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七十二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分)
1.下列生活、生产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高粱酿酒B.烧制陶瓷C.磨米成粉D.煤气燃烧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3.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碘酸钾是一种常用的补碘剂,补的“碘”指的是( )
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
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水B.氯化钠C.二氧化碳D.汞
5.“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需使用胶头滴管,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挤压取液B.转移液体
C.滴加液体D.搅拌均匀
6.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
A.用作制氮肥B.用作灯泡的填充气
C.用作火箭的助燃剂D.用作食物防腐的保护气
7.将深颜色衣服和浅颜色衣服一起浸泡,可能会使浅颜色衣服染上深颜色,原因是( )
A.分子不断地运动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D.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8.杭州2023年第19届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金属部分由铝合金制成。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清洁安全。下列有关“薪火”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质燃气具有可燃性
B.铝合金主要成分是金属铝,铝合金是纯净物
C.燃料燃烧过程中氧气做助燃剂
D.生物质燃气的优点之一是环保
9.化学中常常有许多“先后快慢”之分,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药品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D.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时,应先用水润湿玻璃管一端,再慢慢的转入胶皮管中
10.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区分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B.区分胆矾和高锰酸钾:观察颜色
C.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D.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向气体样品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的化学式是 ;
(2)2个氧原子 ;
(3)水的化学式是 。
12.根据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氯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
(3)氯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13.小明欲量取8mL的稀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应选择 (填“10”“50”或“100”)mL的量筒;
(2)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 保持水平;
(3)若量取液体时采用俯视的方法,会导致量取的液体体积 (填“偏大”或“偏小”)。
1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用于工业上制取氧气,其流程如图所示。
(1)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体积变小,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 ;
(2)先被分离出来主要是氮气,由此分析液氮的沸点比液氧 (填“高”或“低”);
(3)“贮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剩余液体”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5.如图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1)每个氢气分子中有 个氢原子;
(2)写出“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16.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1中,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 火焰。实验过程中,硫燃烧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 ;
(2)实验2中,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和 都不变;
(3)氧化铜也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实验2 (填“能”或“不能”)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
17.同学们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是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实验时,除了要求两种待测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加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浓度、温度和 相同;
(2)实验2探究的是 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实验3中,酚酞溶液变成 色;
(4)与实验3相比,实验4中装置的优点是 。
1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将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①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②若选择A做为发生装置,需将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操作是 ;
③不能选择E作为氧气的收集方法,因为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乙炔是一种密度与空气相近,难溶于水的气体。收集乙炔可选择的装置是 。
19.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学科的特色。
(1)从图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 ____ (填字母序号);
A.苯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C.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由图可知,氯化钠由Cl−和 构成;
(3)过氧化氢分子含有“过氧基”(−O−O−),因此常用做杀菌消毒剂。据此分析,下列物质中可作杀菌消毒剂的是 (字母填序号)。
20.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化学小组以“探究空气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任务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用汞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选择汞的理由是 ____ 。
A.生成物氧化汞是固体
B.不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C.汞蒸气有毒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2)现代化学中,可利用图1装置结合传感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中图1集气瓶内气体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按照正确操作进行实验,反应刚开始,集气瓶内压强升高的原因是 。图2中,a点处压强突然增大,导致“压强突然增大”的操作是 。
(3)【任务二】保护空气
请写出一种空气污染物 。
(4)图3是某地PM2.5来源分布图,下列措施有利于降低PM2.5的是 。
A.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B.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C.工业生产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5)【任务三】探究空气中氧气的性质
兴趣小组同学按照图4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少量水的作用是 。
(6)该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
(7)为探究铁丝燃烧所需的O2含量,化学小组使用直径为0.38mm的细铁丝,分别在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中点燃,数据和现象记录如下:
小明认为,集气瓶中O2含量至少达到60%,0.38mm细铁丝才能燃烧。其他同学认为该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
(8)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铁丝燃烧时火星的多少与 有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高粱酿酒 ,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烧制陶瓷 ,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磨米成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D. 煤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是氮气,占78%
【解答】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如下: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是0.03%
故选B
【点评】记住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是解答本题关健.
3.【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碘酸钾是一种常用的补碘剂,补的“碘”指的是碘元素,与原子、分子、粒子等形式无关。
故答案为:D。
【分析】宏观上,元素组成物质。
4.【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 水 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 氯化钠 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D. 汞是汞原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大部分盐、碱和活泼金属氧化物都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其余物质,都有分子直接构成。
5.【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滴管吸液时要提起在外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再伸入液体中吸液,不符合题意;
B、滴管不能倒置,防止药品腐蚀胶头,不符合题意;
C、滴加液体时要在容器上方垂直悬空滴加,符合题意;
D、滴管不能用于搅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 氮气含有氮元素,可以用作制氮肥 ,故不符合题意;
B.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用作灯泡的填充气 ,故不符合题意;
C.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可以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故符合题意;
D.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用作食物防腐的保护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氮气的性质决定用途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两种颜色的分子不断运动,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生物质燃气可以燃烧,具有可燃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铝合金主要成分是金属铝,还含有其它元素,铝合金是混合物,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燃气燃烧需要氧气作为助燃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生物质燃气的优点之一是清洁安全,环保,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给出的资料,合金的特点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解答】A. 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必须先预热,后集中加热,否则会使试管炸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制取气体时,需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中拿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然后移去酒精灯,故错误,符合题意;
D. 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时,应先用水润湿玻璃管一端,再慢慢的转入胶皮管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 根据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制取气体时,需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分析。
C、根据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的操作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 有芳香醇气味的是白酒,有酸味的是白醋,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胆矾为蓝色,高锰酸钾为紫红色,胆矾和高锰酸钾观察颜色能区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加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泡,水不明显变化,可以鉴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燃烧,向气体样品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无法区分氮气、二氧化碳,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区分物质的方法:1.物理方法 “看、闻、摸、溶、吸”等方式进行鉴别。“看”就是要看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等,“闻”可以闻某些气体的气味,“摸”可以通过摸容器的外壁,感觉是否有热量的改变,“溶”看物质是否能溶解,“吸”看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化学方法就是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11.【答案】(1)O2
(2)2O
(3)H2O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氧气的化学式是 O2。
(2)2个氧原子 表示为2O。
(3)水的化学式是 H2O。
【分析】(1)氧气分子为双原子构成的。
(2)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3)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
12.【答案】(1)35.45
(2)17
(3)非金属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在元素周期表里,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2)在元素周期表里,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氯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17.
(3)氯元素名称有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3.【答案】(1)10
(2)凹液面最低处
(3)偏小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1)8mL接近1 0mL,所以小明应选择 1 0mL的量筒。
(2)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若量取液体时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比实际体积大,会导致量取的液体体积 偏小。
【分析】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14.【答案】(1)分子间隔变小
(2)低
(3)混合物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工业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体积变小,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气态氧气间的间隔大于液态分子间间隔,所以分子间隔变小了。
(2)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先被分离出来主要是氮气,由此分析液氮的沸点比液氧 低。
(3)“贮存在蓝色钢瓶”中的“剩余液体”含有液态的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属于 混合物。
【分析】(1)根据分子间有间隔,气态氧气间的间隔大于液态分子间间隔分析。
(2)根据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分析。
(3)根据混合物的概念分析。
15.【答案】(1)2
(2)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
(3)化合
【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每个氢气分子中有 2个氢原子。
(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
(3)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1)每个氢气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构成的。
(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
(3)根据化合反应的特点分析。
16.【答案】(1)蓝紫色;二氧化硫
(2)质量
(3)不能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1)实验1中,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会产生蓝紫色火焰。实验过程中,硫燃烧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 二氧化硫。
(2)实验中,二氧化锰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和 质量 都不变。
(3)氧化铜也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实验 2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又分别添加了二氧化锰、氧化铜,所以不能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
【分析】(1)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原理、实验现象, 二氧化硫的性质分析。
(2)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3)根据控制变量法,变量应该是一种分析。
17.【答案】(1)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
(2)温度
(3)红
(4)环保、节约、简便、安全(合理即可)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1)实验1是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时,除了要求两种待测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加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浓度、温度和 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相同。
(2)实验2中,品红的量相同,水的温度不同,探究的是 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实验3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会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 红 色。
(4)与实验3相比,实验4中装置的优点是装置气密性好, 环保、节约、简便、安全等。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时,变量是一种,其它条件相同分析。
(2)根据实验2中,品红的量相同,水的温度不同分析。
(3)根据实验3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会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
18.【答案】(1)试管
(2)KClO3→△MnO2KCl+O2↑;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3)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析】【解答】(1)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将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①该反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KClO3→△MnO2KCl+O2↑ ;
② 若选择A做为发生装置,需将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操作是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里的水倒流回到试管底使试管炸裂;
③ E 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能选择E作为氧气的收集方法,因为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3)乙炔是一种密度与空气相近,难溶于水的气体。收集乙炔可用排水法收集,选择的装置是 D。
【分析】(2)①该反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② 根据加热固体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③ 根据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分析。
(3)根据乙炔是一种密度与空气相近,难溶于水的气体分析。
19.【答案】(1)A;B
(2)Na+
(3)D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A、苯分子图象及水受热蒸发的图片,都可以表示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故正确;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比如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C、根据微观示意图,无法判断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错误;
故答案为:AB。
(2)由图可知,氯化钠由氯离子和 钠离子构成,氯离子表示为Cl-, 钠离子表示为Na+。
(3)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O-O-),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基”结构,该物质可作杀菌消毒剂。
A. 该分子的结构中不含过氧基,不能作杀菌消毒剂,故错误。
B. 该分子的结构中不含过氧基,不能作杀菌消毒剂,故错误。
C. 该分子的结构中不含过氧基,不能作杀菌消毒剂,故错误。
D. 该分子的结构中含有过氧基,能作杀菌消毒剂,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微观示意图,粒子的组成,结构分析。
(2)根据由图可知,氯化钠由氯离子和 钠离子构成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O-O-)分析。
20.【答案】(1)A;B;D
(2)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导致压强增大;打开弹簧夹
(3)二氧化硫
(4)AB
(5)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6)Fe+O2→点燃Fe3O4
(7)无法判断氧气含量在50%~60%. 之间铁丝燃烧情况
(8)含碳量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A. 生成物氧化汞是固体 ,故符合题意;
B. 不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符合题意;
C. 汞蒸气有毒 ,故不符合题意;
D. 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B D。
(2)按照正确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图2曲线,刚开始反应时,气体压强逐渐增大,集气瓶内压强升高的原因是 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导致压强增大 。
图中,a点处压强突然增大,导致“压强突然增大”的操作是 打开弹簧夹。
(3)一种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
(4)A.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有利于降低PM2.5,故符合题意;
B. 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有利于降低PM2.5,故符合题意;
C. 工业生产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不利于降低PM2.5,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5)兴趣小组同学按照图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会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集气瓶中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6) 该化学反应为铁在氧气中点燃反应会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是Fe+O2→点燃Fe3O4 。
(7)小明认为,集气瓶中氧气含量至少达到60%,0.38mm细铁丝才能燃烧。通过分析数据、现象可知,0.38mm的铁丝在氧气60%燃烧比70%弱,燃烧时间更短,实验成功,在50%时已经难以燃烧的,其他同学认为该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无法判断氧气含量在50%~60%之间铁丝燃烧情况。
(8)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铁丝燃烧时火星的多少与含碳量 有关。
【分析】(1)根据用汞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是由的特点分析。
(2)按照结合图2曲线,刚开始反应时,气体压强逐渐增大, 红磷燃烧放热分析 。
根据图中,a点处压强突然增大, 打开弹簧夹,与外界大气相通分析。
(3)根据空气污染物分析。
(4)根据保护空气的措施分析。
(5)根据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6) 铁在氧气中点燃反应会生成四氧化三铁。
(7)根据通过分析数据、现象可知,0.38mm的铁丝在氧气60%燃烧比70%弱,燃烧时间更短,实验成功,在50%时已经难以燃烧的分析。
(8)根据实验,数据、现象分析。O2含量
90%
70%
60%
50%
现象
燃烧剧烈、燃烧时间长,效果好
燃烧比90%弱,燃烧时间短,实验成功
燃烧比70%弱,燃烧时间更短,实验成功
难以燃烧,只是发红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油田十二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油田十二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九上化学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九上化学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