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23份)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同步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下列成土因素,最活跃的是,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一成土因素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4~5题。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的厚度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肥力高低
D.腐殖质的含量
5.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土壤是环境等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成土因素,最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母质
C.地形和生物 D.气候和生物
7.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慢 D.岩石风化速度快
8.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____;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______________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____。
知识点二土壤剖面
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有机层 D.④为淀积层
10.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如图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据此完成11~13题。
11.丙土层为( )
A.母岩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12.丙土层的显著特点是( )
A.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
B.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
13.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土壤多为红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岩石 D.微生物
读“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剖面构造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三种土壤都有的土层有( )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
B.腐殖质层、淋溶层、母质层
C.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
D.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15.与森林土壤相比,草原土壤( )
A.腐殖质层厚,肥力较高
B.淀积层厚,淋溶作用弱
C.母质层厚,风化作用弱
D.淋溶层薄,气温较低
[答题区]
能力提升课后练
贵州省思南县土壤类型以黄壤分布最广,全县范围内土壤硒含量高于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思南县黄壤广泛发育的环境条件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影响思南县土壤硒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生物
C.地形 D.成土母质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3~5题。
3.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
A.终年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终年高温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
C.终年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
D.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
4.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 )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物生长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5.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下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降水 D.地貌
7.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D.丙与Ⅰ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 mm,地面覆盖人工恢复植被。据此完成8~9题。
8.土壤水( )
①属于陆地水体的一部分 ②只参与陆地内循环
③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④始终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⑤不受人类活动干预 ⑥干预水循环下渗环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9.该区域7、8月份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原因是( )
A.降水量大,土壤蒸发量小
B.植被蒸腾强烈,土壤水分散失多
C.地表径流量大,下渗微弱
D.冰川融水量大,土壤水分散失多
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据此完成10~12题。
10.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
①农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层变薄 ③土壤透气性差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层较薄,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B.犁底层结构紧实,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渗
C.耕作层较薄,有利于水稻吸收养分
D.犁底层结构紧实,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12.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红壤是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酸性强,黏度大。湖北省巴东县(如图)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改良后的土壤具有多层结构,改善了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13~15题。
13.巴东县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通气透水性能差
B.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
C.主要生长深根系植被
D.蓄肥、保水能力差
14.巴东县土壤改良措施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
B.开挖沟渠——排水
C.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
D.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15.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有( )
①稳定土壤温度 ②调节土壤酸碱度 ③减轻土壤肥力流失 ④增强土壤透气性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17.图示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题区]
18.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__,对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气候角度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黑土特征的成因。
(4)与黏土相比,指出砂土质地的优缺点。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基础知识随堂练
1~3.答案:1.B 2.A 3.C
解析:第1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一定较少;在常年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旺盛,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一定较多;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第2题,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不易保存住,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3题,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草类根系茂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4~5.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B正确;地形决定着土壤层的厚度,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C错误;腐殖质的含量主要由生物活动和气候因素决定,成土母质对其影响小,D错误。故选B。第5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A、B错误;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正确;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错误。故选C。
6~7.答案:6.D 7.B
解析: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D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B、C错误。故选D。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坡度对风化作用影响小,陡坡和缓坡的岩石风化速度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8.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3)生物 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 质地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阳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第(2)题,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和降水量有关,因此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第(3)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9~10.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各层依次应为:①为有机质层,A错误;②为腐殖质层,B错误;③为淋溶层,C错误;④为淀积层,D正确。故选D。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B正确;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为有机质层,A错误;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的是淋溶层,C错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的为淀积层,D错误。故选B。
11~13.答案:11.D 12.C 13.B
解析:第11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因此丙为母质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层为淋溶层、乙层为淀积层、丙层为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质层的特点,A错误;由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而成的是有机层,B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的特点,C正确;有机质含量低而且色泽较淡的是淋溶层,D错误。故选C。第13题,对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尤其是植物。而植物是在相应的水热条件下形成的。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是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枯枝落叶少,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含量少;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高温多雨条件下,钠、钾、钙、镁元素淋溶作用也强,土壤中铁镁硅酸盐的比例高,土壤呈酸性红壤。因此与当地红壤发育最为密切的成土因素是气候,B正确;地形对土壤发育影响是多方面的,不是形成红壤的主要成土因素,A错误;岩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所有土壤形成都是在岩石风化的成土母质上形成的,C错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但微生物的活跃程度也要受到气候影响。因此微生物不是影响成土的最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14~15.答案:14.D 15.A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三种土壤共有的土层有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5题,图中显示,草原土壤腐殖质层比森林厚,土壤肥力较高,A正确。图中显示,森林土壤的淀积层比草原土壤厚,B错误。两种土壤母质层相差不多,C错误。图中显示,草原土壤淋溶层基本缺失,气温不一定较低,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课后练
1~2.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贵州省思南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黄壤一般发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中,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第2题,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D正确;气候、生物、地形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一般不会影响土壤中的矿质元素,A、B、C错误。所以选D。
3~5.答案:3.C 4.A 5.B
解析:第3题,终年高温地区利于植物生长,A错误;风化作用与矿物质密切相关,与有机质关系不大,B错误;终年高温地区有机质分解快,终年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所以终年高温地区和终年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C正确;终年寒冷地区有机质分解慢,D错误。故选C。第4题,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A正确;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物生长量小于南方低山丘陵区,C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故选A。第5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③正确;掺沙改良黏重质地,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②错误。故选B。
6~7.答案:6.B 7.B
解析:第6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降水、地貌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第7题,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森林一般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带,可判断出,甲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森林底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因此可判断出,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Ⅱ代表森林地区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9.答案:8.D 9.B
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土壤水与水循环相关知识。土壤水属于陆地水体的一部分,①正确;土壤水有的参与陆地内循环,有的参与海陆间水循环,②错误;土壤水最主要的补给来自于大气降水,③正确;土壤水和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给,而不是一直减少,④错误;土壤水会受人类干预,例如硬化路面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⑤错误,⑥正确。故选D。第9题,本题考查7、8月份土壤含水量低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于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但是下渗也多,C错误;气温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使土壤水分散失多,从而使得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B正确;该地夏季气温高,土壤的蒸发量大,A错误;该地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无冰川融水,D错误。故选B。
10~12.答案:10.C 11.B 12.C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可知,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作物根系不易穿过犁底层,根系较浅,抗倒伏能力较差,所以农作物易倒伏,①符合题意;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常年浅翻作业会加厚犁底层,②错误;由材料“犁底层……十分紧实”可知,土壤透气性差,对农业生产不利,③符合题意;犁底层十分紧实,土壤水分不易下渗,表土水分会增加,④错误。故选C。第11题,题干中指出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所以耕作层不会加厚,不利于水稻根系发育和吸收养分,A、C错误;犁底层结构紧实,可减少水分下渗,并不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B正确,D错误。故选B。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侵蚀,C正确;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深耕成本与劳动力数量无关,A错误;从题中并不能判断是人力耕作还是机耕,而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耕作,B错误;犁底层主要是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的,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故选C。
13~15.答案:13.A 14.C 15.B
解析:第13题,由材料信息“湖北省巴东县的农业科技人员尝试对红壤进行改良”和“红壤黏度大”可知,通气透水性能差,A正确;红壤分布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快,但分解也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但蓄肥、保水能力强,B、D错误;深根系植被主要是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的水分,而亚热带一般雨水丰沛,土壤含氧量高,树种在土地表层就可以获取充分氧气和水分,就不会再向土壤深处生长,C错误。故选A。第1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自然土壤是红壤,特点是酸性强、黏度大、有机质含量低。对于土壤改良:可以在土壤中掺入草木灰,中和酸性,C正确;施用有机肥(绿肥),提高土壤肥力,D错误;上层铺沙土,保持土温,开挖沟渠排水,对红壤改良作用不大,A、B错误。故选C。第1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巴东县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大棚的温室效应稳定土壤温度;减轻多雨条件下造成的土壤肥力流失,①③正确,B正确;温室大棚不能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强土壤透气性能,②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16~17.答案:16.D 17.B
解析:第16题,图示信息中能直观显示出来的成土因素:固态基岩属于成土母质、降水属于气候、坡度属于地形;没有直观显示出时间信息,D符合题意。第17题,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②④对;气候参与了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①错;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能调节土壤的水热,③错。故选B。
18.答案:(1)②①④③
(2)生物 成土母质
(3)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迅速,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生物活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最终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
(4)优点:砂土成分以砂砾为主,通气、透水性强,易耕作。缺点:大孔隙多,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
解析:第(1)题,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顺序为②①④③。第(2)题,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第(3)题,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物生长较快,会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有机质积累量大;雨季较短,雨水对腐殖质的淋溶作用较弱;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再加上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腐殖质积累较多,形成黑土。第(4)题,优点:砂土通透性良好,质地疏松,土壤通风、透水性较好,故耕作方便。缺点:砂土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养分易淋失,致使各种养分都较贫乏;土壤孔隙度大,保水、蓄水效果差。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月份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表层土壤水分(m3·m-3)
0.048
0.047
0.016
0.020
0.076
0.064
0.051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同步训练题,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巩固练习,共10页。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综合训练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