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刘勰《文心雕龙》有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选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别,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辨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结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史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教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贵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盾”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款。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共,古文家大都定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浪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史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现,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成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C.六朝的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D.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其理论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3分)( )
    A.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空中骑士
    【美】安布罗斯·毕尔斯
    一八六一年①秋天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西弗吉尼亚州②一条路旁月桂树丛里躺着一个士兵。他是在值勤的岗位上睡着了的。
    这个军规违犯者所在的月桂树丛位于路的拐角,这条路沿着陡坡急剧上升,奔向南方,到了这里突然向西急转,顺着山脊延伸一百码左右,然后又折向南方,穿过树林蜿蜒而下。在这第二个拐角的突出部有一个大而平坦的岩石,这座岩石高踞在一面峭壁的顶端,从它的外沿投下的一块石子,将会笔直地坠落在一千英尺下面的松树梢上。士兵所在的拐角恰好在同一峭壁的另一个尖嘴上。倘若他没有入睡,他不但会清楚地看到山脊上那短短的一段路和伸出的岩石,而且整个峭壁的侧面都会历历在目。
    这一带到处都是丛林,只有北边峡谷的沟底除外,那里有一小片天然草坪,一道溪水流贯其间。不管是多么荒凉、多么艰险的地带,人们都要把它变成战场;在这军事上称为“捕鼠夹子”的凹底,五十名士兵据守着所有的出口,尽可以因住一个军团,迫使它屈膝投降。就在这一带丛林里,联邦军有五个步兵团正在隐蔽待命。他们希望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如果袭击不成功,他们就会陷入极端危险的境遇;如果他们的行动由于意外事故或敌人的警戒而被发觉,他们肯定是会失败的。
    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是一个名叫卡特·德路斯的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父母只有他这么一个独生子,从小就过着安逸而有教养的富裕生活。一天早晨,他用过早餐,从桌旁站了起来,安静而严肃地说道:“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
    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接看答道:“去吧,卡特,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你背叛了弗吉尼亚,它没有你也得干下去。要是咱俩都能活到战争结束那一天,咱们再往下谈这件事。”
    于是卡特·德路斯毕恭毕恭地向父亲鞠了一个躬,父亲也庄严而彬彬有礼地答了礼,借此掩饰他那伤心欲碎的感情。卡特·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良心和勇气,凭着他忠诚和大胆的行动,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们和长官的赏识。他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正是因为他具有那些品质,对当地情况又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入睡了。
    他静悄悄地把前额从手臂上拍了起来,透过充当伪装的月桂枝叶望出去,右手本能地握紧了步枪的枪托。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一一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整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
    德路斯这时已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小心翼翼地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翘起枪上的击铁,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看这个隐蔽的敌人的方向看一一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
    卡特·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牵拉下来,直到脸贴着他躺在其中的树叶堆上。
    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看扳机。
    但是且慢,还有一线希望: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很有可能,他所以全神贯注一一德路斯转过头来往下看,他看见蜿蜒一线的人马,穿过绿茵茵的草坪蠕动着一一不知是哪个愚蠢的指挥官竟然准许他部下的兵士在开阔地上饮马,从周围上百个山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啊!
    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他开了枪。
    一个男人骑在马上,腾空而起向山谷飞去……骑手端坐马上,挺拔、威武。他手握缰绳,以减缓军马下冲的速度。他的头发如翎子一般飘然而起。军马飘扬的鬃毛遮住了他的双手。马的身躯平稳,像是在平地飞奔一般。然而,刹那间,马儿四蹄腾空,冲了下去。不,是飞翔而下!
    树丛中訇然一响一一响声没有回音就消失了,接着一切归于寂静。
    卡特·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匍匐行进,爬到他身边。
    “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
    “是我。”
    “对着什么?”
    “一匹马。”
    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答过了话,他转过脸去,再不往下说了。军士没有听懂。
    “马背上有人吗?”
    “有。”“谁?”
    “我父亲。”
    军士站起来,走开了。“我的老天啊!”他说道。
    (选自《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选》,有删节)
    【注】①1861年4月,南军进攻联邦军,美国南北战争爆发。②西弗古尼亚州,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属于南方阵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补叙了儿子参战前父子之间的对话,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又与后文父子战场相遇照应。
    B.背叛南方并在前线执行任务的儿子,和以空中骑士形象出现在儿子瞄准器里的父亲都是英雄。
    C.文章结尾部分写了儿子“转过脸去”的动作和军士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出儿子内心巨大的痛苦。
    D.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明儿子已经认出父亲并在挣扎过后决定将他射杀。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情节曲折跌宕,一波三折,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B.儿子枪杀父亲是小说的高潮,小说在父与子、敌与我的关系冲突中表现了儿子忠于职守的坚毅品性。
    C.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生动细腻,营造了严峻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父亲被射杀后坠崖做了铺垫。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父与子在战场上不期而遇和残杀的事件,表达作者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
    8.儿子发现骑士后,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结尾处点明卡特·德路斯射杀的是他的父亲,请分析小说这样安排情节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袍曰:“乌乎!吾之士数彝也。”行人①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③,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英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②证:谎言。③长行街上:为了对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赏厚A而位B人C轻故矣D刑重E而必F人G不H北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B.耻,意为对……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C.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在”结构相同。
    D.“盛于礼而薄于刑”中的“而”与《论语》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
    战士。
    B.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C.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D.孔子认为治国和驭马是一个道理,君主需要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二者配合得当,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跳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双并茶送子暗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③。
    【注】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从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和好友苏轼分享,并附上这首诗。②磑:亦作“碾”,小石磨。③“独载”句;用春秋时范盘事,“遂乘轻舟以洋于五湖”。相传范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把翰林院说成天上玉堂,各类珍贵书籍井然罗列,整个环境森严压抑,苏轼在此任职,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
    B.颔联突出苏轼才思敏捷,以“明珠”比喻苏轼拟写的文章等,“泻”字传神地刻面出苏轼奋笔疾书、挥酒自如的意态。
    C.颈联转人赠茶本事,我把从老家江南摘下的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霏霏雪花也比不上它。
    D.全诗构思巧妙,由“天上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写送茶之事,点明题意,在黄庭坚诗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3)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之意,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学时,有两次寒假,我到浙东万山之中一个幽美的小城里过年。那四围的山色被面清奇,似梦如烟;初春的地气,在佳山秀水里蒸发得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透明体。而青春的心初次沐浴到爱的情绪,仿佛一朵白莲在晓露里缓缓地展开,迎着初升的太阳,无声地战栗地开放着。一声惊喜的微呼,我的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颜色。
    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音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
    这时我欢喜读诗,我欢喜有人听我读诗。夜里山城清寂,抱膝微吟,灵犀一点,脉脉相通。我的朋友有两句诗,“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可以做我这时心情的写照。
    18.请指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人将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夜里山城冷清,我抱着膝盖小声读诗,与心灵发生感应”,请比较原句与改句哪个更好,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最后一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王维不仅是住诗人,还是位画家,他总觉得自己 ① ,他自己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在《使兵塞上》中:王维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一首好诗,计与画实现了和谐热一。四为 ② ,长河是一条水平线,在绘画上,此景观属于静态稳定性质的构图。这种静态构图,提炼得如此单纯,连征莲、归雁都消失了,连白云,黄沙也视而不见,留给读者的,就是一个空阔的宇宙,一个静态的画面。一纵(孤烟)一横(长河), ③ ,一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这种丰富,b.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而且包含着形式上的。孤烟,是狼烟,是战争的烽火,是紧张的警报,却用静态的垂直构图来表现,就构成了一种张力。画面的稳定感和形势的紧张感结合,形成了一种紧张与宁静交融的境界。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存在表述不当的问题,请分别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③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以上材料对新时代的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依据原文第二段“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可知,人们只对“质”有不同理解。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A选项,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可知,不是所有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B选项,“其理论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错,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可知。D选项,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言语为内涵”和“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可知,二者观点相同。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A选项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表述。B选项是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和关系的表述。C选项是对诗歌意趣特点的表述。D选项是强调内容的重要作用,属于重质轻文的观点。
    4.【答案】①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头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②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第一段由“文”“质”对举出自《论语》引出孔子注意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第二至六段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第七段总结全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5.【答案】①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②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③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运用。
    材料一立足于“文质彬彬”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创作中对“文”“质”关系的发展变化,既指明了“质”的重要作用,又阐释了不同时期对“文”的认知发展,肯定了“文”的作用,全文揭示了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和手法。
    A项,“补叙”错误,应该是“插叙”。C项,“从侧面表现出儿子内心巨大的痛苦”错误,儿子“转过脸去”的动作描写是正面表现儿子内心巨大的痛苦。D项,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动作及神态描写,写出卡特·德路斯发现骑士是父亲后内心产生巨大痛苦,但此时还未决定射杀父亲,而是在痛苦中挣扎,下文“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着扳机”时卡特·德路斯才决定要杀死父亲。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文想象新奇,语言生动,而非平实朴素。如“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一个男人骑在马上,腾空而起向山谷飞去……”“他的头发如翎子一般飘然而起”“刹那间,马儿四蹄腾空,冲了下去。不,是飞翔而下!”这些语言都很生动新奇。
    8.【答案】①发现骑士,决定射杀;②发现骑士是父亲,挣扎犹豫;③为了自己坚守的阵营,果断开枪;④杀死父亲,内心悲痛。(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从原文“他小心翼翼地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可看出儿子已经发现骑士,决定射杀;从原文“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耷拉下来,直到脸贴着他躺在其中的树叶堆上。”可看出儿子此时发现骑士是父亲,挣扎犹豫;从原文“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着扳机。”和“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他开了枪。”可看出儿子为了自己坚守的阵营,果断开枪。跟军士对话时,脸色苍白,答过话后,转过脸去,不再往下说,表现出儿子内心的巨大悲痛。
    9.【答案】合理:①战场相遇有合理性。父亲是忠于南方的骑士,会选择上战场;儿子有自己的信仰,也会为捍卫联邦而战。②射杀父亲有合理性。父亲教导儿子要忠于责任,作为敌人的父亲发现了联邦军的行踪,作为联邦军战士为避免己方暴露而射杀父亲,正是忠于职守的表现。③小说以这样的结局讴歌军人忠于天职的精神,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呼唤。
    不合理:①父子战场相遇几率极小。战争涉及范围极广,人员极多,虽然父子二人处于敌对双方,但相遇的概率仍然很小。②儿子射杀父亲不合理。即使父亲教导儿子要忠于责任,但是血浓于水,亲情很难被战争泯灭。③小说的主旨应该是歌颂人性的伟大,战争虽然残酷,但不能凌驾于亲情(人性)之上,这样的安排低估了人性的重要性。(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此题答合理或不合理均可。从背景角度看,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文中的父子处于敌对阵营,在战场相遇是有可能的;但战争涉及范围极广,人员极多,相遇的概率也不大。从人物角度看,主人公卡特·德路斯在射杀父亲的过程中心里产生了犹豫,军人的职责和亲情对他都很重要,杀与不杀都有可能。从主题角度看,本文既有对军人忠于天职精神的讴歌,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呼唤的主题,也有对伟大人性的歌颂,表现战争不能凌驾于亲情之上的主题。
    10.【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赏赐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敌人;刑罚重而一定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逃了。“人轻敌矣”,主语为“人”,所以在“赏厚而信”后断。“矣”为语气词,应断开,“赏厚而信”与“刑重而必”对应,意为“赏赐多而守信用”,与“刑罚重而一定实行”对应。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
    A.正确。“始速祸焉”中的“速”,是招致的意思。B正确。“耻”,都是意动用法,对……感到羞耻。C.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马惧何哉”“而今在安哉”。D.不正确。两个“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假设关系。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君主需要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二者配合得当”错。由原文“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可知,孔子认为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13.【答案】(1)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行人烛过的一句话啊。
    (2)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
    (1)得分点:“与”,与其;“革车千乘”,定语后置,一千辆兵车;“闻”,听,听到;各1分,句意1分。
    (2)得分点:“听”,审察,断决,治理;“狱”,案件;“信”,实在的,真实的;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②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共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①由原文“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可知,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②由原文“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可知,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大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到的地方,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惫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过去我们的先君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即位,荒淫无度,残暴昏乱,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晋国国都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围攻卫国,攻下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大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子说:“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行人烛过的一番话啊。”
    有人说:行人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只是说惠公失败用的是这些人,文公称霸用的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他们是如何用人招致失败或称霸的。赵简子不应该这么快就丢掉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冒着箭和滚石的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父亲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里面才有一个。现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中兵士还可以战斗,就是认为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热爱君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这是行人烛过的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赐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敌人;刑罚重而一定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逃了。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里没有一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统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术数,而根据百人中无一人能做到的行为行事,行人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
    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文子说:“现在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细绳;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缰绳在那边动,这是善于驾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15.【答案】A
    【解析】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A选项,“整个环境森严压抑”“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有误,翰林院的环境并非森严压抑,而是清雅有派,藏书繁多,首联突出的是苏轼受到重用。
    16.【答案】①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感到喜悦。颔联“旧”字暗示苏轼离开黄州前后两种不同的处境,如今他官居翰林学士,尽可用他的聪明才智兼济天下。②对两人友情的珍视之情。写雪花比不过茶白,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自己送茶的一番诚意,望朋友能够笑纳,其中含有两人真挚的友情。③对苏轼的担忧和劝告之情。尾联化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披露赠茶的根本用意,
    劝告苏轼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及早效仿范蠡功成身退。(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黄庭坚在京任职时把自己家乡的特产双井茶寄赠给在翰林院的好友苏轼,并附上这首意味深长的诗。首联描写苏轼的工作环境:风吹不到日晒不到,宝书层叠如山,是文人学者艳羡的好去处。颔联写苏轼离开流放地黄州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以前他作为罪臣被弃置黄州,垦地劳作,自号“东坡居士”,独善其身,自感“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如今这些也许都已成为旧时境遇旧时情了。今天他官居翰林学士,专管朝廷机要,起草诏令,健笔凌云,文思诗情宛如明珠奔泻,聪明才智尽可兼济天下。“挥毫百斛泻明珠”句概括苏轼的文学才华,极为生动传神。颈联描写自己家乡茶叶的精美,扣紧诗题,引发爱茶人苏轼的茶兴。尾联点出本篇题意,即送茶主旨:规劝朋友品饮名茶之后,提神清脑,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记住“东坡旧居士”,重新唤回“黄州梦”,像春秋时代辅佐过越王勾践的范蠡那样,功成身退,“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苏轼在黄州时写的《临江仙》词中,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愿:“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黄庭坚借赠茶赠诗对苏轼进行的规劝,实是挚友诤言。苏轼收到茶和诗后,作为回应,即写《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17.【答案】(1)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2)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共6分,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8.【答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我”内心爱的情绪在扩散比喻成白莲花在晓露里缓缓开放。(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我”对美景的喜爱在内心慢慢漾开时的感觉,进而表现出美景带给我的美好愉悦的体验(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标志性比喻词“仿佛”看出是比喻;本体是初次沐浴到爱的情绪,喻体是白莲花在晓露里缓缓开放。把握白莲花在晓露里缓缓开放的特征,来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通过写“我”对美景的喜爱在内心慢慢漾开时的感觉,来表现出美景带给我的美好愉悦的体验。
    19.【答案】原句好。原句主要是整句,改句是散句。(1分)①原句句式相对整齐,音韵和谐,富有形式美感,而改句没有;(1分)②原句
    典雅,与整个文段的语体风格更一致,而改句偏口语化,与语段风格不符。(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运用句式。
    原句与改句主要是句式的整散方面的区别,抓住整句的音节匀称、语言典雅(与整个文段风格一致)两个好处即可。
    20.【答案】最后一段中的冒号使用不当,可改为破折号。(3分)(如果将诗句后的逗号直接改为句号,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
    冒号的下文提示范围到最后的一个句末点号,即到“写照”;但本文中冒号前明确有“两句诗”的内容限制,则实际提示范围应到诗句结束处为止,可该处用的是逗号。整体考量应该将冒号删去,或者改为破折号(表示解说)。
    21.【答案】①绘画的才能超越了写诗②这里的孤烟是一条垂直线③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每句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第①空,根据原文“他自己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自认为前生是个“画师”,故可填写“绘画的才能超越了写诗”;第②空,根据原文“长河是一条水平线”和“一纵(孤烟)一横(长河)”,可看出此空应该填写这种“静态构图”的画面的具体内容,除了“一横”还包括着“一纵”,故可填写“这里的孤烟是一条垂直线”。第③空,根据原文“一纵(孤烟)一横(长河)”“一加上落日圆弧,就比较丰富了”,可看出此时的画面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可以反推出第三空应该填写“本来宁静得有点单调”。
    22.【答案】a处:在《使至塞上》中,王维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这幅画面恰恰又是一首好诗,诗与画实现了和谐统一。(2分)或者改为:在《使至塞上》中,王维描绘的一幅美好的画面,恰恰又是一首好诗,诗与画实现了和谐统一。b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内容上的。(2分)(其他答案,修改正确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①a处搭配不当,可在“恰恰又是一首好诗”之前加上“这”或者“这幅画面”;也可以将“了”改成“的”。②b处语序不当,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形式”在前,“内容”在后,将“形式”与“内容”交换位置。
    23.作文(60分)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由三句名言组成的引语式多则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的理解要建立在对课本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表面看来是一个并列关系,实则不然,胜人者只是有力,而自胜者才称得上强大,两者有境界的区别,材料指向明确——“战胜自己”是更高境界。第二则材料解释为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强调要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第三则材料解释为不抱怨天,不责怪人,语出《论语·宪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和外界的不利,不指责他人,即不在客观原因上推诿,从否定角度强调了自我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三则材料共同指向了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自知自省、战胜自我,自强不息,是面对困难的不屈服,面对失败的不放弃,面对安逸的不懈怠,面对否定的不退让……是智慧勇敢的人生选择,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做生活的强者的切实行动,也是担负时代重任的价值实现。
    写作时尽量不要只是单纯地抽象地谈论自强、自胜,若能有扎实的现实落脚点,一方面能对生活中涌现的精神刚健、昂扬向上的人物及相关事迹多有褒扬,另一方面能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身上存在不够自立、退缩避让、懦弱乏力的不健康的精神状态给予中肯的批评指正,则更具现实意义。
    (二)立意参考:
    1.我辈当自强
    2.自知自胜破坚冰,自立自强赴未来
    3.以胜己之志,达自强之境
    (三)评分标准

    相关试卷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11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