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
2、用修辞和想象的手段赏析月夜清丽淡雅的景色特征。
3、引导学生揣摩苏轼自我和解的豁达形象。
教学重点:
赏析写景句子,深入感受、品析月夜美景,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字里行间中作者表达出的丰富感情,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课前准备:
课前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月之诗歌品意味)
同学们,古往今来,明月一直是诗人笔下的宠儿,请这一小组,用飞花令的形式吟诵含有“月”字的古诗句。
【显屏】
参考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皎皎,情愫万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思念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恬淡的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孤独的月;“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悲伤的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辽远的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空阔的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苏子的那轮明月,去感受他丰盈独特的内心世界。
二、疏通文意助分析
1、诵读课文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翻译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4人一小组合作,结合页下注释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好圈画。
不理解的字词有?
【显屏】重点字词翻译
月色入户 门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藻、荇交横 交错横斜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但少闲人 只是
请小组展示翻译成果,一人解释一句,老师翻译最后一句。
(注意“无与为乐者”、缺少主语、倒装句)
3、简析课文
默读课文,仔细思考那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吗?(记叙文六要素)(比较简单,一个人回答)
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景,而发出感慨。
思考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两人一组讨论。
第一层: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
答:叙事——寻伴赏月
写景——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慨
师:前面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写事还是写景。无与为乐是写事还是写景?
生:写事
师:开始写事,后来还是写事。突然写月色竹柏影的景,这是
生:转折到了描写
师:最后作者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有没有对自己和怀民的事情作了评价?这是抒情。
三、那一月夜中的苏轼(妙析景色悟悠闲)
苏子的感慨是因那月夜中的景物而引发的,我们找到句子,读一读。
【显屏】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现在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话:
【显屏】
请你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话:
我读出了之美,(可从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让我感到 。
现在请大家默读思考并做笔记。
答:
师:入 进入,拟人,月亮好像是知己。所以一个“欣”字,写出了作者看到月色入户,内心欣喜
学生在赏析“月色入户”的“入”字时,从拟人的角度入手,同时我提问:“如果换成洒字,你觉得好吗?”其实就是分析“入”是月光主动进入,更;
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师:我能不能改成“月洒月洒庭院空明,竹柏之影如藻荇交横。”为什么?
生:月色直接叙述,没有“盖”揭示悬念,原句给人一种惊喜之感,是谜底的揭示,更有趣味。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洁的境界。
虚实结合,一笔双写,言此意彼、虚实相生。
作者描写景物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耐人寻味。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一字不在写“月”。这是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月夜啊!
让我们看一看这美妙绝伦的视频,感受苏子笔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读书啊,还要读出节奏的快慢停连。带着这样的心境,让我们慢慢的、美美地读一读苏轼笔下的景色。
【显屏】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在文章中,苏轼称自己为(闲人),这里的“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四、那知己相惜中的苏轼(情境演绎悟解嘲)
1、在夜游中,作者记录的不仅是默默流淌的如水月色,更是自己起伏的心绪。请你揣摩标红的词语,想象作者的心理或语言活动,结合上下文补全句子。再试着加一些动作,进行演绎。
(角色:旁白 苏轼 张怀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苏轼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苏轼想:________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苏轼说:“____________________”】
【怀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苏轼想/说:(摇头叹息)无心睡眠】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苏轼想:________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苏轼说:“(仰头捋须)____________”】
【怀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
第一组,苏轼语气中那一种气定神闲真的惟妙惟肖啊!
第二组,演绎出知音的心心相惜。
,一个“念字,写出了作者看到明月当空,意欲赏月,却四顾无人,或者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内心感到孤独;说明苏轼第一个想到的是张怀民。
一个“遂”字,写出了作者得遇良辰美景,便心无杂念,一心要与知音分享,心动马上就行动。
如果我把“寻”改成“访”好不好?——
①寻没有通知,是突然的,是随意的,兴起而走的。
②寻是亲近的,是志同道合的。
③寻是渴望寻找的,是默契的,是友谊深厚的。
④访 是上门做客,是生疏的。
一个“亦”字,写出了作者想到张怀民,就去寻找,果然,怀民和他一样,也没有睡,这是一份得遇知己而心灵默契的惊喜。不假思索地想到了张怀民,而张怀民是不是也跟苏轼一样呢?
这个小组补充的句子真的是读懂了这样两个人的知音关系。
2、张怀民和苏轼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作者要去寻张怀民?(页下注释也会给你答案)
【显屏】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苏轼被贬后,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类似流放。
原来啊,苏轼与张怀民有着同病相怜的遭遇及志同道合的人生追求。
如果你忙着案头公文,忙着功名利禄,忙着升官发财,忙着今天下午的考试,你会与别人相与步于中庭吗?
所以说正是因为贬谪,使苏轼无职无权,清闲无比,此刻内心有悲凉却无处诉说啊!苏轼和怀民面对困境只能自嘲,进而开解自我啊。
在文章中,苏轼称自己和张怀民都为(闲人),这里的“闲人”指因被贬,清闲无事,困境自解之人。
3、读书啊,还要读出节奏的轻重缓急连。带着这样的心境,让我们读一读苏轼对知音心心相惜和自我开解的感受。
【显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五、那一时代中的苏轼(助读资料悟豁达)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冷皎洁的月光下,苏轼最终发出这样的感慨——(学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文中的“闲人”到底还有什么含义呢?知人论世是解读文章的好办法。我们来看以下材料。
【显屏】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在监狱里差点丢了脑袋,救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元丰三年正月: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元丰六年四月:苏轼的好友曾巩在江宁府逝去。
元丰六年七月:苏辙因受哥哥苏轼案的牵连,在“五年不得升调”的前提下,再遒贬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曰:苏轼知晓好友、亲人遭遇后却无能无为。
师:在这种生活处境下,你认为普通人会有闲情逸致赏景赏月吗?
生:不会,会自暴自弃。
师:现实中,苏轼是怎样做的呢?
【显屏】
1、苏轼的一生,频遭贬谪,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2、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世间万千丑态,却说:“吾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3、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自得其乐。”
4、苏轼做了书法画家。自建的房子在大雪中完工,取旬“东坡雪堂”,房外无景,就亲手画了带有森林、河流、渔夫的雪景壁画。
5、苏轼做了文人墨客。黄州期间他先后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这是一个豁达的、乐观的苏轼。
师:是一个身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之人。
是一个虽然经历重重磨难,却悠闲自得赏游一方景色之人。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横线处补充神态、动作、外貌,使其让大家看到一个真正的苏轼。
【显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双袖一挥,自在洒脱,昂首大笑)
这真是豁达乐观之人,达观自许之人。
读书啊,要读出情感的深情投入。带着这样豁达乐观的情怀,让我们一起慢慢的读一读苏轼那对于人生的慨叹。
【显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配乐朗诵,播放音乐。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
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愿我们掬一缕苏子的月,去勇敢地闯荡未来。顺境时,兼济天下,逆境时,安守心灵。愿我们心中都有一轮明月,在遭遇挫折时可以疗愈自我,超越自我。
请各位同学带着这样一份心境,再次朗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
一位悠闲自在之人
一位困境自解之人
一位达观自许之人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解析标题,朗读课文,赏读美景,悟读情怀,熟读成诵,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精读课文,学习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师生配乐共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