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醉翁亭记》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展开【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1.季,季节 ② 破,破旧,破烂 2.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这样标点层次分明。前两句先整体描写西南诸峰之美,后两句再聚焦其中的琅琊山。 4.“醉翁”: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后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解析】1.考查词语释义。
(1)四时更替:四季更替。时,季,季节。四时之景不同:四季的景色不同。
(2)句意:南园距离城市有二里多。去,距离。故选②。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中间。敝,破,破旧,破烂。岁久敝漏:年代久远,破旧漏风。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野芳,野花。发,开放。而,表顺承,就。秀,美好。繁阴,繁茂成阴。
3.考查句子理解。
题目中给出的标点方式与原句相比,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了两个句子。“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写西南诸峰之美,这是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聚集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这是点。由面到点,层次分明。
4.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第一段中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知,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根据乙文中的“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可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乙:我住在城市,人事繁杂堆积,因为应酬而劳苦。老母在堂,出于礼法不能远离,每天只能在南园内躲避喧嚣。南园距离城市二里多,没有别的树木,有三百株柏树,松树只有五颗,计算它们种下的时间,才四十年就已经长成了林子。松树和柏树之间,有一座草庐,年代久远,破旧漏风,不能遮蔽风雨,而且矮小狭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己只能改建了。撤去茅草,用瓦覆盖,左右开窗,前后开了门,疏朗空洞,落日后还能看清蝇头小字。中间挂了一块匾,用“后知轩”命名。那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一定在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居住在四面通明的地方叫做轩,谁说这个名称与性情不相符呢?
(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8.“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9.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案】5.A 6.C 7.(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
(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8.自豪、自得 9.甲文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在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以……为乐”的意思;
B.为,是/认为;
C.所以/原因,缘故;
D.对待、相待/遇到;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但,却;
B.代词,他们/表反问语气,难道;
C.代词,代指百姓/代词,代指愚公;都可翻译为“他,他们”;
D.治理/对、向;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乐:欢乐;述:记述;以:用。
(2)饥寒:指遭受饥寒;哀:感到哀伤;悲:感到伤悲。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前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虽然被贬,却能够造福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能够与百姓共同饮酒作乐,同时还能够在清醒后用自己的文字记述这件事。文章全篇只在结尾处采用设问,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太守就是自己,表明其补单陶醉于山水美景、宴酣之乐,更沉醉于自己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感。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遭到贬谪后,以民为本,使得滁州政事修明,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够外出游玩,其中他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些都体现了朴素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根据乙文“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可知,乙文认为要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根据“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可知,乙文提出治国者对待子民,要如同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般,对百姓的饥寒与劳苦感同身受。这些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周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怎么去爱子民罢了。”周武王说:“怎么样爱子民?”姜太公说:“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欧阳修)
[乙]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①,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②“雪窦山”字。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③,触喉吻④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⑤,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节选自《雪窦游志》邓牧)
[注释]①舆夫:轿夫。朴野:质朴土气。②髹(xiū)书:用漆涂饰书写。③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④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⑤羡衍:延伸,扩展。
10.下列加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类城府 佛印绝类弥勒
B.或强然诺 或异二者之为
C.杂然而前陈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众宾欢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1.下列句子与“负者歌于途”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蒙辞以军中多务D.甚矣,汝之不惠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1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两篇文章除了山水之乐之外,作者的“乐”还分别体现在[甲] 和[乙] 。
14.作为国家5A级风景区,雪窦山景色优美,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将如何给游客介绍雪窦山?请结合选文,写一篇简短的导游词。
15.请从语言特点上分析[甲][乙]两篇选文的相似之处。
【答案】10.B 11.C 12.(1)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2)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13. 示例:与民同乐(或宴酣之乐) 读书之乐(或田园之乐) 14.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雪窦山,我是你们的导游。雪窦山景色优美,群山环绕。远远望去,涧中水流,宛如白蛇,奔流而下。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山中僧人喜爱读书,博学多识,也是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雪窦山的美说不尽,道不完。请您尽情欣赏雪窦山的美景吧! 15.示例:(1)两篇文章都用了很多短句,兼有四字词语,语调铿锵、节奏明快。如《醉翁亭记》中“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既短小又对称,富有韵律美。《雪窦游志》中“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也是句式短小,形象地写出了行程的变化和作者愉悦的心情。
示例:(2)两篇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概括。“有亭翼然”,运用比喻,刻画出亭的形状、风貌如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运用比喻,寥寥十余字写出了瀑布自崖顶飞泻潭下的壮观景象。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动词,类似/动词,类似;
B.代词,有的/连词,或者;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D.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题干“负者歌于途”的正常语序为“负者于途歌”,句式是状语后置。
A.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宾语前置;
B.正常语序应为“高之庙堂”,定语后置;
C.正常语序应为“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
D.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及句式:“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定语后置;“……者,……也”表判断;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于:在。
(2)重点词语:负:背靠;不类:不像;城府:出入城市官府的僧人。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甲]文还写了宴酣之乐;
根据[甲]文“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知,[甲]文还写了与民同乐;
根据[乙]文“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可知,[乙]文还写了读书之乐;
根据[乙]文“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可知,[乙]文还写了田园之乐;
14.本题考查导游词。开放题,只要抓住文中景物特点介绍即可。注意称呼和用语得体。
示例: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下面游览雪窦山。雪窦山,群山环绕,风景如画。最著名的就是千丈岩瀑布。远看,流动的瀑布,宛如白练,从翡翠般的镜子中,喷薄而出,飞泻而下,蔚为壮观。下临碧潭,深不可测。近观,飞沫似雪,令人遐思。坐在飞雪亭上,人如在画中。山中有座药师寺,寺前,稻田被山林环绕,富饶美丽,好像世外桃源。寺里和尚喜欢读书,见多识广,学识渊博,也是可供观赏的人文景观。雪窦山,山水秀丽,气候宜人,会令您流连忘返。请尽情玩赏吧!
15.本题考查语言特点比较。只要抓住语言上的相似点,扣内容分析即可。
示例1:我觉得两文的相似点是多用短句,特别是四字短语,语调铿锵、节奏明快。如[甲]文“前者呼,后者应”“射者中,弈者胜”“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短小明快,又具对称特点,读起来语调铿锵,朗朗上口,富有韵味。[乙]文“涉溪水,四山回环”“桑畦麦陇,高下联络”也是句式简短,叙事简洁,描写紧扣事物特征,且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愉快。
示例2:两篇选文的语言都很生动形象,凝练概括的特点。[甲]“渐闻水声潺潺”,“潺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流动的样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写出了醉翁亭飞架溪水之上,凌空欲飞的样子,不仅形象,且富有动感。[乙] “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瀑布比作大的白练,喷薄时比作急雪,不仅写出了它的形状,似乎也让人们看到了它的颜色,非常生动和凝练,让人们领略了千丈岩的壮观。
【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乙]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从寺庙右边登上千丈岩,流动的瀑布就像从景色的镜子中流淌出来,飞泻而下,落在悬崖绝壁下面的深潭中,潭水深不可测。站在树林的悬崖边,伸手攀树向下看,大概头晕目眩。瀑布刚落下时像一幅大白绢,一碰到山岩,水花飞溅犹如大雪纷飞,因此瀑布上方的亭台被称为飞雪亭。坐在亭上休息,不仅觉得陶醉,想谈论老庄的话语,话到了嘴边,可是没有与我交谈的人;因为想起一生的老朋友,惆怅了很久。寺的前面稻田延展,山林围绕,与平地没有不同。但是,从旁边看山下的村庄,相聚也有几百丈;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
(2023·辽宁铁岭·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②刻:清晰地。③宣:宣扬;上:皇上。④刺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1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而不知人之乐/掇幽芳而荫乔木
C.林壑尤美/水尤清冽
D.遂书以名其亭焉/遂迷,不复得路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1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9.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的生活仍很有乐趣,从[甲][乙]两文看,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
【答案】16.C 17.(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美景上。(2)就每天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 18.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9.滁州山水(风景)优美;政事简单;百姓生活富足;民风安闲;百姓愿意与他同游同乐;社会太平安宁。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心中/思想品质;
B.表转折/表并列;
C.两个都是“格外”的意思;
D.于是/最终;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重点词语:意:意趣、情趣;山水之间:山光水色之中;
(2)句重点词语:乃:于是;日:每天;
18.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 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本句意思是: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故断为: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题目的提示,结合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表现欧阳修乐趣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注意要从“景色优美”“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欧阳修沉醉于自然景色之中;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看得出欧阳修与民同乐;从“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看出这里政事简单、民风安闲;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看出当时会太平安宁,百姓生活富足。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2023·甘肃兰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①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②)
【注】①瀹(yuè):煮。②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新党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太守,《超然台记》作于任职密州期间。
2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夏凉而冬温
B.宴酣之乐 风月之夕
C.至于负者歌于途 盖游于物之外也
D.时相与登览 方是时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2.结合(甲)(乙)两个选段,具体谈谈欧阳修和苏轼之“乐”的相似之处。
23.结合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学习经历,谈谈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你的启示。
【材料一】
欧阳修怀着不平和愤懑抵达滁州。这次贬谪已不是第一次,景祐三年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善处逆境,对贫贱悲戚以平常心处之,将贬谪作为砥砺节操、提升修养境界的一个契机。所以这次来到滁州,欧阳修并没有一蹶不振,他渐渐地爱上了这里的清丽山水和淳朴民风。
【材料二】
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只读其文,未见其人”的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被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艰苦,他仍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欢歌。”
【答案】20.B 21.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倒在众人中间,那就是太守喝醉了。 22.①享受山野生活之趣的快乐(或“就地取材的安饮之乐”)。欧阳修和苏轼都有用野菜、池(泉)鱼、自酿酒宴宾的快乐。
②与人同游的快乐。欧阳修与滁州百姓、宾客同游而快乐:苏轼有“客未尝不从”的快乐。 23.示例1:吉阿米巴角膜炎已经困扰了我很久,病重时的畏光、刺痛一度让我情绪异常低落。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让我明白:虽然我的生命之舟遭遇人生的狂风暴雨,我也应像他们一样,在晦暗的日子里绝不放弃对生命的欢歌。
示例2:面临中考,倍感压力的我,经常烦躁、发脾气,甚至一度想放弃。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让我明白:人生的困境是我砥砺节操、磨炼意志的契机,我要勇敢面对,积极迎考。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B.都是助词,译作“的”;
C.与“至”一起,是发语词,引出后面描写的内容/介词,在;
D.副词,时常/名词,时候;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乎:于。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根据(甲)文“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欧阳修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欧阳修和百姓一起享自然之乐、游玩宴饮之乐,并为百姓生活的富足安适快乐。
根据(乙)文“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可知,苏轼虽然被贬到了生活境况恶劣的胶西,却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自得其乐。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
结合【材料一】可知,(甲)文通过细致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虽然被贬,但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结合【材料二】阅读可知,(乙)文“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细致生动地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乐”字;“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是点题之笔,表现了作者被流放之际仍心无外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无论欧阳修、还是苏轼,两人在被贬之际依然能够通过寄情山水、超然物外而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启示我们成绩优异时,不骄傲;遭遇打击挫折时,不气馁。无论顺境、逆境,都应该保持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结合材料和文段,联系生活学习经历,谈谈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你的启示即可,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面临中考,压力倍增,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烦躁,不想复习,上课也无法专心,成绩一直往下掉,有一段时间甚至想放弃努力了。欧阳修和苏轼的遭遇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重新拾起了信息,也明白了,人生不顺心事十有八九,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乐观勇敢面对,保持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乙)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2023·广东深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昔者王子献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輿,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國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②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③,聊佐清欢。
(选自欧阳修《西湖念语》①)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傍,同“旁”。③薄伎,薄技。
[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比至陈
B.太守之乐其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固多于高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至欢然而会意/会天大雨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
2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表现出作者被贬之后苦闷压抑、借酒消愁的心情。
C.乙文画波浪线句的节奏应为“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D.丙文以伤感低沉的情调起笔,豁达乐观的情绪收笔,层层递进,沉郁之中见豪放。
27.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28.小深和小圳对欧阳修“闲人”的理解产生了分歧。请结合甲乙两文,为小圳补充理由。
【答案】24.B 25.(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2)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 26.B 27. 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旷达疏阔/积极乐观 28.“闲人”指的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具有闲情雅致、胸襟旷达的人。甲文中欧阳修在山水之间悠然自得,与民同乐;乙文中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流连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解析】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陈列/县名;
B.以……为乐/以……为乐;
C.本来/巩固;
D.领会/正好赶上;
故选B。
2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词:
(1)述,记述;以,用。
(2)并,一起;或,或许。
2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断句。
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写作者醉倒的样子,表现了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故选B。
27.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和文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
甲文: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这是他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的表现,他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丙文: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作者不再因被贬“凄凉地”而苦闷凄凉,不再因被贬“二十三年”而抑郁不平,不再因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而满心愁绪,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向前方,面对未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乐”和哲理背后,都体现了作者同样的人生态度,即积极乐观。
2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结合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可知,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他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他心系百姓,与民同乐;
乙文中“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写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写他流连于山水间,自得其乐。这些都写出了他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具有闲情雅致、胸襟旷达、能与民同乐的人。
【参考译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从前王徽之喜爱竹子,到了别人家也不去拜望主人;陶渊明的躺车,遇到了酒就停在路上。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虽然美景良辰,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过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于是就翻看旧有的诗词,写出新的词调,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
(2023·河南新乡·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洲,山有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轼)寻降一官,未至,眨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①,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②皆无有。初僦③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逐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眷土④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蒂芥:内心不满,或不快。②药饵:药品。③僦:租赁。④运甓眷土:搬砖运土。
2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不绝”表现游山的滁人很多。
B.“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中的“喧哗”是声音大而嘈杂的意思,再现了太守宴上欢快热闹的情景:
C.“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中的“上下”是方位词,意思是鸟儿一会飞上,一会儿飞下,很快乐。
D.“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中的“寻”是不久的意思,这句话写出苏轼官职一贬再贬,处境不断变差。
30.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1.联系【链接材料】,结合甲文段分析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的目的。
【链接材料】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由于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北宋革新运动庆历新政,欧阳修被贬放滁州。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使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32.欧阳修遭贬谪后,曾表示不愿做“穷愁怨嗟”的“庸人”。苏轼是“庸人”吗?请结合乙文段中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29.C 30.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31.①表现作者被贬后,身处逆境仍能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②再现宽简政治下的滁州百姓和乐的情景,表现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得。③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32.他不是。①他被贬惠州三年,内心没有不满。②他和百姓相处融洽,百姓都喜欢他,帮他建屋。③他常写书为乐,与百姓一同出游,与民同乐。④他随遇而安,打算在昌化终老一生。
【解析】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C.“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意思是树林遮盖成荫,上上下下一片鸟鸣的声音。“上下”是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是名词,而不是方位词,C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同:和;述:记述;以:用。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链接材料“欧阳修被贬放滁州”和甲文“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洲,山有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和“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可知:①表现作者被贬后,身处逆境仍能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结合链接材料“欧阳修被贬放滁州。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使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②再现宽简政治下的滁州百姓和乐的情景,表现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得;
结合甲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③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题干中“穷愁怨嗟”的意思是穷困忧愁怨恨叹息。“庸人”的意思是庸俗的人。
首先回答苏轼不是这样的人。
结合乙文“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可知:①他被贬惠州三年,内心没有不满;
结合乙文“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和“轼逐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眷土以助之”可知:②他和百姓相处融洽,百姓都喜欢他,帮他建屋。
结合乙文“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可知:③他常写书为乐,与百姓一同出游,与民同乐;
结合乙文“若将终身”可知:④他随遇而安,打算在昌化终老一生。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苏轼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住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对人不论贤才或是平常人,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昌化,是以前的儋耳,不是人所能居住的,药品都没有。苏轼起初租官房居住,有关官员还认为不可以,苏轼就买地筑屋,儋耳人就搬砖运土来帮助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把写书来当作乐趣,时常跟当地父老交往,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2023·广西桂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乙】六一居士传(节选)
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日:“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日:“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②颖水:地名。③逃名:逃避名声而不居。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B.名之者谁(姓名)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关系)D.是为五一尔(这)
34.下列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应该这样划分:行者/休于树。
B.【甲】文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的“也”,表示判断语气。
C.【甲】文第②段依次写了山中四时之景及朝暮之景的不同,体现了“乐亦无穷”。
D.【乙】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释了“六一居士”这个别号的含义。
35.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36.联系上下文,分析【甲】文第④段开头“已而”这个词语的作用。
37.读了【甲】【乙】两文,你觉得欧阳修有何人格魅力?
【答案】33.B 34.C 35.(1)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呀。(2)我取这个名号,暂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36.“已而”表示时间推移与场景转换,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文章由写人转到写“乐”。 37.【甲】文中欧阳修励精图治、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乙】文中欧阳修,晚年生活平淡,以闲情逸趣为乐,欧阳修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志趣追求,自得其乐。
【解析】33.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B.有误,名之者谁:含义为“给他命名的人是谁呢”;名:命名;并非是“姓名”的含义;
故选B。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有误,由【甲】文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可知依次写的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的不同,并非“依次写了山中四时之景及朝暮之景的不同”,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即可:
(1)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是判断句,所以翻译成“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呀”;
(2)为:取;聊:暂且;以:用来;志:记下。
36.本题考查字词的作用。
由【甲】文第④段“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可知“已而”引发了时间的变化,所以有了后文内容的“大家和太守回去”的情景;由【甲】文第③段“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已而”也是承接了上文,太守醉了,然后引起下文,才会有后面大家和太守归去的情景;同时由以上的引用内容知道在③段还在写大家的聚会,是写的人,由④段“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可知这一段已经开始讲述关于“乐”的话题;所以综上所述,“‘已而’表示时间推移与场景转换,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文章由写人转到写‘乐’”。
3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甲】文④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知“欧阳修与民同乐”;由【甲】文①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欧阳修寄情山水”;由【甲】文③段“滁州人民游玩的欢快”可以从侧面反映“欧阳修的励精图治”;
由【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可知“欧阳修,晚年生活平淡”;由“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和“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可知欧阳修取名六一居士,是用来记录自己以读书、弹琴、下棋和喝酒作为他的快乐,由此可知他“以闲情逸趣为乐”;
综上所述,这两篇文章是作者在不同的时期所写,表现出的是不同的追求,但是都能够看出来作者的娴静淡雅之心,所以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乙】六一居士传(节选)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颖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表明我的乐趣罢了。”
(2023·上海·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父子俱清
胡质之子威①,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②。质之为荆州③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④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七裴松之注)
【注释】①威:胡威,魏末西晋时名臣,其父胡质。②志尚:志向,理想。厉操:磨练操守。③为荆州:担任荆州刺史。省,探望。④审:知道。
38.【甲】诗作者是 (姓名),【乙】文作者欧阳修是 代文学家,晚号“ ”。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0.解释下列加点词。
(1)父子俱清( )
(2)临辞( )
41.【丙】文中胡威的“厉操清白”具体表现在一行“ ”和一言“ ”。他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胡质是因为“ ”。
42.以下对三篇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鬓苍苍”“苍颜白发”都体现了人物的艰辛
B.卖炭翁和滁人都代表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C.太守与胡质、胡威父子都是关爱百姓的父母官
D.三篇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期待
43.【甲】诗借卖炭翁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 ,【乙】文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两位作者身上都具有《岳阳楼记》中“ , ”的仁人品格;【丙】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仁人品格的内涵,那就是 和 。
【答案】38. 白居易 宋 六一居士 39.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作为快乐。 40. 全/都 正当/将要 41. 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 42.B 43. 深切同情 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廉 内敛/低调/持重
【解析】3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3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时要注意关键词解释。
句中“从(跟从)”“乐(快乐)”“而(却)”“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为关键词,要准确翻译。
4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要根据语境来作答。
(1)句意是父子都很清廉,俱:都;
(2)句意是正当要辞别时,临:正当,将要。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可知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结合“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他很疑惑家里哪里来的这匹绢,结合“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可知他认为他不如他父亲清廉。
据此可概括作答。
4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
A.结合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苍颜白发”是形容欧阳修自己的,这体现的是一位慈祥和蔼的太守形象,选项“体现了人物的艰辛”说法错误;
C.【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选项“关爱百姓的父母官”并未体现;
D.【甲】文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乙】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选项“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期待”说法错误;
故选B。
43.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甲】文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乙】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明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两文都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丙】文中讲的是胡质父子为官清廉的故事,结合“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可知他认为他不如他父亲清廉,因为他父亲还十分低调、内敛。
【参考译文】
【甲】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丙】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在府中住了十几天,胡威向父亲告辞。正当要辞别时,胡质赐给他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胡威跪下说:“父亲为官廉洁奉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匹绢?”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剩余,因此给你做旅途中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辞别父亲踏上回家旅途。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
(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伛偻提携( )
(2)觥筹交错( )
(3)太守之乐其乐也( )
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②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③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作州:任知州。②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③优游:悠闲自得。④夷狄:泛指少数民族。
4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醉且劳矣(2)而名之以见其实
4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48.【乙】中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欧阳修这样做的快乐,曾巩认为能理解解释。曾巩认为【甲】中欧阳修“乐”在何处,请你联系《醒心亭记》,试着分析一下欧阳修之“乐”。
【答案】44. (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酒杯; (3)以……为乐。 45.(1)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46.(1)有人 (2)取名,命名 47.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48.《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在山水,在与民同乐,表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醒心亭记》写道:“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欧阳修被贬滁州,处江湖之远,却忧其君;关心百姓温饱富足,关心有才之人。曾巩此文中认为欧阳修的快乐是关心君主,与民同乐。欧阳修并未因贬谪而消沉。
【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2)句意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3)句意为: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以……为乐。
4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苍:苍老。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在。……者,……也:表判断。
(2)重点词语:乐:快乐。述:记述。以:用。
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或:有人。
(2)句意为: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4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意思是: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因此断句为: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醒心亭记》③段“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可知,曾巩此文中认为欧阳修处江湖之远,却忧其君;关心百姓温饱富足,关心有才之人,可见他的快乐是关心君主,与民同乐;结合《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与民同乐正是欧阳修的追求。
【参考译文】
【乙】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了一座凉亭叫“丰乐亭”,并自己作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向丰乐亭东面走了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中的宾客来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他们)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来观望风景。(他们)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水雾滋生蔓延,空旷的原野无穷无尽,花草树木茂盛并且山泉岩石秀丽,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声音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多留一会儿,忘记了回去。所以根据这个缘故为它取名,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中的句子。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真正的快乐,我是能说出的。我们的国君在上能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四时之景不同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2)园去城二余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赴,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岁久敝漏
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名句摘录
阅读批注
思考探究
甲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贯穿全文的主线索是“乐”,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
“乐”和哲理背后,都体现了作者同样的人生态度 。
丙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本句诗表面写景,实则有很强的哲理: 。
09 文言文比较阅读6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9 文言文比较阅读6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44页。
05《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5《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2页。
04 小说阅读试题精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4 小说阅读试题精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②段中的插叙有怎样的作用?,文章最后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