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选择题使用 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收回答题卡。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一)语言知识积累 (完成1—3题,共9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慰藉(jí) 殷岩泉(yǐn) 廖廓 峥嵘
    何时可掇(duō) 周公吐哺(pǔ) 剡溪 仟陌
    暧暧(ài) 訇然(hōng) 憔悴 纶巾
    罅隙(xià) 木讷 (nà) 墙橹 阑干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浪遏飞舟(阻止) 迁谪之意 (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B.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山不厌高(满足)
    C.少无适俗韵 (气质、情致) 暮去朝来颜色故 (原来的容颜,容颜未变)
    D.这次第(光景、状况 ) 天姥连天向天横 (遮蔽)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B.《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常用“赋、比、兴”手法,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C.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简洁凝练地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词,又称“曲词”“曲子词”“诗余”。词都有词牌名,表示词的曲调,如“沁园春”“永遇乐”;词题与作品内容有关,如“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是词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完成4—7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小题。
    中华农耕文明根植于乡土,千百年来孕育滋长的乡土文化 ,不仅保留了层积历史的宝贵记忆,还在现实社会中不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传统农耕技艺是中国人生产智慧的高度 ,传统乡土节庆、民族习俗等文化景观带来了体验乡村和寄托乡愁的丰富载体,乡土文化还成为特色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源泉。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深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才能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 。
    作为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乡土文化有助于维系父老乡亲式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乡土文化反映了在乡土空间中经过千百年形成的人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根植于乡土的孝亲、仁爱、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是乡村中的人们所遵循的处世哲学与行为准则。深入创新、继承、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更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源远流长 吐故纳新 凝结 薪火相传
    B.连绵不断 革故鼎新 凝聚 薪火相传
    C.源远流长 革故鼎新 凝结 承前启后
    D.连绵不断 吐故纳新 凝聚 承前启后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深入创新、继承、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更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B.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
    C.深入继承、挖掘、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
    D.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更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长安三万里》讲述了高适与李白的交友故事,并缓慢地展开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开元盛世可谓星辉灿烂,除却王维、杜甫等一流的诗人,还有张旭、吴道子等享誉千年的书画大家。这些文人在一起推杯换盏、挥毫泼墨,共同书写了伟大的时代文化。身处这样一个光荣的时代,李白与高适年轻时便 ① 。不过,他们又都屡屡碰壁,不能实现扶摇直上的凌云壮志。李白声名显赫,曾在长安接触到权力的中心,然而不久便被放还,顿觉人生失意。于是诗人退居山林、求仙问道,他的诗歌也因此充盈着复杂的情感——与生俱来的乐观、天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对理想落空的悲愤。不同于浑身氤氲着仙气的李白,高适的人生选择要接地气得多。在遭遇挫折之后, ② ,而是回到家中更加勤奋地读书练武。他渴望能够施展胸中韬略、重振高门雄风,然而却一直未能得到晋升的机遇。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被擢为淮南节度使。
    本片还带给我们书本之外的思考。看电影前,观众难免对高适、李白等人有边塞诗人、谪仙人等刻板印象。而《长安三万里》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高适除了提笔能写诗,也凭着高家剑法驰骋沙场;而李白,除了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也有入世的曲折、出世的无奈和暮年的颓唐。我们喜欢李白,但我们了解、喜爱的不能仅仅是一个片面、扁形的人物, ③ 。
    6.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B. 三条纵穿横断山脉的公路——318国道、317国道、214国道也因此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景观大道。
    C. 今天晚上他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他着装得体,神态从容,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D. 他进门,带着羞赧的表情,搓了搓手,张口说道——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共12分)
    材料一:
    作为当年轰动全国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的创作者,焦波有很多标签,记者、摄影师、导演,而他更认可“农夫导演”这个称号,并深以为荣:“农民在土地里种植庄稼,我们在土地里种植故事。老百姓的粮食丰收了,我们的片子也收获了。”
    摄影界曾经有“焦波一辈子吃‘爹娘’这碗饭”的非议。除了《俺爹俺娘》,焦波近些年做了什么?或许并没有人能完全说得清。记者和他深入交流后得知,近几年的焦波“想尽量多拍几个不同地方,看看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条件下的村子摆脱困境的过程”。乡村一日千里地发生变化,焦波将相机换成摄像机,为中国乡村的历史发展进程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

    杜深忠是焦波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主人公之一。数十年里,他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梦:关于文学、琵琶、一种存在美和思考的生活。村庄里的人奚落他痴人说梦,不务正业。他也曾尝试出走,去北京“不知天高地厚地搞文学创作”,辗转于山东各地干苦力讨生活,却一次次溃败而归。“你说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吗?不是。”焦波说,“这就是我想表现的农民的形象。不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有文化追求,有理想追求。这就是农民发展的方向”。
    “一个悬崖上的村民组叫泉里,为见证修路的过程,我们沿着尺把宽的小路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我们去了28次,我摔倒了12次,终于见证了公路修到了这个村。”2016年为拍摄《出山记》,焦波率团队住进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的大漆村。《出山记》展现了申学王一家在经过争吵、犹豫、担忧、焦虑之后搬到县城的兴奋和憧憬。该纪录片折射了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尽管艰难,但农民毕竟受益并看到了更有希望的未来。
    出山不易,进城更难。2018年,焦波团队来到遵义市新蒲新区的安置点拍摄《进城记》。挑人物时,焦波希望有一个年轻人,青春、阳光、上进,有开始新生活的感觉,最终在《出山记》素材里发现了覃猛。“抽签领房,他开心地说:‘如我所愿。’我眼前一亮。这个情节成了《进城记》第一幕。”焦波说。
    焦波认为,史书不应该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国的史书理应为农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扶贫减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在焦波的镜头中,中国农民正经历着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

    从记者时代就喜欢跑农村,拍纪录片一直在乡村,不知何时起,焦波有了“农夫导演”的称号。一方面,他的镜头始终对着乡土中国,对着农民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出生于农村一个最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种了几年地,至今还保留着农民的习性。
    他回北京的时候很少,几乎都在乡村,家人都习惯了。他有时候把团队一分为二,同时拍两个村,每一部片子,他都会扎根到当地一年甚至更多时间。拍摄《乡村里的中国》时,焦波把自己租住的房屋挂上168号(村里共167户),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出山记》《进城记》拍了整整四年。焦波动情地说,“人这一生有多少个四年呢?假设有一天我走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拍纪录片的地方”。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完成的题目。因为相互信任,最后成就了作品。
    毫无疑问,焦波的摄像机还会一直拍下去。他深刻地理解着以自己爹娘为代表的农民,用双脚丈量着中国的土地,寻找一个民族如何走向现代的答案。他认为,当我们读懂了乡村,可能就会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和这片热土上不断去奋斗拼搏的人们。 (摘自2022年3月18日《大众日报》)
    材料二: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一部部纪录片通过展示自然、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满足观众的求知欲,也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无论哪一种纪录片,真实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相较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纪录片带来的感受更加丰富,也更具美学价值。画面细节考究,旁白精炼恰当,精心设置的影音元素,往往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画精、构巧、词美、意深,优质纪录片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让人们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得到知识更新和心灵满足。从创作理念上说,不同于影视剧,纪录片的情节不能预先编排,人物角色不能提前设计,生活情境难以预测,有价值的素材稍纵即逝。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呈现什么样的情境、选取什么样的素材,传递出创作者的深刻思考,绝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同时,创作者又必须保持对被拍摄者的尊重。可以说,纪录片是等待的艺术,也是克制的表达。这正是纪录片的独特魅力所在。
    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往往并不容易。这种不易,可能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用几年努力换取对自然世界几小时的呈现;可能是在拍摄中,用陪伴和沟通打动被拍摄者,使其在摄像机前放下顾虑、打开心扉。一部优秀纪录片,可能意味着大投入、长周期,更离不开创作者的高超水准与艰辛努力。作为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纪录片创作需要创作者的情怀和水平,也呼唤观看者的支持和敬意。
    纪录片让人们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自己。记录者的镜头收近一些,能感受一草一木的盛衰荣枯;镜头拉远一些,可阐释历史大势的潮落潮起。纪录片带我们穿过时光,跨越山河,也鼓励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9日《通过纪录片感受多彩世界》)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焦波的作品《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进城记》都反映了焦波“中国的史书理应为农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创造理念。
    B.《乡村里的中国》主人公之一杜深忠是为古老的乡村输入新鲜血液的新农民的一员。
    C.《出山记》里的申学王一家是急切地逃离乡村与土地斩断关系的代表。
    D.《进城记》里的覃猛反映了中国农民正经历着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
    9.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提出的“纪录片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纪录片《本草中国》借助中医这一广受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B.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用声音营造现场感,电锯的声音、修复木器的声音与影像结合,将文物修复的现场环境、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状态和情绪传达给观众。
    C.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将百年前的历史痕迹重新搬进荧屏,让我们尝试理解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故事和情怀。
    D.纪录片《我们的男孩》围绕一场跨国医疗救助事件展开寻访,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娓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谊。
    10.人物通讯往往运用小标题来多角度分层组织材料,请为材料一通讯稿的一、二两个部分加上小标题。(2分)
    一: ▲ 二: ▲
    11.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概括焦波的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18分)
    硝烟下的流泉
    符浩勇
    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
    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
    “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
    “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
    “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
    “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
    “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
    “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
    “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
    “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
    “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
    “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
    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
    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
    (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形势严峻。
    B.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
    C.“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
    D.“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把两包马蹄牌S国烟送到团部去化验的举动表现了我军不信任对方,行事谨慎考虑周全的风格。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双线并进,情节围绕“老苏取水”和“S国取水”事件展开,结构严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
    B.小说开头对前沿阵地供应中断和汲水困难的叙述,为下文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做铺垫,后面白连长拾废罐头盒试探敌人的情节与之呼应,表现汲水难度的确很大。
    C.小说将主人公老苏置于与白连长的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中,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小说结尾互送香烟的情节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却在情理之外,有狗尾续貂之嫌。
    14.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6分)
    15.小说标题“硝烟下的流泉”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6—19题,共19分)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曾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臣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四,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做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县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诗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B. 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C. 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D. 故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奇其材”的“奇”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
    B. “布衣”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黎民、庶民、黔首、黎氓”也指平民百姓。
    C. “因客耒阳”的“因”与《琵琶行》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不同。
    D. “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羸服,指破旧的衣服,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意思不同。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 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 杜甫和房琬有交情,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张镐建议皇帝让杜甫顶罪。
    D. 严武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很多时候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县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0~21题,共9分。)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却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诗人由太原早秋景色转入“边城月”,“边城月”是实写,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1.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写秋景,李白的《太原早秋》与《沁园春•长沙》在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2.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 ▲ , ▲ ”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点出全诗主旨,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和反抗精神的句子是:“ ▲ , ▲ ”。
    (3)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中,“ ▲ ? ▲ ”运用借代手法写唯有美酒可以解除忧愁;杜甫《登高》中,“ ▲ ”写诗人因病戒酒;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破晓微光划破黑暗,让我们看到希望;萤火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伟大出自平凡,世间每一点微小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被铭记。主持人大赛康辉评价选手说:“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启示?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请以“耀眼的微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西乡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A.“慰藉”的“藉”读作“jiè”,“廖廓”的“廖”为“寥”。B.“吐哺”的“哺”应读“bǔ”,“仟陌”为“阡陌”。D.“木讷”的“讷”为“nè”,“樯橹”为“樯橹”。
    2.C C项,颜色故:容颜衰老。
    3.D “声声慢”是词牌。
    4.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本处指中华农耕文明孕育出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所以选用“源远流长”。第二空,吐故纳新: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鼎固革新:指变革老的做法或制度,创造新思路或建立新机制。本处指乡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弃旧扬新,所以选用“吐故纳新”。第三空,凝结:本指液态转固态的过程,常用于比喻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的总结。凝聚:强调长时间地积累或成员之间团结一致。本处指中国人生产智慧的总结,所以选用“凝结”。第四空,薪火相传: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本处指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代代相传,所以选用“薪火相传”。
    5.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中有三处语病:一、“深入创新、继承挖掘”搭配不当,应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二、“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更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们的精气神”语序不当,“不仅能”与“更能”后面的内容逻辑顺序不当,应该互换。
    6.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语意的转折;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总结上文;D.表示提示下文。故选B。
    7.①怀抱着远大的政治理想 ②高适并没有意志消沉、逃往世外 ③更要是一个全面、立体的圆形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他们又都屡屡碰壁,不能实现扶摇直上的凌云壮志”可知,李白与高适年轻时有着凌云壮志,故可填写“怀抱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之类的句子。第②空,结合“而是回到家中更加勤奋地读书练武”分析可知,故可填写“高适并没有意志消沉、逃往世外”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所填写的内容应与“片面、扁形的人物”相对,可写“全面、立体的圆形人物”;句式采用“更要是……”,故可填写“更要是一个全面、立体的圆形人物”之类的句子。
    8.C 申学王一家是经过争吵、犹豫、担忧、焦虑之后才搬到县城,所以不是急切地逃离乡村,和土地斩断关系。
    9.B 材料二强调纪录片的艺术真实有一部分来源于审美的体验。选项B的陈述最能达到这一点。
    10.例:为农民写“史记”或为农民做传; 大地之子或农夫导演。
    11.①焦波善于抓取有价值的素材,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让观众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得到知识更新和心灵满足。
    ②焦波热爱农村,尊重农民,能赢得被拍摄对象的信任。
    ③焦波进行长周期、大投入的创作,拍摄纪录片会长时间扎根当地。
    ④焦波的纪录片反映的内容积极向上,鼓励观众用昂扬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C.“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错误,应当是基于老苏的勇敢和对战场人性的洞察,以及他的大胆细致和冒险精神,才达成了这种默契,互送香烟只是对老苏预判的睿智的证明;
    13.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本文一线串珠,情节紧紧围绕“硝烟下的流泉”这个线索展开,不蔓不枝,结构严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并非“双线结构”。C.项“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错误,白连长反对老苏汲水是担心老苏的安全,老苏与白连长的争辩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白连长觉得老苏说得有道理,同意他去试一试。D.项小说结尾互送香烟的情节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体现小说体裁独特的艺术魅力。
    14.①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苏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②侧面描写。通过对面敌人惊呆的神态侧面表现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③细节描写。用特征鲜明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由“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让我试试吧!”“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等可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由“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可知,运用侧面描写,用敌人惊呆的神态衬托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由“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可知,运用细节描写,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
    15.①“硝烟”指战场上的战火,“流泉”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②流泉象征灵动、智慧、勇敢,老苏给死寂的战场带来转机,表现出老苏的灵动、智慧、勇敢的品质。③战场的胶着死寂与流泉自由奔流构成鲜明对比,敌我双方困守战场,硝烟下的流泉却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敌我双方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引起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篇小说以物象“流泉”作为标题,且将“流泉”置于“硝烟”的背景下,所以这里的“流泉”不仅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且在残酷激烈的战争背景下,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和深层的主旨义:流泉自由地奔流与战场的胶着死寂构成鲜明对比,敌我双方困守战场,他们向往活力与自由,所以流泉象征着活力与自由;老苏这个典型人物是通过流泉这一物象得以突显的,在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用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表现出老苏的灵动智慧勇敢的品质,所以流泉又是灵动智慧勇敢的象征;流泉在关键时刻滋养生命救护生命,因汲泉水互送香烟的情节还体现了对对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与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又构成鲜明对比,从而主题凸显出来了。
    16. 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元镇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
    17. 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选项中,“因”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思。句意:于是客居耒阳/于是写了(这首)(七言)诗,作歌用来赠给她(琵琶女)。
    18.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张镐建议皇帝让杜甫顶罪。”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张镐并未建议皇帝让杜甫顶罪。
    19. (1)我从七岁起开始作诗,将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属辞”,作诗;“且”,将近;“窃”,暗中。)
    (2)县令曾经赠送他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大醉,一夜死去,终年五十九岁。 (“尝”,曾经;“馈”,赠送、送给;“卒”,死。)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县令曾经赠送他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大醉,一夜死去,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20.C C项,“边城月是实写”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是虚写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21.①意境上,《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营造了壮阔绚丽、生机勃勃的意境;《太原早秋》意象简单,营造了清冷暗淡、萧瑟落寞的意境。②情感上,《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太原早秋》借太原早秋景色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22.(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
    23.解读分析:
    (1)审题:从材料可知,“微光”既可指破晓的微光、萤火微光这些自然界的光亮,也可以是努力和付出这些品质和精神。
    “微光”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审题时一定要弄清它的比喻义:给人希望和力量的微小的光明,那么“一个鼓励”“一份帮助”“一点点促使进步的力量”或是“灵光的乍现”都可理解为“微光”的内涵。写记叙文,可写实际生活中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却让你铭记助你成长的力量。
    (2)立意:抓住正面力量,从积极方面去选择主题。如“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抓住每一丝微小的光芒,才有巨大的进步;即使再微小的光芒,我们也要感激;微微晨光点亮这喧闹和繁华世界;微微温暖融化那心中冰雪;即便是一抹微光,也让生活更加美好。从正面立意为主,用“小”的力量去反映“大”的改变、变化,这就是“微光”的积极意义。
    (3)选材:如果写记叙文,父母那让你震撼、促你进步的眼神、期待、关爱、付出,甚至是某个细节,都可以作为传递给你力量的“微光”;同学的理解、信任、宽容、无私给你启示、让你顿悟,也可作为素材;你的自信、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同样可以作为获得力量的“微光”存在。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铁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铁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组,命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