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7.1 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51100/0-17016613316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 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51100/0-170166133170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 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51100/1-170166133380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 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51100/1-170166133383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7.1 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51100/1-17016613338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件)-【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 课件 1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7.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7.1 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7.1 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高效课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分层训练(人教版),文件包含71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原卷版docx、71燃烧和灭火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7.1 燃烧和灭火基础篇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任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只要充分燃烧,就不会对空气产生污染C.通常所说的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D.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因此不能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所以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B.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燃烧一般都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D.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进入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干冰”灭火器扑灭C.“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主要是防止粉尘爆炸4.实验证明点燃的镁条在CO2气体中可以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镁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器灭火B.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CO2发生化学反应D.不是一切物质的燃烧都要在空气或氧气中才能进行5.下列关于化学爆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化学爆炸是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天然气和氢气在密闭容器内混合,用电火花点火可能发生化学爆炸C.化学爆炸一定会伴有发光、发热现象D.面粉厂遇到明火发生爆炸,属于化学爆炸6.下列关于“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室内起火,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B.木炭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大了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降低着火点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错误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不可用水来灭火B.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让可燃物与火源隔离C.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赶跑了可燃物周围的空气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扇子扇蜡烛,一扇就灭——隔绝氧气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一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9.《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A.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B.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0.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星火燎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D.架空篝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1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1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提升篇13.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光四射,其失败原因不可能是A.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 B.铁丝表面生锈C.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D.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14.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15.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16.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A.星火燎原 B.火上浇油 C.破釜沉舟 D.死灰复燃17.2023年各地火灾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18.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1)仪器①的名称为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发生的现象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进行实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 。(4)实验三用仪器①倒扣住三支高度不同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三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 。
7.1 燃烧和灭火基础篇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少其中任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B.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只要充分燃烧,就不会对空气产生污染C.通常所说的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D.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因此不能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所以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B.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燃烧一般都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D.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进入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干冰”灭火器扑灭C.“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主要是防止粉尘爆炸4.实验证明点燃的镁条在CO2气体中可以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镁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器灭火B.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CO2发生化学反应D.不是一切物质的燃烧都要在空气或氧气中才能进行5.下列关于化学爆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化学爆炸是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天然气和氢气在密闭容器内混合,用电火花点火可能发生化学爆炸C.化学爆炸一定会伴有发光、发热现象D.面粉厂遇到明火发生爆炸,属于化学爆炸6.下列关于“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室内起火,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B.木炭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大了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降低着火点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错误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不可用水来灭火B.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让可燃物与火源隔离C.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赶跑了可燃物周围的空气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扇子扇蜡烛,一扇就灭——隔绝氧气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一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9.《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A.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B.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0.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星火燎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D.架空篝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1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1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提升篇13.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光四射,其失败原因不可能是A.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 B.铁丝表面生锈C.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D.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14.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15.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16.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A.星火燎原 B.火上浇油 C.破釜沉舟 D.死灰复燃17.2023年各地火灾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针对以下灭火方式,写出相应的灭火原理。(1)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2)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3)野炊时用沙土将火堆掩埋,其灭火原理是 。18.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1)仪器①的名称为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发生的现象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进行实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 。(4)实验三用仪器①倒扣住三支高度不同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三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 。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