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4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各组物质不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Ca2+
B. 激素、抗体、维生素
C. 神经递质、血红蛋白、胃蛋白酶
D 葡萄糖、神经递质、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 “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进入平原地区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而某人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经检查后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生“醉氧”反应可能与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有关
B. “醉氧”导致严重腹泻,会使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改变
C. 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D. 肺水肿是由于肺部组织间隙的渗透压上升所造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发生“醉氧”反应是由于平原地区氧气含量较高,会导致内环境中氧含量增加,A正确;
B、若发生严重腹泻,会使无机盐离子丧失,导致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改变,B正确;
C、进入高原后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C错误;
D、肺水肿是由于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等渗出到肺部组织间隙中,导致肺部组织间隙的渗透压上升,D正确。
故选C。
3. 资料一:动物内耳中有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听毛细胞。当听毛细胞接受到声音刺激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进而在相应的中枢产生听觉。资料二: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化合物在强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物质,可引发咳嗽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是反射产生的效应
B. 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过程
C. 参与光化学烟雾引发咳嗽过程的是低级神经中枢
D. 资料二说明化学物质可以作为产生反射的刺激
【答案】A
【解析】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详解】A、听毛细胞属于感受器,其纤毛发生偏转是为了传递信号,不是反射产生的效应,A错误;
BC、光化学烟雾引发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延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B、C正确;
D、资料二中的刺激是光化学烟雾,属于化学物质,作为反射活动的刺激,D正确。
故选A。
4. 将电表两极连接在离体的青蛙坐骨神经膜外侧,如图所示,在ab中点偏左侧一端给予刺激,从刺激时刻开始,电表指针变化的顺序是( )
A. 1→2→4→3→1B. 4→2→4→3→4
C. 1→3→1→2→1D. 4→3→4→2→4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详解】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神经冲动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b中点偏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此时a、b两点未产生神经冲动,此时膜外都表现为正电位,如图4;由于a点距离刺激发生的位置近,动作电位先通过a点,后通过b点,神经冲动传到a点时,产生神经冲动,此时膜外表现为负电位,电表向左偏转,如图2;神经冲动传至a、b中间时,膜外都表现为正电位,电位差恢复到零,电表不偏转,如图4;神经冲动传到b点时,b点产生神经冲动,此时膜外表现为负电位,电表向右偏转,如图3;神经冲动离开b点,电位差恢复到零,电表不偏转,如图4,故从刺激时刻开始,电流表指针变化的顺序是4→2→4→3→4,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2023年6月26日第36个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可卡因既是一种毒品,也是一种兴奋剂,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在进行比赛前可服用少量可卡因以提高兴奋度
B. 可卡因主要通过促进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而产生兴奋
C. 长期服用可卡因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
D. 应全面禁止使用可卡因、吗啡等以响应国家的禁毒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详解】A、运动员在比赛前服用可卡因产生兴奋有失比赛公平,A错误;
B、可卡因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回收而产生兴奋,B错误;
C、长期服用可卡因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C正确;
D、可卡因、吗啡等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在医学治疗上适量使用,D错误。
故选C。
6. 人体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而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只存在于人体的大脑皮层中
B. 若某患者因外伤导致大脑皮层受损,将导致排尿反射无法完成
C. 当膀胱充盈时,兴奋传递到交感神经使膀胱收缩,进而使尿液排出
D. 大脑皮层参与排尿反射的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脊髓对膀胱的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脊髓对排尿反射的调节是初级的,如果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 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尿失禁,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详解】A、下丘脑中也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A错误;
B、若某患者因外伤导致大脑皮层受损,但由于患者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脊髓是正常的,排尿反射仍可以正常进行,B错误;
C、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进而使尿液排出,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上,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参与排尿反射的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7. 科研人员对果蝇进行训练,训练的方法是接触某种气味之前伴随着电击,多次重复一段时间后果蝇能记住并避开这种气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蝇在首次接触该气味时,可能会产生短时记忆
B. 一段时间后果蝇能记住这种气味可能与大脑中形成新突触有关
C. 若以后不再对果蝇进行电击,果蝇仍会一直对该气味进行躲避
D. 果蝇对该气味产生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时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果蝇在首次接触该气味时,可能会产生短时记忆,A正确;
B、一段时间后果蝇产生了长时记忆能记住这种气味,可能是大脑中形成了新的突触,B正确;
C、若以后不再对果蝇进行电击,果蝇可能会对该气味产生遗忘,而不再躲避该气味,C错误;
D、学习和记忆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神经递质的受体)的合成,因此果蝇对该气味产生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8. 人体内生长激素(GH)的分泌受IGF-I介导调控,当GH分泌过多时,IGF-I能刺激下丘脑的活动,从而抑制GH的分泌。如图为一天中人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
B. 对于青少年来说,应保证入睡时间不超过凌晨2:00
C. 若儿童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能会患侏儒症
D. IGF-I可能是通过刺激下丘脑分泌某种抑制激素抑制GH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夜间11点至凌晨两点生长激素分泌量较多,生长激素可促进生物体的生长。
【详解】A、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A正确;
B、在夜间23:00~2:00期间生长激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有利于生长发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应保证入睡时间不超过23:00,B错误;
C、若青少年体内生长激素含量过低,可能会患侏儒症,人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过高,使青少年患有巨人症,C正确;
D、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IGF-I可能是通过刺激下丘脑分泌某种抑制激素抑制GH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9.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促胰液素能够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B. 促胰液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C. 食物中不含盐酸成分时,机体不会分泌促胰液素
D. 促胰液素可分布到整个内环境,但只能作用于含其受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促胰液素能够调节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B正确;
C、食物几乎都不含盐酸成分,但胃液中的盐酸能刺激机体分泌促胰液素,C错误;
D、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可分布到整个内环境,但只能作用于含其受体的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
10. 人体血糖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①②分别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在血糖调节上,激素①与②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C. 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①
D. 血糖降低时下丘脑的传出神经兴奋,最终可促使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①是胰岛素;②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②是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应该属于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是胰岛素,②是胰高血糖素,A正确;
B、在血糖调节上,激素①与②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
C、血糖升高,刺激下丘脑血糖感受器,可以通过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正确;
D、血糖降低时,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B. 动物体均同时具备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能力
C. 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信息分子都需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A正确;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不具有神经调节能力,B错误;
C、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神经调节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的信息分子主要是激素,它们都需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12. 体温调定点是机体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如图为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体温逐渐上升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
B. 该过程中身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D. 致热性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大部分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在体温逐渐上升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C正确;
D、图中致热性细胞因子只能作用于下丘脑细胞,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胸腺、下丘脑等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B. 皮肤和黏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 抗体、细胞因子、溶酶体等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功能,无免疫监控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骨髓、胸腺、淋巴结等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下丘脑不是,A错误;
B、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C错误;
D、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类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导致
B. 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属于自身免疫病
C. 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会使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等物质,引起皮肤出现红肿
D.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B、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AB正确;
C、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等物质属于过敏反应,在二次免疫时才会发生,C错误;
D、免疫缺陷病可能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造成的,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也可能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D正确。
故选C。
15. 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种系统共同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 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反应迟钝
D. 乙酰胆碱等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传递信号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
【详解】A、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A正确;
B、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细胞,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不足,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反应迟钝,C错误;
D、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清水、缓冲液、血浆、0.1ml/L的NaOH溶液等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
B. 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
C. 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
D. 实验结果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类型,因变量是pH的变化,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AB正确;
C、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HCl是酸性物质,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C正确;
D、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只能说明血浆中有能维持pH稳定的物质,D错误。
故选ABC。
17. 某同学将两个离体的神经元甲和乙(能形成突触)置于含有K+和Na+的一定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且用某种药物处理一段时间后,给予神经元甲一适宜刺激后,测量神经元乙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降低溶液中Na+浓度,可能会使膜电位峰值上升
B. 该药物一定是与神经递质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C. 出现图示电位变化的原因与大量Na+流入神经元乙有关
D. 若只刺激神经元乙,该神经元上可能不会表现出图示电位变化
【答案】A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主要表现 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该电位叫动作电位。
【详解】A、膜电位的大小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若降低溶液中Na+浓度,可能会使膜电位峰值下降,A错误;
B、该药物处理后能使神经元乙持续兴奋,说明该药物也可能抑制了神经递质的回收或降解,B错误;
C、如图所示,膜电位在0上下波动,则 出现图示电位变化的原因与神经元乙流入大量Na+有关,C正确;
D、若药物作用是增加神经递质释放,只刺激神经元乙,该神经元上不会出现持续兴奋的现象,不会表现出图示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AB。
18. 如图为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示意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内分泌器官,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 激素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C. 幼年时缺乏激素①会导致身体矮小
D. 血液中激素①水平降低会导致激素②分泌减少
【答案】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乙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丙(垂体),垂体进而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甲状腺),甲状腺分泌激素①(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则可反馈抑制丙(垂体)和乙(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平衡。
【详解】A、由分析知,甲表示甲状腺,乙表示下丘脑,丙表示垂体,A错误;
B、激素①为甲状腺激素,其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B正确;
C、激素①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幼年时缺乏激素①会导致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即呆小症,C正确;
D、血液中激素①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反馈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平衡,D错误。
故选BC。
19. 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会合成两种细胞膜蛋白(CTLA-4、PD-1),这两种膜蛋白能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以上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并成功将其用于癌症的治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间接接触靶细胞进行“作战”
B. 细胞免疫通常针对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发挥作用
C.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彻底清除癌细胞
D. 提高CTLA-4、PD-1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A、细胞免疫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进行“作战”,A错误;
B、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癌细胞,使病原体暴露,最终被抗体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C错误;
D、提高CTLA-4、PD-1的活性,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细胞免疫功能下降,D错误。
故选B。
20. 如图是艾滋病发病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主要攻击B细胞导致体液免疫被破坏
B. HIV在人体内增殖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
C. HIV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功能一直在减退
D. AIDS可通过拥抱、握手等常规行为传染
【答案】ACD
【解析】
【分析】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详解】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被破坏,A错误;
B、HIV是逆转录病毒,增殖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B正确;
C、HIV侵入人体初期,免疫系统产生辅助性T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之后免疫功能才逐渐减退,C错误;
D、AIDS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不会通过拥抱、握手等常规行为传染,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如图表示人体肝脏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体液,箭头方向代表物质运输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是____,相较于①和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I处的CO2浓度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Ⅱ处的CO2浓度,原因是____。
(2)当人体剧烈运动一段时间时,肝组织因细胞代谢加快产生代谢废物增多进而排出细胞后会使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略有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____进入内环境。
(3)若某人肝脏组织代谢过程中发生了毛细淋巴管的堵塞,该部位将出现____现象,当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烧,导致体温上升,说明内环境维持稳态____。
【答案】(1) ①. 血浆 ②. ②(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③. 小于 ④. 肝脏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会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浆流动逐渐积累
(2) ①. 上升 ②. 乳酸(C3H6O3)
(3) ①. 组织水肿 ②. 具有一定的限度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②在毛细血管中,是血浆,相较于①淋巴和③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图中血浆流动方向为I→Ⅱ,肝脏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会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随血浆流动逐渐积累,故I处的CO2浓度小于Ⅱ处的CO2浓度。
【小问2详解】
当人体剧烈运动一段时间时,肝组织因细胞代谢加快产生代谢废物增多进而排出细胞后,进入组织液中,会使该部位组织液渗透压略有上升;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C3H6O3)也会进入内环境(组织液)。
【小问3详解】
若某人肝脏组织代谢过程中发生了毛细淋巴管的堵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该部位将出现组织水肿现象;当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烧,导致体温上升,说明内环境维持稳态具有一定的限度,稳态失衡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22. 甲、乙、丙三个神经细胞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A、B表示刺激位点,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突触间隙。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____________(填结构)有关,图1中共有________个该结构。
(2)科学家为探究三个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该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
(3)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___________(用神经元和箭头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突触 ②. 3
(2) ①. 兴奋性 ②. 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③. 外正内负
(3) ①. 甲(B)→乙→丙 ②.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突触有关,图1中由4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
【小问2详解】
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了神经元乙的氯离子内流,使乙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值增加,变的更不容易兴奋,因此甲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小问3详解】
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而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与丙构成的突触中,丙是突触后膜,不能将兴奋传至图中未标注名称的神经元,因此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甲(B)→乙→丙。
23. 近日,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糖尿病地图,2019年全球约4.63亿20~79岁成人患糖尿病(11个人中有1个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会达到5.784亿,2045年达到7.002亿。如图为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示补充完整;X细胞为 ________,Y激素是 ________,该激素与胰岛素相互 ________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2)胰岛素在分泌前,在X细胞内由 ________包裹,通过 ________方式分泌,而后通过 ________运输,至靶细胞附近后与靶细胞上的 ________结合,从而促进靶细胞内 ________等物质合成。
(3)若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之后仍表现为高血糖,可能是因机体内存在 ________(填“抗体①”或“抗体②”)。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会导致尿糖超标的原因还有 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
【答案】(1) ①. 胰岛B细胞 ②. 胰高血糖素 ③. 拮抗
(2) ①. 囊泡 ②. 胞吐 ③. 体液 ④. 特异性受体 ⑤. 脂质、蛋白质、糖原
(3) ①. 抗体②
②. 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当血糖浓度出现变化时,下丘脑会通过图中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A、B细胞。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抗体1可以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从而导致出现糖尿病。
【详解】(1)X细胞能分泌胰岛素,故X细胞为胰岛B细胞。Y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2)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泌前在X细胞内由囊泡包裹,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而后通过体液运输,至靶细胞附近后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靶细胞内脂质、蛋白质、糖原等物质合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3)若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之后仍表现为高血糖,可能是因机体内存在抗体②,使得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除上述原因外,可能会导致尿糖超标的原因还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
【点睛】本题结合血糖调节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考查人体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识记胰岛素的功能,能根据图中信息答题。
24. 下丘脑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和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情绪变化、睡眠、生殖等,垂体及内脏活动等多方面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条件下身体健康的某同学因衣物过薄,在 _______产生寒冷的感觉。
(2)在寒冷的环境中,该同学的体温 _______(填“会”或“不会”)大幅度降低,机体产热量 _______散热量,且寒冷刺激最终会引起某种具有升血糖功能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请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写出该过程的完整反射弧:_______。
(3)由于饮食过咸或排汗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 _______兴奋,导致 _______(填名称)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 _______,导致尿量减少。
【答案】(1)大脑皮层
(2) ①. 不会 ②. 等于 ③.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3) ①. 渗透压感受器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水分重吸收
【解析】
【分析】1、水盐平衡调节:
2、体温调节:
【详解】(1)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寒冷的感觉形成的部位也是大脑皮层。
(2)人属于恒温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恒定,不会大幅下降;且寒冷刺激最终会引起某种具有升血糖功能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度,增加产热量,该过程的反射弧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3)由于饮食过咸或排汗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
25. 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如图是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h是__________细胞。细胞b分泌的物质1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物质1是__________。
(2)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是__________;第二个信号是__________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有些疫苗可能需要接种第二针或第三针,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毒性T ②. 细胞因子
(2) ①. 流感病毒与B细胞接触 ②. 辅助性T细胞
(3) ①. 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病毒具有抵抗力 ②. 增加机体内记忆B细胞和抗体的水平
【解析】
【分析】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小问1详解】
图中h能够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则h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1是细胞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
【小问2详解】
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将执行免疫防御功能:机体会启动体液免疫产生抗流感病毒的抗体,在这个过程中B细胞需要被激活,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是流感病毒与B细胞接触,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小问3详解】
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中学九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中学九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滁州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滁州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豫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5 ~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