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资料多份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
展开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八两句,强调侯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①城东楼
许 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以怀古诗见长。③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代指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抒情写景。其中“蒹葭”,暗用《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心绪。
B.“山雨欲来风满楼”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景致凄迷,意远而势雄。
C.颈联写近景,诗意转折,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
D.尾联融情于景,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愁”。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夷 门 歌
王 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但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本诗成为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
B.这首诗是古体诗,标题中的“歌”与《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C.七、八两句,强调侯嬴、朱亥二人卑微的地位,意在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
D.最后两句专写侯生,慷慨豪迈,有浓郁的抒情风味。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困惑,侯生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4.请简要概括本诗的写作思路。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5~6题。
行经鸿沟
吕蒙正①
沟中流水已成尘,沟畔荒凉起暮云。
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
烟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
方凭征鞍思往事,数声风笛马前闻。
过 鸿 沟
王禹偁
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②。
只见鸿沟分两处,不知垓下③有重围。
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
半日垂鞭念前事,露莎霜树映斜晖。
注①吕蒙正:北宋初年宰相。②“侯公”二句,事见《史记》:汉王二年,项羽“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汉王四年,“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缓颊,比喻替人说情,或婉言解劝。太公,刘邦的父亲。③垓下:刘邦重围项羽的地方。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诗的首联,描写日暮时分诗人在鸿沟所见景象,展现出一幅萧瑟、荒凉的图景;颔联承接首联,议论抒怀,点明主旨。
B.王诗的首联、颔联用典,引用项羽和刘邦的相关历史事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想要把握良机,像刘邦一样建功立业的意旨。
C.吕诗以苍凉阔大的山川景色衬托高亢入云的感慨,显示诗人远大的胸襟,呈现出宋王朝开国之初的雄壮气魄。
D.两诗颈联都是写景,前者突出山野空旷、日色渐曛的寥廓苍茫之景;后者突出雨打危桥、风吹败叶的萧瑟凄凉之景。
6.两诗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情感内涵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2.《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①,殆天数,非人力;洙泗②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③。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⑤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②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③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④名王:此指敌方将帅。⑤干羽:干盾和雉羽,都是舞蹈乐具。⑥若为情:何以为情,犹今之“怎么好意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写江淮之间,关塞视野平阔,征尘暗淡,霜风凄紧,凸显荒凉。
B.礼乐之邦已成腥臊之所,耕稼之地变为游牧之乡,对比鲜明,令人心惊。
C.词人不忘杀敌武器,把犀利的词笔直指残暴蹂躏南宋臣民的金国侵略者。
D.中原遗老南望皇帝仪仗、行人忠愤洒泪的神态描写反映了民心之所向。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 龙 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2岁,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与苏轼《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词的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景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出一派和平景象。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从 军 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B.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将军的英雄豪气。
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
D.“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8.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高频主题3 山水田园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情态,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
B.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C.尾联前句交代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后句“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D.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却又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诗人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4.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
满江红·思隐
尤 侗
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屋后十弓①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 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但囊中、尚乏买山②钱,从天借。
注①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五尺为一弓。②买山:指归隐。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下片“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6.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高频主题4 咏物抒怀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 雁①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情感热烈而执着,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颔联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诗人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却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念群之情,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春 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海棠美人图
唐 寅②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注①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南渡避难于巴陵时所作。②唐寅: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曾为府试、乡试第一名,会试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被贬为浙藩小吏,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度日。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它在料峭春寒中默默开放。
B.第一首诗在描写海棠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棠不吝惜红艳娇美的花朵,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
C.第二首诗描写了海棠花在春风中绽放的画面,蝴蝶、蜜蜂萦绕在花间。
D.第二首诗在写海棠美人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美人的孤独忧愁。
4.两首诗中的海棠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绮罗香·红叶
张 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作本词时,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停船靠岸。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写出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了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6.在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高频主题5 送别怀人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①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本诗当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之间,当时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送客离去,管理驿站的官吏站在水边,田家连着竹林小溪。
B.颔联写正值社日,社鼓声声,时值正午,茅屋里响起中午时分的鸡啼。
C.颈联写喜鹊在已熟的庄稼地里鸣叫,蝴蝶在秋草茂盛的垄上翩翩飞舞。
D.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驿站房屋,疲惫的马匹再三发出嘶鸣。
2.有人认为此诗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也有人认为是伤感的,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意与注解,运用你的诗词鉴赏知识加以阐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
刘长卿
伏波初树羽②,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④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⑤国,迎舟拜使臣。
注①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②伏波:汉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③静川鳞:使水族安息,比喻施行政务。川鳞,水中的鱼,喻边民。④苍梧: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并入楚地设苍梧郡。⑤文身:在人体上刺花纹。古时南方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后用以指偏远地区的百姓。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了主要事件,“送”字是统领全篇的诗眼。
B.诗人巧用伏波的典故,含蓄地说明友人“静川鳞”是伏波“树羽”的接力。
C.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备感孤独。
D.诗人运用镜头组接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送友人赴岭的情景,画面生动。
4.这首诗联想丰富,想象精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点绛唇·送李琴泉
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伤感。
B.“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承接上两句,“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
C.下片开头两句,承接上片点明离别的时间,由“萧萧”“香冻”可见,此时正值深秋,风雨萧萧秋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
D.下片结尾“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题,照应上片开头,意蕴深远。
6.这首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虽似写景却句句含情,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上西平·送杜叔高①
辛弃疾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能几字、尽殷勤。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②。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
注①杜叔高:辛弃疾的朋友,曾两度从故乡金华到三百里之外的上饶拜访辛弃疾。二人宴游与赠答,此词即为其中之一。②杜甫《春日忆李白》有“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句。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强调了怅恨绵延无尽,奠定了全词基调。
B.上片大笔濡染,重在写景,展现二人相会的时令特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下片起笔写欢宴,“尊如海”等四句表明自己的豪气志向和诗才,形象生动。
D.“绿杨阴里,听阳关”,视听结合,巧用典故,凸显对友人的留恋牵挂之情。
8.本词如何借用前人诗句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咏史怀古
1.C 解析 C项,“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错误。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沧桑巨变,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万古”。
2.①思念家乡之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登楼远望,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就像家乡江南的汀洲一般,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愁。②国势动荡之愁。“山雨欲来风满楼”,凉风突起,咸阳城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紧张凄迷的情景引发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忧虑。③世事沧桑(昔盛今衰)之愁。颈联写昔日的秦苑汉宫,杂草丛生,枯叶凋零,唯有鸟雀栖息,秋蝉哀鸣,引发了诗人的世事沧桑之叹和怀古之愁。④颓势难救之愁。“故国东来渭水流”,当年的繁华盛世早已不在,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渭水昼夜无语奔流的景象,让诗人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愁。
3.D 解析 D项,“表明了诗人的困惑”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侯嬴甘愿以生命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诗人对此只有赞美,没有困惑。
4.①前四句写出了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赵国的燃眉之急、魏王的态度;②中间四句写信陵君礼贤下士;③最后四句赞扬侯生。
5.B 解析 B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想要把握良机,像刘邦一样建功立业的意旨”错。这两联是从项羽的角度写的,是表达对项羽妇人之仁、错失良机的遗憾。
6.表现手法: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言有尽意无穷。情感内涵:吕诗尾联写身倚征鞍追思往事,表达对结束割据战乱、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王诗尾联写诗人半天垂鞭追思往事,抒发对楚王项羽未曾把握战机而致深陷垓下之围,最终全军覆没,一世基业灰飞烟灭的历史往事的感伤。
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
1.C 解析 C项,“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错误。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并不一定是从军。
2.①视听结合。既写了看到的积雪、旌旗、烽火、云山等,又写了听到的笳鼓声。②动静结合。旌旗飘飘、烽火连天是动景,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③俯仰结合。诗人登台远望,既俯视下方的军营、积雪,又仰望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
3.C 解析 C项,“把犀利的词笔直指残暴蹂躏南宋臣民的金国侵略者”理解有误。从“空埃蠹”来看,词人写杀敌武器已遭尘封虫蛀,自己报国无门,把犀利的词笔直指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4.①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愤慨。②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国势的担心。③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④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的愤慨。⑤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
5.C 解析 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在“潭空水冷”中指空荡,在“泪空流”中指白白地。
6.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7.B 解析 B项,“打了一场胜仗”理解有误。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
8.①李诗中的“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②柳诗中的“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的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高频主题3 山水田园
1.B 解析 B项,“色彩鲜明”理解有误。颈联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可知颈联景物充满了黯淡、凄凉色彩。
2.①首联、颔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诗人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诗人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凉的心境。③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平和。
3.C 解析 C项,“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为五言古体诗,不是律诗。
4.①山中美景令人神怡:诗人漫步山径,山中有青翠掩映的山林。②朋友家的恬静环境令人称羡:日暮投宿,幽深的小径两旁,绿竹浓密,青萝依依。③与朋友欢欣畅谈令人沉醉:主客畅饮,放声高歌,忘掉世俗机巧之心的欢快,令人沉醉。
5.D 解析 D项,“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错误,结合后面的“从天借”可知表现了词人的洒脱风趣。
6.①志趣高雅:通过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退隐后人物富有情趣的活动、梅竹的君子形象可看出。②风趣洒脱:“但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不羁、幽默风趣。③安贫乐道:囊中羞涩、“蒿簪藜杖”却依然想归隐,想保持高雅的情趣,可见其安贫乐道。
高频主题4 咏物抒怀
1.C 解析 C项,“对野鸦却是羡慕”分析错误,“羡慕”无从说起。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不得与知己朋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2.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活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3.C 解析 C项,“第二首诗描写了海棠花在春风中绽放的画面”理解错误。“褪尽东风满面妆”是说海棠在东风中褪去了颜色,就好似一个卸了妆的美人,写出了海棠花残败的景象。
4.①第一首诗中的海棠雅致孤高,是诗人流亡时的写照。诗人托物言志,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却还是那样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性。②第二首诗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中的海棠花虽残,但魅力不减。海棠花虽失了芳华,终究有蜂蝶的陪伴,与海棠花前的美人形成鲜明对比,美人孤独落寞,只能将心事说与海棠花听,诗人借海棠抒写内心的孤寂、人生的无奈。
5.C 解析 C项,“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赏析有误。“似花绕”“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红霞虽为断霞,无力回天,但红叶这一光彩形象表明了遗民们的丹心碧血和坚贞气节。
6.①年华迟暮;②孤独飘零;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
高频主题5 送别怀人
1.D 解析 D项,“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驿站房屋”理解有误。“宫树近”不是走近驿站,诗人此时已经在和朋友分别的驿站中了,“宫树近”是指靠近驿亭的树旁。
2.示例 ①此诗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虽然刘禹锡此时被贬,但在写此诗时心境还是很愉快的。诗中写到的社日、鸡啼、鹊鸣、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刘禹锡虽遭贬谪却能乐观自处,体现出其豁达的胸襟。
②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伤感的。此时刘禹锡被贬朗州,又与友人相别,心情感伤,虽然诗中写到的社日、鸡啼、鹊鸣、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但此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其伤感悲凉。尾联疲马再三嘶鸣亦显其伤感悲凉。
3.C 解析 C项,“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理解有误。颔联的意思是,想到友人在崇山峻岭中与“飞鸟”为伴,在遥远的天边向“远人”问路,表现了友人旅途的孤单。
4.示例 ①由友人所“赴”之“岭”,联想到汉代曾经平定岭南推行文教的伏波将军,进而联想到友人将要在岭南接力伏波施行政令。②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翻山越岭、向“远人”问路的情景,表现了友人赴任途中的艰辛。③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所治之所的美好环境。④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到任后受到治所人民热烈欢迎的动人场面。
5.C 解析 C项,“正值深秋”“秋意寒”错,由“梨花”意象可知应该是春天,是春寒料峭的时候。
6.①这首词用旗亭、暮云、沙鸥、柔橹、寒潮、梨花雨等意象,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意境,写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和无限眷恋不舍之情。②词中“阑”“压”“暮”“寒”等字,凄伤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体,深远哀婉,十分动人。③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离别的忧伤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景致,意蕴深远,极富感染力。
7.C 解析 C项,“表明自己的豪气志向和诗才”理解有误。“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都是词人夸赞友人的句子。
8.①“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化用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点明二人见面时节,表达重逢的喜悦。②“何时重与细论文”化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下次再会的期盼。③“门掩黄昏”引用欧阳修的“门掩黄昏”,表达了词人的惜春之情与友人离去无法挽留的无奈、惆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文学性阅读群文通练,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整本书阅读群文通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