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肇庆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地理含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会出现时空差异。图为华北平原某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不同月份的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日变化最小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2. 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 )
A. 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高B. 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低
C. 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高D. 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低
3. 下列因素中,对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影响最小的是( )
A 植被状况B. 大气运动C. 地表湿度D. 人类活动
广州塔(23.1°N,113.3°E)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又称广州新电视塔,塔身主体高454米(不含天线桅杆)。左图为广州塔景观图,右图为广州塔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左景观最有可能拍摄于北京时间( )
A. 5:00—7:00B. 10:00—12:00
C 12:00—14:00D. 15:00—17:00
5. 图右景观的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 12月5日—1月5日B. 3月5日—4月5日
C. 4月5日—5月15日D. 6月5日—7月5日
局地风指在不考虑区域背景风(如季风、盛行风等)的条件下,因局地的海洋与陆地、山地与谷地、山地与平原、城区与郊区之间存在热力差异而产生的风。图为杭州市部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夜间,P地局地风的风向为( )
A. 西风B. 东风C. 北风D. 南风
7. 山麓地带的局地风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图中山麓地带由山地风(从山地吹向平原)转向平原风(从平原吹向山地)的时间段应为( )
A. 3:00—5:00B. 8:00—10:00
C. 14:00—16:00D. 18:00—20:00
8. 白天,与M地相比,P地的局地风大小及原因是( )
A. P地较小 P地的平原风与城市风相抵消
B. P地较小 P地的山地风与城市风相抵消
C. P地较大 P地的平原风与城市风相叠加
D. P地较大 P地的山地风与城市风相叠加
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以藕池口为界被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位于上荆江河段的荆南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可分流上游来水,最终通过河流注入洞庭湖,这是洞庭湖重要的补给水源。表为不同阶段荆南三口入湖的水量(单位:亿米3)变化,图为荆江河段及洞庭湖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入湖水量的变化表现为( )
A. 汛期和非汛期都有明显减少B. 汛期明显减少,非汛期变化不大
C. 汛期变化不大,非汛期明显减少D. 汛期和非汛期都没有明显变化
10. 非汛期入湖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峡大坝在6—10月削弱洪峰B. 三峡大坝在11月—次年5月补水调度
C. 下荆江裁弯导致上荆江的水位下降D. 洞庭湖流域降水增多导致湖水水位偏高
11. 下列关于荆南三口入湖水量变化产生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导致洞庭湖的湖泊面积增大B. 使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增多
C. 导致洞庭湖的容积和调蓄能力增加D. 影响荆南三口水系鱼类的生长繁殖
地质工作者通过地质勘探发现,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的地层中(距今约14.8 Ma-13.8 Ma)(Ma:百万年)发育着一系列古三角洲。经过分析,专家认为,古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该时期全球变冷事件引发海平面变动的结果。图为珠江口盆地古三角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中大陆架三角洲面积较大,其形成原因可能有( )
①海退速度较快 ②海底平坦开阔 ③径流入海分散 ④洋流影响明显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13. 距今约14.8Ma—13.8Ma时期内,本区域经历了( )
A. 持续性海退B. 间歇性海退C. 持续性海进D. 间歇性海进
14. 海岸线从b过渡到c期间,内大陆架三角洲处的河流( )
A. 侧向侵蚀作用增强B. 侧向堆积作用增强
C. 侵蚀下切作用增强D. 河床沉积作用增强
旱涝急转指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指7—8月降水量与5—6月降水量的相对差值数,可以直观反映旱涝交替出现的情况,正值表示旱转涝,负值表示涝转旱,绝对值越大说明旱涝急转越严重。图为中国部分地区LDFAI平均值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5—8月,下列城市降水变率最小的是( )
A. 桂林B. 肇庆C. 潮州D. 三亚
16. 下列关于该区域LDFAI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B. 最重要的意义是指导旅游出行
C. 能反映出该区域汛期内降水总量的空间分布
D. 东部和南部多正值,可能与台风活动有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山体主体为花岗岩,周边出露的围岩为奥陶纪(距今约4.5亿年)地层,山上花岗岩峰林地貌广泛发育。研究发现,中三叠世末(距今约2.3亿年),该地区上升为陆地。现代地质勘测表明,山体周边有三条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山体内还有众多小断裂。图为三清山地区断层与断裂分布示意图。
(1)判断三清山出露的奥陶纪地层的岩石类型,并说明理由。
(2)三清山是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断块山,简述其形成过程。
(3)断块山山顶一般相对平缓,但三清山山体内地势起伏较大,峰林广布,试分析其原因。
(4)三清山区域内发生滑坡的频次较低,试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佩枯错是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紧邻喜马拉雅冰川的大型湖泊。全新世(距今约11ka)以来,受季风降水和冰川融水的影响,佩枯错湖泊水位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也在湖泊南部入湖河流的河床上留下了地质痕迹。左图为佩枯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佩枯错水位变化与本区域古气候变化示意图。
(1)佩枯错内部盐度差异较大,南部低于北部,试分析其原因
(2)分别指出A、B、C三个时段湖面水位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湖泊水位变化对入湖河流河床形态的影响。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南海某岛礁整体呈椭圆形,属珊瑚环礁,环礁所包围的海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瀉湖。通过吹填工程,我国现已在P处建成了机场跑道。图为该岛礁示意图。
(1)估算该岛礁内瀉湖的面积(直接写出整数值,单位是平方千米)。
(2)分析机场选址在P处的原因。开封前注意保密
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
本试题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会出现时空差异。图为华北平原某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不同月份的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日变化最小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2. 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 )
A. 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高B. 夏季比冬季高;白天比晚上低
C. 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高D. 夏季比冬季低;白天比晚上低
3. 下列因素中,对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影响最小的是( )
A. 植被状况B. 大气运动C. 地表湿度D. 人类活动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春季(3、4、5月)的CO2日变化幅度最大超过60ppm,夏季(6、7、8月)的日变化幅度最大超过60ppm,秋季(9、10、11月)的日变化幅度最大超过80ppm,冬季(12月~次年2月)的日变化幅度最大接近40ppm。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日变化最小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上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近地面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夏季比冬季低,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有阳光,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大多数动物都在运动,比睡觉耗氧多;但总的来说生产约大于消耗, 晚上无阳光,植物不能产氧;动植物都要耗氧,所以白天比晚上低,排除C,故选D。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越多,二氧化碳浓度越低,A错;大气运动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扩散范围,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B错;地表湿度强调的是地表含水量,难以吸收或增加二氧化碳含量,C错;人类活动往往会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例如碳排放,D错;故选C。
【点睛】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
1、全球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可以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随着海洋盆地的容积或海洋中海因此,水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海平面可升高或降低,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的侵蚀基准面。在这里将基准面定义为在该面之上沉积物只能暂时存在并且遭受剥蚀的面。
广州塔(23.1°N,113.3°E)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又称广州新电视塔,塔身主体高454米(不含天线桅杆)。左图为广州塔景观图,右图为广州塔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左景观最有可能拍摄于北京时间( )
A. 5:00—7:00B. 10:00—12:00
C. 12:00—14:00D. 15:00—17:00
5. 图右景观的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 12月5日—1月5日B. 3月5日—4月5日
C. 4月5日—5月15日D. 6月5日—7月5日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右图可知,广州新电视塔位于珠江的南侧,由左图可知,此时广州电视塔的影子朝向北偏西方向,说明此时太阳位于南偏东侧,此时为上午靠近正午的时间段,当地地方时稍晚于北京时间,所以北京时间10:00—12:00符合,B正确;5:00—7:00、12:00—14:00、15:00—17:00不符合,ACD错误。所以选B。
【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广州塔的影长大致与塔身高度一致,说明此时太阳高度角为45°左右,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近正午时间,说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应略大于45°。12月5日—1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此时段广州太阳高度角符合,A正确;3月5日—4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4月5日—5月15日,6月5日—7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远大于45°,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4、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全球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局地风指在不考虑区域背景风(如季风、盛行风等)的条件下,因局地的海洋与陆地、山地与谷地、山地与平原、城区与郊区之间存在热力差异而产生的风。图为杭州市部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夜间,P地局地风的风向为( )
A. 西风B. 东风C. 北风D. 南风
7. 山麓地带的局地风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图中山麓地带由山地风(从山地吹向平原)转向平原风(从平原吹向山地)的时间段应为( )
A. 3:00—5:00B. 8:00—10:00
C. 14:00—16:00D. 18:00—20:00
8. 白天,与M地相比,P地的局地风大小及原因是( )
A. P地较小 P地的平原风与城市风相抵消
B. P地较小 P地的山地风与城市风相抵消
C. P地较大 P地的平原风与城市风相叠加
D. P地较大 P地的山地风与城市风相叠加
【答案】6. A 7. B 8. A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夜晚P西侧丘陵气温低,城区气温高,西侧气压高于城区,风由西侧吹向东,形成偏西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白天山地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快,同高度平原上方自由大气升温慢,即山地气温高于平原区,气压低于平原,吹平原风;夜晚,吹山地风。山地风(从山地吹向平原)转向平原风(从平原吹向山地)的时间段应是夜晚和白天过渡时间段,即8:00—10:0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白天,P地吹平原风,以东风为主,同时,城市和郊区之间又会出现城市风,风向以西风为主,两者风向相反,导致P地的风力小,而M地只有城市风,故M地的风力大于P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热力环流中,受热的区域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受冷的区域空气冷却下沉,并造成水平方向的气压差,从而驱动空气流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热力环流”现象,比如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就是三种典型的热力环流。“海陆风”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海边,存在于海洋和陆地之前的风,其实海陆风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在较为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之间,都有类似的现象。
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以藕池口为界被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位于上荆江河段的荆南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可分流上游来水,最终通过河流注入洞庭湖,这是洞庭湖重要的补给水源。表为不同阶段荆南三口入湖的水量(单位:亿米3)变化,图为荆江河段及洞庭湖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入湖水量的变化表现为( )
A. 汛期和非汛期都有明显减少B. 汛期明显减少,非汛期变化不大
C. 汛期变化不大,非汛期明显减少D. 汛期和非汛期都没有明显变化
10. 非汛期入湖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三峡大坝在6—10月削弱洪峰B. 三峡大坝在11月—次年5月补水调度
C. 下荆江裁弯导致上荆江的水位下降D. 洞庭湖流域降水增多导致湖水水位偏高
11. 下列关于荆南三口入湖水量变化产生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导致洞庭湖的湖泊面积增大B. 使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增多
C. 导致洞庭湖的容积和调蓄能力增加D. 影响荆南三口水系鱼类的生长繁殖
【答案】9. A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是,阶段Ⅲ与阶段I相比较,汛期6—10月入湖水量减少,非汛期11月—次年5月入湖水量也减少,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0题详解】
下荆江裁弯前,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上荆江河段水位高,导致非汛期上荆江河段的荆南三口入湖水量水量较大;下荆江裁弯后,河道弯曲度降低,河流水下泄速度加快,上荆江河段水位低,非汛期上荆江河段的荆南三口入湖水量水量减少,C正确。6—10月为河流汛期,不会导致非汛期入湖水量变化,A错误;三峡大坝在11月—次年5月补水调度,会导致非汛期流量增加,入湖水量应增加,B错误;非汛期洞庭湖流域降水较少,D错误。所以选C。
11题详解】
荆南三口入湖水量减少,会导致洞庭湖水量减少,洞庭湖面积减小,A错误;入湖水量减少,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减少,B错误;洞庭湖的容积和调蓄能力减弱,C错误;荆南三口水系流量减小,影响该水系鱼类的生长繁殖,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弯道环流使凹岸冲刷、凸岸淤积,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河道蜿蜒曲折,经常蠕动。上下河湾发展可导致相邻两河湾的凹岸逐渐接近而形成狭颈。狭颈两端水位差较大,有时可能被漫滩洪水自然冲决,水流改趋直道,这种现象称为“自然裁弯”。采用人工裁弯措施可以畅泄水流,降低上游水位。减少泛滥,改善航行条件;但也剧烈改变了河道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有时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施工前应审慎研究。
地质工作者通过地质勘探发现,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的地层中(距今约14.8 Ma-13.8 Ma)(Ma:百万年)发育着一系列古三角洲。经过分析,专家认为,古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该时期全球变冷事件引发海平面变动的结果。图为珠江口盆地古三角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中大陆架三角洲面积较大,其形成原因可能有( )
①海退速度较快 ②海底平坦开阔 ③径流入海分散 ④洋流影响明显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13. 距今约14.8Ma—13.8Ma时期内,本区域经历了( )
A. 持续性海退B. 间歇性海退C. 持续性海进D. 间歇性海进
14. 海岸线从b过渡到c期间,内大陆架三角洲处的河流( )
A. 侧向侵蚀作用增强B. 侧向堆积作用增强
C. 侵蚀下切作用增强D. 河床沉积作用增强
【答案】12. C 13. B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中大陆架三角洲形成时期,径流分散,使入海水量增大,带来的沉积物多,③正确;海底平坦开阔,为沉积物提供沉积空间,②正确,海退速度较快和影响明显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三个不同时期的三角洲向海洋推进,可知是海退形成。而在每个三角洲形成过程中,海岸线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距今约14.8Ma—13.8Ma时期内,本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海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海岸线从b过渡到c期间,海退速度加快,河流落差增大,内大陆架三角洲处的河流位于相对位于上游,河流的下蚀增强,C正确;下蚀增强,侧蚀作用弱,侧蚀堆积不明显,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旱涝急转指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指7—8月降水量与5—6月降水量的相对差值数,可以直观反映旱涝交替出现的情况,正值表示旱转涝,负值表示涝转旱,绝对值越大说明旱涝急转越严重。图为中国部分地区LDFAI平均值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5—8月,下列城市降水变率最小的是( )
A. 桂林B. 肇庆C. 潮州D. 三亚
16. 下列关于该区域LDFAI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B. 最重要的意义是指导旅游出行
C. 能反映出该区域汛期内降水总量的空间分布
D. 东部和南部多为正值,可能与台风活动有关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LDFAI绝对值越大说明旱涝急转越严重,降水变率越大。读图可知四各城市中,肇庆LDFAI值接近0,绝对值最小,说明降水变率最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三亚和潮州为代表的南部和东部LDFAI值为正值,表示旱转涝,台风会带来暴雨引发洪涝,因此可能与台风有关,D正确;沿海地区地形差异不大,但LDFAI值差异很明显,故其并没有呈现出与地形的明显相关性,A错误;LDFAI值可以直观反映旱涝交替出现的情况,最重要的意义是指导防汛抗旱,而不是旅游出行,B错误;能反映出某一区域降水总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并不能反映空间分布,C错误。故选D。
【点睛】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往往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山体主体为花岗岩,周边出露的围岩为奥陶纪(距今约4.5亿年)地层,山上花岗岩峰林地貌广泛发育。研究发现,中三叠世末(距今约2.3亿年),该地区上升为陆地。现代地质勘测表明,山体周边有三条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山体内还有众多小断裂。图为三清山地区断层与断裂分布示意图。
(1)判断三清山出露的奥陶纪地层的岩石类型,并说明理由。
(2)三清山是以花岗岩为主体断块山,简述其形成过程。
(3)断块山山顶一般相对平缓,但三清山山体内地势起伏较大,峰林广布,试分析其原因。
(4)三清山区域内发生滑坡的频次较低,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岩石类型:变质岩。
理由: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岩浆侵入时,高温高压使周围的岩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2)早期,该地区地层发生多次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地层抬升,并形成三条大断层,中部岩体沿断层面相对上升,周边岩体相对下降,形成地垒;地层上升过程中,表层受侵蚀,使花岗岩完全露出,成为山体主体。
(3)山体内次一级的小断裂众多,岩层断裂处易被风化侵蚀;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流水侵蚀作用强;隆起时间早,受外力侵蚀的时间长,导致侵蚀作用明显,地势起伏较大。
(4)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结晶好,岩体坚硬,因此山坡体相对稳定,少滑坡现象发生。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三清山地区为背景材料,涉及岩石的类型及特点、地质作用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三清山出露的奥陶纪地层为花岗岩周边出露的围岩。花岗岩为岩浆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其周围的岩石受影响的影响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小问2详解】
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早期,该地区地层发生多次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中三叠世末(距今约2.3亿年),该地区上升为陆地。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山体周边有三条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山体内还有众多小断裂。中部岩体沿断层面相对上升,周边岩体相对下降,形成地垒;地层上升过程中,表层岩石受侵蚀殆尽,使花岗岩完全露出,成为山体主体。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三清山山体周边有三条大的断层发育,同时山体内还有众多小断裂,岩石比较破碎,裂隙众多,岩层断裂处易被风化侵蚀;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流水侵蚀作用强;中三叠世末(距今约2.3亿年),该地区上升为陆地,隆起时间早,受外力侵蚀的时间长,导致侵蚀作用明显,净多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切割破坏,地势起伏较大,峰林广布。
【小问4详解】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结晶颗粒较粗,质地坚硬,耐磨损,因此山坡体相对稳定,少滑坡现象发生。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佩枯错是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紧邻喜马拉雅冰川的大型湖泊。全新世(距今约11ka)以来,受季风降水和冰川融水的影响,佩枯错湖泊水位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也在湖泊南部入湖河流的河床上留下了地质痕迹。左图为佩枯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佩枯错水位变化与本区域古气候变化示意图。
(1)佩枯错内部盐度差异较大,南部低于北部,试分析其原因。
(2)分别指出A、B、C三个时段湖面水位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湖泊水位变化对入湖河流河床形态的影响。
【答案】(1)南部发育有多条入湖主要河流,大量泥沙堆积于南岸,湖水浅,水量少;大量淡水河水汇入,稀释作用明显。
(2)A时段特点:湖泊处于高水位。主要原因:此时(西南)季风不强,但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有大量冰川融水补给湖泊。
B时段特点:湖泊水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此时(西南)季风强度已明显减弱,降水量减少,同时经历长时间消融损耗后,冰川融水补给也减少。
C时段特点:湖泊水位再次下降。主要原因:(西南)季风进一步减弱,降水量减少,同时太阳辐射较弱,冰川消融减缓。
(3)湖泊水位下降时,入湖河流的落差加大,河流流速加快;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湖泊水位间歇性下降,导致入湖河流形成阶梯状河谷。
【解析】
【分析】本题以佩枯错为材料,涉及湖泊盐度、水位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部相比,湖泊南部入湖河流,数量较多,河水中的淡水会稀释海水中的盐分,从而导致沿岸水的盐度较低。此外,由于河流通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和悬浮物,这些物质也会在河口附近沉积下来,形成一个浅水区域。这个浅水区域的水深相对较浅,水流缓慢,使得盐度较低的水更容易在这里积聚。
【小问2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A时段该湖泊处于高水位,B时段湖泊水位明显下降,C时段湖泊水位再次下降,结合文字材料可知:全新世(距今约11ka)以来,受季风降水和冰川融水的影响,佩枯错湖泊水位发生变化,结合图中信息可知:A时段虽然西南季风强度在持续上升,且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有大量冰川融水补给湖泊,导致此时湖泊水位较高,而到了BC时段,西南季风强度在减弱,降水量减少,雨水补给减少,同时太阳辐射减弱,冰川消融减缓,且经过长时间消融损耗后,冰川融水补给也减少,最终导致B、C时段湖泊水位明显下降。
【小问3详解】
由上题可知:湖泊水位在间歇性下降,而湖泊水位下降时可导致入湖河流的落差加大,河流流速加快,下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因此湖泊水位间歇性下降,导致入湖河流形成阶梯状河谷。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南海某岛礁整体呈椭圆形,属珊瑚环礁,环礁所包围的海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瀉湖。通过吹填工程,我国现已在P处建成了机场跑道。图为该岛礁示意图。
(1)估算该岛礁内瀉湖的面积(直接写出整数值,单位是平方千米)。
(2)分析机场选址在P处的原因。
【答案】(1)36平方千米。
(2)P处岛礁面较宽,(岛礁面的水较浅,)吹填的工程量小,节约建设成本。
P处岛礁面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一致,有利于飞机安全起降。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岛礁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经纬网图中面积的计算、机场选址的条件分析,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计算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示瀉湖呈椭圆形,可借助椭圆的面积公式(S=π(圆周率)×a×b,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来进行计算。读图可知,瀉湖东西长约4.5′,南北长约3′;图示瀉湖位于10°N附近,经纬度相差1°均可近似看作111km,1′约相差1.85km,则该瀉湖的面积S=π(圆周率)×a×b=π×(4.5′×1.85÷2)×(3′×1.85÷2)≈36km2。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P处岛礁面为吹填区段,且岛礁面较宽,说明此处水浅,吹填的工程量小,在此处建机场可以节约建设成本;P处岛礁面为东北—西南走向,此地位于东北西风带,岛礁面与当地的盛行风向一致,有利于飞机的安全起降。阶段
汛期6—10月
非汛期11月—次年5月
I
下荆江裁弯前
1156.9
174.6
Ⅱ
裁弯后至三峡大坝使用前
—
—
Ⅲ
三峡大坝使用后
4596
40.6
阶段
汛期6—10月
非汛期11月—次年5月
I
下荆江裁弯前
11569
174.6
Ⅱ
裁弯后至三峡大坝使用前
—
—
Ⅲ
三峡大坝使用后
459.6
40.6
2024肇庆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地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肇庆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地理含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docx、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考二模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2024肇庆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肇庆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肇庆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pdf、肇庆高三一测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