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设计
展开本课为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第四单元第9课《守法不违法》这个话题里的“反校园欺凌”主题。
本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共两课,六个话题,计划用六——七课时。六个话题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也能够相互补充和印证,先明确未成年人的概念,知道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的法律保护,在培养学生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法律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本单元中选择“反校园欺凌”这个主题,是有挑战的,主要原因:
其一: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首次定义了校园欺凌的概念,增加了对校园欺凌的强制报告规定,明确了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校园欺凌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报告。说明校园欺凌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小学。
其二:2019年10月,一部教育片《少年的你》净赚十五亿票房,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部教育片的意义所在:可能可以让一个曾经受伤的心灵感受到被关注能释然些,可能可以让一个正在遭遇欺凌的孩子看后愿意去求助,可能可以唤起一名教师可以想到多去关注自己的学生是否被孤立被欺凌,可能可以唤醒父母回家后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同样经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可以让法律相关人士更加意识到推动完善的必要性……如果这部影片能在推动校园欺凌的事往前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许就有更多孩子拥有更快乐的童年;如果学校教育能及时关注到这些,能告诉孩子面对欺凌怎样保护自己,怎样勇敢地说“不”,也许就会让更多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其三: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时发生,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全国样本分布来看,有17.20%民众自己或认识的人的孩子曾遭受过校园欺凌。这个数据已经很恐怖了。
话题难上,不好上,但众多数据、众多案例现实警示依然在告诉我们,直面这个话题是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正当时、也正必要。于是,我们团队选择迎难而上。
学情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教材的最后一课了,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第八课的学习,学生对未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知晓了许多不良行为,但是并未将这些行为提升违法的高度,也认识不到自己又“不触犯法律”的义务。特别是对于冲突和欺凌的概念模糊,常常将同学之间的冲突上纲上线为欺凌。这个话题,说实在的,不好上,难上,说深了,学生不理解,说浅了,不痛不痒;话题也过于敏感,用一些真实案例举例,担心会造成反作用,遭遇过欺凌的孩子又不一定有勇气承认和面对……选择这个话题需要勇气。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的能力,借助一些动画素材,也许能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厘清概念,辨析清楚。对于法律这个词,学生感觉遥不可及,他们的认知感觉与违法犯法相差甚远。
教学目标
1.通过《疯狂动物城》的视频片段及案例辨析,帮助学生厘清欺凌与冲突的区别,了解欺凌的概念,落实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通过绘本《不是我的错》,引导学生了解旁观者对于欺凌事件的责任,掌握作为旁观者参与阻止欺凌的方法。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及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培养。
3.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及链接法律,告知学生欺凌者最终的结果,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的树立及培养。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厘清欺凌与冲突的区别。
2.引导学生了解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责任并掌握阻止的方法。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视频导入
1.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抢票风波》,看看这个短篇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事件。
视频中狐狸的行为属于一般的冲突吗,如果不属于冲突那怎么定义狐狸的行为?(属于欺凌事件)
在这个事件中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在事件中起到什么作用?(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随机板书
以狐狸为首的小团队通过哪些方式在欺凌别人?不着急,看,一般的欺凌案件有这些表现?打、骂、吓……(结构图PPT)以狐狸为首的小团队刚才的行为占据了五分之四,属于典型的欺凌事件。
是的,兔子作为旁观者她的哪些行为值得鼓励,哪些行为不值得鼓励?
(预设评价语:帮助别人的勇气、善良值得鼓励,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安全,没有求助大人不值得鼓励。
为了正义而战,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安全。
兔子用正义的方式拿回属于他们的东西,只是她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和实力,值得斟酌。)
二、厘清概念
1.组织同学讨论:
(1)同学们,再请看,这个案例:体育课上,两名同学因为踢球时肢体推搡打起架来。你觉得这属于欺凌吗?为什么?
(2)你觉得欺凌和同学之间的一般冲突有哪些区别?
欺凌有别于冲突的三个特征:
故意
双方力量不均衡:体力、身高、年龄、人数
持续性、重复性
2.引出欺凌的概念:是的,像这样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者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的行为,就叫欺凌,校园欺凌。这可不是老师编的,看,这是法律界定的。(随机板书)
三、旁观者的借口
1.同学们,你们有遭遇过或者见过校园欺凌吗?
2.有一个研究显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都没有直接牵扯入欺凌事件(即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但这些学生在欺凌事件发生时身处现场。你觉得大多数旁观者会怎么做?
3.同学们,有一个班级里也发生了一个欺凌事件,被欺凌的小孩伤心又孤单的在哭泣,同时也有这样一些旁观者,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话要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内心的想法。
4.绘本读完之后,引导孩子讨论分享:
绘本读完之后的感受如何?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会想到哪个词?
关于绘本中孩子们认为的不是我的错,和我没关系,你怎么认为?
(预设评价语:欺凌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我们不阻止欺凌就会助长欺凌。
她们是在推卸责任,每一个人都在推卸责任。)
如果所有的旁观者都保持冷漠,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预设评价语:被欺凌者可能会自闭甚至自杀,欺凌者会更加有恃无恐,最后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自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
四、旁观者的做法
1.提出问题:如果下一次我们又目睹了身边的欺凌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任选一个角色,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作为被欺凌者,我们可以: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
2.我归总了一下,同学们,如果下一次我们又目睹了欺凌事件,我们应该:(PPT呈现)
作为被欺凌者,我们可以: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
大声呼救。 •不取笑,不起哄,不参与。
向大人报告欺凌。 •在安全的前提下,拉上朋友去阻止欺凌。
远离欺凌者。 •带着被欺凌的同学离开现场。
寻求法律援助。 •向成年人报告欺凌
让自己变得强大。 •支持被欺凌的学生并与其成为朋友
3.再次向同学们明确,不参与阻止欺凌就是在助长欺凌。
五、欺凌者的后果
1.是的,同学们,那欺凌者为什么会欺凌他人呢?某机构曾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请看:(PPT)
38.8%的欺凌者的理由是被人欺负过,想报复;
26.9%的欺凌者表明已经习惯了,很那改变;
还有26.9%的欺凌者说是因为自己生气,不知道如何发泄;
7.4%的是家长怕孩子吃亏,灌输了以牙还牙的错误观念。
2.你认为这些理由合理吗?你觉得欺凌者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3.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欺凌者的欺凌行为不会给他们带来好的结局,终会得到法律的制裁,情节严重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看!校园严重欺凌行为对应的刑法罪名
针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2016年11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将校园欺凌纳入其中,向校园欺凌和暴力“亮剑”!
让我们勇敢地、有底气地向校园欺凌说“不”!(板书完整课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zz/tb_c16282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解读,教学建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思路建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上册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