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素养微专题五土壤与人类活动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51903/0-17016693100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课后复习题
展开[2023·辽宁五校期末联考]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据此完成1~4题。
1.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
①增加土壤水分 ②提高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 ④增加土壤矿物质
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③④
2.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3.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
①农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层变薄 ③土壤透气性弱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B.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吸收养分
C.犁底层结构紧实,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D.犁底层结构紧实,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渗
如图是某学校学生在山区挖掘的土壤剖面。据此完成5~6题。
5.同学们选择了远离道路的坡地挖掘,原因是这里( )
①土壤肥沃 ②地形适宜,工程量较小 ③人为干扰较小 ④植被类型多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6.完成土壤剖面观察后,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目的是( )
A.增加原土壤的肥力B.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
C.减少对土壤的破坏D.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
[2023·北京西城期末]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
A.枯枝落叶层增厚B.不含腐殖质
C.肥力水平下降D.结构更复杂
8.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
A.表土层软糊,提供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
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
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
9.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 )
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
B.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
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
D.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
[答题区]
素养微专题(五) 土壤与人类活动
1~4.答案:1.A 2.A 3.B 4.D
解析:第1题,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且碎秸秆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③说法正确;免耕不翻动表土,可以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了土壤入渗率,减少了地表径流,①说法正确;免耕土地不对土壤进行翻动,不会提高土壤透气性,②说法错误;土壤矿物质主要是成土母质提供的,与免耕土地关系不大,④说法错误。第2题,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侵蚀,A正确;从题中并不能判断是人力耕作还是机耕,B错误;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且西北绿洲农耕地区劳动力并不短缺,C错误;犁底层的形成主要是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形成,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第3题,由材料可知,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而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作物根系不易穿过犁底层,根系较浅,抗倒伏能力较差,因此农作物易倒伏;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常年浅翻作业会加厚犁底层;由材料可知,犁底层十分紧实,因此土壤透气性弱,对农业生产不利;犁底层十分紧实,土壤水分不易下渗,表土水分会增加。第4题,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因此耕作层不会加厚;犁底层结构紧实,可减少水分下渗,并不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5~6.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地形为坡地,地形适宜,土壤剖面较厚,工程量小,更有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远离道路的地区受人为干扰较小,更有利于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剖面;同学们主要是为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构成,与土壤是否肥沃以及植被类型是否多关系不大,且并无信息表明该地植被类型多。第6题,通过将土壤分层回填,尽量恢复土壤原本形态,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这样做无法增加原土壤的肥力;同学们将土壤分层回填,与增加劳动实践的强度和丰富研究学习的内容关系不大。
7~9.答案:7.D 8.C 9.D
解析:第7题,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由于水稻土是经过人类精心耕作、培育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的枯枝落叶层不会增厚,甚至极少存在;另外比较自然土壤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复杂。第8题,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容易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因此A错误;土壤耕作层即使再深厚,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变成荒漠化土地,因此B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一个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因此C正确;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因此D错误。第9题,读图2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形成黑泥土型水稻土,因此A、B错误;熟化红壤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过程而形成黄泥土型水稻土,因此C错误;而由于红壤这个自然土壤本身具有酸、瘦、黏等特点,有机质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种植水稻前必须先种植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D正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课时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屋顶绿化的意义有,水的社会循环,雨水花园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二节 土壤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土壤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是,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