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探究(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探究(含答案),共71页。
A.样品中一定含碳酸钙
B.乙处烧杯中一定含有氧化钙
C.滤渣中一定只有碳酸钙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2.(2021•汉阳区校级模拟)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镁、硝酸铜、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该样品的组成,某兴趣小组同学取适量样品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图: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白色沉淀A的成分不只是碳酸钙
②该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碳酸钙,一定不存在硝酸铜
③该样品中一定存在硫酸钠、碳酸钙、硝酸镁,一定不存在硝酸铜和氢氧化钠
④若步骤①②保持不变,用硝酸钡溶液代替步骤③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则不需要进行步骤④的探究,也能确定该样品的组成
⑤根据框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原混合物中碳酸钙、氢氧化钠的质量
⑥若将白色沉淀B、步骤④所得沉淀分别洗涤、干燥、称量质量,发现加入稀硝酸后沉淀减少1.9g,可知原固体中含镁元素2.4g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2021秋•奉化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Ⅱ.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
Ⅲ.向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填化学式)。
(2)写出图中A点正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步骤Ⅱ的滤液中存在的溶质组合不可能是 。
①NaCl
②NaCl、NaOH
③NaOH、BaCl2
④Na2CO3、NaCl
⑤NaCl、BaCl2、Na2CO3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小题)
4.(2021秋•招远市期末)实验室中有一份聚丙烯样品(查阅资料可知只含C、H两种元素),探究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他们称取了1.4g样品,并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加热前要先打开A装置的活塞,将产生的氧气通入一段时间后,再称量装置C、D的质量(反应前的质量)。再使该样品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被完全吸收,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装置及数据如图所示。
(1)写出上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装置D的作用为 。
(3)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该有机物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4)通过测量装置C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计算出该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将会 (填“偏大”或“偏小”)。若想用此方法测得准确的结果,需要对图中实验方案进行的改进措施为 。
(5)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氧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作用是 。
(6)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知,聚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聚丙烯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最简个数比是 。
5.(2021秋•浦口区期末)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浑浊现象;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③最终收集到一种不能燃烧的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 ;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
(3)E装置的作用是 ;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并依据数据可推知原气体组成。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
6.(2021秋•南城县校级月考)同学们在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对哪些物质具有还原性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H2和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水,②CH4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众多物质中最简单的一种。
(提出问题)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物质能否使氧化铜还原成铜?
(猜想)CH4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H2O和CO2。
(实验探究)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CH4能还原氧化铜,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交流)为了保证本探究活动的安全,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答三点即可)
① 。
② 。
③ 。
7.(2021秋•任城区期末)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欲探究某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A中可能含有NH4Cl、CuCl2、Na2SO4、Ba(NO3)2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图示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1)在常温下,气体B的化学式是 ,它的水溶液pH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写出1个步骤④中生成沉淀G的化学方程式: 。
(3)固体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4)无色溶液F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是 ,溶液F中共存在 种溶质。
8.(2021秋•安居区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错把浓盐酸当成稀盐酸使用,为了探究收集到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
【查阅资料】HCl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盐酸,具有酸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CO2几乎不溶于酸性溶液。
【作出猜想】
猜想一:气体成分是HCl;猜想二:气体成分是CO2;猜想三:气体成分是 (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请你指出A装置的一个明显错误 ,改进装置后,向A中加入石灰石和浓盐酸,进行实验。
【交流反思】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9.(2021秋•南岸区期末)木材在高温和气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木煤气”,可能含有H2、H2O、CO、CO2等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检验“木煤气”的成分,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CO2+2NaOH═Na2CO3+H2O。
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水蒸气。
(1)A装置的作用是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D中出现蓝色,说明木煤气中含有 。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C中出现白色浑浊现象,写出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木煤气中含有 。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 。
(5)灿灿同学认为应该在装置C和D之间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如图),理由是 。
(6)多多同学认为还应该在装置D的导管口接一个气球,理由是 。
10.(2021秋•零陵区期末)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科。
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铜和氧化铁是红色固体,铁粉是黑色固体。
(1)【提出问题】
假设1:红色粉末是铜粉;假设2:红色粉末是氧化铁粉:假设3:红色粉末是 。
【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对实验作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加热至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你完成下表
【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认假设3成立。
(2)【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再加热的原因是 。
③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 。
(3)【拓展】为了把实验结束后的铜粉和铁粉分离开来,你认为可选用 (填序号)
A.过滤
B.用磁铁吸引
C.在空气中灼烧
11.(2021秋•武汉月考)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一包含碳的铜粉样品进行铜的质量分数的测定,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碱石灰由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组成,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已知硬质玻璃管内装有铜和碳的混合物5.0g,反应完全后(氧气过量)停止加热,冷却后第一组同学称得C装置增重4.4g,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下同);第二组同学称得B装置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
(4)对以上实验,四位同学有以下反思和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甲同学: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防止进入C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②乙同学:反应前后称量C装置的质量比称量B装置的质量来计算更准确
③丙同学:第一组同学停止加热后要继续通入一会儿氧气再称量
12.(2021秋•瑶海区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元素的种类 (填“增多、减少、不变”),钾、锰元素不能形成气体,产生的气体只含有一种元素;
(2)氯气(C1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
猜想二:该气体为 ;
猜想三:该气体为氧气和氯气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1)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 。
(2)老师:不需要另外进行实验操作,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 。
【拓展应用】
(1)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a溶解、b 、c洗涤干燥、d称量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
(2)再次查询资料得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会发生以下变化:
ⅰ、二氧化锰首先和氯酸钾反应生成高锰酸钾和氯气和氧气;
ⅱ、高锰酸钾接着分解。
ⅲ、锰酸钾再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通过本次探究,大家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对于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根本不要去理会
B.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往往会参加反应
C.学习物质的性质上网查询即可,没必要进行实验探究
D.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同时伴随着多个反应
(4)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 。
(5)设计实验方案:
13.(2021•青岛)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能使食物具有松软或蓬松的特点。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圆梦”学习小组对该膨松剂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
②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
③碳酸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2O+CO2↑+NH3↑。
Ⅰ.探究膨松剂的成分
小组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步骤与现象】
①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打开止水夹2,关闭止水夹1,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熄灭酒精灯。
【实验分析】
(1)装置A中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的原因是 。
(2)装置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
甲同学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铵。
【实验反思】
(3)乙同学提出:通过以上现象不能确定该膨松剂中只含有碳酸氢铵。经过小组讨论,他们继续进行探究: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继续加热。当观察到 现象,得出结论:该膨松剂是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Ⅱ.测定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又进一步设计了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称量10.0g该膨松剂加入硬质玻璃管,其它各装置中的试剂均足量。关闭止水夹3,点燃酒精灯。
(4)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打开止水夹3,从硬质玻璃管a端缓缓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
(5)实验后称量装置G的质量,比实验前增重1.7g,则该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 。
(6)若没有装置H,会造成测定结果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14.(2021秋•江汉区月考)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小明为检验该气体的组成并用该气体测量某氧化铜样品(含少量铜)中CuO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实验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2)虚框内有下列装置,导管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 (填序号)。
实验前,先依次称量氧化铜样品和装置Ⅳ的质量,分别记为m1和m2。待CuO样品完全反应后,冷却,再依次称量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和装置Ⅳ的质量,分别记为m3和m4。
(3)能判断原气体中只含有CO的依据是 ,Ⅲ处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
15.(2021秋•铜陵期末)在一次化学社团兴趣活动中,陈宇同学将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加入到CuCl2溶液中,发现生成了沉淀。社团小组同学立即对沉淀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相关内容:
提出假设
假设1:沉淀是CuCO3;
假设2: ;
假设3:沉淀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
验证假设
(1)假设2为 ;还有同学认为,该沉淀可能是CuS。但是立刻遭到了许亮同学的反对,这是因为 。
(2)查阅资料,Cu(OH)2+H2SO4═CuSO4+2H2O,CuCO3+H2SO4═CuSO4+CO2↑+H2O,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硫酸可以吸收水蒸气。
为了证明以上哪种假设成立,该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CuCO3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
①实验过程中有以下操作步骤:
a.关闭K1、K3,打开K2、K4,充分反应
b.打开K1、K4,关闭K2、K3,通入过量空气
c.打开K1、K3,关闭K2、K4,通入过量空气
正确顺序是(填选项序号,下同) 。若未进行步骤 ,将使结果偏低。
NaOH溶液的作用是 ;
浓硫酸的作用是 ;
D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
E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
②若沉淀样品的质量为10.0g,装置D的质量增加了2.2g,则沉淀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为 。
③由以上实验可知,假设 成立。
16.(2021春•江汉区校级月考)国家对化学实验室废弃药品的处理有严格要求,处理关键是确定其成分。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包固体废弃物,可能由铁粉、碳粉、碳酸钾、氧化铜、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同学们取样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1)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无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有固体剩余,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有 ,写出溶液变成蓝色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二]
(2)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剂为红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含有 。加入过量稀硝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沉淀消失,且 。
(3)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酚酞除外)。
[反思与交流]
(4)小丽对[实验二]进行了反思,发现液体B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是否存在。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需要对实验中某一种试剂的使用做出如下修改: 。
四.推断题(共1小题)
17.(2021秋•西湖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铜、氯化钡、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探究,过程如图:
(1)沉淀B的化学式是 ;
(2)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3)写出由C生成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五.解答题(共3小题)
18.(2021秋•镇海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2)图2中BC段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
(3)D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种类有 种(填“一”、“二”或“三”)。
19.(2021秋•江北区期末)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这包粉末的组成,进行以下实验:(提示:碳酸钠溶液具有弱碱性)
①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无现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②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③取第②步红色溶液,进行了如图实验。
(1)白色沉淀M是 。(填名称)
(2)加入的试剂X是 。(填化学式)
(3)通过上述实验确定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20.(2021秋•曲阜市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CuSO4、Na2CO3、Na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的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
(2)向白色固体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且有气泡生成,则原固体中一定有 ;一定不含有 。
初中化学解题模型之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探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2021秋•嘉定区期末)如图是煅烧某含钙化合物样品并检验相关成分的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样品中一定含碳酸钙
B.乙处烧杯中一定含有氧化钙
C.滤渣中一定只有碳酸钙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考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会产生无色气体,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然后结合题中的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会产生无色气体,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A、样品中含有碳酸氢钙时,碳酸氢钙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样品中可能含碳酸钙,故A错误;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乙处烧杯中一定不含氧化钙,故B错误;
C、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所以滤渣中一定碳酸钙,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故C错误;
D、滤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2.(2021•汉阳区校级模拟)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氢氧化钠、硫酸钠、硝酸镁、硝酸铜、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该样品的组成,某兴趣小组同学取适量样品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图: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白色沉淀A的成分不只是碳酸钙
②该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碳酸钙,一定不存在硝酸铜
③该样品中一定存在硫酸钠、碳酸钙、硝酸镁,一定不存在硝酸铜和氢氧化钠
④若步骤①②保持不变,用硝酸钡溶液代替步骤③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则不需要进行步骤④的探究,也能确定该样品的组成
⑤根据框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原混合物中碳酸钙、氢氧化钠的质量
⑥若将白色沉淀B、步骤④所得沉淀分别洗涤、干燥、称量质量,发现加入稀硝酸后沉淀减少1.9g,可知原固体中含镁元素2.4g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硝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钙难溶于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和硝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由题意可知,样品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2g,能够全部溶于稀硝酸,且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NO3=Ca(NO3)2+H2O+CO2↑
100 44
x 0.44g
=
解得x=1g<2g,所以沉淀还有氢氧化镁,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故正确;
②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硝酸铜,2g碳酸钙和稀硝酸完全反应生成0.88g二氧化碳,而实验中得到0.44g气体,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与硝酸镁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即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硝酸镁,白色沉淀B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与氢氧化钡和硝酸镁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即样品中含有硫酸钠,因此该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碳酸钙,一定不存在硝酸铜,故正确;
③通过②的推导可知,该样品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碳酸钙,一定不存在硝酸铜,故错误;
④若步骤①②保持不变,用硝酸钡溶液代替步骤③中的氢氧化钡溶液,不需要进行步骤④的探究,也能确定该样品的组成,是因为只要确定是否含有硫酸钠即可,故正确;
⑤由①已经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和氢氧化镁的,依据氢氧化镁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故正确;
⑥若将白色沉淀B、步骤④所得沉淀分别洗涤、干燥、称量质量,发现加入稀硝酸后沉淀减少1.9g,2g的沉淀中也含有氢氧化镁1g,可知原固体中含镁元素2.9g××100%=1.2g,故错误。
故选:C。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2021秋•奉化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Ⅱ.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
Ⅲ.向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Na2SO4 (填化学式)。
(2)写出图中A点正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aCO3+2HCl=BaCl2+H2O+CO2↑ 。
(3)步骤Ⅱ的滤液中存在的溶质组合不可能是 ⑤ 。
①NaCl
②NaCl、NaOH
③NaOH、BaCl2
④Na2CO3、NaCl
⑤NaCl、BaCl2、Na2CO3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钡、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Ⅱ、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
Ⅲ、向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钡和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Na2SO4;
(2)图中A点正在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3)氯化钡会与碳酸钠发生反应,不能共存,所以步骤Ⅱ的滤液中存在的溶质组合不可能是NaCl、BaCl2、Na2CO3,故选:⑤。
故答案为:(1)Na2SO4;
(2)BaCO3+2HCl=BaCl2+H2O+CO2↑;
(3)⑤。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小题)
4.(2021秋•招远市期末)实验室中有一份聚丙烯样品(查阅资料可知只含C、H两种元素),探究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他们称取了1.4g样品,并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加热前要先打开A装置的活塞,将产生的氧气通入一段时间后,再称量装置C、D的质量(反应前的质量)。再使该样品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被完全吸收,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装置及数据如图所示。
(1)写出上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2)图中装置D的作用为 吸收二氧化碳 。
(3)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该有机物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 g。
(4)通过测量装置C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计算出该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将会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若想用此方法测得准确的结果,需要对图中实验方案进行的改进措施为 在AB之间连接一个C装置,用来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
(5)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氧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作用是 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
(6)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知,聚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6:1 ,聚丙烯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最简个数比是 1:2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聚丙烯只含有C、H两种元素,可计算含有氢元素质量,进而计算元素的质量比和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
【解答】解:(1)上述装置制取氧气是固液不加热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
(2)烧碱和和二氧化碳可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图中装置D的作用为吸收二氧化碳。
(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16.8g﹣112.4g=4.4g,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到二氧化碳中,该有机物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g。
(4)通过测量装置C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计算出该有机物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将会偏大,是因为氧气中含有水蒸气;
若想用此方法测得准确的结果,需要对图2实验方案进行的改进措施:在AB之间连接一个C装置,用来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5)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为避免CD装置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需要将产生的氧气先通入乙酸时间,以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6)因有水蒸气挥发,不能用装置C质量的改变计算氢元素质量,根据聚丙烯只含有C、H两种元素,所以氢元素的质量为1.4g﹣1.2g=0.2g,所以聚丙烯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g:0.2g=6:1,设聚丙烯的化学式为CxHy,则12x:y=6:1,x:y=1:2,所以聚丙烯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最简个数比为1:2。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
(2)吸收二氧化碳;
(3)1.2;
(4)偏大;在AB之间连接一个C装置,用来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5)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6)6:1,1: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2021秋•浦口区期末)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浑浊现象;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③最终收集到一种不能燃烧的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 二氧化碳 ;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甲烷 ;
(3)E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 ;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并依据数据可推知原气体组成。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一氧化碳、甲烷和氮气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性质回答。
(2)根据甲烷、一氧化碳的燃烧产物回答。
(3)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不与浓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酸铜反应回答。
(4)反应前后D装置的质量差是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E的质量差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及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气体中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进一步判断是只有甲烷,还甲烷与一氧化碳都含有。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由于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说明气体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
(2)甲烷、一氧化碳都能燃烧,但只有甲烷燃烧能生成水,由于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所以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
(3)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4)反应前后D装置的质量差是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共158.4g﹣156.6g=1.8克,其中含氢元素的质量:1.8g×=0.2克,E的质量差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共361.2g﹣356.8g=4.4克,其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是:4.4g×=1.2克,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g:0.2g=6:1,与甲烷组成不同,所以气体中有一氧化碳、甲烷、氮气。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
(2)甲烷;
(3)吸收二氧化碳;
(4)一氧化碳、甲烷和氮气。
【点评】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化学实验考查的热点之一,首先要熟悉气体的性质,并能利用其性质对它进行检验、鉴别,能利用气体间性质的差别进行分离和除杂;特别是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无水硫酸铜在气体制取和检验中的作用。
6.(2021秋•南城县校级月考)同学们在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对哪些物质具有还原性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H2和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水,②CH4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众多物质中最简单的一种。
(提出问题)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物质能否使氧化铜还原成铜?
(猜想)CH4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H2O和CO2。
(实验探究)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CH4能还原氧化铜,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4CuO4Cu+2H2O+CO2 。
(反思交流)为了保证本探究活动的安全,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答三点即可)
① 装置气密性需要良好 。
② 实验开始先通甲烷将空气排出 。
③ 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喷灯,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甲烷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实验结论)根据甲烷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反思交流)根据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装置气密性需要良好,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实验结论)甲烷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4+4CuO4Cu+2H2O+CO2;故答案为:CH4+4CuO4Cu+2H2O+CO2;
(反思交流)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装置气密性需要良好,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实验时要注意的事项是:装置气密性需要良好,实验开始先通甲烷将空气排出,以免引起爆炸;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喷灯,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甲烷;故答案为:装置气密性需要良好;实验开始先通甲烷将空气排出;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喷灯,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甲烷。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7.(2021秋•任城区期末)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欲探究某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A中可能含有NH4Cl、CuCl2、Na2SO4、Ba(NO3)2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图示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1)在常温下,气体B的化学式是 NH3 ,它的水溶液pH 大于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写出1个步骤④中生成沉淀G的化学方程式: NaCl+AgNO3═NaNO3+AgCl↓ 。
(3)固体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NH4Cl、Ba(NO3)2 (写化学式)。
(4)无色溶液F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是 N ,溶液F中共存在 四 种溶质。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题中所给的各种物质都溶于水,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铵态氮肥和碱混合会生成氨气,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氯化银沉淀不溶于酸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题中所给的各种物质都溶于水,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铵态氮肥和碱混合会生成氨气,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氯化银沉淀不溶于酸,在混合物A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气体B和溶液C,所以混合物A中一定不含氯化铜,一定含有氯化铵,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C中含有氯化钠,混合物A中加入稀硫酸,得到溶液D和沉淀E,所以混合物A中含有硝酸钡,硝酸钡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和硝酸,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
(1)通过推导可知,生成的气体B是NH3;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所以在常温下,气体B的水溶液pH大于7;
(2)通过推导可知,溶液B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NaNO3+AgCl↓;
(3)固体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NH4Cl、Ba(NO3)2;
(4)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水、氯化钠,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溶液F中含有硝酸钠,通过推导可知混合物A中含有硝酸钡,硝酸钡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硫酸钠和硝酸钡也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不能判断混合物A中是否含有硫酸钠,所以F中含有反应生成的硝酸、硝酸钠以及①中未反应的Ba(NO3)2和②中氯化铵和硝酸银生成的硝酸铵,所以无色溶液F中,肯定存在的酸根离子是N,溶液F中共存在四种溶质。
故答案为:(1)NH3;大于;
(2)NaCl+AgNO3═NaNO3+AgCl↓;
(3)NH4Cl、Ba(NO3)2;
(4)N;四。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8.(2021秋•安居区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错把浓盐酸当成稀盐酸使用,为了探究收集到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
【查阅资料】HCl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盐酸,具有酸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CO2几乎不溶于酸性溶液。
【作出猜想】
猜想一:气体成分是HCl;猜想二:气体成分是CO2;猜想三:气体成分是 HCl和CO2 (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请你指出A装置的一个明显错误 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到液面以下 ,改进装置后,向A中加入石灰石和浓盐酸,进行实验。
【交流反思】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2)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作出猜想】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以及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
【实验与结论】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实验的步骤和结论以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交流反思】
(1)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C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分析。
【解答】解:【作出猜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因此气体的成分是二氧化碳或氯化氢或二者都有,因此猜想一:气体成分是HCl;猜想二:气体成分是CO2;猜想三:气体成分是HCl和CO2;故答案为:HCl和CO2;
【实验与结论】A装置的一个明显错误是长颈漏斗未伸到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会从漏斗散失;故答案为: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到液面以下;
猜想三成立,气体成分是HCl和CO2,HCl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盐酸,具有酸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CO2几乎不溶于酸性溶液,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C中的澄清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实验现象为A中产生大量气泡,B中液体质量增大,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增大;变;
【交流反思】(1)A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2021秋•南岸区期末)木材在高温和气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木煤气”,可能含有H2、H2O、CO、CO2等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检验“木煤气”的成分,设计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CO2+2NaOH═Na2CO3+H2O。
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水蒸气。
(1)A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D中出现蓝色,说明木煤气中含有 氢气 。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C中出现白色浑浊现象,写出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说明木煤气中含有 一氧化碳 。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 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 。
(5)灿灿同学认为应该在装置C和D之间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如图),理由是 C中的水可能会进入D装置,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影响实验结果 。
(6)多多同学认为还应该在装置D的导管口接一个气球,理由是 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碱石灰能够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2)根据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分析;
(3)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4)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能够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5)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6)一氧化碳有毒,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解答】解:(1)碱石灰中的氧化钙能够与水反应,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碱石灰能够起到吸收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故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C中出现蓝色,说明反应生成了水,即氧化铜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进一步说明木煤气中含有氢气;故答案为:氢气;
(3)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D中出现白色浑浊现象,说明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说明木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一氧化碳;
(4)氧化铜能够被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为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故答案为: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
(5)C装置中的石灰水中含有水,装置内的气体流动时可能将C中的水蒸气带入D中,影响实验结果,故应该在装置C和D之间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理由是C中的水可能会进入D装置,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影响实验结果;故答案为:C中的水可能会进入D装置,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影响实验结果。
(6)D中排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未反应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故应该在装置D的导管口接一个气球,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故答案为: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2021秋•零陵区期末)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科。
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铜和氧化铁是红色固体,铁粉是黑色固体。
(1)【提出问题】
假设1:红色粉末是铜粉;假设2:红色粉末是氧化铁粉:假设3:红色粉末是 铜粉和氧化铁粉 。
【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对实验作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加热至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你完成下表
【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认假设3成立。
(2)【反思与评价】
①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CO+Fe2O32Fe+3CO2 。
②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再加热的原因是 把玻璃管内空气排净,防止加热时硬质玻璃管发生爆炸 。
③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 在b处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气球)收集 。
(3)【拓展】为了把实验结束后的铜粉和铁粉分离开来,你认为可选用 B (填序号)
A.过滤
B.用磁铁吸引
C.在空气中灼烧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猜想假设】猜想3:根据题干的所给的信息即粉末的颜色可以作出判断;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铜、氧化铁的性质来进行解答;
【反思与评价】
①根据炼铁原理回答;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当混有一定量的氧气时,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
③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空气,所以要放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拓展】:铜粉和铁粉的性质回答即可。
【解答】解:(1)【猜想假设】猜想3: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因此红色粉末也可能为两物质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铜在高温下不与一氧化碳反应,因此粉末不变色,澄清石灰水也不会出现浑浊;氧化铁在高温下可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黑色铁粉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浑浊;故(2)【交流反思】:①红色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其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应先通一氧化碳,待玻璃管内气体为纯净的一氧化碳时再进行加热,防止形成混合气体而引起爆炸,故答案为:把玻璃管内空气排净,防止加热时硬质玻璃管发生爆炸;
③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空气的污染,故应该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例如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气球)收集;
(3)【拓展】两种固体都不溶于水,故A不正确;由于铁能被磁铁吸引,而铜不能,故B正确;灼热时两者都会与氧气反应而变质,故C不正确。
故答案为:(1)【猜想假设】铜粉和氧化铁粉;【设计方案】
(2)【交流反思】①3CO+Fe2O32Fe+3CO2;②把玻璃管内空气排净,防止加热时硬质玻璃管发生爆炸;③在b处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气球)收集;(3)B。
【点评】在作出猜想的时候要抓住题给的有关信息来进行猜想,不能盲目的乱猜;另外不纯的气体在点燃时有可能出现爆炸,可能气体主要有: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天然气)。
11.(2021秋•武汉月考)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一包含碳的铜粉样品进行铜的质量分数的测定,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碱石灰由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组成,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1)仪器①的名称是 锥形瓶 。
(2)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3)已知硬质玻璃管内装有铜和碳的混合物5.0g,反应完全后(氧气过量)停止加热,冷却后第一组同学称得C装置增重4.4g,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76.0% (精确到0.1%,下同);第二组同学称得B装置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80.0% 。
(4)对以上实验,四位同学有以下反思和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③ (填序号)。
①甲同学: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防止进入C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②乙同学:反应前后称量C装置的质量比称量B装置的质量来计算更准确
③丙同学:第一组同学停止加热后要继续通入一会儿氧气再称量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3)根据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4)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
(2)装置A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H2O22H2O+O2↑;故答案为:2H2O22H2O+O2↑;
(3)设碳质量为x,
C+O2CO2,
12 44
x 4.4g
=
x=1.2g
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100%=76.0%;
由另一组同学称得B装置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生成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即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原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即×100=20.0%;
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1﹣20.0%=80.0%;
故答案为:76.0%;80.0%;
(4)①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防止进入C装置影响实验结果,正确;
②氧气从A中逸出时带出水蒸气,水蒸气能被C装置吸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反应前后称量C装置的质量不如称量B装置的质量来计算更准确,错误;
③第一组同学停止加热后要继续通入一会儿氧气再称量经讨论,继续通一会氧气,可以将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装置C中,是实验结果更准确,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2021秋•瑶海区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元素的种类 不变 (填“增多、减少、不变”),钾、锰元素不能形成气体,产生的气体只含有一种元素;
(2)氯气(C1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
猜想二:该气体为 氯气 ;
猜想三:该气体为氧气和氯气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1)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 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导致氯气溶于水 。
(2)老师:不需要另外进行实验操作,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 氧气没有气味 。
【拓展应用】
(1)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a溶解、b 过滤 、c洗涤干燥、d称量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
(2)再次查询资料得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会发生以下变化:
ⅰ、二氧化锰首先和氯酸钾反应生成高锰酸钾和氯气和氧气;
ⅱ、高锰酸钾接着分解。
ⅲ、锰酸钾再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通过本次探究,大家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D (填字母序号)。
A.对于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根本不要去理会
B.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往往会参加反应
C.学习物质的性质上网查询即可,没必要进行实验探究
D.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同时伴随着多个反应
(4)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 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
(5)设计实验方案: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解答】解:【查阅资料】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元素的种类不变,钾、锰元素不能形成气体,产生的气体只含有一种元素。
故答案为:不变。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
猜想二:该气体为氯气;
猜想三:该气体为氧气和氯气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氯气。
【实验探究】
故答案为:复燃;蓝。
【反思评价】
(1)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导致氯气溶于水。
故答案为: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导致氯气溶于水。
(2)老师:不需要另外进行实验操作,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氧气没有气味。
故答案为:氧气没有气味。
【拓展应用】
(1)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a溶解、b过滤、c洗涤干燥、d称量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过滤。
(3)A.对于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要进行探究,该选项不正确;
B.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往往会参加反应,该选项正确;
C.学习物质的性质上网查询即可,要进行实验探究,该选项不正确;
D.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同时伴随着多个反应,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D。
(4)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故答案为: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5)实验方案:
故答案为:将实验后的二氧化锰再次加入氯酸钾中加热,并在试管口放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小木条复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2021•青岛)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能使食物具有松软或蓬松的特点。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圆梦”学习小组对该膨松剂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
②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
③碳酸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2O+CO2↑+NH3↑。
Ⅰ.探究膨松剂的成分
小组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步骤与现象】
①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打开止水夹2,关闭止水夹1,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熄灭酒精灯。
【实验分析】
(1)装置A中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的原因是 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
(2)装置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
甲同学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铵。
【实验反思】
(3)乙同学提出:通过以上现象不能确定该膨松剂中只含有碳酸氢铵。经过小组讨论,他们继续进行探究: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继续加热。当观察到 B中沉淀不再增加,A中仍有固体剩余 现象,得出结论:该膨松剂是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Ⅱ.测定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又进一步设计了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称量10.0g该膨松剂加入硬质玻璃管,其它各装置中的试剂均足量。关闭止水夹3,点燃酒精灯。
(4)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打开止水夹3,从硬质玻璃管a端缓缓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分解产生的氨气,确保氨气被全部吸收 。
(5)实验后称量装置G的质量,比实验前增重1.7g,则该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 79% 。
(6)若没有装置H,会造成测定结果 偏大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2)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3)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碳酸钠、水、二氧化碳;
(4)反应后停止加热,装置内仍有气体剩余,需要通入气体,保证分解的气体被全部吸收;
(5)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6)H装置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实验装置。
【解答】解:(1)碳酸氢铵分解的产物中有水蒸气,会在试管口凝结成小水珠,若试管口略高可能会导致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导致试管炸裂;故答案为: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2)根据查阅资料可知,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生石灰能够吸收水,因此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3)根据乙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可知,膨松剂中含有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两物质受热分解均产生二氧化碳,能够观察到B装置变浑浊,另外碳酸氢钠分解还产生固体碳酸钠,因此还能观察到试管内有固体剩余;故答案为:B中沉淀不再增加,A中仍有固体剩余;
(4)图2中,为了确保膨松剂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被吸收,停止加热后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故答案为:排尽装置内分解产生的氨气,确保氨气被全部吸收;
(5)G装置增加的质量为膨松剂中碳酸氢铵分解产生的氨气的质量,通过化学方程式可计算碳酸氢铵的质量。
设10g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NH4HCO3H2O+CO2↑+NH3↑
79 17
x 1.7g
x=7.9g
10g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79%;
故答案为:79%;
(6)若没有 H装置,空气中的水蒸气可能被G装置吸收,导致G中增加的质量偏大,造成测定结果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点评】本题通过对膨松剂成分的探究分别对固体加热装置、碱石灰的作用、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进行了考查,涉及知识较多,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4.(2021秋•江汉区月考)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小明为检验该气体的组成并用该气体测量某氧化铜样品(含少量铜)中CuO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实验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 。
(2)虚框内有下列装置,导管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 efdcb (填序号)。
实验前,先依次称量氧化铜样品和装置Ⅳ的质量,分别记为m1和m2。待CuO样品完全反应后,冷却,再依次称量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和装置Ⅳ的质量,分别记为m3和m4。
(3)能判断原气体中只含有CO的依据是 m2=m4 ,Ⅲ处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4)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2)检验气体成分时须先检验水的存在再检验其他气体;
(3)根据硬玻璃棺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
【解答】解:(1)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2)实验过程中需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二氧化碳,最后进行尾气处理,故连接顺序为:efdcb;故答案为:efdcb;
(3)若原气体中只含有CO,反应不会有水产生,IV中的质量不会增加,因此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m2=m4;,Ⅲ处装置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m2=m4;
(4)设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COCu+CO2 固体质量减小
80 64 80﹣64=16
x m1﹣m3
x=
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固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探究,需要学生梳理实验过程检验各物质的顺序和实验步骤,还要掌握根据质量变化计算原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难度较大。
15.(2021秋•铜陵期末)在一次化学社团兴趣活动中,陈宇同学将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加入到CuCl2溶液中,发现生成了沉淀。社团小组同学立即对沉淀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相关内容:
提出假设
假设1:沉淀是CuCO3;
假设2: 沉淀是Cu(OH)2 ;
假设3:沉淀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
验证假设
(1)假设2为 沉淀是Cu(OH)2 ;还有同学认为,该沉淀可能是CuS。但是立刻遭到了许亮同学的反对,这是因为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没有硫元素,因此沉淀不可能是CuS 。
(2)查阅资料,Cu(OH)2+H2SO4═CuSO4+2H2O,CuCO3+H2SO4═CuSO4+CO2↑+H2O,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硫酸可以吸收水蒸气。
为了证明以上哪种假设成立,该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CuCO3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
①实验过程中有以下操作步骤:
a.关闭K1、K3,打开K2、K4,充分反应
b.打开K1、K4,关闭K2、K3,通入过量空气
c.打开K1、K3,关闭K2、K4,通入过量空气
正确顺序是(填选项序号,下同) cab 。若未进行步骤 b ,将使结果偏低。
NaOH溶液的作用是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浓硫酸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
D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从而测定碳酸铜的质量 ;
E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D处 。
②若沉淀样品的质量为10.0g,装置D的质量增加了2.2g,则沉淀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为 62% 。
③由以上实验可知,假设 3 成立。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提出假设:根据题意,NaHCO3溶液加入到CuCl2溶液中反应会生成CuCO3,也会生成Cu(OH)2,则沉淀可能为CuCO3,也可能是Cu(OH)2,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验证假设:(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2)①根据实验是对CuCO3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利用CuCO3+H2SO4═CuSO4+CO2↑+H2O,通过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的质量进行计算,由实验装置可知,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为原来装置中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故应先通入除去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空气,排除装置内的空气,因此应该打开K1、K3,关闭K2、K4,通入过量空气,然后关闭K1、K3,打开K2、K4,使稀硫酸与碳酸铜充分反应,为了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够被D装置完全吸收,所以充分反应后,应再打开K1、K4,关闭K2、K3,通入过量空气,将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赶到D装置中,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因此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进入D装置,影响测定结果,因此E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D处,据此分析;
②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数据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根据②中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解答】解:提出假设:根据题意,NaHCO3溶液加入到CuCl2溶液中反应会生成CuCO3,也会生成Cu(OH)2,则沉淀可能为CuCO3,也可能是Cu(OH)2,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故答案为:沉淀是Cu(OH)2;
验证假设:(1)根据以上分析假设2为沉淀是Cu(O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没有硫元素,因此沉淀不可能是CuS;故答案为: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没有硫元素,因此沉淀不可能是CuS(合理即可);
(2)①根据实验是对CuCO3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利用CuCO3+H2SO4═CuSO4+CO2↑+H2O,通过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的质量进行计算,由实验装置可知,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为原来装置中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故应先通入除去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空气,排除装置内的空气,因此应该打开K1、K3,关闭K2、K4,通入过量空气,然后关闭K1、K3,打开K2、K4,使稀硫酸与碳酸铜充分反应,为了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够被D装置完全吸收,所以充分反应后,应再打开K1、K4,关闭K2、K3,通入过量空气,将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赶到D装置中,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因此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进入D装置,影响测定结果,因此E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D处;故答案为:cab;b;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吸收二氧化碳从而测定碳酸铜的质量;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D处;
②设碳酸铜的质量为x;
CuCO3+H2SO4═CuSO4+CO2↑+H2O
124 44
x 2.2g
=
x=6.2g
沉淀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为:×100%=62%
故答案为:62%;
③根据②中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0g沉淀中碳酸铜质量为6.2g,则氢氧化铜的质量为10g﹣6.2g=3.8g;即假设3成立;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首先必须要认真理解题意,通读题目后,再结合课本已有知识进行解题。
16.(2021春•江汉区校级月考)国家对化学实验室废弃药品的处理有严格要求,处理关键是确定其成分。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包固体废弃物,可能由铁粉、碳粉、碳酸钾、氧化铜、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同学们取样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1)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无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有固体剩余,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有 氧化铜、碳粉 ,写出溶液变成蓝色的化学方程式 CuO+2HCl=CuCl2+H2O 。
[实验二]
(2)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剂为红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含有 碳酸钾 。加入过量稀硝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沉淀消失,且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3)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氯化钠 (酚酞除外)。
[反思与交流]
(4)小丽对[实验二]进行了反思,发现液体B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是否存在。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需要对实验中某一种试剂的使用做出如下修改: 将适量氢氧化钡溶液改为适量硝酸钡溶液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根据钡离子与碳酸根不共存进行分析;
(3)根据银离子与氯离子不共存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无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A中一定不含铁,一定含有氧化铜,反应后有固体剩余,说明A中一定含有碳粉,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使溶液变蓝,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故答案为:氧化铜、碳粉;CuO+2HCl=CuCl2+H2O;
(2)液体B中可能含有碳酸钾、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能与碳酸钾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白色沉淀为碳酸钡,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钾,混合物D中的上清液一定含有氢氧化钾,D中继续滴加过量稀硝酸,稀硝酸会先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硝酸钾和水,再与生成的沉淀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二氧化碳,溶液由碱性变为酸性,故能够观察到白色沉淀消失,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答案为:碳酸钾;有气泡产生,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由上一问可知,混合物E中一定含有硝酸、硝酸钡、硝酸钾,E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故F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硝酸、硝酸钡、硝酸钾、氯化钠;故答案为:硝酸、硝酸钡、硝酸钾、氯化钠;
(4)[实验二]中不能确定溶液B中是否有氢氧化钠,若将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改为适量的硝酸钡溶液,硝酸钡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硝酸钾和碳酸钡沉淀,若滴加酚酞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B中含有氢氧化钠,若无明显变化,说明B中不含氢氧化钠;故答案为:将适量氢氧化钡溶液改为适量硝酸钡溶液。
【点评】本题通过对固体混合物成分的探究主要考查了复分解反应相关化学知识,通过判断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溶液酸碱性变化对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判断,题目难度偏大,是中考难点之一,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溶液中不能共存的离子等相关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四.推断题(共1小题)
17.(2021秋•西湖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铜、氯化钡、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探究,过程如图:
(1)沉淀B的化学式是 BaSO4 ;
(2)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NaCl ;
(3)写出由C生成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1)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是二氧化碳,白色固体粉末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滤液F,沉淀A部分溶于硝酸,所以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钡、碳酸钠、硫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铜,无色滤液F中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E,氯化钡中可以提供氯离子,所以样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所以沉淀B的化学式是BaSO4;
(2)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NaCl;
(3)由C生成D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BaSO4;
(2)NaCl;
(3)CO2+Ca(OH)2=Ca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五.解答题(共3小题)
18.(2021秋•镇海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K2CO3、K2SO4、Ba(NO3)2 (填化学式)。
(2)图2中BC段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BaCO3+2HCl=BaCl2+H2O+CO2↑ 。
(3)D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种类有 三 种(填“一”、“二”或“三”)。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钾、氢氧化钾在溶液中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钾、氢氧化钾在溶液中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
由图1可知,加入水,有不溶物,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钾、硫酸钾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由图2可知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了原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钾和硫酸钾;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了不含有氢氧化钾,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K2SO4、Ba(NO3)2;
(2)图2中BC段涉及的反应是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3)D点时,加入的盐酸是过量的,盐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硝酸钾、氯化钡、氯化氢,所以D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种类有三种。
故答案为:(1)K2CO3、K2SO4、Ba(NO3)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三。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9.(2021秋•江北区期末)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这包粉末的组成,进行以下实验:(提示:碳酸钠溶液具有弱碱性)
①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无现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②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③取第②步红色溶液,进行了如图实验。
(1)白色沉淀M是 硫酸钡 。(填名称)
(2)加入的试剂X是 HNO3 。(填化学式)
(3)通过上述实验确定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Na2CO3、Na2SO4、NaCl 。(填化学式)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中性、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中性、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
取样,加入水溶解,无现象,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
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氢氧化钙;
另取少量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显碱性;
加入X,溶液变成了无色,说明与碱性物质反应,所以X可以是硝酸,排除了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加入过量的硝酸钡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M是硫酸钡,所以固体粉末中含有硫酸钠;液体B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前边已经加入过量的酸,所以白色沉淀N是不溶于酸的,所以是氯化银沉淀,所以固体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1)白色沉淀M是硫酸钡;
(2)加入的试剂X是HNO3;
(3)通过上述实验确定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NaCl。
故答案为:(1)硫酸钡;
(2)HNO3;
(3)Na2CO3、Na2SO4、NaCl。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20.(2021秋•曲阜市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CuSO4、Na2CO3、Na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的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CuSO4 。
(2)向白色固体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且有气泡生成,则原固体中一定有 Na2CO3、BaCl2 ;一定不含有 Na2SO4 。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的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CuSO4;
(2)向白色固体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且有气泡生成,所以原固体中一定有Na2CO3、BaCl2;一定不含有Na2SO4。
故答案为:(1)CuSO4;
(2)Na2CO3、BaCl2;Na2SO4。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考点卡片
1.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弄清或者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实验探究.因此,这类题目分为探究型实验探究和验证型实验探究两大类.就该探究的内容来说,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规律是指该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将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以实验探究的形式逐步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解答之;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或者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等;最后,总结、概括、说明该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其题型有实验探究题,或者计算题等;不过,主要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将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化体现,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以便完成其中的空缺,或者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以图探究,或者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解题方法点拨】对于探究型实验探究,要熟悉实验探究的环节和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将所学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技巧迁移至此,进行细心地探究实验和观察现象,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断、总结出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2.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而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问题情景,结合可能含有的某物质的特性,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得出用来计算所取样品中某物质质量的气体、沉淀等特殊物质的质量.另一块是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兼计算题的综合题型.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除以所取样品的质量,再乘以100%,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3.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是指人们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的不同点,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的科学方法.它主要有过滤和结晶两种.具体来说,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而结晶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或者两种可溶性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大的固体)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里析出晶体的原理,通过蒸发或者降温的方法将其中的固体物质分离出来;因此,它又分为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 过滤时,需要注意的是:
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即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即倾倒液体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靠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结晶时,需要注意的是:
1.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时,可以直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蒸发操作,即可得到所需物质.
2.分离两种可溶性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大的固体时,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先将其配成热的饱和溶液,然后降温使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析出即可.如果还需要另一种物质,那么可以再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来完成.
另外,对于可溶性和不溶性固体的分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配合完成.即先固体混合物放入水中充分溶解,采用过滤的方法就其中的不溶性固体物质分离出来,再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将可溶性固体物质通过蒸发其中的水而析出.
对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可以通过分液漏斗过滤的方法来分离.
对于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来分离.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实验,采用合适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物质分离开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主要是考查固体和液体(或固体和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以及各自的操作注意事项等等.【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原理、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者图示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好实验方案,或者是按照给出实验方案,进行细心探究即可.
4.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包含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其二,是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而所谓的常见气体,主要是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等.具体说来,它们的检验与吸收的方法如下表:
至于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就是指为了将常见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的科学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利用杂质所具有的与所需气体不同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进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按照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将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
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不减、不增、不污、易分”.也就是,除去杂质的同时,要保证不能使所需气体的量减少(即不能“玉石俱焚”,但可以增加),更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生成物、所选试剂与所需气体要容易分离. 常用的气体的除杂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吸收法;即选用适当的试剂,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后,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等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的CO2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CO2,然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再吸收掉其中的水蒸气.而常见气体的吸收剂(即除去的方法)如上表所示.
二是转化法;即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所需气体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的CO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将其中的CO转化为C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科学的分析探究后,设计实验方案(或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推断、选择或填写出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推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及理论依据,还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来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5.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变成二氧化碳,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燃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点燃¯2CO2.
2.一氧化碳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把金属从它们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工业上常用来冶炼金属).例如,CO+CuO△¯Cu+CO2,Fe2O3+3CO高温¯2Fe+3CO2.
3.一氧化碳还具有毒性,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碳及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氧气的化学性质”、“炼铁的原理及金属的冶炼”、“一氧化碳的毒性及煤气中毒”、“一氧化碳的用途”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经常考查一氧化碳的前两个化学性质,以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一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6.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是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副产物.它的性质是白色晶体或粉末,具有腐蚀性,易溶于酸,难溶于水,但具有吸水性,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即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
它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消毒,改良水质,实验室里和食品包装中常用做干燥剂.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水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方法、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这些相关知识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命题方式是根据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见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大多数是生石灰)及其吸水后的反应的考查,是近几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考查这方面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还有,水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方法、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大多数是生石灰(因为它的廉价易得),有时会使用硅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无毒、无味、无嗅,化学性质稳定,具强烈的吸水性能)和保鲜剂活性铁粉(它不仅能吸水,而且还能吸收包装袋内残留的氧气,导致微生物缺氧而死,使食品防腐保鲜).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注意留意、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有关化学知识,特别是一些最新的有关化学的科技前沿信息等,争取做到有备无患.
7.碱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碱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四个:
1.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变色情况可以简记为:“石蓝酚红”.
2.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即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2NaOH+SO3=Na2SO4+H2O、Ca(OH)2+CO2=CaCO3↓+H2O.
3.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
4.碱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例如,Ca(OH)2+Na2CO3=CaCO3↓+2NaOH、CuSO4+2NaOH=Cu(OH)2↓(蓝色沉淀)+Na2SO4、FeCl3+3NaOH=Fe(OH)3↓(红褐色沉淀)+3NaCl.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碳的检验)、碱的用途、中和反应、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推断和鉴别、防止空气的污染、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碱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碱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后三个化学性质(包括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硫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检验及吸收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碱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2.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碱溶液.
3.根据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的性质,可以推断出吸收二氧化碳(即除去某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即除去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防止它污染空气)要用氢氧化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氢氧化钙溶液(即澄清的石灰水).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而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要比氢氧化钙溶液更浓,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时,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又因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但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所以在检验二氧化碳时,应用氢氧化钙溶液.由此可见,根据“性质用途”的关系来巧记这类知识,将会是事半功倍的!同理可得,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新碱的性质,可以用来制取工业上最常用的碱氢氧化钠等.
4.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一般都要用指示剂酚酞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也就是,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然后再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酸溶液,边滴边振荡(或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
8.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具体内容是酸性溶液的pH值<7;中性溶液的pH值=7;碱性溶液的pH值>7.可简记:“小酸大碱中7”;其含义是:“pH值<7为酸性,pH值>7为碱性,pH值=7为中性。”并且其中的“小酸大碱”还可暗示:“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值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或者是解答与之相关问题的能力等。命题方式是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来推断其pH值大小,或者是根据溶液的pH值大小来推断其酸碱性强弱,有时对给出的有关表达进行判断或评价,有时还要求进行误差分析,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特别是,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对症下药,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9.盐的化学性质
盐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盐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几点:
1.某些盐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该金属一定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才可以把它给置换出来);例如,CuSO4+Fe=FeSO4+Cu、3CuSO4+2Al=Al2(SO4)3+3Cu、2AgNO3+Cu=Cu(NO3)2+2Ag.
2.某些盐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例如,BaCl2+H2SO4=BaSO4↓+2HCl、AgNO3+HCl=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HNO3.有时生成的新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例如,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3.某些盐能与碱发生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例如,Na2CO3+Ca(OH)2=CaCO3↓+2NaOH、CuSO4+2NaOH=Na2SO4+Cu(OH)2↓(蓝色沉淀)、FeCl3+3NaOH=3NaCl+Fe(OH)3↓(红褐色沉淀).
4.盐能与盐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例如,NaCl+AgNO3=AgCl↓+NaNO3、CuSO4+BaCl2=BaSO4↓+CuCl2.
5.某些盐受热分解;例如,2KClO32KCl+3O2↑、2KMnO4 K2MnO4+MnO2+O2↑、CaCO3高温¯CaO+CO2↑、2NaHCO3Na2CO3+CO2↑+H2O.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盐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酸(或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用盐的用途、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盐的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盐的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不同盐的溶液里,含有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不尽相同,所以盐没有必然的相似化学性质.但是,组成中具有相同成分的少部分盐,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
2.某些盐和某些金属的反应与否,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判断(切记:“前置后,盐可溶,钾、钙、钠不能够”);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或特点)来进行.
3.某些盐和酸(或碱、盐)的反应与否,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或实质、特点)来进行.
4.某些盐的分解,可以联系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和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反应原理,来理解和识记相关的化学反应即可.
5.根据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结合反应速度的快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太快,常被用作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溶解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上,使反应慢且不连续,甚至会中断),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为好.
10.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鉴别、推断
【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鉴别就是指根据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或相互关系,尤其是它们的特性或反应时的现象等,通过细致地分析、推断,来鉴别出它们究竟是哪一种具体的物质的复杂过程.这类鉴别的类型和方法有多种,现点两种类型及其原理、方法和典型例题等,以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一剂鉴别(即限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选择一种试剂,分别加入到待测物质中,会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然后据此将其逐一鉴别开来.常用的方法如下:(1)若物质间有明显的溶解性差异、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差异以及水溶液的颜色差异时,可用“水”来鉴别(如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铜和氯化钠的鉴别).(2)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3)鉴别一组溶液时,若其中有酸,可选用碳酸钠等可溶性碳酸盐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若其中有碳酸盐,可从酸入手;当同时有含银离子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盐酸(如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银的鉴别);当同时有含 Ba2+的化合物时,则选用硫酸(如碳酸钠、氯化钡和硝酸钾的鉴别).若阴离子相同而阳离子不同,可用强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来鉴别(如氯化铜、氯化镁、氯化亚铁和氯化铵的鉴别).(4)若被鉴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时,可选用稀盐酸、稀硫酸为试剂来鉴别(如铁粉、碳粉、氧化铜).
2.无剂鉴别(即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一般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溶解性等)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其余物质依次鉴别出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1)氢氧化钠溶液;(2)氯化镁溶液;(3)硫酸铜溶液;(4)氯化钾溶液.正确鉴别顺序是( )
A.(1)(2)(3)(4)B.(3)(2)(1)(4)C.(4)(1)(2)(3)D.(3)(1)(2)(4)
通过观察发现,只有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其余溶液均为无色.就以硫酸铜溶液为已知试剂,用来鉴别本组另外三种溶液.分别取这三种待测溶液少量于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再以氢氧化钠溶液为已知试剂鉴别另外2种溶液,方法同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镁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溶液.因此,正确答案为D.
当然,有时也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比较它们两两化学反应时的不同现象,来将其鉴别开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鉴别开的顺序是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或氯化钡溶液→氯化钠溶液.方法是将这四种物质,分别取样,然后两两进行反应;既可和其中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又可和其中的另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碳酸钠溶液;那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稀盐酸,而生成沉淀的氯化钡溶液,最后剩余的一种就自然而然的是氯化钠溶液了.
而物质的推断是指根据给出的某种物质的可直接的物理、化学特性,确定部分物质后,再顺藤摸瓜地逐一推断出每一种物质的过程.
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或思路是:首先,分析好题意,既关注明显信息,又要挖掘出有用的隐含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掌握的基础知识,抓住关键信息,寻找突破口(即物质的特性或反应时的特殊现象等),细心地全面地思考、推断即可.
这类题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四种:
1.反应式型;例如,
2.描述型;例如,
3.网络型;例如,
4.表格型;例如,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于该考点具有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是化学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的巩固和应用,所以经常它倍受命题人的青睐.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特色、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典型反应及现象、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特例、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常见酸碱盐、典型单质和化合物的鉴别、推断及其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先找突破口或题眼;然后再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顺藤摸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当被鉴别的是同类物质(即有相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时,可以联系着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从它们所含的不同离子上着手突破.
2.所谓的突破口或题眼,就是指物质的特殊颜色、溶解性、气味、反应时的特殊条件或现象和典型的检验方法等.(1)有特殊颜色的物质,重点记住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其溶液呈紫红色),黑色的二氧化锰、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等,红色的铜和红磷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铜盐溶液,黄色的铁盐溶液和金,浅绿色的亚铁盐溶液,等等;(2)有特殊的溶解性的物质,重点记住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氯化银、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等,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氯化银和硫酸钡,溶解时放热(升温)的氢氧化钠和浓硫酸(生石灰遇水反应放热)等,溶解时吸热(降温)的硝酸铵(另外,冰和干冰也有降温的作用);(3)有特殊气味的物质,重点记忆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和酒精等;(4)有特殊条件或现象的反应主要有:二氧化锰催化的过氧化氢和氯酸钾(还需要加热)的分解反应,通电时的电解水的反应,冒白烟的磷燃烧,火星四射的铁燃烧,黑变红的氧化铜还原,蓝紫色火焰的硫燃烧,蓝色火焰的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等等;(5)典型的检验方法,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等等.
3.利用化学反应来对物质进行鉴别、推断时,一定要抓住反应现象的不同,细心的辨别、推断.
11.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碳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三个:
1.常温时,具有稳定性.例如,我国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就是利用了碳的这个性质.
2.点燃时,具有可燃性.不过,它的燃烧还有两种情况:(1)当碳在氧气或空气里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十O2点燃¯CO2;(2)当碳燃烧不充分的时候,生成一氧化碳,同时也放出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十O2点燃¯2CO.利用该性质,可以把碳用作燃料.例如,在以煤(主要成分是碳)为燃料的煤炉里,就经常发生这两个反应.
3.高温时,具有还原性.也就是说,在较高温度下它能夺取某些含氧化合物里的氧,使其它元素被还原.如题所示:,就是利用木炭来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是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十2Cu高温¯2Cu十CO2↑.还有,工业上经常用焦炭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2O3十3C高温¯4Fe十3C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和用途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单质的用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铁的冶炼、金属的化学性质、空气的污染、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和用途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反应现象、用途等有关的表达,来推断碳的化学性质及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碳的不充分燃烧与空气污染、碳的还原性与冶金、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及有关的实验操作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和用途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还相差很大,但是,由于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其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2.关于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可以根据“性质用途”这个相互关系来互推巧记和理解.但是,根据性质推断物质的用途时,还要考虑到其经济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3.在典型实验木条还原氧化铜时,若用酒精灯加热,可加一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其温度;最好使用酒精喷灯.在实验结束时,要先把导气管移出液面,再移走并熄灭酒精灯(以防有水倒吸到试管里,炸裂试管);并且,要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以防刚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变黑,变成氧化铜).
12.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是指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化学式来计算某物质中所含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公式是:“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比”.当然,如果知道了物质中各元素的实际质量,就可以利用元素的实际质量来直接相比即可.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的意义、化学式的意义及有关的其它计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及有关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式来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或者是利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反推化学式中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即右下角的数字)”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公式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而不是其实际质量,但是计算出来的元素的质量比与利用元素的实际质量计算出来的是相等的.因为,各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一样的,都是以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1.66×10﹣27kg)作为标准的;当然,可以利用该标准推算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即某原子的实际质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但是当用来计算元素的质量比的时候,这个标准又以约数的形式被约分掉了;所以,按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公式,采用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是根本不会影响各元素的质量比的.
2.利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时,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要用试卷上给出的数值来计算.还有,其中的原子个数一般是相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没有数字时,默认为是1);但是,如果某元素在同一化学式中出现多次,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之和;如果某元素符号被括号括起来了,那么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是该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括号的右下角的数字的乘积.
3.利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反推化学式中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即右下角的数字)时,可以先将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原子个数设为x,然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4.有时还会利用某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例如,如果已知或已求氧化铁(Fe2O3)中的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即56×2:16×3),那么就可以推算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即7÷(7+3)×100%],也可以推算出氧元素的为30%.
13.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该定律的含义是:“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例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原来细铁丝的质量大了”.
2.推测一些物质的元素组成,例如,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表示为“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以下有关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所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来自于有机物,至于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也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有机物;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3.推断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例如,一氧化氮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又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这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工业上制取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X+5O2=4NO+6H2O,则X的化学式为 NH3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可知,X中应该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其化学式中应该含有氮原子和氢原子,并且其原子个数分别是1和3;所以,答案应该是“NH3”.
4.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例如,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5g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知,反应物B的质量等于生成物C与反应物A的质量之差(即15g﹣10g).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判断对错和有关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成立的原因、含义和4个方面应用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抓住概念中的“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这样四个关键词.由此可知:(1)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2)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使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而对物理变化无效;(3)质量守恒定律是指质量守恒,而非体积守恒等;(4)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而非某物质的质量.
2.对于定律成立的原因,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来推断(即“三不变”造成的).
3.对于定律的应用,一定要抓住它的含义(即“六不变”),细心地进行套用.
14.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
2.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分析和书写即可.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化学式的哪个地方电离开来,产生相应的阴、阳离子;技巧是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来将其分离开来,切记原子团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可将其划分开来.还要注意,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一定是相等的,即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实验数据
装置C质量
装置D质量
反应前
123.8g
112.4g
反应后
126.5g
116.8g
D装置总质量
E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反应后
158.4g
361.2g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A中加入石灰石和浓盐酸
A中产生大量气泡,B中液体质量 (填“增大”或“减少”),C中澄清石灰水 (填“变”或“不变”)浑浊
猜想三成立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A红色粉末 ,石灰水
假设1成立
B红色粉末 ,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2成立
C红色粉末部分变黑,石灰水
假设3成立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一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 ,淀粉碘化钾试纸为 色
猜想三成立
实验方案
预期现象
结论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数据
装置C质量
装置D质量
反应前
123.8g
112.4g
反应后
126.5g
116.8g
D装置总质量
E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反应后
158.4g
361.2g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A中加入石灰石和浓盐酸
A中产生大量气泡,B中液体质量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少”),C中澄清石灰水 变 (填“变”或“不变”)浑浊
猜想三成立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A红色粉末 不变色 ,石灰水 不变浑浊
假设1成立
B红色粉末 全部变为黑色 ,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2成立
C红色粉末部分变黑,石灰水 变浑浊
假设3成立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不变色;不变浑浊;
猜想1成立
全部变为黑色;
猜想2成立
变浑浊;
猜想3成立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一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 复燃 ,淀粉碘化钾试纸为 蓝 色
猜想三成立
实验方案
预期现象
结论
将实验后的二氧化锰再次加入氯酸钾中加热,并在试管口放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
小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一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为蓝色
猜想三成立
实验方案
预期现象
结论
将实验后的二氧化锰再次加入氯酸钾中加热,并在试管口放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
小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相关试卷
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标签受损成分的探究(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标签受损成分的探究(含答案),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溶液中的一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反应后液体成分的探究(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反应后液体成分的探究(含答案),共65页。
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金属活动性探究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解题模型之金属活动性探究题(含答案),共6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识金属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