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高考第一次适应性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长期以来,在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被视作城镇化最主要的实现方式和核心载体。在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中,而中西部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近年来,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
1.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其主要是因为( )
A.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B.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D.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
2.该市回流人口的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主要集中在( )
A.市区B.县城C.省会城市D.村镇地区
3.影响该市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乡距离
②产业基础
③气候舒适度
④户籍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近年来,我国某区域通过将小规模产业集成,升级扩展为大规模产业
4.推动该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是( )
A.退耕还林B.高效化生产C.土地整治D.生态化改造
5.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有利于( )
A.完善交通条件B.减少耕地面积
C.改变区域气候D.促进农村家庭和谐
6.该模式最适宜推广的区域是( )
A.大兴安岭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
呼伦湖是中国著名的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湖泊。湖盆呈不规则四边形,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最低的区域,其中湖岸的湖蚀崖上分布的湖蚀洞普遍高出呼伦湖水位线4m,且发育在同一奈水平线上。如图示意呼伦湖湖岸侵蚀地貌地形剖面。据此完成7~9题。
7.呼伦湖最稳定的补给水源是( )
A.地表径流B.冰川融水C.积雪融水D.地下水
8.呼伦湖湖岸呈现直立陡峭的断崖形态主要是因为( )
①断层发育强烈
②全球气候变暖
③湖水侵蚀冲刷
④人类活动频繁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推测呼伦湖历史最高水位最接近( )
A.湖蚀崖B.现代湖蚀台地
C.湖蚀柱D.湖堤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如图示意某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南北长300 m,东西宽500 m)等高线(单位:m),图中圆点大小代表凋落量的多少。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监测样地的凋落物( )
A.随海拔升高而增多B.东侧数量多于西侧
C.多集中在较高海拔D.在山脊与盆地数量相同
11.影响该地凋落物收集器空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有( )
①收集器总量
②植被疏密
③地势起伏
④盛行风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选址稳定、延续至今且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具有丰富的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社会价值。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不断扩张致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峻。村落遭到建设性破坏
如图示意浙江省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密度分布。
(1)简述浙江省与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目前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地形,并说明原因。
(3)研究表明,安徽省传统村落数量少于浙江省,试分析原因。
(4)试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1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2021年2月打破百年纪录的暴雪灾害发生后,2022年2月初,强大的冬季风暴席卷了北美中部,冬季风暴路线横跨近3000 km。如图为北美局部地区2022年2月3日7:00(东部时间)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1)判断图中甲锋面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2)推测L处气压值远低于G处气压值的原因。
(3)2月美国中部地区暴雪天气频繁,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4)对比分析甲锋面过境时,乙、丙两地天气状况的差异。
14.(10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茶、酒作为四川饮食文化中“饮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文化内涵深厚,创造出丰富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四川茶、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愈发紧密,其旅游价值不断突出。
为促进四川茶、酒的非遗旅游开发提出合理性建议。
15.(10分)[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和田河作为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是唯一一条南北贯通的过水河流,并形成了塔河流域三大绿色走廊之一,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降雨补给为辅,年内分配不均。近年来,和田河通过修建生态闸、山区水库、河道生态防洪等水利工程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说明和田河水利工程措施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
202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高考地理第一次适应性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长期以来,在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被视作城镇化最主要的实现方式和核心载体。在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中,而中西部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近年来,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
1.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其主要是因为( )
A.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B.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D.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解答】解:人口主动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与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关系不大,这些都不是主动回流的原因,ABD错误。
人口主动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最可能是因为回流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收入差距缩小,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回流特征的主要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2.该市回流人口的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主要集中在( )
A.市区B.县城C.省会城市D.村镇地区
【分析】该市回流人口的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主要集中地区可以结合图示直接获取,注意横纵坐标含义即可。
【解答】解:读图可知,回流人口多集中在县城,定居和购买比重超过50%,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回流人口定居地的分布特点,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3.影响该市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乡距离
②产业基础
③气候舒适度
④户籍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回流人口主要选择在县城定居,一般外出务工的多为农村人口,县城距离农村相对较近,力便照顾家人,①正确。
相对而言,县城的产业基础条件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对当地回流人口吸引力较强,②正确。
气候舒适度和户籍政策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③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回流人口选择定居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某区域通过将小规模产业集成,升级扩展为大规模产业
4.推动该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是( )
A.退耕还林B.高效化生产C.土地整治D.生态化改造
【分析】生态产业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促进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作为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单元,其乡村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态功能显著改善,但农业基础薄弱、水土约束增强、生产效益偏低等问题依旧突出,亟需推进生态产业化提升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
【解答】解:据图可知,该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贴合市场需求的特色生态产品,所以推动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是高效化生产,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该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5.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有利于( )
A.完善交通条件B.减少耕地面积
C.改变区域气候D.促进农村家庭和谐
【分析】影响工业的因素主要有能源、资源、土地、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解答】解: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需要劳动力增加,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升经济效益,有利于人口回流,减少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促进家庭和谐。故D正确。
是因为交通条件改善,吸引企业入驻,故A错误。
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厂矿企业增加,占有耕地面积增加,故B错误。
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对气候的影响小,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的有利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6.该模式最适宜推广的区域是( )
A.大兴安岭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
【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解答】解:读该区域沟道立体生态产业化区域集成模式示意图,该区域有经果林,又发展畜牧业,再结合图中当地地形状况可知,该模式最适宜推广的区域是黄土高原,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呼伦湖是中国著名的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湖泊。湖盆呈不规则四边形,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最低的区域,其中湖岸的湖蚀崖上分布的湖蚀洞普遍高出呼伦湖水位线4m,且发育在同一奈水平线上。如图示意呼伦湖湖岸侵蚀地貌地形剖面。据此完成7~9题。
7.呼伦湖最稳定的补给水源是( )
A.地表径流B.冰川融水C.积雪融水D.地下水
【分析】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可以结合该区域环境特点,从积雪融水、雨水、河流水、地下水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呼伦湖两侧为断裂带,有地下水出露,是其稳定的补给水源。故D正确。
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随温度的变化,融雪量与冬季降雪量的多少有关系,变化大,融冰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水量不稳定,导致地表径流变化大,并不稳定,故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8.呼伦湖湖岸呈现直立陡峭的断崖形态主要是因为( )
①断层发育强烈
②全球气候变暖
③湖水侵蚀冲刷
④人类活动频繁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由断层形成的岩石破碎带长时间受到湖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导致陡崖逐渐崩塌后退,形成现今直立陡峭的断崖形态,故①③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它并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故②错误。
呼伦湖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湖泊,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最低的区域,气候寒冷,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小,故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9.推测呼伦湖历史最高水位最接近( )
A.湖蚀崖B.现代湖蚀台地
C.湖蚀柱D.湖堤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呼伦湖两岸地势最高的部位是古湖蚀台地,地质历史时期,湖水长期对西岸山地进行冲刷侵蚀,湖岸逐渐后退,形成了湖蚀台地。后来受构造运动影响,湖盆再次下沉,湖水水位降低,古湖蚀台地裸露。图中与湖水作用有关的地貌有古湖蚀台地、湖蚀崖、湖蚀柱、现代湖蚀台地、湖堤,由此判断呼伦湖历史上最高水位最接近湖蚀崖顶部位置,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及湖泊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如图示意某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南北长300 m,东西宽500 m)等高线(单位:m),图中圆点大小代表凋落量的多少。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监测样地的凋落物( )
A.随海拔升高而增多B.东侧数量多于西侧
C.多集中在较高海拔D.在山脊与盆地数量相同
【分析】散落在地表面上的死亡和分解的植物枯枝落叶。植物枯死部分自然脱落,或由于牲畜践踏和风力作用等脱离母体,与土壤表面紧密接触,极易腐烂分解。家畜不能利用,但可增加土壤肥力。
【解答】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整体上海拔高的地区凋落物多,但并不呈现海拔越高,凋落物越多的特征,A错误,C正确。
西侧的凋落物数量比东侧多,B错误。
山脊与盆地附近的凋落物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非数量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监测样地凋落物的分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11.影响该地凋落物收集器空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有( )
①收集器总量
②植被疏密
③地势起伏
④盛行风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分析】散落在地表面上的死亡和分解的植物枯枝落叶。植物枯死部分自然脱落,或由于牲畜践踏和风力作用等脱离母体,与土壤表面紧密接触,极易腐烂分解。家畜不能利用,但可增加土壤肥力。
【解答】解:收集器总量可以增加,因此不是其影响因素,①错误。
要确保每一棵树都有收集器收集,因此植被疏密会影响收集器的分布,②正确。
地势起伏会影响树木树叶的覆盖范围,影响收集器分布,③正确。
森林系统植被茂密,受盛行风向影响小,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影响该地凋落物收集器空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选址稳定、延续至今且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具有丰富的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社会价值。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不断扩张致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峻。村落遭到建设性破坏
如图示意浙江省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密度分布。
(1)简述浙江省与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目前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地形,并说明原因。
(3)研究表明,安徽省传统村落数量少于浙江省,试分析原因。
(4)试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分析】(1)影响聚落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势、气候、水源、资源、交通、政策、历史因素等。
(2)目前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地形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原因主要从地形、交通、传统、政策等方面分析。
(3)安徽省传统村落数量少于浙汀省的原因,分别从自然条件、注重保护、城镇化推进等角度分析。
(4)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合理性建议,可以从设置保护区、避免过度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品牌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1)由图可知,两省都分布不均。
(2)目前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不易消亡,地势起伏较大,修建交通线路的难度大,道路崎岖,限制了当地人民与外来人民的文化;人们长期生活在山地丘陵区,人们自给自足,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的山地、丘陵面积大,原有村落数量比安徽省要多,更有利于村落的保存与传承,政府的保护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存,传统村落对外联系较便利,被城镇化的辐射较大,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存与传承。
(4)结合所学可知,保护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依托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统一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修缮,破坏原有的聚落形态,促进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故答案为:
(1)浙江省与安徽省传统村落皆空间分布不均;浙江省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与中部地区。
(2)地形:山地(丘陵)。原因:地貌破碎,限制了当地人民的交通和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从而更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
(3)浙江省山地、丘陵面积占比大,原有的传统村落数量多,居民保护意识较强,传统村落分布受城镇化的辐射较大。
(4)设置传统村落重点保护区,宣传与弘扬区域特色传统文化,避免过度开发,优化人居环境;在不破坏传统村落的前提下打造传统村落品牌。
【点评】本题以浙江省与安徽省传统村落布局为命题情境,考查浙江省与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特征、目前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地形及原因、安徽省传统村落数量少于浙江省的成因、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2021年2月打破百年纪录的暴雪灾害发生后,2022年2月初,强大的冬季风暴席卷了北美中部,冬季风暴路线横跨近3000 km。如图为北美局部地区2022年2月3日7:00(东部时间)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1)判断图中甲锋面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2)推测L处气压值远低于G处气压值的原因。
(3)2月美国中部地区暴雪天气频繁,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4)对比分析甲锋面过境时,乙、丙两地天气状况的差异。
【分析】(1)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北半球冷锋向偏南方向移动。
(2)近地面气压与气温有关,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3)冬季暖湿气团遇到强冷气团,形成快行冷锋,易形成暴雪天气。
(4)冷锋过境时多带来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纬度越高,冷空气势力越强,降温越明显。
【解答】解:(1)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可以看出,甲处位于低压槽线,西北方向的冷气团势力强,遇到东南方向的暖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
(2)结合所学知识,L处为北美西部落基山脉、高原地形为主,且为西风带控制范围,近地面气温较高,同时受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大,导致冷空气聚积。
(3)2月北方极地冷空气势力较强,南方墨西哥湾沿岸气温开始回升;美国中部是平原,遇到暖湿气流就容易形成暴雪天气。
(4)乙地位于纬度较高的大陆地区,因距离冷空气源地近,降温幅度大;丙地位于纬度较低的海面,冷空气势力减弱,气温较高。
故答案为:
(1)类型:冷锋。理由:甲线位于低压槽,且距离冬季冷高压中心较近,快速抬升暖空气。
(2)L处位于西部山地高原区,海拔较高,同时所处纬度较高,挟带的大量暖湿气流遇到地形阻挡,因此L处附近地区近地面气温较高;G处地处中央大平原,同时所处地区受来自极地南下的干冷空气影响,加剧G处附近地区冷空气聚积,气压相对较高。
(3)2月,中低纬地区开始回温,暖湿气流大量形成,极地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气压梯度较大,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弱,引起剧烈降温,面积广大、强烈。
(4)甲锋面南北跨度大,乙地纬度较高,风速更快,降水以降雪的形式发生,且位于海洋,冷空气势力减弱,降温幅度更小。
【点评】本题以北美大陆天气状况为情境,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4.(10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茶、酒作为四川饮食文化中“饮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文化内涵深厚,创造出丰富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四川茶、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愈发紧密,其旅游价值不断突出。
为促进四川茶、酒的非遗旅游开发提出合理性建议。
【分析】促进四川茶、酒的非遗旅游开发的合理性建议可以从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举办节庆活动、加大旅游宣传、加快建设非遗旅游景区、开发非遗产品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茶、酒作为四川饮食文化中‘饮文化’的典型代表、发展迅速,可以继续深挖四川茶,充分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可将茶区、内容,改善现有的茶旅,除了传统的茶,还可以创建以制茶、茶艺欣赏、茶道感悟、养生茶饮等为产业驱动力的文化茶,因地制宜,促进当地茶,进而充分带动周边乡村参与形成长效发展,通过茶,带动经济发展,品牌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酒旅经济品牌,全面提升茶旅产业附加值、酒非遗旅游的宣传力度。
故答案为:
进一步深挖四川茶、酒非遗旅游文化内涵、酒非遗资源的特色优势、酒非遗旅游特色路线、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酒非遗旅游的宣传、酒非遗旅游景区建设、酒非遗旅游文化产品。
【点评】本题以四川茶、酒的非遗旅游开发为命题情境,考查促进四川茶、酒的非遗旅游开发的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5.(10分)[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和田河作为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是唯一一条南北贯通的过水河流,并形成了塔河流域三大绿色走廊之一,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降雨补给为辅,年内分配不均。近年来,和田河通过修建生态闸、山区水库、河道生态防洪等水利工程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说明和田河水利工程措施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
【分析】和田河水利工程措施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从流量、流速、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防洪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由于和田河流域为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小,所以修建生态闸有利于提高干流输水能力和速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多库联调,可能会使水质情况好转,并且有利于动植物物种和数量增加,和田河水利工程措施能够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的科学管理,同时修建河道生态防洪工程有利于减少洪水泛滥和生态隐患,从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
有利于流域地下水水位抬升,可能会使水质情况好转;有利于动植物物种和数量增加;有利于提升干流输水能力和速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生态效益等。
【点评】本题以和田河流域治理为命题情境,考查水利工程措施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9/13 13:50:18;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月考(五)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月考(五)地理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月考五地理试卷docx、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高一期末地理试题docx、高一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 副本: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 副本,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与热带稀树草原相比,温带草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