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四川地区专版)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四川地区专版),共17页。
讳①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②,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
(选自《笑林广记》)
【注释】①讳: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②角(jué):竞赛,斗争。③和:和棋,平局。
1.“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依仗、倚靠;③遭受;④失败”等意思,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连负三局”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
3.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题意?在文中找出写下来。
4.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2022·四川凉山·五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矛之利( )
(2)于物无不陷也( )
(3)或曰( )
6.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请你用“自相矛盾”写一个句子。
(2022·四川乐山·五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①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②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③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④。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⑤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
①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②辄:就
③咸:皆,都。
④憾:怨恨。
⑤卒:死亡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
(2)屋舍衣物皆尽( )
9.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分,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B.对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钱,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C.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D.跟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基础,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
10.“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1) ;(2) 。
11.刘儿“悟”出的道理是 。
(2021·四川乐山·五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
终身食鱼
汉/刘向
昔者,有馈(kuì)鱼于郑相①,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shì)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②,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释】①郑相:郑国的宰相。②禄:古代官吏的薪金。
1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
有馈鱼于郑相者 或谓郑相曰 子嗜鱼
13.郑相不接受鱼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4.从郑相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021·四川德阳·五年级统考期末)对比阅读。
【甲】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心到最急: 。(2)是知也: 。
16.把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7.两则选文都是论述学习方面的事,有论述学习态度,有论述学习方法。【甲】文侧重论述 ;【乙】文侧重论述 。
18.【甲】文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 ,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请默写其中两句 , 。
【乙】文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 。
(2020·四川乐山·五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③。至之④市,而忘操⑤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⑥归取之。及⑦反,市罢,遂⑧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⑨信度,无⑩自信也。”
【注释】
①履:鞋。②度(duó):量长短。③坐:同“座”,座位。④之:到……去。⑤操:拿,携带。⑥反:同“返”,返回。⑦及:到,等到。⑧遂:终于。⑨宁:宁可。⑩无:不。
19.选择加点词语的意思,在答题卡上小题后面的括号里填出序号。
(1)置之其坐( )
A.搁,放
B.布置
C.购置
(2)吾忘持度( )
A.量长短 B.尺码 C.计量单位
(3)市罢( )
A.罢免,免除 B.解散,结束 C.停止,歇息
(4)而忘操之( )
A.的 B.代指鞋子
C.代指尺码 D.代指脚
20.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21.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
(2020·四川遂宁·五年级统考期末)读下面文言文,答题。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奢:花钱大手大脚。 费用:花费钱财。 好着:穿得好
2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带点字的意思。
可办粗衣几件: 莫待无时思有时: 。
2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②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24.根据你的积累,写一句关于节约的名言或诗句。
。
25.在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物质供应也很充足,还有必要提倡节约吗?请谈谈你的感想,说出理由。
。
(2020·四川资阳·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遽:(jù)急忙,立刻。②契:(qiè)(用刀)刻
26.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的正确理解是( )
A.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B.剑在船中他掉到水里。C.那把剑自己掉入水中。
28.“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的正确理解是( )
A.寻找剑像这样,不是很困惑吗?
B.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C.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困难吗?
29.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2020·四川成都·五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值:碰上。②昼寝:白天睡觉。③托寐:装睡。④会:指钟会。⑤既而:过了一会儿。⑥成礼:完成礼仪。
30.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 )
(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 )
(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 )
(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 )
(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 )
3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其父时觉:
且托寐以观之:
(2021·四川攀枝花·五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zhé)难之。朗曰:“幸尚①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②,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③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尚:还 ②纳其自托:纳,接受;托:托付;纳其自托,接受了他把自己托付(给我们)的请求。③拯:求助
3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所以疑正/为此耳。B.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D.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俱乘船避难(都,一起)B.歆辄难之(就)
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迟疑,犹豫不决)D.宁可以急相弃邪(宁愿)
34.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华歆考虑问题十分周到。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的道理。
C.华歆最后仍不同意那个人搭船逃难。
D.文中的王朗极端自私、背信弃义,不值得信赖。
参考答案:
1. ② ④ 2.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你们下了几局棋呢?” 3.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4.他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不仅不肯面对失败,反而百般掩饰。
【解析】1.考查字词解释。
“有自负棋高者”意思是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负”的意思是:依仗、倚靠,故选②。
“连负三局”的意思是连输三场。“负”的意思是:失败,故选④。
2.考查翻译句子。
次日:第二日; 较棋:比赛下棋。
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意思是: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
3.考查内容理解。
“讳输棋”的意思翻译为死要面子,就是明明已经输了,却不肯承认,偏要说自己没有输。
结合原文“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可知那人不肯承认自己输棋,而进行狡辩。
4.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意思是: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与人下棋,结果连输三场。及“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意思是: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分析可知,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死要面子的人。
【分析】参考译文: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与人下棋,结果连输三场。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他答道:“三局。”那人又问:“棋局的胜负怎么样?”他答道:“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
5. 锋利 刺破 有人 6.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7.他的发言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解析】5.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解答时,先结合译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再理解词语的意思。
(1)“吾矛之利”的意思:我的矛很锐利。利:锋利、锐利。
(2)“于物无不陷也”的意思: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3)“或曰”的意思:有人问。或:有人。
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先理解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结合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以:用。何如:怎么样。句子的意思: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7.本题考查用词造句。
解答时,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意思来写一句话,只要语句通顺即可。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如:你竟然对自己提出的议案投下反对票,这种行径简直是自相矛盾。
【分析】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 赠送 房屋 9.C 10. 辄以斗升相济 以己之衣遗之 11.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
①“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的意思是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由此得知,“遗”表示赠送。
②“屋舍衣物皆尽”的意思是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由此得知,“舍”表示房屋。
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子翻译。
与:为。为善:做好事。乃:是。本:根本。缓急:困厄、情势紧迫。由此得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的意思是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故答案选C。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母亲十分善良,看到贫困的人,用粮食救济他们,还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结合“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可知,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辄以斗升相济和以己之衣遗之。
1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短文讲述了刘氏很善良,常常帮助有困难的人,用粮食救济他们,还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刘氏死后,一场大火烧毁了刘氏的房屋,大家帮助刘氏的儿子,是因为怀念刘氏的情意。因此,刘儿“悟”出的道理是刘氏说的话“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可归纳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分析】参考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种田,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
12. 赠送 有的 喜欢 13.接受别人的馈赠,就要替别人办事,就可能有违公允而丢掉自己的俸禄,再无钱买鱼;相反,遵纪守法,正道直行,终身都有鱼吃。 14.做人不应该贪图小利,要眼光长远。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有馈鱼于郑相者”句意为: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馈:赠送。
“或谓郑相”句意为:有人问郑国的宰相。或:有的人。
“子嗜鱼”句意为:你平时爱好吃鱼。嗜:喜欢。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根据“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即可。
1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这篇寓言借子产拒绝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不应该贪图小利,不要因小失大,丢了西瓜捡芝麻,眼光要长远。
【分析】参考译文: 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没有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什么原因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因为我喜欢鱼,所以不接受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当时的人都赞扬郑国的宰相。
15. 要紧,重要 智慧 16.心既到,眼口必到。 17.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18. 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
【解析】15.考查了对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急:要紧,重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知之为知之”中第一个“知”的意思是知道;“是知也”中“知”同“智”,意思是智慧。
16.本题主要考查句型转换。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这是反问句。
去掉“岂……乎”。“不到”改为到。去掉问号。
改为:心既到,眼口必到。
1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对文言文的理解及自己的学习实践说说自己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甲文这篇短文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认真,做到心眼合一,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收获。
论述了学习方法。
乙文告诉我们: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告诉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论述了学习态度。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者的识记与匹配。
本篇文章是《读书要三到》,是宋代朱熹所写。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
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是指孔子。
【分析】参考译文:
【甲】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乙】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9. A B
B C 20.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1.告诫人们对待事物要灵活变通、随机应变,更应该注重客观现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
(1)置在文言文里有很多解释,分别是①放弃。②放置;安放。③放逐。④摆设。⑤设置。⑥置办;⑦释放。⑧关押。“置之其坐”的意思是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所以这里“置”的意思是放,选A。(2)度在文言文里有两个读音,读“dù”时的意思有:①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②限度。③制度;法度。④气度;度量。⑤计划;⑥渡过;越过。⑦次;回。读“duó”时的意思有:①量(长短)。②计算;估计。③砍伐。“吾忘持度”的意思是我忘记带尺码来了,所以这里度读“dù”是尺码的意思,选B。(3)罢在文言文里有两个读音,读“bà”的意思有:①罢免。②停止。③结束。在读“pí”时,通“疲”,意为疲劳或衰弱。市罢的意思是集市散了,结束了。所以选B。(4)①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②助词,表示修饰关系。③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④代词,代替人或事物。⑤代词,这,那。⑥虚用,无所指。⑦往,到。“而忘操之”的意思是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所以这里之是代词,代指尺码,选C。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他的正确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句中“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以”译为“用”、“拿”,所以这句翻译为“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意思相同即可。(2)“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宾语前置句。“宁”宁可,信“相信”,.“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自信”相信自己。所以这里意思是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意思相同即可。
2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要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这个故事。本文讲的是说有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这里的郑国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造成没有买到鞋子。所以我们不能像他一样不会变通,而是对待事物要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译文参考: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2. 裁剪 不要 23. 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很难了。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能够不饥饿,不寒冷就足够了,何必还要贪图吃得好,穿得好。 2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25.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因为这个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而且能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己。
【分析】参考译文: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22.本题主要考查解释字词。
“可办粗衣几件”意思: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办:裁剪。
“莫待无时思有时”意思: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莫:不要。
23.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很难了。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意思: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能够不饥饿,不寒冷就足够了,何必还要贪图吃得好,穿得好。
24.本题主要考查对节约的名言或诗句积累。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根据材料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要做到观点正确,有理有据,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当前社会物质财富比较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把节约的意识扔到脑后,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26.BC 27.A 28.B 29.启示: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解析】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句子停顿的把握。
阅读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故句子的句子停顿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意思是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故句子停顿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故选BC。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阅读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阅读句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30. √ √ × √ × 31. 醒来。 看,观察。
【分析】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就醒了,姑且装睡,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然后喝酒,钟会喝酒并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就不行礼了。”
30.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文本信息。
(1)故事中的“兄弟”指钟毓和钟会,本题说法正确;
(2)由文中“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这句话可知兄弟二人都喝酒了,本题说法正确;
(3)“因”意思是趁机,故本题说法错误;
(4)“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是父亲问钟毓,因此前面省略了父亲,故本题说法正确;
(5)兄弟二人的做法不同是因为两人的观点看法不同,都各有道理,文中也并无交代对错,故本题说法错误。
3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觉”这里读jià,是睡醒的意思;“观”是观察的意思。
32.B 33.D 34.C
【分析】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应联系句意,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的意思是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正确断句为: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项字词解释正确。俱乘船避难:一同乘船避难。俱:都,一起。
B项字词解释正确。 歆辄难之:华歆就表示为难。辄:就。
C项字词解释正确。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疑:迟疑,犹豫不决。
D项字词解释错误。宁可以急相弃邪: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宁:怎么。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项理解正确。文中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
B项理解正确。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C项理解错误。“‘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意思是“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由此可知,华歆最后同意了那个人搭船逃难,并且在危难时没有丢下他。
D项理解正确。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极端自私、背信弃义,不值得信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7+书面表达-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四川地区专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快乐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书面表达-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四川地区专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展示,快乐习作,第三部分习作展示,习作,习作表达,生活·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书面表达-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四川地区专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展示,快乐习作,第三部分习作展示,习作,习作表达,生活·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