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 教案,共3页。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二、学习《登飞来峰》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2.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3.合作探究。(1)《登飞来峰》前、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侧重写景——充满生机,后两句侧重抒情——踌躇满志。(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30岁时。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4.诗句赏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直抒胸臆,仅仅十四字,境界全出。 5.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三、学习《游山西村》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3.合作探究。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因为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4.诗句赏析。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所酿的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景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乡民们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里,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5.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四、学习《己亥杂诗(其五)》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诗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2.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范读。 3.整体感知。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三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感情。 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后一种感情占上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诗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前两句写景。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5.课堂小结。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诗人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二、学习《登飞来峰》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2.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3.合作探究。(1)《登飞来峰》前、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侧重写景——充满生机,后两句侧重抒情——踌躇满志。(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30岁时。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4.诗句赏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直抒胸臆,仅仅十四字,境界全出。 5.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三、学习《游山西村》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的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3.合作探究。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因为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4.诗句赏析。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所酿的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景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乡民们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里,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5.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四、学习《己亥杂诗(其五)》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诗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2.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范读。 3.整体感知。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三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感情。 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后一种感情占上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诗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前两句写景。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5.课堂小结。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诗人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