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10页,“答题卷”共2页。
3.试题卷包含第Ⅰ卷必做试题、第Ⅱ卷选做试题。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考生,请在答题卷上选填相应标识并作答相应试题。
4.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必做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题每题1分,21-3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实验选用的豌豆是自花且闭花传粉的植物
B. 选用的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易于区分
C. 需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人工有性杂交
D. 需让显性亲本做父本,隐性亲本做母本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所做的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中豌豆必须具有一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同时亲本必须是纯种,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必须进行有性杂交,该过程中正反交实验都要做,才能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详解】A、实验选用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就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A正确;
B、为了便于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易于区分,B正确;
C、杂交实验就是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人工有性杂交,C正确;
D、无论显性亲本做父本(正交),还是显性亲本做母本(反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总是显性,D错误;
故选D。
2.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每个容器中有12个小球,其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则下列装置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根据题意母本应能产生A和a两种卵细胞,比例为1∶1;而父本能产生A和a两种精子,比例也为1∶1。因此两个容器中均应放入A和a两种小球,并且比例均为1∶1,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 间行种植具有红花、白花相对性状的某雌雄异花同株农作物,所结的种子在第二年种下观察,发现红花植株所结种子发育的子代全为红花性状植株,白花植株所结种子发育的子代有白花性状植株和红花性状植株,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花性状为显性性状B. 亲本红花个体为纯合子
C. 亲本白花个体为杂合子D. 亲本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雌雄异花同株农作物红花白花会相互传粉,由题红花植株所结种子发育的子代全为红花性状植株,白花植株所结种子发育的子代有白花性状植株和红花性状植株可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红花植株子代均为红花,若红花亲本中存在杂合子,经过白花植株异花传粉后则可能出现隐性纯合子的白花植株,因此亲本红花植株为纯合子。
【详解】A、由分析可知,白花性状为隐性性状,A错误;
B、红花植株所结种子发育的子代全为红花性状植株,虽会异花传粉,但子代仍全为红花,说明红花为纯合子,B正确;
C、白花由于是隐性性状,亲本白花也应为纯合子,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亲本红花个体为纯合子,没有杂合子,D错误。
故选B。
4. 南瓜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那么基因型WwDd和WWDd的南瓜杂交,子代基因型和表型的种类依次为( )
A. 2种和3种B. 3种和2种
C. 6种和2种D. 6种和3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据题意可知,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WwDd和WWDd的南瓜杂交可拆解为Ww和WW,Dd和Dd,Ww和WW杂交后代基因型有2种,表型只有1种,Dd和Dd杂交后代基因型有3种,表型有2种,综合在一起分析可知,基因型WwDd和WWDd的南瓜杂交,子代基因型和表型的种类依次为2×3=6种、1×2=2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 小麦的高秆(D)和矮秆(d)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两种小麦杂交,后代出现高秆有芒、高秆无芒、矮秆有芒、矮秆无芒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 DDBB×ddBbB. Ddbb×ddbbC. DdBb×ddBbD. DdBb×dd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干中给出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每一对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两种性状可分别分析。
【详解】分析后代的表现型可以知道,高秆:矮秆=1:1,则亲代为测交:Dd×dd,子代有芒:无芒=3:1,故亲代为杂合子自交,亲代的基因型为:Bb×Bb,综上可知,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有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不出现四分体
C.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
D. 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后,是相同的染色体,并非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四分体是减数分裂I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出现在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即前期和中期,在减数分裂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四分体消失,B正确;
C、在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配对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在减数分裂I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所以每个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A。
7. 大熊猫体细胞中有21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分别是( )
①21条;②42条;③84条;④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⑤每条染色体中都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A. ②和⑤B. ③和⑤C. ②和④D. ①和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42条;
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此时每条染色体中都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综上所述,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分别是②和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 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在亲代和子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因为进行了( )
A. 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C.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 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利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 关于真核细胞核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C. 通常X和Y两条染色体上所含的基因数量不同
D.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人类有X和Y两种性染色体。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大小与形态也完全相同,称X染色体。男性的一条与X相同,另一条则小得多,称Y染色体。 Y染色体最重要的意义是决定男性性别。
【详解】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错误;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
C、X与Y染色体大小不同,如人类中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小,果蝇的X染色体比Y染色体短小,因此通常X和Y两条染色体上所含的基因数量不同,C正确;
D、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红白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控制红白眼的基因在位于性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有关红绿色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父亲正常,儿子一定正常
B. 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C 母亲正常,儿子和女儿正常
D. 女儿色盲,母亲一定色盲
【答案】B
【解析】
【分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此类疾病的特点是:(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A、儿子的X染色体来至母亲,因此父亲正常,不能判断儿子一定色盲,A错误;
B、女儿的一条X染色体来至父亲,因此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B正确;
C、双亲均正常,当母亲是携带者时,儿子有可能色盲,C错误;
D、女儿的一条X染色体来至父亲,一条由母亲提供,故女儿色盲,母亲不一定色盲,可能是色盲携带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色盲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几种伴性遗传病的特点,明确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结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准确判断各选项。
11. 根据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中各世代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 ②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③最可能伴X染色体是性遗传D. ④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A、①中,双亲均正常,但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②中,双亲均正常,但生有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男性患病比例比女性高,所以最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 B正确;
C、根据③无法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但男患者的女儿均患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
D、如果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男患者的母亲一定是患者,与图不符,D错误。
故选D。
12. 如图是DNA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构成了DNA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
B. ①和②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C. DNA中的碱基对⑨越多,其热稳定性就越低
D. 细胞中DNA复制时,④的断裂需要解旋酶和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段,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胞嘧啶,④为氢键,⑤为A,⑥为G,⑦为C,⑧为T,⑨为碱基对。
【详解】A、图中①与②③不是同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所以①②③不能构成一个D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B、①和②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正确;
C、DNA分子中碱基对⑨越多,氢键的相对含量越少,其热稳定性越低,C正确;
D、DNA复制时,④的断裂需要解旋酶并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A。
13.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内三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甲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 乙的产物都是丙的模板
C. 丙中核糖体沿mRNA向右移动
D. 能完成乙、丙的细胞都能完成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分析图解,甲中DNA两条链都作为模板,说明是DNA复制过程,所以所需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乙中只有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说明是转录过程;丙是翻译过程。
【详解】A、甲是DNA复制过程,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乙是转录过程,产物是RNA,其中mRNA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rRNA和tRNA则不能,B错误;
C、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tRNA后进入核糖体内的方向,或者说是肽链延长的反方向,即图中从左向右的方向,C正确;
D、只有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才能完成DNA的复制,能够进行转录和翻译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DNA的复制,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关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
B. 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C. 基因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选择性丢失
D. 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包括: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调控的。
2、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A、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
B、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其一是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是基因丢失,C错误;
D、生物体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D正确。
故选C。
15. 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幼苗,可获得多倍体植株。其原因是秋水仙素能够( )
A. 促进细胞融合
B. 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
C. 促进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D. 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多倍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细胞在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经复制,但由于受到某些外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骤变等)的影响,使得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染色体不能分配到子细胞中去,于是形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在此细胞基础上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即可形成加倍的组织或个体。
【详解】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符合题意。
故选D。
16. 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能发生了变化
B.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C. 原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D. 正常人细胞内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且相关基因也会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详解】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能发生了变化,A正确;
B、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下降,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B正确;
C、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C错误;
D、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因此正常人细胞内也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且相关基因也会表达,D正确。
故选C。
17.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B.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 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常高度不育
D. 三倍体生物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易出现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可育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是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
【详解】A、二倍体生物体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B正确;
C、仅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属于单倍体生物,但单倍体生物并非都是仅含一个染色体组,比如六倍体小麦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就是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C错误;
D、三倍体生物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易出现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可育配子,高度不育,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可作为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证据的是( )
A. 化石证据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D. 分子生物学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详解】化石、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的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都能给生物进化提供证据,但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睛】
19. 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以及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形成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B. 适应不仅只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
C. 具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不利变异的个体不能繁衍后代
D. 遗传的稳定性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1、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2、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一定的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变异会赋予某些生物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因此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B正确;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一定的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变异会赋予某些生物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并非都能生存和繁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不能适应环境,会过早死亡,但也可能会有后代产生,C错误;
D、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既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的逐代积累,是对之前环境相适应的结果。由于环境是处于不断变化中,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C。
20. 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
B. 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C. 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
D.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决定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所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和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A正确;
B、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错误;
C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选择个体的性状,进而实现了对基因的选择,最终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D正确。
故选B。
21. 香豌豆中,当C、R两个显性基因都存在时,花才呈红色。一株红花香豌豆与基因型为ccRr的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若让此红花香豌豆进行自交,后代红花香豌豆中杂合子占( )
A. 8/9B. 1/2C. 1/4D.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先根据逆推法判断出一株红花香豌豆的基因型,然后正推法写出杂交后代的红花香豌豆的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最后再用正推法计算出杂交后代的红花香豌豆进行自交后代的红花香豌豆的比例。
【详解】由题意知道,红色的基因型是C-R-,与ccRr杂交,根据3/8=1/2× 3/4,可知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红色植株的基因型是CcRr,进行自交,后代红花香豌豆的基因型为1CCRR、2CcRR、2CCRr、4CcRr,后代红花香豌豆中杂合子占8/9。
故选A。
22. 图中a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和②B. ②和④C. ③和⑤D. ①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成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精细胞。正常情况下,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获得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
【详解】A、细胞①与细胞②中,较短的染色体颜色完全不同,故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细胞②和细胞④的染色体组成无明显的差异,但细胞②的大的染色体绝大部分为白色,极少部分为黑色,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这对较长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细胞②和细胞④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
C、细胞③与细胞⑤的较长染色体颜色完全不同,故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
D、细胞①和细胞④中,较短的染色体颜色完全不同,故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B。
23. 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红绿色盲的孩子,这个孩子性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
A. 妻子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没分离
B. 妻子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没分开
C. 丈夫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没分离
D. 丈夫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没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克氏综合征(其染色体组成是44+XXY)形成的原因有两个,即XX+Y或XY+X,前者是由于母亲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移向两极所致,后者是由于父亲在减数分裂Ⅰ后期,X和Y未分离所致。
【详解】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色觉正常的夫妇,父亲正常,因此母亲是色盲携带者,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红绿色盲的儿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Y×XBXb,儿子的基因型为XbXbY,根据儿子的基因型可知,他是由含Y的精子和含XbXb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问题出在卵细胞,是妻子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分开,Xb和Xb移向同一极所致。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4. 果蝇的灰身基因对黑身基因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基因对白眼基因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纯合黑身红眼雌蝇与一只纯合灰身白眼雄蝇杂交得F1,F1再自由交配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2中会产生白眼雌蝇
B. F1中无论雌雄都是灰身红眼
C. F2中雄蝇的红眼基因都来自F1的父方
D. F1中雌蝇都是灰身红眼,雄蝇都是灰身白眼
【答案】B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和性别相关联,叫做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详解】A、假设体色由A/a控制,眼色由B/b控制,一只纯合黑身红眼雌蝇(aaXBXB)与一只纯合灰身白眼雄蝇(AAXbY)杂交,F1是AaXBXb、AaXBY,再自由交配,由于没有aXb的雄配子,F2中不产生白眼雌蝇,A错误;
BD、F1是AaXBXb、AaXBY,都是灰身红眼,B正确,D错误;
C、F2中雄蝇的红眼基因都来自F1的母方,C错误。
故选B。
25. 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 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C. 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为遗传物质,RNA一般作为遗传信息表达的媒介或工具。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详解】A、病毒只含有1种核酸,含有DNA的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含有RNA的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A项正确;
B、只含有RNA 一种核酸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一定是RNA,B项正确;
C、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C项错误;
D、所有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其遗传物质是DNA,D项正确。
故选C。
26.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用32P和35S同时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 若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中
C. 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于沉淀物中
D. 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而不能在没有细胞的培养基上生存和繁殖。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特有的元素32P和35S,A错误;
B、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会被氢标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到上清液,而子代噬菌体DNA在细菌中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B错误;
C、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具有放射性,噬菌体DNA被氢标记,子代噬菌体在细菌中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C正确;
D、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搅拌不充分,则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仍会吸附在细菌上,一起随细菌到沉淀物中,故会导致沉淀物出现放射性,上清液中的子代噬菌体不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27. 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 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 所搭建出DNA分子片段最多含18个氢键
C. 理论上能搭建出47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 能搭建出一个含4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每一个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个,搭建DNA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因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4个,最多能搭建14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
BD、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则n=4,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由于A-T有3对,C-G有4对,A与T之间2个氢键,C与G之间3个氢键,因此,DNA分子片段全由C-G构成时氢键最多,为12个,B错误,D正确;
C、据题意可知,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由于A-T有3对,C-G有4对,因此能搭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少于44种,C错误。
故选D。
28. 已知一段用15N标记的双链DNA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B. 将该DNA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占1/8
C. 由该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一定占20%
D. 该D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该DNA至少含有3000个碱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组成。
3、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若已知G占双链的比例为20%,G1占单链的比例无法确定,但最大值可求出为40%,最小值为0。据此答题。
【详解】A、DNA中碱基G占全部碱基的20%,则G=C=20%,A=T=30%,因此该基因中(C+G):(A+T)=2:3,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的该比值与双链DNA分子中该比值相同,A错误;
B、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将该细胞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DNA分子含15N==,B错误;
C、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且DNA中的鸟嘌呤与RNA中的胞嘧啶配对,虽然已知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但无法得知DNA单链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所以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也无法确定,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若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多肽链的DNA分子中至少含有的碱基数为500×6=3000个,D正确。
故选D。
2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且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 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全市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而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且调查遗传方式时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而不是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A错误;
B、红绿色盲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正确;
C、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其症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查数据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因此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C错误;
D、艾滋病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30. 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玉米(二倍体)与矮秆(d)易染锈病(t)玉米培育矮秆抗锈病玉米新品种的方法如下,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作用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C. 过程④必须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 此育种方法选出的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示为单倍体育种,纯种高秆抗锈病的基因型为DDTT,纯种矮秆易染锈病的基因型为ddtt,F1基因型是DdTt。①表示杂交,②表示减数分裂,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④表示秋水仙素处理的过程。
【详解】A、过程①表示杂交获得子一代,其原理为基因重组,A错误;
B、③是将花药培育为幼苗,属于植物组织培养,不需要受精作用,B错误;
C、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种子,因此④过程应该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C错误;
D、F1基因型是DdTt,其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T:Dt:dT:dt=1:1:1:1,该雄配子发育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T:Dt:dT:dt=1:1:1: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DDTT:DDtt:ddTT:ddtt=1:1:1:1因此该育种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矮秆抗锈病)的品种占1/4,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3题,共30分)
31. 番茄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下表是利用这两对相对性状进行的三组不同杂交实验的结果:
(1)依据组___________,可以判定___________(紫茎/绿茎)为显性。
(2)如果用A、a表示控制紫茎、绿茎的基因,用B、b表示控制缺刻叶、马铃薯叶的基因,请写出杂交组合①中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证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满足分离定律可选取组③后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表型)植株进行自交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和比例。
【答案】31. ①. ② ②. 紫茎
32. AaBb×aaBb
33. ①.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②. 紫茎缺刻叶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实验②中,紫茎缺刻叶植株和绿茎缺刻叶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紫茎,缺刻叶:马铃薯叶=3:1,说明紫茎和缺刻叶为显性性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1详解】
由第②组中紫茎缺刻叶与绿茎缺刻叶杂交,子代均为紫茎,可判断紫茎为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第①组中:缺刻叶×缺刻叶→缺刻叶:马铃薯叶=3:1,可知杂交组合①中亲本缺刻叶的基因型都为Bb,紫茎×绿茎→紫茎:绿茎=1: 1,可知杂交组合①中亲本紫茎和绿茎的基因型为Aa、aa。因此杂交组合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小问3详解】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第③组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紫茎缺刻叶:绿茎缺刻叶≈1:1,可以推测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中紫茎缺刻叶的基因型为AaBb,绿茎缺刻叶的基因型为aaBb,故若要证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满足分离定律,可选取组③后代中的紫茎缺刻叶植株,进行自交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和比例。
32. 下图中编号A~F的图像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2n=24)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取该植物解离后的花药,漂洗、捣碎后置于载玻片上,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3~5min,压片后制成临时装片。
(2)上述细胞分裂图像中,图C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该时期可观察到的不同于有丝分裂的现象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各时期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的时期为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等位基因分离通常发生的时期为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答案】32. 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
33. 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②.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34. ①. AE ②. E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F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植物(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A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E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F表示分裂结束。
【小问1详解】
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中,需用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确定细胞所处的时期。
【小问2详解】
图C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减数分裂I中)期,该时期可观察到的不同于有丝分裂的现象主要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小问3详解】
图A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此时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片段交换,导致其上的基因组合出现改变。图E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33.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由肾脏的部分细胞分泌,是一种能够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红细胞的蛋白。研究发现,在氧气供应不足时,低氧诱导因子(HIF)可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mRNA的含量增多,促进EPO的合成,最终导致红细胞增多以适应低氧环境,相关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HIF基因与EPO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①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_;除mRNA外,参与过程②的RNA还有___________。
(3)HIF在___________(填“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
(4)上述图示过程反映了基因与基因、___________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1)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 ①. RNA聚合酶 ②. tRNA、rRNA
(3)转录 (4)基因与环境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人体缺氧调节机制,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小问1详解】
遗传信息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HIF基因与EPO基因含有的遗传信息不同,故根本区别在于二者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小问2详解】
过程①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催化;过程②表示翻译,该过程中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小问3详解】
由题干信息“低氧诱导因子(HIF)可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mRNA的含量增多”可知,HIF在转录水平调控EPO的表达。由于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车间,细胞还可以通过增加核糖体的数量,提高翻译速率来加快EPO合成的速度。
【小问4详解】
上述图示过程反映了HIF基因和EPO基因,HIF、EPO基因与低氧环境相互作用,即不同基因、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第Ⅱ卷 选做试题
(本部分为合格性考试考生选做)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4.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及其研究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在亲本豌豆杂交、F1自交以及测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B.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的内容
C. 根据假说,推出测交结果是高茎∶矮茎=1∶1属于“演绎推理”
D. 测交实验的结果最终验证孟德尔的假说成立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A错误;
B、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就像独立的颗粒,不相融合,这属于假说内容,B正确;
C、根据假说,推出测交结果是高茎∶矮茎=1:1,这属于“演绎推理”,C正确;
D、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总与预期相符,也有可能相反,故可用于验证假说正确与否。“测交实验得到的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是测交实验的实验结果,与演绎推理的结果相符合,说明孟德尔的假说成立,D正确。
故选A。
35. 某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与白花植株的比例约为9∶7。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
B. F2红花植株中的杂合子占2/3
C.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D.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白花比例为9∶7;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假设相应基因为A和a、B和b),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A_bb、aaB_、aabb全部表现为白花,则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故F2中白花植株存在纯合子和杂合子,A错误;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故F2红花植株中的杂合子占8/9,B错误;
C、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因此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C正确;
D、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白花比例为9∶7;控制红花与白花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C。
36. 下列遗传病系谱图中,能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决定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详解】A、由于父母正常,生出患病的女儿,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其父亲必定患病,A错误;
B、由于父母正常,生出患病的儿子,该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图中父亲正常,母亲患病,子女均正常,假如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儿子一定有病,C错误;
D、图中父母均有病,子女中有正常的个体,故该病只能是显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37. 下图是高等动物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Ⅰ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B. Ⅱ过程表示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C. Ⅲ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D.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分析题图:Ⅰ过程代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Ⅱ过程表示受精作用,Ⅲ过程代表个体发育的过程。
【详解】A、Ⅰ过程代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两次,A正确;
B、Ⅱ过程表示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该过程发生了没有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B错误;
C、Ⅲ过程表示个体发育,其中发生的基因突变可以在体细胞中,也可能发生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C正确;
D、受精卵中细胞核DNA来自于父母双方,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D正确。
故选B。
38. 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禁止近亲结婚可杜绝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B. 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
C. 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D. 基因检测可以精确地诊断所有类型的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但不能杜绝遗传病患儿的降生,A错误;
B、遗传咨询可分析新生儿可能患某些遗传病的概率是否偏高,但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产前诊断(羊水检查)确定,B错误;
C、产前诊断包括B超检查、基因检测、孕妇血细胞检查和羊水检查,其中羊水检查可以检查胎儿细胞的染色体是否发生异常,C正确;
D、基因检测不可以精确地诊断所有类型的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39. 用光学显微镜对胎儿的细胞进行观察,最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 镰状细胞贫血症B. 21三体综合征
C. 猫叫综合征D. 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详解】A、镰状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但可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发现该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通过细胞组织显微观察可以发现,B不符合题意;
C、猫叫综合征是由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通过细胞组织显微观察可以发现,C不符合题意;
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通过细胞组织显微观察难以发现,D符合题意。
故选D。
40. 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常见的室内昆虫。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个体数为6,SS个体数为26,Ss个体数为18。则s的基因频率为( )。
A. 26%B. 30%C. 46%D. 58%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由题意可知,SS=26,Ss=18,ss=6,因此s的基因频率是:【(6+18/2)÷(6+26+18)】×100/%=30%。B正确。
故选B。
41.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A正确;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错误;
C、生态系统最初是由分解者和生产者等组成的两极生态系统,现在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42. 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在地理上分隔开来的地区,三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在甲地区生活有某种鸟类A,后部分个体迁徙到乙、丙地区,经过若干年后演变成两个新的物种B、C,但发现物种B仍能与物种A杂交产生后代。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物种A中出现的有利变异才是进化的原材料
B. 物种B与物种A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是高度不育的
C. 新物种的形成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D. 物种B、C是否有共同祖先可以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答案】A
【解析】
【分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且多数变异都是有害的,所有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错误;
B、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B与物种A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是高度不育的,B正确;
C、隔离可以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由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
D、对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等可以判断物种之间是否有共同祖先,D正确。
故选A。
43. 下列有关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 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主要遵循了加法原理
C.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
D. 科学家在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1958年,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证实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摩尔根等人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
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加入不同酶的目的逐渐排除各种物质的作用,是利用减法原理来控制自变量,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C正确;
D、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证明DNA复制方式的实验,此实验中还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技术,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1题,10分)
4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细菌耐药性变异产生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__________(填“前”或“后”)。
(2)某学生为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三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各放入一个经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处理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观察结果(如下图),测量各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②挑取该平板上__________(“靠近”或“远离”)抑菌圈的菌落,配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培养多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③预期实验结果: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_____。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会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相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4. 前 45. ①. 靠近 ②. 弱 ③. 逐渐变小
46. 基因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解析】
【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小问1详解】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产生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广泛使用前,后经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选择作用,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小问2详解】
②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判断抗生素的抑菌效果。要挑选该平板上靠近抑菌圈的菌液,培养多代。③抑菌效果越明显,抑菌圈越大;抑菌圈越小,说明抑菌作用越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会减弱,故抑菌圈的直径会逐渐变小。
【小问3详解】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由于基因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
(本部分为等级性考试考生选做)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45. 某玉米品种含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含A基因的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Aa的玉米若干,每代均为自由交配直至F2,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 )
A. 1:1B. 3:1C. 7:1D. 5:1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显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
【详解】亲本Aa自交产生的F1中有三种类型1AA、2Aa、1aa,F1自由交配,产生的雌配子有2种,1/2A、1/2a,由于aa的花粉败育,因而产生两种雄配子2/3A、1/3a,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后代中花粉败育的aa占1/6,则正常的占5/6,D正确,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6. 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用①和②、②和③、③和④杂交,观察F1的花粉
B.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的花粉
C. 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 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为蓝色,一半花粉为棕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由于只有②中含有DD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形状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②AAttDD与其他亲本进行杂交产生含有Dd的子代,对子代的花粉进行鉴定。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为棕色,由于只有④中含有aa基因,所以若采用花粉颜色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④aattdd与其他亲本进行杂交,产生Aa的子代,对子代的花粉进行碘液染色观察,A正确;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得到AaDd的子代,故可选择②和④杂交,B错误;若培育糯性抗病(aaTT)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得到AaTtdd的子一代,然后让子一代杂交获得糯性抗病的个体,并通过连续自交来筛选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C正确;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 (AattDd)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基因型为A)为蓝色,一半花粉(基因型为a)为棕色,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花粉鉴定法鉴定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47. 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果买重120克,AABBCC的果实重210克。现有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果实重135-165克。则乙的基因型是( )
A. aaBBccB. AaBBccC. AaBbCcD. aaBbCc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与应用能力。植物果实的重量属于数量性状,与等位基因的对数和基因的累加作用有关。由基因型为aabbcc的果实重120克,而AABBCC的果实重210克,可知每增加1个显性基因,植物果重增加(210-120)÷6 = 15克。对于题中各选项,用分解组合法进行推理如下:甲AAbbcc×乙aaBBcc→F1基因型AaBbcc→F1果实重150克;甲AAbbcc×乙AaBBcc→F1基因型AABbcc或AaBbcc→F11果实重150-165克;甲AAbbcc×乙AaBbCc→F1基因型Aabbcc或AabbCc或AaBbcc或AaBbCc或AAbbcc或AAbbCc或AABbcc或 AABbCc →F1果实重135-180克;甲AAbbcc×乙aaBbCc→F1基因型Aabbcc或AabbCc 或AaBbcc或AaBbCc→F1果实重135-165克。由此可见,只有选项D与题目已知条件相一致。
48. 如图为果蝇精原细胞(2n=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③时期发生DNA复制
B. ④⑤时期表示着丝粒分裂
C. ⑤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为16条或8条
D. 基因重组发生在③④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该图表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比值的变化曲线,①③表示分裂的间期,③④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⑤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②③时期发生DNA复制,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变为2,A正确;
B、④⑤时期表示着丝粒分裂,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2变为1,B正确;
C、⑤⑥时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为8条或4条,C错误;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③④时期,D正确。
故选C。
49.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鸡羽的芦花性状(B)对非芦花性状(b)为显性。用非芦花公鸡(ZZ)和芦花母鸡(ZW)交配,F1代的公鸡都是芦花鸡,母鸡都是非芦花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鸡羽的芦花性状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B. F1代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或ZBZB
C. 芦花性状可用于淘汰某一性别雏鸡
D. F1代随机交配子代芦花鸡约占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用非芦花公鸡(ZZ)和芦花母鸡(ZW)交配,F1代的公鸡都是芦花鸡,母鸡都是非芦花鸡,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ZBW。
【详解】A、由分析可知:鸡羽的芦花性状遗传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ZBW,F1代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B错误;
C、由于F1代的公鸡都是芦花鸡,母鸡都是非芦花鸡,故可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芦花性状来淘汰雄鸡还是雌鸡,C正确;
D、F1代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母鸡的基因型为ZbW,F1代随机交配子代芦花鸡约占1/2,D正确。
故选B。
50. 如果用3H、14C、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H、14C、35S
B. 可在DNA中找到32P、14C、3H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4C、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4C、32P、35S
【答案】B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3H、14C、35S,DNA中含有3H、14C、32P,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内,并以DNA为模板,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可以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可在DNA中找到32P、14C、3H。
故选B。
51. 某雄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Ee,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含E、e基因的部位发生了交换。该细胞之后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 )
A. 1种B. 2种C. 4种D. 8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据题意可知,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 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若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含E、e基因的部位发生了交换,则该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 4个各不相同的精子,即 4 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不同变异类型(图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a所示细胞可以在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出现
B. 图b所示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C. 图c所示细胞的出现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的
D. 图d所示细胞分裂所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BXa
【答案】D
【解析】
【分析】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分析图中可知,图a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c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图d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A、21三体综合征是指人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图a所示细胞中出现了3条同源染色体的情况,符合21三体综合征的特点,A正确;
B、图b所示细胞联会时有一个片段无法配对,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B正确;
C、图c所示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后,新形成的两个子染色体上带有等位基因A、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C正确;
D、图d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含有基因A的一小段染色体移到了X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细胞的基因型是 aaBBXAX、AbbYY,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aBXA、aBX、AbY、bY,不可能为ABXa,D错误。
故选D。
53. 蜂群受精卵发育幼虫取食蜂王浆最后发育成蜂王,这种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科学家发现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该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B. 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 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 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该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推测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后转录会被抑制。
【详解】A、据图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从而抑制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使该基因正常表达,则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所以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使转录不能正常进行,C正确;
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不变,但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点睛】
54. 草甘膦是一种常用除草剂,但亦能杀死玉米。如果把抗草甘膦基因整合到玉米体细胞(二倍体)的一条染色体上,再将该细胞经过组织培养获得的多个玉米植株混种在一块实验田,得到F1;科研人员用草甘膦对F1玉米植株进行处理,有约1/4的个体被淘汰掉,将剩下的玉米植株再进行田间混种得到F2,再用除草剂处理,如此下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理论上,在F3存活的玉米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植株占4/9
B. 稳定遗传的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后代偶然会出现不抗个体,可能是发生了突变
C. 用草甘膦处理实验田中玉米植株是一种人为的定向选择
D. 该实验田中的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由于导入的抗草甘膦基因整合到大豆体细胞(二倍体)的一条染色体上,相当于Aa,自交一代,F1种植的抗草甘膦的植株基因型为1/3AA、2/3Aa,进行田间混种得到F2,再用除草剂处理,如此下去,F2中为4/9AA 、4/9Aa、1/9aa,即F2种植了1/2AA、1/2Aa,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3:1,在获得的F3中,AA=9/16、Aa=6/16、aa=1/16,能稳定遗传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植株占9/16,A错误;
B、能稳定遗传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基因型相当于AA,后代偶然会出现不抗草甘膦的个体,且这种特性能够遗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缺失了A抗性基因),B正确;
C、用草甘膦处理大豆植株抗除草剂,可减少环境的污染,是一种人为的定向选择,C正确;
D、科研人员用草甘膦对F1大豆植株进行处理,有1/4的个体被淘汰掉,导致实验田中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发生了进化 ,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1题,共10分)
55. 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
(1)取多对红眼♀和白眼♂杂交,逐对统计子代表现型,产生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F1全是红眼,另一种F1中红眼♂∶红眼♀∶白眼♂∶白眼♀=1∶1∶1∶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
(2)为了确定控制眼色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可利用上述实验的子代为材料设计两个杂交方案: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写出杂交亲本的表型)
(3)通过实验确定了控制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确定控制体色基因的位置,取纯合的灰体红眼雌性和黑体白眼雄性杂交,F1全为灰体红眼。让F1随机交配,F2中灰体红眼∶灰体白眼∶黑体红眼∶黑体白眼=9∶3∶3∶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能否确定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在此实验基础上,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确认。________(“能”或“不能”);理由或进一步确认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5. 红眼
56. ①. 红眼♂×红眼♀ ②. 红眼♂×白眼♀
57. ①. 不能 ②. 统计子二代中黑体个体的性别 若黑体个体全为雄性,则说明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黑体个体中既有雄性,又有雌性,则说明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灰体与黑体、红眼和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多对红眼♀和白眼♂杂交,产生的子代出现F1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确定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常采用杂合子自交或测交的方法,即红眼♂×红眼♀,或红眼♂×白眼♀: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子代表现型与比例不同,故根据后代表现型和比例可以推断基因所处位置。
【小问3详解】后代
亲本表现类型
后代表现类型及数目
紫茎缺刻叶
紫茎马铃薯叶
绿茎缺刻叶
绿茎马铃薯叶
①紫茎缺刻叶×绿茎缺刻叶
321
101
310
107
②紫茎缺刻叶×绿茎缺刻叶
722
231
0
0
③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
404
0
387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7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