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各类地形区的特点、分布及界线
(2)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初步说明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
(2)尝试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分布及界限
难点:说明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温故而知新
(活动以小组PK赛形式进行抢答,共分7组)
对照课本P21图2-1找出以下几组山脉相应位置并说出其走向:
A:天山—阴山 昆仑—秦岭 南岭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C:横断山脉 贺兰山
D:阿尔泰山 祁连山
E:喜马拉雅山
(2)导入新课
这些山脉不仅勾勒出了祖国大地的骨架,而且还把辽阔的国土分割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单元,形式多样的地形区。
提问:
我国有哪几种主要地形类型?
(3)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
特征:地势高亢,冰川广布,高原内部起伏平缓。
2、内蒙古高原
特征: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3、黄土高原
特征:地表黄土覆盖,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4、云贵高原
特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
(4)四大盆地
1、塔里木盆地
特征:面积广大,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2、准噶尔盆地
特征:纬度位置偏高,受到西风湿润气流的影响
3、柴达木盆地
特征:矿产资源丰富,号称“聚宝盆”
4、四川盆地
特征:“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物产丰富,农耕发达
(5)三大平原
1、东北平原
特征:地势坦荡,沃野千里,多沼泽。
由三部分组成。
2、华北平原
特征: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又叫黄淮海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特征: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有“鱼米之乡”。
(6)主要丘陵
1、辽东丘陵
2、山东丘陵 (泰山)
3、东南丘陵 (黄山、庐山、衡山等)
(7)课堂抢答
读图,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2、我国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
①青藏高原 ②黄土高原 ③内蒙古高原 ④云贵高原
3、“沟壑纵横”描述的是我国某个高原的地表特征,它是
①青藏高原 ②黄土高原 ③内蒙古高原 ④云贵高原
4、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②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
③黄土高原黄土广布 ④云贵高原地形崎岖
(8)山区的特征
(投影)《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2.17),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由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9)议一议
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条件?
四、课后作业
五、学后反思
1.通过本课的教学,本人领悟到本课最大的特色是知识点多,广、细。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同时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昆仑山
天山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