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第3节海_气相互作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差异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堂检测题
展开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D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此图可以说明( A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线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而森林的破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而能量则是单向流动。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C )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4.关于图示自然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B )
A.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
C.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区域自然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解析] 第3题,根据示意图可知,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分析判断,湖泊面积缩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调蓄洪水能力减弱,进而引起洪涝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第4题,图示表达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实验现象是( B )
A.水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
B.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
C.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
D.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大
6.该实验主要证明了( B )
A.降水对地形的影响
B.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C.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D.生物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 第5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由图可知,a土堆上无草皮覆盖,b土堆上有草皮覆盖,实验现象是水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项错误;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项正确;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项错误;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项错误。第6题,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故选B项。
加里曼丹岛(如图)植被繁茂,树高林密,但土壤贫瘠。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从亚欧大陆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据此完成7~8题。
7.该岛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 C )
A.成土母质风化较慢 B.地表枯枝落叶丰富
C.植被吸收大量养分 D.人类活动开发过度
8.外来动物进化中体型变小是因为( D )
A.天敌数量众多 B.树木高大稠密
C.与外界无联系 D.生存空间减小
[解析] 第7题,该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利于成土母质转化为土壤补充养分,A错误;热带雨林新陈代谢快,地表枯枝落叶丰富,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B错误;森林茂密生长快,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储存在生物体内,使得土壤贫瘠,C正确;该岛气候湿热,原始森林广布,人类活动集中于沿海地区,岛屿的土地开发程度较低,D错误。故选C。第8题,本题研究的时间阶段是大陆桥消失后,天敌数量前后变化不大,且体型变小后不利于抵御天敌,与大陆隔开后,陆地面积减小,生存空间减小,不利于大型生物的生长,A错误,D正确;树木高大稠密说明食物充足,有利于体型变大的进化,B错误;与外界无联系会使得演变成特有物种,与体型大小无关,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9.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解析] 第(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分布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景观主要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有绿洲分布。第(2)题,从对气候、生物、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森林土壤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土壤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武夷山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 C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2.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A )
A.降水较多 B.蒸发量较大
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大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曲线可知,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量季节变化较小,故土壤温度越高,土壤含水量越大,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大。所以武夷山森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值应出现在7~8月,此时是我国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第2题,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量差异不大,C、D错。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A )
A.风力作用 春季 B.流水作用 夏季
C.海浪作用 秋季 D.冰川作用 冬季
4.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D )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
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 第3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粗颗粒物质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物质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物质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A项正确。第4题,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弱。D项正确。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 000~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B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6.随着海拔的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C )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5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度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故选B。第6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①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③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④正确。故选C。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安娜风是指秋冬季扫过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种风,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认识到部分野火具有生态效益,因此,他们采用“受控的火烧”的办法来提高耐火植物生长环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的火烧”是专业人员点燃的小规模的山火,火焰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生的概率明显降低。下图为洛杉矶附近地形示意图。
(1)简析秋季洛杉矶附近林区野火火势猛烈的自然原因。
(2)从土壤的角度,分析林区野火对耐火植物生长所起的积极作用。
(3)说出实施“受控的火烧”时应具备的气象条件。
(4)近年来,“受控的火烧”防火行为受到部分人群反对。请你任选一个反对的人群(如环境保护者、消防人员、政府官员、附近居民)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该地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背风坡焚风); 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狭管效应),助长了火势。(任答4点)
(2)枯枝落叶燃烧后,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耐火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烧死土壤或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火烧可以提高表层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
(3)无风或弱风;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任答2点)
(4)环境保护者, 理由: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污染;减少森林资源。(任答2点)(举例参考附近居民、政府官员或消防人员等;“受控的火烧”行为若意外失控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增加工作负担。)
[解析] 第(1)题,该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从材料可知,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形成焚风;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助长了火势。第(2)题,从土壤角度分析,一般考虑土壤的肥力,枯枝落叶燃烧后,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耐火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烧死土壤或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火烧可以提高表层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第(3)题, 实施受控火烧时应具备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或微风,火势易控制;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火势不会太大。第(4)题,受控火烧防火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污染;减少森林资源;受控火烧若意外失控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增加工作负担。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1中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该地区有冻土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