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校版 刘东平
(时间:16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5小题,计17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地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渡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地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chà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shùn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篮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把拼音写出汉字。(2分)
①翘首( )②屏息( )
③一chà那( )④一shùn间( )
(2)这段文字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②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2.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一带一路”抓住互联互通这个关键,聚焦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_________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的共同需要,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创造崭新的机遇。
(2)聚焦大数据和计算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等战略前沿,________数字产业集群努力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争先领跑。
(3)微信等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________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
A.适合 培养 因而B.契合 培育 却
C.契合 培育 因而D.适合 培养 却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
B.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消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C.“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的,限平声韵,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经典诗文默写(在(1)—(7)中,任选五题,每题1分:在(8)—(10)题中,任选一题,每题1分。共6分)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5)________________,徒倚欲何依。(王绩《野望》)
(6)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7)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崔颢在《黄鹤楼》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日暮怀归之情。
(9)吴均《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自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美这一特征。
(10)曹操在其诗作《龟虽寿》中述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名著,回答问题。(3分)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文中的A是________________。(1分)
6.班级开展“诚信伴我行”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面任务。
(1)【活动一:探诚信之义】请完成下表内容填写。(3分)
(2)【活动二:砭失信之弊】(2分)近日,多起网络直播带货引发热议,“1元,就1元,1箱只赚你1元”某直播平台上,年轻女主播激情洋溢地推销着舟山梭子蟹。随后浙江舟山市场监管局普陀分局表示,这名主播信口开河,言辞夸张,属于虚假宣传,该局已对其做出罚款4万元的行政处罚。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践“诚信”之行】时下网络直播带货非常红火,请你为他(她)们提出至少两条建议。(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28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7—9题。(9分)
【材料一】经常有人问我,读书和不读书到底有什么区别?思想家培根认为,读书可以增强思想的力量,增加知识的掌握,增进修辞与表达。其实,除此之外,读书更大的作用是改造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善良的人,有品位的人。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约有250多万年历史,学会阅读与书写不过才5000多年时间。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这5000多年历史所造就的人类文明远超过去250多万年的积累。阅读与书写使我们摆脱了蒙昧,塑造了我们区别于动物的大脑,并由此开启了人类所独有的审美、创造与同理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材料二】数学之美不限于好看和实用,还在于它充满魅力,它以理性的光彩和逻辑的缜密,激发人们不懈探索新的未知。对于数学研究者来说,要想在漫长的科研工作中保持求知热情,兴趣尤为重要。很多人问我,孩子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我的回答无非二字:兴趣。只有找到兴趣点,才能游刃有余、水到渠成。不只数学,在任何领域,兴趣都可以给一个人带来无穷的动力,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广泛阅读是培养兴趣的好方法。阅读陪伴了我的成长、求学和工作之路,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我不断阅读,不断获取知识。阅读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就拿艺术史来说,人们熟知怕特农神庙高与宽之比接近黄金分割比例;同样奇妙的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两部分音符数量.分别为377和233,二者之比恰好等于0.618。原来,艺术中的美也可以源于数学,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学思维来欣赏艺术之美!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材料三】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人。一开始读诗词作品时,我们可能会比较关注艺术层面的东西,如遣词造句和平仄、对仗如何工整等,但慢慢地往深层去,最后一定是读人。透过作品,我们和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读李白的诗,仿佛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站在我们面前,到这个境界,就算是读进去了。读杜甫的诗,能看到一位漂泊者对中华文化的仁爱、以人为本作出生动丰富的阐释,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也算读懂了。苏轼一生多坎坷,长期处于逆境,但恰恰是写于逆境中的诗词和小品文,对后代读者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而任平生。”人的一生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态度去面对。苏轼用博大的胸怀、愉快的心态去拥抱人生,相信只要坚定、从容地走下去,事情就会有变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认为好的学者读书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要排除功利目的。在契诃夫小说《打赌》里,年轻的律师主动放弃银行家承诺的大笔赌注,只因打赌的15年里他沉浸在书的世界,过上了更有意义的生活。这篇小说也说明: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生命,提高人生境界。我想,这就是我们应当秉持的读书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材料四】作为一名民航机长,我在飞行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还记得11年前,我刚刚进入航空公司工作,同事们发现我经常捧读古典诗词,便问道:诗词对飞行有用吗?11年后,我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面对压力从容沉着应答,最终摘得总冠军,又有人问我:飞行对读诗词有用吗?
在我看来,“用”在静水流深处。
……
飞行员这个职业给了我行万里路的机会。不读书的话,我可能只会赞叹“山好高”“河好长”“海好蓝”;读书以后,飞越高山时,我会体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俯瞰大海时,我会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执飞航班进行机长广播时,我会根据航路特点,用贴切的诗词去描绘舱外途经的美景,让旅客在跨越山海的行途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悠久浩瀚的传统文化给了我看世界和飞行的新视角,我也希望将诗与远方传递给旅客,让人们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不仅感受到高度和速度,也可以感变温度和风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副刊》作者:马保利,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飞行教员)
7.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读书的意义和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中读书与不读书的意义在于增强思想的力量,增加知识的掌握,增进修辞与表达,改造我们的大脑。
B.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使人们不断阅读,不断获取知识的动力源。
C.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人,读诗我们关注最多的可能是艺术层面的东西。
D.用“在静水流深处”,就是说经过长期积累才会“顺手拈来”,不要等到用时才临时抱“佛脚”。
9.许多人在阅读时总提不起兴趣,而且总是浅尝辄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请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阅读经验,给他们一些合理化建议。(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9分)
归乡(散文)
北方的冬天灰蒙蒙的,是水泥墙的颜色。道路、民房、操场都陷入了沉默,只有建筑背后的田野露出一点不一样的彩色。立春已过,但隆冬的肃杀依旧盘踞在这座北方的小村落。沉句句的土地在秋季将饱满的生命一批批地吐出,此时正拥着轻盈的躯体安心休憩。浓密的绿、闪耀的金表败为深浅不一的棕——人们最习以为常的大地的颜色。
再次踏上这片故土,是为了与独居的祖母道别。一路走来并没有碰到熟人,只有一只大黄狗懒洋洋地瞄了我一眼,又懒洋洋地卧了下去。
村子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稳定、踏实,就像在四季流转里一直勤勤恳恳的土地。一路走来,我没有碰到任何一个人。在暗暗庆幸的同时又自觉好笑。在乡亲们眼中,我考上了“那样好的大学”,应该是趾高气扬、衣锦还乡的。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偷偷摸摸地走着,也可以说是溜着,像个青涩的小贼,生怕因为不礼貌而遭到他们的嘲笑。
走到老房子门口,我叩响生锈的铜环。望着空荡荡的鸡窝,涌起一股突如其来的紧张。祖母拄着拐杖开了门。——年逾古稀的老人头顶覆着稀薄的黑发。我是多么恐惧见到一个更加陌生、更加苍老的亲人啊,
祖母守着一个院落,四间空屋,度过了十年的寡居生活。猫儿一只一只地养,一只一只地丢。阁楼空荡荡的。十年前枯死的葡萄藤仅刷下干瘪的躯干,松垮地散落在墙壁一角。乡下人习惯于顺应四季的变化,不去刻意违拗。东屋的火炉是唯一的取暖设施。我缩在火炉的一角,不敢动弹,尽量减少与冷空气的接般。美丽、轻薄的冬装无法在乡下抵御严寒。
冰箱和饮水机在陈旧的家具中间格外惹眼——是近几年才添置的。祖母颓着不便利的腿脚在灶台间忙碌。“念完本科要在那里继续念吧?”“毕业了考个好公务员啊,吃公家饭。”“这书到底啥时候能读完啊?”……我只好含含糊糊地应承着。“可千万不能去外国啊!”几乎每次谈话的落脚点都会归结为这句话。长辈们信誓旦旦地传承着他们的“道理”,每当这时,妈妈通常不会反驳,也不会解释,而是嗔怪地来一句:“老古董啦!”老人脸上严肃的神色便会松开来,转为羞赧的微笑,
“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你结婚的那一天呐!”祖母脸上的神情祥和、平静,仿佛在谈论别人的无生。“要是爷爷和姥爷都还在,就好了。”我躲过话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六年级。那一晚的穿堂风格外凛冽。锁在阁楼上的猫凄厉地惨叫着。在一片慌惚中我听到不知道谁的呼喊,我不停地抖,发不出声音,也不敢去看亲人的遗容。第二天上学,身边的同学小声议论“听说她家里有人去世了,在哭鼻子”。我放下遮眼泪的课本,用愤怒的眼神喝止。
初一的时候姥爷在短短两周内因为多脏器衰竭去世。那是一个极其难堪的春节,我用昏睡掩藏了所有的悲哀。沉沉的睡眠里,不断响起梦破碎的声音。丧礼结束。我贪婪而嫉妒地看着院里的小孩子各自牵着老人的手离开。
两场丧事彻底终结了我的童年。在这之后开启的青春期沉默、忧郁。我长久地保持着对于亲人之死无能为力的羞愧。过年陪着爸爸上坟,我用平静甚至愉快的目光巡视着坟头的青松。我从来不把那块冰冷的黑石头和墓中的人联系起来。要是我的亲人在地下受着虫蚁啮噬之苦,那该是多么万箭穿心的疼痛!
——“是啊,他们看到你考上这么好的大学,肯定都高兴坏了!”要是他们还活着就好了,就不用把蟾宫折挂的喜悦分享给旁的无关的人。
下午时分,家里来了客人,是和祖母年纪相仿的老人。为了御寒,大家都往火炉边挤。于是乎,简陋的床铺上,坐了一红一绿,两个大花袄。
“唉呦,成了大姑娘了!”来客不无惊讶地说道,“和小时候一点都不一样哩……”这下可好,我必须拿出一个“大姑娘”的样子了。在农村,一个人从孩子到转变为成年人的关键一步就是学会“待客”。谁家的孩子嘴甜、不畏生,碰到各种长辈都能熟稔应对,准会被赞一句落落大方。而沉默的、羞涩的、躲人的则被认为“还没长大”,要多锻炼。而类似的评价总是传播得格外快的。为了不“落人口实”,我只好强自镇定,波出一个“落落大方”的样子。“待客”的核心是攀谈,攀谈的要点是热闹。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电视新闻,真相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气氛必须热烈。密密臣臣的话叠在一起,我恍惚觉得这不是闲聊,简直是在辩论了。人声越来越急促,终于猛地提高一个八度,像尖锐的汽笛声,转头望一望,老人脸上的笑容却更加扎实了,每一条皱纹里都淌着满足。正是在这唾沫横飞的灶台间,我察觉到她们身上残存的生命力,就像星星点点的炉火。因为我的加入,谈话不可避免地引向了大城市,引向了不可知的繁华生活。“上过大学就是不一样呵!”——大家看我像看某种新鲜事物。
临走的时候,望着干瘪的藤蔓,我想起那一年的夏天,沉句句的紫色果实扯着枝条往下坠,葡萄香浸满整个院落。从爷爷生病开始,葡萄树逐渐枯萎,终于在老人去世的那一年彻底死去。“千万不要出国啊,工作要找离家近的!”我无法回答这最后的叮嘱。“奶奶,再养只猫吧。”我已是离弦的箭,断了线的风筝,无法再回头的了。
远处的大山横亘在眼前,山脉连绵无阔。几千年来,山就在那里,因为太遥远,而蒙上了一层干燥的雾气;却又因为太巨大,而被迫占据所有人的视野。如果说,乡村睡在土地的怀抱,那么土地则睡在大山的臂弯。南方的山是清新秀丽的雨珠。北方的山则是磅礴无声的大雪。你永远不用担心雪被子会闷坏土地——它只会给埋在土里的植物根系最妥帖的滋养。我恍然明白。冬天是不需要被战胜的。在又一次前途未卜之际,望着苍苍葬葬的大山,我心中忽地生出对于新生活的隐秘渴望。无形的黄河滔天而下,猛烈冲刷心中的块垒。而我深知,即使命运摔打我一万次。也无法将我甩出群山的怀抱。下沉,下沉,下沉到土地中去。而我大声呐喊:“应该勇敢!应该愉快!”其实那些小猫都没有丢,在长久的农村生活中,它们结成了一种默契,会在寿限将至的时候跑到田野里安心地死去。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离开的路。楼梯上,门槛上,老人们正扎着堆晒太阳。抖音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地传来。我还来不及从祖母对着一个年纪相仿的老人叫“二爷”的错愕中恢复过来,就已经控上了老人家的视线:
“今天天气暖和啊!阳光这样的好!”
“是啊,阳光这样的好……”
(转载于《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5日14版,作者:宋笑谊,清华大学新雄书院学生)
10.这篇文章写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回故乡看望年迈的祖母的故事。诸概括故事情节。(3分)
回乡——在乡里;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离开故乡
11.文中几处写到“猫”?作者写它们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一段主要给人们勾勒了一幅图景。它有什么特点?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主要人物是“祖母”。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她的?读你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十年前枯死的葡萄藤仅剩下干瘪的躯干,松垮地散落在墙壁一角。”(作者写它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恍然明白,冬天是不需要被战胜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13分)
小石城山记
【唐】柳宗元
自西山①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眸睨渠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关箭,益奇而坚,其疏数③低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乃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④,而列是夷狄⑤,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⑥,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⑦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西山:山名,在湖南永州零陵县西。②睥睨梁欐:睥睨通“埤堄”pì nì,城上短墙;梁概,屋梁,概l。③数:cù,密。④中州:泛指黄河中游地区。⑤夷狄: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⑥伎:通“技”,技巧,技艺。这里指小石城山的景色。⑦楚:楚国,原在今湖北、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天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逾黄茅岭而下( )(2)类智者所施设也( )
(3)乃是,愈以为诚有( )(4)固劳而无用( )
16.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楚之南少人而多石”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寻之无所得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D.其气之灵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从此文中找出一句你最钟爱的语句,抄写出来并做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古诗歌,完成19—20题。(5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长江上绝不可能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行驶,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20.请你从所学的送别诗中挑选一首(句)与本诗的意境进行比较,做出简单赏析。(3分)
四、作文(50分)
21.人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懵懂儿童到小小少年,再到如今的你。期间,你懂得了许多,有认识上的,有思想情感上的,有知识上的,有生活实践中的,这一切都在促你成长.....请以“我懂得了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创新立意;(2)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二十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字数不少于6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5题,计18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把拼音写出汉字。(2分)
①翘首(qiá)②屏息(bǐng)
③—chà那(刹)④一shùn间(瞬)
(2)这段文字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渡应改为 度 ②篮应改为 蓝
2.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2分)
4.经典诗文默写(在①—②中,任选五题,每题1分;在⑧—⑩题中,任选一题,每题1分。共6分)
答案:略。
评分标准:每题1分,如有错、别字,加、漏字该题不得分。(1)—(7)题,如果多做或全做,以所做前五题为准赋分;(8)—(10)题,如果多做或全做,以所做顺序排列在最前面的小题为准赋分。
5.阅读名著,回答问题。(4分)
(1)选文出自《红星照理中国》,作者是拔德加斯诺。(2分)
(2)文中的A是因恩来。(1分)
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6.班级开展“诚信伴我行”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面任务。
(1)【活动一:探诚信之义】请完成下表内容填写。(2分)
(2)【活动二:砭失信之弊】(2分)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违背了诚信原则,应该受到惩处。
(3)【活动三:践”诚信”之行】时下网络直播带货非常红火,请你为他(她)们提出不少于两条建议。(2分)
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拒绝假货,做到货真价实。
②童叟无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做好自我品牌
三、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28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7—9题。(9分)
7.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读书的意义和作用。(4分)
(1)从个人角度来说,读书可以增强思想的力量,增加知识的掌握,增进修辞与表达。除此之外,读书更大的作用是改造我们的大脑,阅读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生命,提高人生境界。让我们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善良的人,有品位的人。(2)从家国民族角度来说,读书可以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可以促进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3)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说,读书可以帮助人类延续文明并探索未知世界。
评分标准:能回答出(1),可得3分;能答出(1X2)或全部答出得4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9.许多人在阅读时总提不起兴趣,而且总是浅尝辄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请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阅读经验,给他们一些合理化建议。(3分)
一是广泛阅读,不断培养阅读兴趣;二要排除干扰,静下心来读书;三要同学共进步,唯志同道合者可共同,可以结诗社,同学会等;四是将读书与明道相结合。
评分标准:答出两条以上可得满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9分)
10.这篇文章写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回故乡看望年迈的祖母故事。请概括故事情节。(3分)
回乡——在乡里:①祖母的院落 ②与祖母的谈话 ③家里来客—离开故乡
11.文中的几处写到“猫”?作者写它们有什么用意?(4分)
四处。第一处“猫儿一只一只地养,一只一只地丢。”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二处“锁在阁楼上的猫凄厉地惨叫着。”似乎那只猫在为老人的去世而哭泣;第三处“奶奶,再养只猫吧。”希望祖母有个“伴”,表达了作者难舍却又不得不离开祖母的矛盾心情;第四处“其实那些小猫都没有丢,在长久的农村生活中,它们结成了一种默契,会在寿限将至的时候跑到田野里安心地死去。”照应前文,既伤感于“我已是离弦的箭,断了线的风筝,无法再回头的了”,又从故土与亲人身上获得爱的关怀与生活的勇气。深切地表达了作者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无可逆转,深刻思考乡土才是我们永远的根和爱之所在的主题。
评分标准:答对一处(找出来并说明用意)得1分。
12.文章第一段主要给人们勾勒了一幅图景。它有什么特点?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作者开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方冬季的画卷:它灰蒙蒙的,肃杀而又轻盈。它曾承载着希望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浓密的绿,也有着荣耀和辉煌—闪耀的金。如今虽已迟蓉,进入严冬,却是“人们最习以为常的大地的颜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这个生养她和她的父辈的景仰,正如“沉甸甸的土地在秋季将饱满的生命一批批地吐出,此时正拥若轻盈的躯体安心休憩。”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故乡就像祖母似的,虽年老沧桑,却是“我”永远的牵挂。
13.文章主要人物是“祖母”。作者是从哪里方面来描写她的?请你具体分析。(4分)
作者先是从外貌描写祖母的:“年逾古稀的老人头顶覆着稀薄的黑发”,再从动作“祖母颠着不便利的腿脚在灶台间忙碌。”和语言—给我的叮嘱,刻画了一位朴实却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我”的慈爱与关怀并给予“我”生活的勇气。而她不就是“故乡”的真实写照吗?虽已沧桑,却又饱含对游子的深深情义,朴实无华却也时时牵挂,如同“我”对“她”和她们的牵挂一样。
14.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十年前枯死的葡萄藤仅剩下干瘪的躯干,松垮地散落在墙壁一角。”(作者写它有什么用意?)
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祖母家的冬天萧索、肃杀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母居于此的担忧和眷念之情。乡村的“破败”与城市的繁荣形成的强烈反差,可正是如乡村这样的“在秋季将饱满的生命一批批地吐出”才孕育出如今城市的繁华。
(2)“我恍然明白,冬天是不需要被战胜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故乡的冬天是肃杀的、让人难熬的,但故乡的春天却也充满着希望。一切孕育新生命的躯体看似不那么美好,但是“你永远不用担心雪被子会闷坏土地——它只会给埋在土里的植物根系最妥帖的滋养。”乡土是我们永远的根和爱之所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7题(13分)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逾黄茅岭而下(逾,越过。)(2)类智者所施舍也(类,类似,好像。)
(3)乃是,愈以为诚有(是,这里。)(4)固劳而无用(固,真的。)
16.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楚之南少人而多石”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D)(2分)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2分)
译文: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2)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分)
译文: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
18.请从此文中找出一句你最钟爱的语句,抄写出来并做赏析。(3分)
评分标准:此题为发散性试题,答题要求:一是理解无误:二是说清楚自己喜欢的理由:三是要言之有理,要有见底。鼓励创新但不违和。
(四)阅读下面古诗歌,完成19—20题。(5分)
19.长江上绝不可能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行驶,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似乎我们吞到了这样一个情境: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对于孟浩然,近乎膜拜,“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间。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本诗中送别孟浩然,他眼中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孤帆”,表达了对他的浓浓的情谊。同时,李白是“孤高”“孤傲”的,“天才和圣贤总是孤独的”。他与孟浩然可谓同气相求,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他的眼中这些词句的对立面是“俗人”、“俗物”,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他是视而不见的,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心性。
20.请你从所学的送别诗中挑选一首(句)与本诗的意境进行比较,做出简单赏析。(3分)
例:自古伤别离。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四、作文(50分)
21.人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懵懂儿童再小小少年,再到如今的你。期间,你懂得了许多,有认识上的,有思想情感上的,有知识上的,有生活实践中的,这一切都在促你成长……请以“我懂得了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创新立意;
(2)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二十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字数不少于600字。
作文评分标准略名言
故事
含义
轻诺必寡信
商鞅立本
③释义“诚信”:
①释义:
②故事概要:
名言
故事
含义
轻诺必寡信
商鞅立木
③释义“诚信”:诚实并遵守信用。
①释义:轻许诺言的人一定缺少信用。
②故事概要;商鞅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可谓“一言为重百金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2,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基础知识综合,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