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33030/0-170101000856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33030/0-17010100086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33030/0-17010100086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作业(22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水的运动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差异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本册综合质量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2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 A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2.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 D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3.下列举措,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的是( D )
A.实现河流梯级开发
B.实现土地生态环境恢复
C.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D.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解析] 第1题,由日照强度减弱可知其与云量增多有关,由此可推断空气中水汽增多,蒸发增大。第2题,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在早期能一定程度增加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能增加空气湿度,但后期会因引水造成地表水减少,因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空气的湿度下降。第3题,通过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可减少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
下图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由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大致位于45°N)。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4~5题。
4.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与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B )
A.高 地形 B.高 洋流
C.低 地形 D.低 洋流
5.甲处深居内陆,没有形成荒漠景观,却形成了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C )
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夏季多对流雨
C.夏季高山冰雪融水
D.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 第4题,由亚欧大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较高;大陆东岸由于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相对较低。第5题,甲地地处山区,夏季降水大多属于地形雨,但降水量少;该地区水源的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从而形成草原景观。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年NPP的变化。读图,完成6~7题。
图1
图2
6.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B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7.2001—2010年,研究地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D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解析] 第6题,洞庭湖平原多为湿地或农田植被,东南丘陵多为常绿阔叶林,山东丘陵多为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多为农田植被,结合不同植被类型年NPP大小顺序可知,常绿阔叶林最大,故年NPP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丘陵。第7题,年NPP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故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绿色植物的数量,影响绿色植物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水热状况,故D项正确。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 C )
A.700—900米 B.1 000—1 300米
C.1 800—2 200米 D.3 500—3 700米
9.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D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解析] 第8题,根据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变化曲线,相邻海拔坡地面积变化越小,说明该海拔段的坡度越小。读图可知,在1 800—2 200米范围坡地面积基本不变,所以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1 800—2 200米。第9题,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为太白山的山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光照时间较长,但并非冰川广布,3 500—3 700米海拔段坡地面积小,对物种的丰富度也产生影响,所以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是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10~11题。
10.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B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11.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C )
[解析] 第10题,大高加索山脉基带主要位于温带草原气候区域,自然带为草原带。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先增加后减少,有向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带—高山冰雪带的变化过程。第11题,厄尔布鲁士山西坡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A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
13.据图推断,与图中28°N以南山地有无针叶林存在关系最密切的是( C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解析] 第12题,依据图例,可看出图示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13题,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而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降水量,故C项正确。
某山地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南侧,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下图示意该山地阴、阳坡垂直自然带谱。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甲、乙自然带分别为( D )
A.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典型草原带
B.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C.温带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落叶林带
15.与阴坡相比,阳坡( C )
A.降水较多,湿度较大
B.降水较少,湿度较小
C.蒸发较强,湿度较小
D.蒸发较弱,湿度较大
[解析] 第14题,该山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南侧,阴山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区,因此其基带为温带草原带,甲为温带草原带。阳坡蒸发较强、湿度较少,阴坡蒸发弱、水分较多,结合乙自然带上下两自然带可推测乙为落叶林带,D项正确。第15题,阴山为东西走向,阳坡为南坡,阴坡为北坡。而南坡又为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结合自然带的分布可发现阳坡几乎无森林植被的分布,说明其水热条件较差,只能是水分条件缺乏。因此最有可能导致阳坡自然带呈现该特征的原因为地处阳坡,蒸发较强,湿度较小,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
材料二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2)疏勒河流域先后修建了昌马引水枢纽、双塔水库、赤金峡水库等水利设施,有学者认为在该地区发展大型灌区弊大于利。试分析在疏勒河沿岸修建水库的弊端。
[答案]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多戈壁、荒漠;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植被稀少。
(2)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河流下游水量减小;下游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 第(1)题,根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气候、水文、土壤、地貌、植被等方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2)题,疏勒河流域修建水库,发展灌区,一方面会使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耕地面积扩大,过度引水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小,进而造成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贾维斯岛位于太平洋的中部,岛上多大风,海拔最高处仅为7 m,地表多为沙质土壤,生长有极为稀疏低矮的灌木植被,珊瑚礁环绕周边,但最近太平洋异常的水温使这里成了“珊瑚坟场”。
图1示意该岛地理位置,图2示意该岛平均各月晴天天数。
图1 图2
(1)分析贾维斯岛气候干旱的原因。
(2)生态习性是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适应属性。推测贾维斯岛上植被的生态习性。
(3)简析这里形成“珊瑚坟场”的原因。
[答案] (1)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晴天天数多,日照强烈;多大风天气,地表蒸发旺盛;岛屿地势低平,水汽难以抬升形成降水。
(2)该岛处于热带,植被耐高温;岛上气候干旱,植被耐旱;植物多生长在沙质土壤中,植被耐贫瘠;岛上多大风天气,植被抗大风。
(3)该岛屿位于热带地区,周围有大量珊瑚生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该海域水温异常,导致大量珊瑚死亡。
[解析] 第(1)题,贾维斯岛气候干旱的原因,结合两图从纬度、气温、蒸发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岛屿环境特征:炎热干旱、沙质土壤、多大风天气,分析植被特点。第(3)题,该岛屿位于热带地区,岛屿周围浅海,有大量珊瑚生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该海域水温异常,导致大量珊瑚死亡。
18.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整体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西风带__(填风带名称)。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热带雨林气候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热带雨林带__。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B地在_副热带高气压带__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__。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_由赤道到两极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热量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⑧的变化体现了_从沿海向内陆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水分__为基础的。
[解析] 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方面,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方面。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全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一一对应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根据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可判断其为中纬度的西风带。第(3)题,A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4)题,结合图,根据B地的位置,当气压带与风带北移时,B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而当气压带与风带南移时,B地受中纬度西风带影响,故B地为地中海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5)题,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自然带⑤⑥⑧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植被生长期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植被生长的时间。植被生长期因纬度、海拔和植物种类而异。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一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泛指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的分布(如下图所示)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
(1)根据泰加林分布的纬度位置,指出其生长习性。
(2)泰加林横贯沿海和内陆,平原、高原与山地,其分布几乎跨越半个地球,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3)解释泰加林在大陆西岸分布纬度较高,而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的原因。
(4)推测影响泰加林分布最北界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由于高纬度地区和部分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所以泰加林具有耐寒特点;极夜和低温期间,有较长的休眠期;有冻土现象,根系有横向生长的特点;夏季短促,有可以利用短暂的夏季和极昼现象快速生长的特点。
(2)气候严寒,降水虽然少,但蒸发更弱;冬季积雪量大和冻土现象,使泰加林地带水分条件较充足,因而水分对泰加林分布影响较小。泰加林地带土壤发育深受冻土和沼泽影响,土质贫瘠,树木通过自身分解枯枝落叶提供养分,因而泰加林地带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泰加林地带对树林生长的限制因素是热量条件,因而其分布沿纬线延伸。
(3)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使其分布纬度较高;大陆东岸有寒流流经,降温使其分布纬度较低。
(4)热量;其生长期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因此最热月日均温≥10 ℃。
[解析] 第(1)题,泰加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部分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所以其生长习性应耐寒;暖季生长快,冬季休眠;因冻土广布,根系较浅,向四周发育较多。第(2)题,泰加林分布大致沿纬线呈东西走向,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主要是水分,说明北半球中高纬度沿海和内陆的水分条件相差不大,因为纬度较高,整体降水较少,蒸发量小,且有积雪融水,所以其水分条件对泰加林的影响较小;平原、高原与山地都有分布,说明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冻土广布,土壤贫瘠,其生长需要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分解枯枝落叶;根据材料“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且泰加林沿纬度分布,说明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第(3)题,由上题可知,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热量条件相对较好,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故西岸分布纬度较高,东岸分布纬度较低。第(4)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结合材料“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可知,其分布区最北界最热月气温应达到其生长期的最低温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