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专题04 句子句法应用(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 试卷 6 次下载
- 5、专题05 现代文阅读(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5 试卷 4 次下载
- 7、专题07 积累运用(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 试卷 3 次下载
- 8、专题08 习作(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 试卷 6 次下载
- 9、第一单元 考点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 统编版 试卷 3 次下载
6、专题06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
展开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我能给加点字注音。
孔君平诣其父( ) 为设果( ) 儿应声答曰( )
2.我能给加点字释义。
孔君平诣其父( ) 乃呼儿出( ) 果有杨梅( )
3.《杨氏之子》中人物的对话风趣又富有智慧,请任选一处对话进行分析。
小古文《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①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
【注】①或:有人。②瞳:瞳仁。
4.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尝月下戏( )
A.尝试 B.品尝 C.曾经
②不然( )
A.不错 B.不是这样的 C.不像
5.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 。”
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超越同龄小孩的智慧,他的回答巧妙在用
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 ” 的观点。
课内阅读。
[甲]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乙]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7.将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漫浪: (2)急:
9.[甲]文段中,作者说出了“读书有三到”,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正向语句回答);[乙]诗表达了作者
”的读书观点(用诗中语句回答)。
10.[甲]文段中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附加题)
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1、兴平:汉献帝年号。2、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3、季中:董遇之兄董季中,魏国著名学者。段煨;东汉末年将领。
11.给下列加点的字释义。
①好学: ②其义自见: ③或问“三余”之意: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③苦渴无日。
13.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这句话的?
14.选文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15.选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
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6.下列带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B.物莫能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7.根据《自相矛盾》一文,完成下列思维导图。(用文中原句填写)
18.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
B.这个楚国人之所以无法自圆其说,是因为他口才不好,说不过其他人。
C.本文的寓意是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D.这个故事是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指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19.下列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 )
A.言行一致B.表里如一C.漏洞百出D.自圆其说
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0.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不筑,必将有盗。 筑:修补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跑
21.下面这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2.对“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理解正确的是( )
A.姓“其”的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B.这家人认为邻居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C.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23.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B.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C.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课内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4.解释加点的词语。
余尝谓: 漫浪诵读:
心到最急:
25.“读书有三到”,即 、 、 。其中最重要的是 , 因为 。(用文中句子回答)
26.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 ,第二要 ,第三要 。有志则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7.将语段补充完整。
28.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士人: 恒:
29.语段中画线部分含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 、 。
30.写一句你积累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
B.其人弗能应也(不)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3.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文精品回放。(《古人谈读书》其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4.本文作者朱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圣哲,世人尊称其为 。他曾在渌口区朱亭镇讲学,朱亭因之得名,从此奠定了千年古镇的历史地位。
3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答: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答:
36.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能简要说说吗?
答:
参考答案:
1. yì wèi yìng 2. 拜访 于是 水果 3.我选择“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分析,我觉得这句话妙在: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1.考查了汉字注音。
“诣”读“yì”,表示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为”读“wèi”,表示对,向,帮助等;读“wéi’时,表示做,充当,变成;
“应”读“yìng”,表示接受,允许,适合,对待,回答或随声相和。读“yīng”时,表示随,即,该,当。
2.考查了字词解释。
“孔君平诣其父”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是拜访的意思。
“乃呼儿出”的意思是: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乃”是于是的意思。
“果有杨梅”的意思是:水果中有杨梅。“果”是水果的意思。
3.考查了写作特点。
联系古文上下文,我选择“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分析,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 C B 5.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 6. 眼睛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尝:曾经。故选C。
②“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不然:不是这样的。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的回答是: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不然。犹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徐孺子对于别人的看法,没有盲目的跟从,而是用眼睛来打比方,形象巧妙地反驳了“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7.[甲]心到、眼到、口到 [乙]问渠那得清如许? 8. 随意。 要紧,重要。 9.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分析】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7.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以及文言文的背诵默写。
要对学过的内容及时巩固复习,甲段文字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原文内容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乙段文字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全文内容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1)本句话“却只漫浪诵读”意思是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所以“漫浪”意思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2)本句话“心到最急”意思是心到最重要。所以“急”的意思是重要,要紧。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甲]文段中,作者说出了“读书有三到”意思是读书有三个要点,强调了心到、眼到、口到的重要,这是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乙]诗是《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表达了作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读书观点。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分析和理解。
本段文字的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所以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11. 喜欢 见同“现” 有人 12. 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的显现出来。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苦于没有时间。 13.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14.①书要多读;②要抓紧空余时间读书。 15.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分析】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1.考查字词解释。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①好学:喜欢学习。好:喜欢。
②其义自见:它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见:同“现”,出现。
③或问“三余”之意:有人问“三余”是什么。或:有人,有的人。
12.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义:意思,意义。见:同“现”,显现,出现。意思是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的显现出来。
②“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余:空闲。岁:一年。日:白天。时:时间。意思是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③“苦渴”是偏义复词,为……而苦恼。意思是苦于没有时间。
13.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只依靠别人来教传书中的知识,自己认真地去读几遍,其中所含的知识就可以领悟了。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14.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知第一方面主要讲要多读书,结合“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另一方面主要讲读书要抓紧空余时间。
1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原文可知指的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也就是冬天、夜间和雨天。
16.C 17.①物莫能陷也 ②于物无不陷也 ③弗能应也 18.B 19.C
【分析】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16.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学会翻译文言文句子,要识记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
“吾矛之利”的意思是“我的矛锋利极了”,“利”的意思是“锋利”。
17.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通过分析可知,“物莫能陷也”体现了“盾的坚固”;“于物无不陷也”体现了“矛的锋利”。对于“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18.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文章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可知,这个楚国人之所以无法自圆其说,是因为他说的话自相矛盾,根本不符合客观事实。
1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解释及反义词。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词语解释及反义词相关方面的知识。
通过分析可知,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A言行一致,汉语成语,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出自《屈原》。
B表里如一,汉语成语,表:外表;里:指内心。意思是指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品质完全一致。出自《文心雕龙·附会》。
C漏洞百出,汉语词语,意思是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出自《序》。
D自圆其说,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出自清·方玉润《星烈日记》七十。
20.C 21.B 22.C 23.A
【解析】20.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C.不正确。“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丢失。
故选C。
2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其家”是主语,其后停顿;“智”是动词,其后断句。
故选B。
2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D.句中重点的词有:“其”:这家人;甚:很;智:聪明,认为……聪明;句子翻译为: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故选C。
2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智子疑邻》中的儿子和邻人都提了同样的建议,但是却赞赏儿子聪明,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告诉人们偏见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看不清事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故选A。
【点睛】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天上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4. 说 随意 要紧,重要。 25.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6.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解析】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余常谓:我曾经说。谓:说。
漫浪诵读:随随便便地读。漫浪:随随便便。
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急:要紧,重要。
25.本题考查找关键词句。
从句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有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
从句子“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知,读书三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知,作者主要表达的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尤其是心到。
【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27.有志 有识 有恒 断不甘为下流 28. 读书人;知识分子 恒心 29. 河伯观海 井底之蛙 3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分析】译文: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绝对不甘心处于底层。有识见,则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不敢以一点点所得为满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来窥测天空,这都是没有见识的原故。有恒心,则绝对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方面,缺一都不行。
27.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出自曾国潘的《曾国潘家训》,中心思想是读书三要诀。
2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方法:一、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解释的方法:(1)借助前后语境比如:“解素衣,衣缁衣而返”中的“素、缁”依据下文可以判断是黑白的意思。(2)借助对称结构比如:要知晓“追亡逐北”中的“北”的意思,就要要结合“追、逐”字,它们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所以“亡、北”也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那么它们的语义相同或相近,因此断定“北”是名词,意为“败北的人”。(3)借助相邻字词比如:“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中的“秩”字,可根据相邻的“俸”字推断是“官吏的俸禄”的意思。(4)借助现代汉语比如:文言文中的“期行”一词,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不期而遇”,可以推断“期”是“约定日期”的意思,“期行”就是“相约出行”的意思。(5)借助汉字字形等比如:“齐师伐我”中的“伐”,可以分解成“人、戈”,人拿着兵器当然就是“攻打”的意思。二、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的也有很多,而且用法也不一而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比如: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七)表示因果关系。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助词(一)相当于“以”,表范围。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二)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4)动词:同“如”,好像,如同。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恒:恒心。
29.本题考查寓言故事。
河伯观海说的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河伯很自大,看见身边的小溪流很满足,很张狂。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大海。寓意是: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
井底之蛙说的是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 告诉我们目光短浅的人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相信别人,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小世界,永远见识不到事物的本质。井底之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30.本题考查名人名言。
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31.A 32.这个人片面地夸大了他的矛和盾的作用,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无法回答。 33.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否则就会闹笑话。
【解析】31.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鬻:卖。
B.其人弗能应也: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弗:不。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子:你。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故选A。
3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合“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可知,因为他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前后矛盾,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
33.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这个楚人说话没有认真考虑,不严谨,以至前后矛盾。由此可知,说话、做事都要先认真考虑,三思而后行,不要前后抵触。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34.朱子 35.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心到、眼到、口到。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不能到吗? 36.读书最重要的是“心到”。
【解析】3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
3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翻译时先要抓住关键词,把握文言文的原意,然后用通顺的话写出文言文的意思。
(1)余:我;尝:曾经;谓: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2)矣:相当于“了”;岂:难道;乎:吗,语气词。“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6.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如:我们知道,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勤奋读书,绝不半途而废。
【点睛】参考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8、专题08 习作(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 这是一份8、专题08 习作(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展示,习作与表达,题目,妙笔生花,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专题07 积累运用(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 这是一份7、专题07 积累运用(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岁出嶂岭,弱冠历吴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不是描写儿童的诗句是,下列诗词中描写夏天景物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专题05 现代文阅读(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5: 这是一份5、专题05 现代文阅读(原卷+答案与解释)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分类复习专题 2023-2024学年 部编版5,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法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讲了两个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