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稿(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稿(教案),共5页。
第二章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也为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学情分析鉴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强化直观性。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技能目标: 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四、教法、学法简介 1、教法:①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②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地图、实物照片、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2、学法:①动手实践法:小组合作,自制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平面图。 ②合作探究法:六人一组,互动合作,有效探究。 ③读图分析法: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及时进行课堂操练。④小组竞赛法:通过闯关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安排学生分组(每6人一组)、小组活动表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欣赏图片,设问导入】旅游已成为人们度假休闲最佳方式,尤其是登山运动,已成为青少年的新宠。宁德的太姥山白云山风景秀丽,秋高气爽的时节,如果同学们想要结伴去登山,出发前大家应该学会看哪种地图?【学生回答】地形图。【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很对,地形图有哪些?地形图该如何判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设计意图:利用家乡的旅游景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二)新授过程【读图分析,说一说】【学生回答】有一些曲线和数字。【教师补充】 那些数字表示的是地面的高度,地面的高度是如何表示的呢?设计意图:又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入地面高度表示方法的学习。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观看动画演示】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并理解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学生回答】等高线指在地图上将地面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距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之差。设计意图: 用flash动画形式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直观性强,缺乏空间感的七年级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2、【观看视频】 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3、【制作地图】 ①按左图用地瓜制作一座山体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 ②试着在白纸上画出俯视所见的等高线平面图。 ③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制山体模型,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介绍自己使用的等高距,展示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学会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分析山体模型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表现形态,把分析结果填在《小组活动表》上。小组活动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2345611 = 1 \* GB2 ⑴、按上图步骤,在地瓜模型上按相同高度,将模型水平切割成五块。 = 2 \* GB2 ⑵、沿着模型底部截面绘出与模型相一致的等高线。 = 3 \* GB2 ⑶、参考上图等高线的海拔,标出自制图中每条等高线的海拔,观察不同坡度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区别。 = 4 \* GB2 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图,指出自制图中的山体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 5 \* GB2 ⑸、各位组员将本组合作完成的等高线地形图按比例缩小描绘到上图6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强化合作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4、【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以抢答形式发布分析结果,设计意图:抢答形式让学生发挥主体性,享受探究所带来的成功喜悦。4、【精讲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改正和补充。教师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点击相应的地形部位,对比展示地形部位的实物照片和山体立体模型,适时点拨、改正和补充,化抽象为直观,及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利用,重点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五种山体部位的区别和陡坡缓坡的对比。5、【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观看视频后)1.分析山体模型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表现形态,把对应序号填在表格内。①等高线闭合,数值四周高,中部低。②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③等高线重合处。④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⑤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2.根据图中所示的等高线地形特征,将其序号填入相应的括号。A. 洼地( ) B. 山顶 ( ) C. 山脊 ( )D. 山谷( ) E. 鞍部 ( ) F. 陡崖 ( )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内化知识、读图析图等能力。(三)课堂总结【评出“闯关优胜组”】设计意图:并没有按常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因为小组间的闯关比赛从新课开始一直持续到新课结束,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学生渴望成功,学生的努力需要老师的认可和赏识。老师的及时肯定与欣赏将激励着他们更积极参与以后的地理学习。(四)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本节课标要求: 1.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鞍部、陡崖。2.区分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山体部位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高线形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