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后作业题
展开[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2023·重庆主城区六校高二期末联考)“直播+”加速演变成一种商业业务场景结合紧密的基础业务工具。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官员也进入直播间进行本地特产的直播带货,2021年5月29日,云南省镇雄县县长在某平台进行了历时4小时的直播带货,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据此完成1~2题。
1.镇雄县县长直播带货的特产最可能是( C )
A.小麦、玉米 B.猕猴桃、苹果
C.芒果、茶叶 D.小米、鲜花
2.镇雄县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产地之一,与纬度相近的广东省惠州市相比,所具有的主要优势是( D )
A.热量条件好,适宜热带作物生长
B.高原地势起伏大,有利于排水
C.土壤呈酸性,适宜热带水果生长
D.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
[解析] 第1题,考查自然条件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镇雄县纬度较低,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当地特产最可能是芒果和茶叶,C正确;小麦和玉米是北方主要农作物,不是云南省的特产,A错误;苹果是暖温带水果,不是云南省的特产,B错误;小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产品,D错误。第2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差异。镇雄县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产地之一,与广东省惠州市相比所具有的主要优势是位于西南山区,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D正确;镇雄县比广东省惠州市海拔高,热量条件较差,A错误;热带水果种植需水量较大,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果树的生长,B错误;惠州市也以酸性土壤为主且酸性土壤不利于大多数热带水果的生长,C错误。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北部,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煤炭资源丰富。逐步形成从煤炭到各种化工产品的“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下图示意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产业链比较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榆林市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A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土地价格低
③环境承载力强 ④铁路运力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与传统煤化工相比,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的特点是( B )
①产业布局更集中
②生产工艺更简单
③产品附加值更大
④资源转化率更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榆林市地处陕西省北部,年降水量不足400 mm,煤炭资源丰富。”可知,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榆林市煤炭资源丰富,①正确;榆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价更便宜,②正确;榆林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环境承载力低,③错误;榆林市位于我国内陆地区,铁路运输不如东部沿海城市发达,④错误。故选A。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相比,产品类型更多元化,布局更分散,生产工艺更复杂,①②错误;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相比,产业链更复杂,产品附加值更大,资源转化率更高,③④正确。故选B。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下图示意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读图完成5~6题。
5.开发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有利条件有( C )
①裂隙不发育 ②背斜构造良好
③地下水封闭好 ④距离市场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开采煤炭前,先通过钻井开采煤层气,可( A )
①获得清洁能源 ②减轻大气污染
③降低安全隐患 ④增加生产成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5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根据水流方向和“潜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形成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距离市场近,有利于开发。第6题,在开采煤炭前,先通过钻井开采煤层气,烃类气体是清洁能源,可获得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瓦斯”容易爆炸,提前开采,降低安全隐患;开采增加收入,不会增加成本。
下图为世界及我国某矿产资源产量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矿产资源最有可能是( A )
A.铝土 B.铁矿
C.石油 D.煤
8.以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工业,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
A.丰富的动力 B.廉价的劳动力
C.发达的科技 D.广阔的消费市场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根据该资源在世界的分布,印度、牙买加没有石油资源,C错误;桂是广西,缺少煤、铁资源,B、D错。只有A正确。第8题,铝土为原料的工业,属于有色金属冶炼,是动力指向型工业,主导因素是丰富的动力,A对;劳动力、科技、市场不是主导因素,B、C、D错。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岷江中游,2 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网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位于河流进入弯曲河段处,宝瓶口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在宝瓶口的右侧是宽而浅的飞沙堰,飞沙堰的泄洪水道上建有一座溢流低坝。后人在外江另修了水闸,对内、外江的流量进行调控。
(1)根据图示岷江流域地形,判断内江、外江的流速、水深等水文差异。
(2)都江堰在洪水期能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枯水期能有较多水量进入灌区,试分析其原因。
(3)推测外江闸开、关的具体时间。
[答案] (1)内江流速较快、河道较深、流量大、含沙量大;外江流速较慢、河道较浅、流量小、含沙量小。
(2)丰水期:鱼嘴分流岷江,从而减少进入内江的水量;若内江洪水水位高于飞沙堰的溢流低坝,飞沙堰再次分流内江洪水,从而减少经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水量;枯水期:由于内江河床深,枯水期大部分水量进入内江;由于枯水期内江水位通常低于飞沙堰溢流低坝的高度,从而保证内江水量大部分进入灌区,保证灌溉用水。
(3)丰水期开,枯水期关。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平原区,位于河流的弯道处,内江受冲刷严重,流速较快、河道较深、流量大、含沙量大,外江流速较慢、泥沙易沉积,河道较浅、流量小、含沙量小。第(2)题,据材料可知,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分水鱼嘴位于河流进入弯曲河段处,丰水期时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鱼嘴分流岷江,从而减少进入内江的水量,宝瓶口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在宝瓶口的右侧是飞沙堰,飞沙堰的泄洪水道上建有一座溢流低坝。若内江洪水水位高于飞沙堰的溢流低坝,飞沙堰会分流内江洪水,从而减少经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水量。枯水期时由于内江河床深,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多,枯水期内江水位通常低于飞沙堰溢流低坝的高度,保证内江水量大部分进入灌区,保证灌溉用水。第(3)题,外江在枯水期时关闸,有利于水量流向内江,为灌区提供水源,丰水期时开闸,加大水量,可泄洪,所以丰水期开,枯水期关。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韧不拔性格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据此完成1~3题。
1.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D )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横断山区
2.“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 A )
A.带状 B.圆形
C.三角形 D.方形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判断该地的地形特点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而且居住着傈僳族,由此判断该地位于我国的横断山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横断山区,山高水深,纵列分布,地势不平,建设房屋,需要在斜坡上打桩,从而形成 “千脚落地式”的特点,因此房屋特点主要与当地地形相适应,A正确;“千脚落地式”房屋与气候、水源、土壤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第3题,该地由于地形崎岖,平原狭小,村落分布在河谷地区,沿河谷延伸发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A正确,圆形、三角形、方形村落多在平原开阔、面积大、河流较少的地方形成,B、C、D错误,故选A。
(2021·广东卷)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下表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C )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5.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C )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棉区皆是
6.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B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4题,读题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地区在棉花生长期均有着充足的光热条件,是三大棉花产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C正确;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A错误;长江流域昼夜温差并不大,B错误;西北内陆的土壤并不肥沃,D错误;故选C。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产棉区中,西北内陆棉区自1950年以来,面积一直比较大,且单产贡献率较低,因此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西北内陆棉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首先得益于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全程机械化在新疆棉田得到大范围推广,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从而导致新疆棉花生产效率提升,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①③符合;沙漠化强度减弱是干旱区进行退耕还草生态治理的结果,退耕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②不符合;气候暖湿化加强不利于棉花产量提高,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活动。2020年3月19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对外发布称,《青海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地球上大部分沼泽水是淡水,而干旱区的沼泽多形成盐沼。从地貌类型上看,盐沼属于沼泽性湿地,一般生长有盐生、耐盐植物。柴达木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74毫米,蒸发量为1 200—3 500毫米,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湿地群,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口持续增加,城镇不断扩张,加剧了其脆弱生态环境的变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
(1)说明当地自然条件对干盐湖开发利用的有利影响。
(2)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角度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地理条件。
(3)有专家认为,盐沼是上天赐给柴达木盆地最珍贵的礼物,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盐湖资源裸露于地表,便于开采和加工;盆地气候干燥,可通过自然日晒工艺加工盐产品。
(2)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不利: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多。
(3)盐沼可限制沙漠扩张(抑制土地荒漠化);为当地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蕴含丰富的盐业资源,可作为工业原料;生长有盐生、耐盐植物,是发展畜牧业重要的草场资源。
[解析] 第(1)题,干盐湖开发利用盐类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气候等角度分析。从资源分布状况来看,干盐湖盐业资源丰富,植被稀少,裸露于地表,便于开采和加工;从气候来看,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蒸发旺盛,可通过自然日晒工艺加工盐产品。第(2)题,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评价。有利条件主要考虑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利条件主要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多发等角度分析。第(3)题,盐沼的价值主要从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方面回答。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西北内陆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1950—1965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1995
30.65
37.55
50.93
30.56
47.62
19.05
1995—2010
55.56
19.16
62.04
17.13
61.90
9.52
2010—2015
57.47
26.44
68.06
11.11
66.67
9.52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次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次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9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课一练,共9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后复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