在石臼里。他们一边捶,嘴里还一边喊着“年糕,年糕,打年糕,打完年糕年年高……”熟练的动作和响亮的口号让我也跃跃欲试,结果才打了几下,我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摆摆手坐到一边休息去了。爸爸妈妈看了哈哈大笑,爷爷也满脸笑意地指着我直摇头……终于,糯米团被打得越来越细,越来越软,越来越有韧性了。
    两个叠词连用,表现了年糕软糯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妈妈将打好的糯米团放到事先备好的木板上,将它拉成长条后先搓一搓,再均匀地切成半厘米厚的片状,年糕就做好了。这白如雪的年糕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片放入口中,软软的,糯糯的,口感细腻,还带着糯米独特的甜香。我的嘴巴和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那一天,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忙着打年糕,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年糕的香甜笼罩着整个山村。 年糕让我从传统风俗文化中看到了千百年前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现在,我的耳畔还常常回荡着那句亲切的儿歌:“年糕,年糕,打年糕,打完年糕年年高……”
    结尾照应开头,省略号让人意犹未尽。
    莫土司衙署的中秋节□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银山小学樊炳坤
    俗语开头,巧妙引出话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确,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我的家乡在广西忻(xīn)城,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县城,但这里的一些奇特风俗让人印象深刻。
    穿插介绍莫土司衙署,引出中秋风俗——小马仔供月,表达了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就拿忻城的中秋节来说吧,最吸引人的一定是在莫土司衙署举行的庆祝活动。说到莫土司衙署,我要特别自豪地介绍一下:它占地38.9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明清时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富有壮族特色的建筑群雄伟壮观、格调典雅,被誉为“壮乡故宫”。在这里举办中秋节活动时,有一项已有800余年历史的特别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它就是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被称为“小马仔供月”的风俗。
    详细介绍了“小马仔”的原料、造型和在中秋节活动中的作用,语言生动、活泼。
    “小马仔”用我们当地产的米粉制作而成,多为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每年中秋节的晚上,莫土司衙署周边的人家、商户都会把自制的“小马仔”和月饼、水果、柚子灯等供品一起摆上供桌并朝着月亮的方向摆放,用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小马仔”中有四蹄生风的马,有八面威风的龙,有俏皮可爱的兔子,还有憨态可掬的牛……在这些小巧玲珑的“小马仔”身上,我不但感受到了手艺人的心灵手巧,还感受到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小马仔”栩栩如生。此情此景,让漫步其中的我领略到“乱花渐欲迷人眼”之美。一路上,我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时不时驻足拍照,开心不已。
    情景交融,巧用诗句表达感受,文辞优美。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活动中表演者和观众的表现,层次分明,让人身临其境。
    除了“小马仔供月”,中秋节这天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花车游街、舞龙、“嫦娥”献舞、莫老爷与刘三姐对山歌等。看,威武的长龙上下翻腾,寓意步步高升;瞧,“嫦娥”那轻盈曼妙的舞姿,让人赏心悦目;听,莫老爷那雄浑的嗓音和刘三姐柔美的嗓音配合绝妙,令人深深地陶醉……台下的观众有的说说笑笑;有的看得入了迷,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还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演员边唱边跳,所有人都在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天色渐渐晚了,表演结束后,我带着满足和幸福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吃着月饼,共赏天上那一轮明月……
    龙灯巡山□作者/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 张宇泽指导老师/曾俊
    我的家乡在武汉黄陂(pí)——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每年过年,我们一家人都会去相距不远的外婆家团年,今年也不例外。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祭完祖后一起吃年夜饭,热热闹闹,年味满满。
    开篇介绍家乡,自然引出家乡风俗。
    外婆家门前的那棵老槐树,没变;树后的瓦房,没变;那面爬满绿色青苔的墙,没变……正如黄陂的春节一样,古老的风俗延续至今,一直都没变。在黄陂,除夕夜有个特别的风俗——龙灯巡山。听外婆说,这项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村里过世的长辈,另一方面也表达了长辈对年轻一代的祝福和希望。外婆还告诉我们,举着龙灯巡山,能把一整年的坏运气都赶走呢!对此,我们小孩子深信不疑。
    巧用过渡句,引出下文对龙灯巡山的介绍。
    外婆的话揭示了龙灯巡山的美好寓意。
    龙灯巡山前,要从全村人中选出六个身强体壮的男性,谁要是被选上,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还是整个家庭的骄傲。等到除夕夜时,我们小孩子都站在自家门口,等着他们舞着一条“龙”经过,然后跟着他们一起去巡山——簇拥着龙灯,绕着村后那座大山走一圈。
    概括龙灯巡山的形式。
    巡山可不简单,六个精壮的叔叔需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高举着“长龙”,绕着整座山走一圈,中途不能走神,更不能掉队。除了我们小孩子,还有一大群大人也跟着他们一起巡山。我们手持手电筒或电子灯笼,为他们照亮前进的道路。就这样,一团团亮光簇拥着一条“长龙”慢慢游进山里。大家一路上说着,笑着,唱着,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憧憬着未来一年美好的生活,欢声笑语撒了一路,在山林中久久回荡着。直到第二天天亮,巡山活动才结束。把“长龙”放回宗祠后,大家依依不舍地回家休息。
    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欢乐、祥和、有趣的“除夕龙灯巡山”图。
    龙灯巡山这项传统活动虽然年年都举办,但每年都一如既往地吸引着全村的男女老少。这项古老的风俗为新年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更将一年到头难得聚在一起的乡民凝聚在一起。 新的一年,我又长大了一岁。希望我能快快长大,长得又高又壮,也成为一名巡山人,为家乡的亲朋好友带来好运和幸福。
    概括龙灯巡山的意义,令人信服,也引人深思。
    结尾表达希望和祝福。
    家乡的习俗——哭嫁□作者/冯丽青 指导老师/杨会琴
    开门见山介绍家乡习俗——哭嫁。
    我们土家族有一种奇特的人生礼俗——哭嫁。所谓“哭嫁”,就是女子在出嫁那天,用自己绣的方巾蒙住脸,跟亲朋好友哭别。哭嫁既有代代相传的哭嫁歌,也有出嫁女子触景伤情的即兴创作。哭嫁是我们土家族人婚礼的序曲,老一辈人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哭呢?原来在旧社会,贫苦人家的女儿往往沦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们在出嫁前,通过哭诉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悲苦,控诉命运的不公。这一习俗流传到现在,则演变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伤别离、念亲恩的表达形式。
    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解释出嫁女子为何要哭,表述清晰。
    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婚期一般为三天。 婚期第一天是“开声”。依据亲疏关系,姑娘大清早一起床就开始哭,先哭父母,表达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谢;再哭兄弟姐妹,表达难舍难分之情;最后哭其他亲朋好友。 婚期第二天是“正酒”。这一天,亲朋好友齐聚女方家喝喜酒,是女方家最热闹的一天。姑娘要一边哭祖先,一边哭饭桌上的九碗菜。哭完后,客人们才能开吃。这期间,姑娘会去每一桌轮流哭亲朋好友。到了晚上,回到房间里,面对嫁妆和亲朋好友的贺礼,姑娘还要哭一哭。
    从哭家人、哭亲朋好友到哭祖先、哭饭菜、哭嫁妆和贺礼,可见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
    婚期第三天是“出亲”,这是姑娘真正离开娘家的仪式。这天清晨,姑娘由伴娘牵着,从厨房开始哭父母,一直哭到堂屋,一边哭,一边给父母磕头。接着走到大门口,踩过一个放着一盏灯的筛子。等走出大门,便由男方派来的两个撑着红伞的姑娘接走。亲朋好友看着渐行渐远的姑娘,一个个都会忍不住流下不舍的泪水…… 这就是我们土家族特有的哭嫁习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哭父母”的细节描写读来令人动容。
    反问结尾,强调哭嫁习俗的有趣。
    龙腾虎跃吉祥年□作者/段林烨 指导老师/杨惠琳
    俗语开头,引出家乡的风俗是舞龙舞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就是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又叫耍龙竹。听爷爷说,民间耍龙竹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传说龙王司雨,只要他不发脾气,庄稼就会有好收成,所以民间才会有这样的风俗。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认为年要过得热热闹闹、体体面面的。在我的家乡,要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年,舞龙舞狮必不可少。想看怎样耍龙竹吗?别急,我马上带你们一饱眼福。
    通过爷爷的话介绍风俗的由来,直观、自然。
    问句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年正月初四的傍晚,往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中心公园安静了下来。公园戏台子周围围满了人,大家都齐刷刷地盯着舞台中央,屏气凝神,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演出。 咚锵,咚锵,咚咚锵! 咚咚咚!锵锵锵! 前奏响起,只见一个个身着金色祥云纹的红衣人陆陆续续从红色的幕布后面钻出来。他们踩着高跷,随着咚锵声有序地踏着步子,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随后,他们双手一撑,一个接一个地前滚翻;接着,又一个接一个地后空翻。现场一片沸腾,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气氛顿时高涨起来。红衣人退场后,人群里夹杂着尖叫声与欢呼声,我知道,重头戏来了。
    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注意。
    观众热烈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节目的精彩。
    呜!呜呜! 咚锵!咚咚锵! 舞狮队登场了!和着音乐,伴着鼓点,舞狮队的三头大狮子威风凛凛,仿佛活了一般。它们一头抖动着身体,仰天对月,双眼灵活地眨呀眨;一头腾空而起,四肢叉开,似一把利斧直劈下来;一头像个顽皮的孩子,跳下舞台,向围观的人作揖,讨要红包。新的一年,它们也想讨个好彩头哩!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三头狮子的动作,惟妙惟肖。
    又是一阵紧密的锣鼓声,两条黄澄澄、亮闪闪的游龙出场了。它们摇头摆尾,神气十足,身后还跟着一群可爱的龙宝宝。你瞧,那一条条小龙欢蹦乱跳,一会儿转转圈,一会儿打打滚。龙宝宝最拿手的要数抢龙珠了。当龙头吐出的龙珠飞到半空时,它们就跳着扑上去;当龙珠落到地上时,它们就俯身压上去;当龙珠和它们玩“躲猫猫”,藏到它们身后时,它们就转身紧追不舍……精彩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龙腾虎跃吉祥年,家乡的春节真热闹!新的一年又快到了,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做客,相信这里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舞龙舞狮一定会让你们流连忘返。
    对龙宝宝抢龙珠的动作描写生动、有趣。
    结尾点题,概括家乡风俗的特点并发出邀请。
    家乡的面鱼□作者/庄晓彤 指导老师/徐颖
    这句话笔锋一转,引出下文对面鱼来历的介绍。
    在我的家乡,每逢农历闰月,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道特色美食——沂蒙面鱼。 提起面鱼,不熟悉的朋友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面鱼”到底是面还是鱼呢?其实,面鱼是一种鱼状的花馒头,但就是这样一种看似普通的白面馒头,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沂蒙山区群山连绵,人多地少,以前山区人民的日子过得很艰苦。如果赶上闰月,多出的一个月里,一些人家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遇到这种情况,已经出嫁的女儿就会专门蒸一对面鱼送到娘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接济娘家人,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久而久之,闰月送面鱼这一风俗就流传至今了。
    穿插介绍面鱼的来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具体描写妈妈制作面鱼的过程,条理清晰。
    我的妈妈是制作面鱼的高手,每到闰月,她便会大展身手,今年这个闰月也不例外。只见她先把面团切成两块,都搓成上粗下细的形状,接着便开始塑造型。她先将一块面团细的那头的末端压扁,捏成两个三角形,再在上面竖着划上几刀,鱼尾巴就做好了;然后在粗的那头从上往下捏出一条“脊柱”,作为鱼的背鳍,并用刀在鱼背上自上而下交叉着划,满背的鱼鳞就出来了;接着用筷子在靠近顶端的左右两侧各压出一道弧形,这部分作为鱼头;至于鱼鳍,就用多余的面团捏四个小三角形,贴在鱼的身体两侧;最后,把两颗黑豆分别粘在鱼头两侧,鱼儿就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这样,一条栩栩如生的“鱼”就新鲜出炉了。我感觉把它放到河里,它就会立刻游走。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妈妈制作面鱼技术的高超。
    塑好造型后,把面鱼放进锅里蒸四十分钟,淡淡的清香就飘散开来,弥漫整个厨房。掀开锅盖,乳白色的蒸气雾蒙蒙的。我迫不及待地拿出面鱼,它看起来比之前更白、更胖、更可爱了,轻轻按一下,松松软软的。看到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妈妈笑着打趣道:“别偷吃啊,过一会儿还要给你姥姥送过去呢!”
    姥姥收到面鱼的反应体现了送面鱼这一习俗的亲情内涵。
    来到姥姥家,我看见客厅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礼品,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看起来都十分高档。姥姥一见到我们带来的面鱼,脸上顿时笑开了花,连忙拉着妈妈的手说道:“太好了,可等到你的面鱼了!”我和妈妈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小小的面鱼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我想,只有爱家人,爱小家,才会爱大家,爱国家。希望家乡闰月送面鱼这一风俗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温暖每一个沂蒙人的心。
    结尾从小家上升到大家、国家,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节假日热闹的气氛烘托出扭秧歌的精彩与快乐。
    我的家乡在东北,每到节假日,扭秧歌活动必不可少。 今年国庆节,广场上人山人海,原来大家都在观看秧歌队的阿姨们扭秧歌。你听,小鼓敲得多么有力,唢呐吹得多么欢快,人们内心舞动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阿姨们排成六列,每列八个人。她们穿着漂亮的服装,个个舞步轻盈,姿态优雅,就像一只只蝴蝶在人群中飞来飞去,舞姿真迷人啊!看着阿姨们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灵活地扭动着身体,我在一旁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扭动起来,完全陶醉在这欢快的节日氛围里。
    对阿姨们的动作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她们动作的优美与娴熟。
    过了一会儿,我鼓起勇气,走进秧歌队,加入了扭秧歌的行列。一位高个子的阿姨热情地教我扭,她先放慢脚步给我示范了几遍,然后抓着我的手引导我的动作。因为不熟练,我的手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手脚十分不协调。这时,阿姨笑着对我说:“扭秧歌要自信、自然,要大方!”听了她的话,我便放开脚步,不再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大大方方地扭动起来。没多久,我的动作就变得熟练自如了。
    写“我”学扭秧歌,趣味十足,表现了扭秧歌的感染力。
    后来,我跟随着扭秧歌的阿姨们来到了一个更大的广场,那里热闹极了,有舞狮子的,有跑旱船的,还有踩高跷的,当然,我还是最喜欢节奏感十足的扭秧歌。听着那熟悉的旋律,我的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身体又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扭动起来…… 据说,扭秧歌起源于农业生产活动,是农民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哦,难怪扭秧歌能让人精神振奋呢! 扭秧歌是我们东北节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一次我参加扭秧歌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简介扭秧歌的来历。
    结尾点明中心,抒发感情。

    相关课件

    人教版4年级同步作文上册 第二单元 小小“动物园” 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4年级同步作文上册 第二单元 小小“动物园” 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其他不同的开头方法,表达感受,发出邀请,常用的结尾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3年级同步作文上册 第四单元 续写故事 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3年级同步作文上册 第四单元 续写故事 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常用的命题方法,永远是朋友,祝你生日快乐,友谊地久天长,难忘的生日会,有趣的生日会,这次生日他真开心,生日惊喜,校园生日会,班级生日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收集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