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01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02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9页。

    第二章 质量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年来,云冈石窟破坏严重,岩石呈板状脱落。右图示意该石窟景观。据此完成1~2题。1.修建云冈石窟的岩石属于( C )A.岩浆 B.岩浆岩C.沉积岩 D.变质岩2.导致云冈石窟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D )A.冰川侵蚀强烈 B.多次地震C.流水侵蚀强烈 D.风化作用强烈[解析] 第1题,读图材料可知,云冈石窟是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砂岩为沉积岩。岩浆是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中呈高温熔融状;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发冷凝形成的;变质岩是由地表先形成的岩石在高温变质作用下形成的。第2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千余年来,云冈石窟破坏严重,岩石呈板状脱落,云冈石窟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气温和水分的变化差异大,使得该区域风化作用强烈,使得岩石表面不断脱落,因此导致云冈石窟破坏最为严重的原因为风化作用,而不是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主要位于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该地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无冰川分布,影响小;结合材料该石窟虽然多次地震,但仍然保存,说明地震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3~4题。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D )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4.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B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 第3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这样才能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第4题,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碳酸氢钙溶液分解成碳酸钙形成的,它属于化学沉积作用,其方程式为Ca(HCO3)2eq \o(=====,\s\up7(△))CaCO3↓+H2O+CO2。冰洞一般指在洞中全年都有冰的洞穴。山西省著名的“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北坡。下图是吕梁山北坡某段地质剖面示意图、“万年冰洞”剖面示意图以及冰洞内冰挂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5.图中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A.角峰 B.冰碛C.冲洪积 D.冰川漂砾6.关于“万年冰洞”“冰挂”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灰岩裂隙发育→流水溶蚀→冰雪进入→形成冰洞B.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冰雪融化→形成冰洞C.吕梁山北→常年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形成冰挂D.地表冷空气常年下沉入洞→洞中水汽冷凝→形成冰挂[解析] 第5题,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碛是在冰川堆积作用过程中,所携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冲洪积是流水堆积形成;冰川漂砾是冰川搬运的巨大石块;故选A。第6题,根据冰洞剖面示意图信息“灰岩(易溶)”“裂隙”可知,万年冰洞的形成过程是由于灰岩裂隙发育,地表水沿裂隙渗漏,受流水溶蚀形成空洞,冰雪进入,形成冰洞;“万年冰洞”说明洞内冰挂形成时间较早,再根据图中“冰川湖群”“角峰”等信息可知,该冰挂应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根据图示信息,洞口较狭小,减小了洞内与洞外的热量交换,从而维持了洞内的低温状态,使得冰挂得以保存至今。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区域海拔400米以上的某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数值越大,相对高度越大),右图为该区域400米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读图回答7~9题。7.左上图中显示的地貌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 D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C.风力的堆积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8.从右上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B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9.右上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D )A.玄武岩 B.页岩C.板岩 D.大理岩[解析] 第7题,读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可知,该地貌底部和顶部面积较大,中部较小,为蘑菇形地貌,最可能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8题,图中显示,该区域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岩石是由于岩浆入侵,高温作用使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所以最可能是大理岩。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据此完成10~11题。10.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B )A.1次 B.2次 C.3次 D.4次11.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A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造成沉积岩3右侧厚度大于左侧,因此至少发生过断层次数为2次。故选B项。第11题,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故选A项。读板块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12.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D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1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B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C.天山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解析] 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板块边界属于生长边界。由“东非裂谷带”可知,该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分布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板块是美洲板块,②板块是非洲板块。图中所示山地位于美洲板块西侧,选项中位于美洲板块且呈纵列分布的只有安第斯山脉。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村镇分布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4~15题。14.下列关于该地居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居民点呈集中团块状分布B.大部分居民点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带C.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15.①②③三条公路规划线路中,设计最合理的线路及原因是( D )A.①线路最合理,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B.②线路最合理,沿等高线分布,线路最短C.③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最低D.②线路最合理,线路最短,地势较平坦,占用的农田最少[解析] 第14题,由图可知,该地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居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呈带状。第15题,由图可知,②线路最短,占用的农田最少,并且大致位于居民点的中间位置。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鸟取沙丘位于日本鸟取县东部沿海(图甲),是由鸟取县的千代川(河流名字)入海口附近的四个海岸沙丘共同组成的一细长的海岸沙丘群,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被日本称为境内“唯一的沙漠”(图乙)。沙丘上有深达40米的凹地,也有高达50米的丘陵,凹地有时充盈淡水,一簇簇不知名的植物顽强生长着,形成片片“迷你绿洲”。鸟取沙丘是日本唯一一处可游览参观的“海岸沙漠地貌”景观,近年来成为日本重要的旅游胜地,日本政府开始保护“沙丘”,花大力气整治“迷你绿洲”。(1)试述鸟取县现代沙丘的成因。(2)鸟取沙丘面积近几十年不断减少,试分析其原因。(3)“迷你绿洲”被整治后,有可能会再次发生大面积恢复的现象,试推测其恢复的起始季节,并说明理由。[答案] (1)千代川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在海洋潮流和波浪的击打和推送下,部分沙子被海浪和海风送上岸,在风力作用下产生堆积形成了鸟取沙丘。(2)为防风沙,大规模植树造林,为保护海岸免受海啸破坏而设置混凝土屏障,阻碍沙子被冲上岸导致鸟取沙丘退化;附近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等建设用地侵占了大量沙地。(3)冬季。鸟取沙丘位于日本西海岸,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冬季降水量大,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被整治除去的“迷你绿洲”可能从冬季开始恢复。[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鸟取县“海岸沙漠地貌”的形成过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该地沙源一部分来自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千代川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一部分来自海浪从海里带来的泥沙在岸边堆积,在海洋潮流和波浪的击打和推送下,部分沙子被海浪和海风送上岸;具体而言该海岸沙漠地带是由于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和海浪带来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堆积,经西北季风的搬运,加上地形的阻挡作用在海岸带沉积而成。第(2)题,沙漠对人类的影响较大,为防风沙,大规模植树造林,日本受海啸影响大,为保护海岸免受海啸破坏而设置混凝土屏障,阻碍沙子被冲上岸导致鸟取沙丘退化;由于人口增加,附近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等建设用地侵占了大量沙地,城市用地逐渐占用海岸沙漠。第(3)题,绿洲的形成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日本为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鸟取沙丘位于日本西海岸,受冬季风的影响大,冬季降水量大,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被整治除去的“迷你绿洲”可能从冬季开始恢复。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当地居民在发现图中洞穴时这样描述:攀上石崖,在圆滑的碎石间,发现一处洞穴。洞如同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洞内的景色更是千奇百怪,洞顶悬挂着大小不同的形态各异的石头,洞底长着酷似竹笋的石头,它们有些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擎天石柱。蹲下身来仔细听还能听到流水的轰鸣声。材料二 下图是该地的地质剖面图。(1)解释图中花岗岩陡崖的成因。(2)简述M谷地成因。(3)说明图中石洞的形成过程。[答案] (1)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地下岩浆沿裂隙上升,形成花岗岩;地壳上升,周围岩石被侵蚀,而花岗岩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花岗岩陡崖面。(2)地壳运动,岩层受挤压力,形成背斜弯曲;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在外力作用下,侵蚀较快,形成谷地。(3)地表水沿岩石裂隙下渗,溶解石灰岩中矿物质,裂隙扩大,水流速度加快,溶蚀能力增强,形成溶洞;水位下降,洞穴出露地表。[解析] 第(1)题,花岗岩陡崖的成因从花岗岩成因、地壳运动、外力作用角度分析说明。第(2)题,M谷是背斜谷,结合背斜构造成因、外力作用分析。第(3)题,石洞的形成结合石灰岩特点、流水的外力作用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将武汉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近年来,武汉光谷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该城市从传统的“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材料二 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成因不同,消长不停。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的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材料三 下图为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和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1)说出甲、乙两处沙洲的不同成因。(2)简述材料二中“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原因。(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4)简述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转变。[答案] (1)沙洲成因:甲沙洲处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泥沙沉积而成;乙沙洲是丰水期或洪水期,主流裁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2)增多的原因:南方人口增多(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加大垦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3)地处长江经济带,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铁路枢纽,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或水陆交通便利);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产业(工农业)基础好;政策支持。(4)武汉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高;环保要求提高;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原料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解析] 第(1)题,结合甲沙洲所在河道特征可以看出,沙洲上游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变宽,河道变宽后,水面展开,河流流速减慢,上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甲沙洲。乙沙洲附近河道因为河流侧蚀导致河道弯曲,乙沙洲所在一侧是河流凹岸,是被侵蚀的一侧,其沙洲形成主要原因不是河流沉积,而是河流洪水期,河流流量大、流速快,主流裁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第(2)题,材料提到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的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洲渚是水中小块陆地,即沙洲。洲渚日增,说明泥沙沉积严重,导致大量沙洲形成,原因是人口增加后,大量开荒种地,导致植被破坏,当地多低山丘陵,降水多,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从而形成“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第(3)题,城市的形成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河流、水源、交通(水路运输、陆路运输)。从气候上分析,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热量条件好,适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从地形上分析,位于冲积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城市的扩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从河流上分析,长江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有充足的水源条件;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部地区,便于联系东西部、南北方,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从交通上分析,交通线路密集,成网状分布,且交通通达度高,四通八达;位于长江干支流的沿岸,有利于发展水路运输;长江沿岸城市通过海港与海洋相通,可以河海联运,对外交通便利;当地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工农业)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第(4)题,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体现了武汉由传统工业向高技术工业方向发展,应该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导致其发展方向变化。结合世界钢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可知:原料(铁矿石)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钢铁工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注重环保,治污费用提高;钢铁市场需求变化,钢铁替代品出现,导致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高技术工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便捷的交通。武汉经济发展较快,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高;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高速交通线建设较快,交通便利。这些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转变。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答案] (1)太行山受板块挤压,地壳缓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蚀),形成大峡谷地貌。(2)流域环境比较封闭崎岖,且村落多分布在险要处,利于防御与安全;沿河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副产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3)人为原因:上游水库等工程拦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缓,河流泥沙减少;大规模的河道采沙等。影响: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应增强;靠河工程根基失稳,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水位下降,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解析] 第(1)题,河流峡谷的成因主要是山体上升和河流下切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战乱年代形成的村落,既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利于耕种。第(3)题,沉积河床下切,说明上游来沙量减少或当地河沙采取过多;下切影响要从有利(增强行洪能力)和不利(靠河工程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两个方面分析。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