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诗词鉴赏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展开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本词以“登高说愁”为话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哪两种人生感受?
4.下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请品析划线句“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的妙用。
6.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
8.这首元曲的曲眼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门见山,“晨起”“客行”旋即点明诗歌题意;“悲故乡”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孤寂之情,极易引起共鸣。
B.诗歌围绕“早”字,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把山村黎明的景象写得细腻鲜明。
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刚上路的景色,“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思乡愁绪被冲淡了。
D.这首诗以思念故乡开头,以梦见故乡收尾,因思而梦,首尾呼应,结构缜密,情感上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
10.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类似的手法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中也有使用,请写出其作者及篇名。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对上述有关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B.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C.七、八句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12.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阕紧承上阕的出世情怀,写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与祝福。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表面上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历来为人称道,表达了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14.说说你对这首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6.本词结句“可怜白发生”被誉为“奇句”。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他“奇”在哪里?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各小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7.“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18.两诗画线句都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情感?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古代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物是人非难免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2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1.对上面这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秋日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古之情,音韵婉转,格调苍凉悲慨。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实写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生动传神。
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对应词语词性相同。“秦苑”和“汉宫”是借古称今的写法。
D.全诗除了第一句含有议论的成分,其余诗句都是寓情于景,没有议论。
22.请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3.请赏析“千骑卷平冈”中“卷”字的表达效果。
24.两词划线句都运用了典故,请你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5.诗歌的颔联与李白的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意境相似,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入 B.涌 C.随 D.映
2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7.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到了。“芳华”指鲜花。
B.一个“都”字透露出寒冬中人们久盼雪花的急切。该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C.“惊”刻画出人们摆脱寒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D.“作飞花”三字,化静为动,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28.赏析“白雪却嫌春色晚”一句中“嫌”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9.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3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睛①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3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3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33.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4.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妨”“且”写出词人在雨中照常吟咏慢行,呼应小序“余独不觉”。
B.“竹杖芒鞋轻胜马”运用典故,表明词人拄竹杖、穿芒鞋行走的悠闲。
C.“却相迎”把夕阳写得富有人情味,使词人在料峭春风中感受到了温暖。
D.这首词从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
36.小序说“已而遂晴”,结尾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请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①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释:①逐臣:被贬官而同时离开京城的人。指作者与裴郎中同时被贬。
37.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8.“青山万里一孤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诗鉴赏
江上
[宋]董颖
万顷沧海万顷秋,
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
待汝成阴系钓舟。
39.前两句诗写出了“水”“天”怎样的特点?
40.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 发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注】珪(guī):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
41.诗歌题为“早发”,简要分析首联和颔联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4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②子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sǎn,原意是米粒,这里指散落。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43.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第一句“糁径杨花铺白毡”的画面。
44.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大地。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个“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乙词“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
46.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奉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47.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48.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49.这两首诗都提到的“乐天”是谁?乙诗所描绘的情景可用甲诗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
50.元稹、刘禹锡与“乐天”友情极深,他们都曾受到权贵打击,被迫离京。结合甲乙两诗,分析元稹与刘禹锡在面对挫折时有什么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坎坷命运的悲叹。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2.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这一句采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人把破碎的国家飘摇不定比喻成“风飘絮”,把自己坎坷的经历比喻成“雨打萍”。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3.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4.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意为: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由此可知,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意为: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由此可知,成年以后,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但却无从诉说。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下阙中,“欲说还休”两次出现,这是反复的手法。“欲说还休”的意思是想说却说不出,强调了作者心中的愁苦无处诉说的境遇。“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5.示例:这一句描写了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抒情蓄势。 6.示例:词人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能力。这首词写中秋佳节的景物,特写“篱下黄花”都已盛开,“秋容如拭”一句概括写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拭过一般;由这首词中的“小住京华”联系写作背景,当时的秋瑾正决心冲破家庭牢笼的束缚,准备投身革命救亡的道路。恰逢中秋佳节,词人的心中自然是苦闷的。这样的明丽秋景,更能反衬词人心中的忧愁深重;同时也能够为词人下文的抒情营造出一种静谧、寂寥的氛围。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本词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其中“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再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i门]外泰顺客栈。家庭和社会环境,就像一张无形的罗网,笼罩在词人身上。她还没有冲破这张网,已有”英雄末路”之叹,令人动容。词的结尾,作者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怅,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之中。因此“青衫湿”是作者感慨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还有作者没能冲出家庭投身革命斗争的忧郁之情。
7.示例:“聚”“怒”二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8.曲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
【解析】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峰峦如聚”从视觉角度写出潼关被重重山峦包围之势,表现了山峦的众多和动感,生动传神;“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来表现黄河之水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景象恢宏,突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8.本题考查体会情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曲眼。体现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由此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之情,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思索。
9.C 10.示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解析】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C.“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意为: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因此,“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一句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愁绪;
故选C。
10.本题考查拓展迁移。
根据题干“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等信息可知,古代诗歌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之手法类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即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并且“不用一二闲字”,据此作答即可。
11.C 12.愤郁不平,苦闷不堪却又对理想执着追求、坚强乐观。/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11.C. 七、八句借典故,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故选C。
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3.B 14.人世间没有完美的事物,总有分别和痛苦,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
【解析】1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 “下阕紧承上阕的出世情怀”有误,上阕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词人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故选B。
1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15.[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弓弦声比作霹雳,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示例二]引用“的卢”的典故,写出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示例三]运用侧面描写,以马快弦急烘托出英雄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16.①感情上,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从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词人两鬓染霜、壮志未酬的悲愤。②内容上,此句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词中刻画的壮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③表达效果上,戛然而止,悲壮苍凉,余味无穷。
【解析】15.本题考查句子鉴赏。赏析这句词可从句子的修辞(比喻)、表现手法(用典、视觉和听觉)、词句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修辞的角度看,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描写角度看,从视觉(的卢飞快)和听觉(霹雳弦惊)两方面进行描写;从写作手法来看,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马快弦急烘托出英雄的英勇无畏;同时还引经据典,运用“的卢马”的典故。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烘托出一个抗敌报国、建功立业、英勇无畏的将军形象。
1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在内容上,“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前面九句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对自己能否有机会实现理想有所怀疑。现实的老迈与追忆的豪迈形成了对比,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从感情上,最后一句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诗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如今两鬓斑白,更无实现报国理想的可能,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从表达效果上,词作在这里戛然而止,悲壮苍凉,收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17.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故。 18.间接抒情。【甲】诗画线句表达了诗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乙】诗画线句表达了诗人①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或: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答对其中 1点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鬓微霜”说明词人年纪大,“又何妨”说明词人不服输、不服老的心理,表明了词人希望被重用,能征战沙场,为国立功的心愿。
18.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这里的“天狼”即“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属于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引用曹操的话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之情。
19.C 20.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解析】19.C.理解错误,对本诗颈联的正确理解应为: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表达出了自己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其它选项的理解都正确,结合题意,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颔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颈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尾联“长精神”一词点明诗人也没有消沉下去,他对生活并未丧失信心。因此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是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1.D 22.这句诗是千古名句,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它对山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做了形象的描写,动感分明;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勾画,寓意深远。
【解析】21.D错误,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起笔直接书写怀乡之情愁。
2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既是自然界中人们十分熟识的规律,又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或政治局势的体验。“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描写动感鲜明,意象生动,含蕴丰厚,不愧为千古传送之绝唱。
23.“卷”极言行走速度极快,表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更突出太守率领的出猎队伍阵容威武、雄壮,狂劲十足。 24.《江城子•密州出猎》划线句中,“射天狼”喻指作者要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表明作者为国御敌立功的爱国壮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划线句中,作者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英雄,抵抗侵略,光复神州,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更表达了对南宋求和的愤恨。
【解析】23.本题考查诗句字词赏析。
“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和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姿和如虹的气势。以夸张的手法凸显千骑奔腾而过的气势,同时使人产生联想,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24.本题考查典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天狼”是典故。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抒发了诗人希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的爱国之情。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词引用了典故。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一方面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另一方面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25.B;这两句写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阔大之景。因“大江流”,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切合诗歌意境,烘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气势。 26.①孤独凄苦,从首联作者夜晚独自行舟可见其孤苦之状,尾联以沙鸥自比体现其漂泊无依之感。②愤激不平,颈联“岂”“应”二字反用其意凸显身世之悲,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愤激不平。
【解析】25.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这两句写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涌”为涌动。赋予月以动感。“月涌大江流”,皎洁的月光随着水波涌动,跳跃的月光更渲染出江水涌动的气势,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而深沉。
故选B。
26.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分析作答。“名岂文章著”意思是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是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本是不应当,这里却用“应”,表现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凄苦之意。据此理解作答。
27.B 28.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解析】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赏析。
B.有误,“新年都未有芳华”意为: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一个“都”字透露出寒冬中人们久盼春天的急切心情,该句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并非“描写”;
故选B。
28.本题考查炼字。
“嫌”意为嫌弃,这里将白雪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雪花以人的情思。“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
29.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30.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语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意思是: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秋风是无形的,但秋风可闻、可触、可感。一个“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秋天来临,秋风瑟瑟,秋风中含有肃杀之气,秋风使花草树木衰败、凋零,所见之处皆是凄凉寥落之景,由“见”字引人遐想,由秋风想到秋景,为抒情做铺垫,引起读者的的联想。
3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行人临发又开封”意思是: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联系诗文二、三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复恐匆匆说不尽(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可知,作者因“意万重”,也就是说想到给家人写信,思绪万千,但是由于时间“匆匆”,所以慌忙间写完书信,所以有了“临发又开封”的行为;“临发又开封”照应“意万重”,紧承“复恐”一词,生动展现了诗人此时的心理活动,内心充满疑虑,担心书信上有什么未交代的事(唯恐遗漏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3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32.“急纷纷”写出了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3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3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33.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34.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解析】33.考查对诗歌重要信息的提取。“青如削”是说“陡”和“险”;“卓立千寻”“正直”是说山的“高”与“直”。总之,写出了江郎山山势之奇,山势之险的特点。
34.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根据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这首诗是辛弃疾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在途中诗人心情复杂,不知此行凶吉,多年的抗金志愿即将在此次面圣时有一个分晓。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之奇,山势之险,诗人借江郎山展现自己雄大的智略,与坦荡无畏惧的气魄。诗人有很高的理想,表达了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35.B 36.不矛盾。小序中“已而遂晴”指雨后天晴。结尾“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不管人生是逆境也好,顺境也罢,只要泰然处之,就会多些宁静和快乐,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35.考查诗词理解与分析。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此句并未用典。
故选B。
36.考查词句赏析。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矛盾。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根据小序中“沙湖道中遇雨(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可知,“风雨”实指从野外返回时遇到的风雨,“已而遂晴”指雨后天晴。联系上片中“一袁烟雨任平生(一身袭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可知,“烟雨”一语双关,在此也指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指的是人生困境。联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可知,作者坦然踏上归途,不畏惧前方的困难。可见“晴”字一语双关,代表的是顺境。人生路上高低起伏,作者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遇到任何事都能够淡然处之,宠辱偕忘,达到一种无悲无喜、胜败两忘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37.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奔流不息,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 38.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裴郎中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乘着小舟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出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
【解析】37.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描绘写景句时,要抓住具体的景物,结合诗歌的主题、氛围、感情基调,进行合理想象,细致描绘。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中有景物猿猴的啼叫,客人,江头,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边,事件是送行。
示例:黄昏时分,猿声凄切,江边送客,客人离去,知己天涯四散。江水滚滚,一片苍茫,独自更觉伤心悲凉。
38.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青山万里一孤舟:青山万里,我真是挂念您的一叶扁舟。
末句抓住了“青山”“孤舟”两个景物在写,青山是大背景,“孤舟”是裴郎中乘坐的船,大大的青山,小小的孤舟,大小映衬,更突显孤舟之小,“孤”字既写船单影只,也渲染了一种孤单、悲伤的氛围;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作者借青山与孤舟相映之画面,写裴郎中的孤单,写自己的关切、不舍,这是借景抒情。
39.前两句诗写出了“水”“天” 空阔(宽阔、高远)澄澈(明净)的特点。 40.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示例一: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示例二: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离别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示例三:第四句。说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现眼下正有离别之愁。
【解析】39.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作者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方法,写出了“水”“天” 的空阔、静穆、澄澈的特点,充满着勃勃生机。
40.“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借“抚弄沙边柳”表达了自己惜别的心情。
4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 4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分析时要看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首联中的“早雾”点明出发的时间,与题目相照应;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通过对动物的描写,突出诗人出发之早。
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诗人情感的分析能力。“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43.合乎题意即可。 44.“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解析】43.本题考查句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即可。
如: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色毡子。
44.本题考查赏析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沙上凫雏傍母眠”,这句话的意思是: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傍”本义指靠近,引申义指临近、依靠、凭借等。结合语境,作者漫步林溪间,忽然发现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这幅宁静、温馨的美妙画面,让作者不免心生喜爱。
45.B 46.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解析】45.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甲文塑造的是壮士形象。所以选B。
46.考查对诗词主题思想的赏析。甲文主题:本词追忆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乙文主题:作者借古讽今,表面上颂扬孙权,实际上暗讽朝廷无能,无人担负北伐复国的重任,表达自己光复神州的雄图大志。共同点: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
47.吟余小立阑干外 48.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解析】47.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吟余小立阑干外”意为:诗人吟罢诗句在栏杆外放目远望。“阑干外”点明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所以点明诗人观景立足点的诗句是“吟余小立阑干外”。
4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根据“昏”字可知此时正是黄昏,天色渐暗,根据“傍林飞”可知作者与昏鸦距离较远,所以作者望过去,在树林边飞翔的乌鸦自然就像是“点”,准确而贴近,也更加生动。
49.白居易;凄凉。 50.刘禹锡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规律,表明自己对前途的信心。元稹则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
【解析】4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及内容理解。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七绝。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之后。此诗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所以乙诗所描绘的情景可用甲诗中的“凄凉”概括。
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乙文作者借景抒情,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13 非连续性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3 非连续性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8页。
12 议论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2 议论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1页。
11 小说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1 小说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