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第1页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第2页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理解背默题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忠之属也。
    8、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11、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12、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4、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词语解释题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 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 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1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13.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翻译句子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是根据实情判断。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6.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译:这种小恩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灵不保佑您。
    四、内容理解题
    1.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2、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4、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5、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助力中心。
    6、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7、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8、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9、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10、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11、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夫大国--伏焉 目的:判断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12、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3、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4、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5、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6、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7、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18、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19、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20、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2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2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2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24、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5、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27、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28、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29、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30、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3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3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3、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
    答: 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34、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35、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 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36、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37、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 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38、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答: 不设统一答案。(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3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惧有伏焉
    4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五、比较阅读题
    1、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2、曹刿是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链接材料二】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卜式传》)
    (1)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地位低微,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2)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与下面材料中的晋平公虽不完美,但都不失为贤明之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难一》)
    (1)鲁庄公虽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他能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又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称得上是明君。
    (2)晋平公虽酒后失言,有失君主风范,但他能够宽厚待人,知错就改,并引以为戒,也是一位贤明之君。
    4、《曹刿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较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3.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4.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5、《曹刿论战》与《赵将括母》比较阅读。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②易置:撤换。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
    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晶。 (3)截断 (4)动词,活埋。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鼍军吏。4.纸上谈兵;不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6、《曹刿论战》与《孙子兵法》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穷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①陵:山头。②向:仰攻。③匪:高地。④逆:迎击。⑤佯北:假装失败。⑥从:追逐。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⑧遏:阻击。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⑩缺:让条出路。(11)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12)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
    (3)既克 (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1。(1)(共同)乘车 (2)(驱车)追击(赶) (3)战胜 (4)倒下。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4.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一}二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丽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熊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j成语“…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 6.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意思对即可)
    【乙文译文】所以,用兵作战的法则是:不要仰攻已经占据高山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背靠丘陵屏障的敌人,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进攻士气正旺的敌人,不要理睬用小部队作诱饵的敌人,不要拦截撤退回本国的敌人,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不要过于逼迫已经陷入绝境的敌军。这些都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法则。

    相关试卷

    06《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标文言文知识点全面检测题(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6《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标文言文知识点全面检测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6《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docx、06《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

    这是一份20《曹刿论战》知识点检测题(学生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马说》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这是一份11《马说》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