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或将考生条形码黏贴到相应位置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亚运会期间,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引起肌肉酸痛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会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 HCO3-/H2CO3等缓冲物质能使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不变
C.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D. 大量摄入碱性物质可以中和酸性物质,缓解肌肉酸痛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pH值可以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HCO3-/H2CO3等缓冲物质主要能使内环境的酸碱度(PH)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大量失钠,由于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C正确;
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以中和酸性物质,缓解肌肉酸痛,不可大量摄入碱性物质,否则可能超过机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体调节能力,反而偏离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C。
2. 尿毒症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减退甚至丧失、水盐代谢紊乱等综合性疾病。病人可出现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全身水肿
B. 肾小囊通过滤过作用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
C. 尿毒症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减少蛋白质类饮食的摄入
D. 利用肾透析可以代替肾脏排出代谢废物进行常规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肾脏的功能受损,血液中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不能排出,使人体生命受到严重的危害。血液透析是把人体的血液从动脉引出,和透析液在透析器内借半透膜接触和浓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移动,透析液中的营养物质向血液中移动,然后将透析过的血液再通过静脉流回血管.通过透析,达到了排出代谢废物的目的。
【详解】A、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增多,导致全身水肿,A正确;
B、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B错误;
C、尿毒症患者肾脏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不能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减少蛋白质类饮食的摄入,C正确;
D、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由于代谢废物不能排出,病人会出现水肿、尿毒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采用透析型人工肾替代病变的肾行使功能,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血液透析膜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当痛人的血液流经人工肾时,血液透析膜就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让干净的血液返回病人体内,D正确。
故选B。
3.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条件刺激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能会消退
B.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具有修复等功能
C. 足球赛上,球员射门需要自主神经系统的参与
D. 紧张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支配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血管 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中既有脑神经中的一部分传出神经,也有脊神经中的一部分传出神经。
【详解】A、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结合的结果,缺少了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因此球员运动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C正确;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升高,D错误。
故选D。
4. 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研究发现,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调节会导致患者的纹状体合成分泌乙酰胆碱增加、黑质合成分泌多巴胺减少。图乙是患者经某种特效药物治疗后的效果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增多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所致
B. 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
C. 特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患者的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减少,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增加
D. 研发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敏感度的药物也能治疗帕金森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
【详解】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兴奋的表现,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A正确;
B、大脑的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即说明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B正确;
C、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避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C正确;
D、帕金森病产生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分泌过多而多巴胺分泌少,故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D错误。
故选D。
5. 研究发现,记忆不会被衰老和疾病完全消灭,它依然存在,只是难以正确提取。通过激光激活接入神经元唤醒记忆,意味着人失去的记忆可以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类学习、决策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新突触的建立
B. 激光激活的神经元可能是与记忆提取有关的神经元
C. 不会被衰老和疾病完全消灭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
D. 可通过神经元激活技术恢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第一级记忆
【答案】D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人类在决策过程中需要依赖相关记忆,同时也会巩固相关记忆,可能会形成长期记忆,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激光激活神经元可唤醒记忆,而唤醒记忆是记忆被有效地提取出来的过程,B正确;
C、不会被衰老和疾病完全消灭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如对自己姓名的记忆,C正确;
D、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随着神经的消亡,有些记忆永久丧失,这些记忆是无法恢复的,第一级记忆保留时间很短,从数秒到数分钟,不能通过神经元激活技术恢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第一级记忆,D错误。
故选D。
6. 某些正常人在听到口哨声时会出现尿意,婴儿和高位截瘫的病人会出现排尿不受控制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听到口哨声出现尿意可能是某些人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B. 排尿反射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C. 排尿过程中,人体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别控制膀胱的缩小和扩大
D. 高位截瘫的病人出现排尿不受控制,这和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受损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1、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2、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详解】A、尿意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听到口哨声出现尿意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
B、排尿反射不仅受脊髓的控制,也受大脑皮层的调控及外界刺激的影响,B正确;
C、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利于排尿,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C错误;
D、高位截瘫的病人出现排尿不受控制,说明大脑皮层不能对脊髓中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不一定是排尿中枢受损导致出现排尿不受控制,D错误。
故选B。
7. 下图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液调节过程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释放相关激素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B. 若腺体A是性腺,激素③分泌减少会正反馈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C. 下丘脑既可以接受某些激素的调节,又受到神经递质的影响
D. 下丘脑能分泌各种促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在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时,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调节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故血糖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释放神经递质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A错误;
B、若腺体A是性腺,激素③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更多的相关激素,B错误;
C、下丘脑既可以接受某些激素的调节(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又受到神经递质的影响(下丘脑可作为神经中枢),C正确;
D、下丘脑能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在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8. 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具体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重度失温时,患者会有反常脱衣现象,心搏停止的风险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重度失温时,人体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
B. 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 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调节功能增强所致
D. 出现失温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散热增加,A正确;
B、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不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来抵御寒冷,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
C、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所致,C错误;
D、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若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D正确。
故选C。
9. 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醛固酮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质中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再穿过核膜调节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增加K+的排出和Na+、水的重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肾源性尿崩症患者可通过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进行有效治疗
B. 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
C. 各种激素只有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D. 尿崩症患者多饮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渴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激素,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肾源性尿崩症患者的病因是后者,即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这类患者通过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并不能进行有效治疗,A错误;
B、结合题干“醛固酮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细胞质中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再穿过核膜调节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增加K+的排出和Na+、水的重吸收”可知,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B正确;
C、激素作为信号分子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其调节作用,但不是所有激素的受体都位于细胞膜表面,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部,C错误;
D、尿崩症患者多饮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故选B。
10. 抗利尿激素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下图是人体水平衡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促进相关基因表达
B.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释放,经体液运输到靶器官起作用
C. 抗利尿激素可以使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进而加强对水重吸收
D. 若某人严重脱水,且血钠含量升高,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
【详解】A、抗利尿激素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不进入靶细胞,A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使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进而加强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体内抗利尿激素浓度应增加;血钠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为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示意图,图中甲-丙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序号代表不同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B也参与细胞免疫
B. A-E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反应的有A、C、 E
C. 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
D. 进行二次免疫时存在通过①②③④途径激活C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甲表示抗原,乙表示细胞因子,丙表示抗体。①表示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②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表示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④表示抗原和B细胞接触,⑤表示抗原和记忆细胞接触,⑥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⑦表示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等,⑧表示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上,⑨表示抗体和抗原结合,⑩表示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和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
【详解】A、图中的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它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也参与细胞免疫过程,A正确;
B、图中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挥作用的是A、B、C、E,B错误;
C、⑧是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上,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则会和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进而刺激肥大细胞分泌组织胺,引发哮喘等,而正常的体液免疫,抗体不会附着在组织细胞上,故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C正确;
D、二次免疫时,机体也发生正常的体液免疫过程,存在通过①②③④途径激活C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12. 分泌型抗体可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还具有很强的抗消化酶能力,发挥局部免疫的作用。如下图,肠道黏膜系统中的M细胞将病原体送入肠黏膜内淋巴组织中,引发免疫反应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分泌片(一种含糖的肽链)结合,从上皮细胞中运输到肠道外侧,最后分泌到黏液中形成分泌型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
B. 细胞因子的作用是B细胞分化形成浆细胞的重要因素
C. 肠道黏液中分泌型抗体对病原体的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D. 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部分抗体可能属于分泌型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并称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叫做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通常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详解】A、图中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
B、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需要两个信号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刺激,B正确;
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故肠道粘液中分泌型抗体对病原体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C错误;
D、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部分抗体是母体分泌到乳汁中的,也属于分泌型抗体,D正确。
故选C。
13. 人工调节提前休眠再解除休眠,可实现大樱桃提前上市。人工强制落叶是诱发大樱桃进入休眠的关键措施。休眠的解除依赖于足够时长低温的积累。在一定时长的人工低温处理后,施用一定浓度的单氰胺溶液能部分代替低温处理,同时提升芽的萌发率、开花的整齐度和坐果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定浓度单氰胺溶液能够进入细胞,直接参与代谢
B. 低温处理可使赤霉素含量提前达到峰值,促进萌芽
C. 单氰胺与脱落酸对解除大樱桃的休眠具有拮抗作用
D. 施用单氰胺可提高大樱桃产量并使果实成熟期一致
【答案】A
【解析】
【分析】1、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3、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据题意可知单氰胺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代谢,A错误;
B、赤霉素具有促进发芽的作用,休眠的解除依赖于足够时长低温的积累,则低温处理可能使赤霉素含量提前达到峰值,促进萌芽,B正确;
C、施用一定浓度的单氰胺溶液能解除休眠,脱落酸促进休眠,则单氰胺与脱落酸对解除大樱桃的休眠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
D、施用一定浓度的单氰胺溶液能部分代替低温处理,同时提升芽的萌发率、开花的整齐度和坐果率,所以施用单氰胺可提高大樱桃产量并使果实成熟期一致,D正确。
故选A。
14. 下图1为浓度均为0.02mg/L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图2为不同浓度的GA和IAA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浓度为0.02mg/L的ABA抑制薰衣草种子萌发
B. GA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的作用特点与生长素的类似
C. 图2实验说明GA和IAA在薰衣草种子萌发中具有协同作用
D. 图2实验可以作为探究GA和IAA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最适浓度的预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都能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脱落酸(ABA)抑制种子萌发;据图2可知,GA与IAA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的作用都表现为低浓度时促进种子萌发,而高浓度时抑制种子萌发。
【详解】A、据图1可获取的信息是在植物激素的浓度都为浓度为0.02mg/L时,与空白对照(蒸馏水)组相比,GA、IAA、CTK都能促进种子萌发,且促进种子萌发的能力GA>IAA>CTK,而ABA抑制种子萌发,A正确;
B、据图2,与两种植物激素浓度为0时比较,GA与IAA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的作用都表现为低浓度时促进种子萌发,而高浓度时抑制种子萌发,即都表现出两重性,B正确;
C、图2实验没有GA和IAA共同处理的实验结果,因此不能说明GA与IAA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
D、据图2可知,该实验设置了0mg/L、0.025mg/L、0.05mg/L、0.1mg/L四种GA、IAA浓度,在0.025mg/L左右,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率更高,因此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的最适GA、IAA浓度是0.025mg/L左右,所以若要进一步探究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的最适GA、IAA浓度,则图2实验相当于预实验,D正确。
故选C。
15. 大麦种子发芽时,赤霉素诱发胚乳中淀粉分解,促进种子萌发,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
B. 大麦种子萌发时,GA诱导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合成
C. 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一起水解淀粉产生葡萄糖后运至胚
D. 赤霉素的合成、分泌增加与幼苗发育过程中旺盛的营养需求相适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赤霉素又能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大麦种子萌发时,GA从胚移动到糊粉层,诱导α-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合成,蛋白酶促进β-淀粉酶的活化,B 错误;
CD、由图可知,萌动的胚中赤霉素的合成、分泌增加,GA从胚移动到糊粉层,诱导α-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合成,蛋白酶促进β-淀粉酶的活化,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一起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运至胚满足代谢需要,因此,萌动的胚中赤霉素的合成、分泌增加与幼苗发育过程中旺盛的营养需求相适应,C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临床上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细胞外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除图中所示的系统外,人体的电解质、肝酶和尿素等还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B. 对患者肌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细胞外液是a血浆
C. 肝水肿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细胞受损,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的参与。
【详解】A、人体的电解质如NaCl和少量尿素可以通过皮肤排汗排出体外,但肝酶不能通过皮肤排出体外,A错误;
B、肌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B错误;
C、丙型肝炎患者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不是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导致肝水肿,C错误;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所以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ABC。
17. 图1表示枪乌贼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图2表示受到刺激后某时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的膜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M侧为神经元细胞膜的内侧,N侧为外侧
B. 图2③处膜外为正电位,Na+浓度膜外低于膜内
C. 图2②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④处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 若将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进行实验,图2中③处值将会变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造成的,钾离子的外流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也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过程。钠离子从神经细胞膜内运输到膜外,钾离子从膜外运输到膜内都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详解】A、据图分析,图示钾离子从N侧运输到M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为协助扩散,即K+外流,所以M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N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A错误;
B、图2③处表示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仍然大于膜内,B错误;
C、图2中②处K+通道开放以恢复静息电位,④处Na+通道开放以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
D、若将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由于海水中钠离子数量多,所以内流的钠离子增多,造成动作电位值增大,因此③处值将会变大,D正确。
故选D。
18. 科研人员为探讨高蛋白饮食在肥胖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备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后,再给予等热量的3组不同类型饲料喂养24周,24周后对模型大鼠静脉注射葡萄糖开展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调节
B. 注射5min后模型大鼠血糖浓度变化主要是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
C.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减少高脂性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类食物的摄入
D. 注射葡萄糖后,普通饲料组和高蛋白饲料组血糖浓度相似,但普通饲料组中胰岛素浓度升高快,可推测高蛋白饲料组中胰岛素受体敏感性较低
【答案】BD
【解析】
【分析】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Ⅱ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失去作用,
【详解】A、胰高血糖素升高和血糖浓度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调节,A正确;
B、胰岛素是身体中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所以5min后模型大鼠血糖降低,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所致,B错误;
C、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减少高脂性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类食物的摄入,高脂饲料升高血糖浓度更高,C正确;
D、从题图分析可知,相对普通饲料,高蛋白饲料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能是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增加,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能力增加,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D错误
故选BD。
19.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以表彰其“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得开发有效的针对COVID-19的mRNA疫苗成为可能。”他们发现将碱基修饰过的外源mRNA输入人体后,就不会引发树突状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使外源mRNA可以在人体细胞中表达相应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未经修饰的外源mRNA进入人体后被树突状细胞降解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碱基修饰过的外源mRNA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为抗原
C. 与mRNA疫苗相比,制备COVID-19灭活疫苗要用培养基大量培养病毒,制备周期长
D. 外源mRNA的部分碱基被修饰后仍可参与碱基互补配对,且针对同一抗原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碱基序列的mRNA疫苗
【答案】BD
【解析】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详解】A、树突状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加特异性免疫,若未经修饰的外源mRNA进入人体后被树突状细胞降解,但是被讲解之后的去向未交待,仅凭此句话无法判断该过程是非特异性免疫还是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碱基修饰过的外源mRNA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以在人体细胞中表达相应的蛋白质,结合题干“开发有效的针对COVID-19的mRNA疫苗成为可能”可知,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为抗原,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B正确;
C、与mRNA疫苗相比,制备COVID-19灭活疫苗要用活的宿主细胞大量培养病毒,制备周期长,C错误;
D、外源mRNA是单链的,外源mRNA的部分碱基被修饰后仍可参与碱基互补配对,且针对同一抗原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碱基序列的mRNA疫苗(前提是保证能翻译出抗原的能引发特异性免疫的有效部分),改良相应疫苗,使其表达效率更高、效果更安全,D正确。
故选BD。
20. 某课题组选取了甲~戊5种矮生豌豆突变体幼苗(生长速率依次递增),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它们的作用,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五种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矮生豌豆突变体和喷施试剂
B. 对照组的结果说明该组的矮生豌豆幼苗没有生长
C. 体外喷施生长素溶液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
D. 该实验中所用的赤霉素可以利用微生物大量提取
【答案】B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实验方法是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5个不同突变体的矮生豌豆幼苗上,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突变体的类型,因变量是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
【详解】A、实验中不同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不同、喷施了两种试剂且浓度不同,所以它们都是自变量,即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和喷施的不同试剂种类,A正确;
B、对照组作为对照只是不喷施试剂,高度设为100%,不能说矮生豌豆幼苗均不生长,B错误;
C、由戊组可以看出,该实验不能证明体外喷施生长素溶液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C错误;
D、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能使水稻患恶苗病,说明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因此该实验中所用的赤霉素可以利用微生物发酵大量提取,D正确。
故选BC。
第Ⅱ卷非选择题(55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1)脑脊液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___(填“双向”或“单向”)的,脑脊液的作用可以概述为___。
(2)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引发机制最可能是___。血管阻塞使脑部相关部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综上可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目前普遍认为,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为研究促皮质激素(ACTH)对脑水肿的治疗效果,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该实验中的对照实验类型有___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
【答案】21. ①. 属于 ②. 双向 ③. 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2. ①. 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②.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③. 神经-体液-免疫
23. ①. 相互对照、自身 ②. 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 ;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血浆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
【小问2详解】
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小问3详解】
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根据数据还能看出,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总之,ACTH治疗效果比地塞米松强。
22. 动物通过将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S)有效关联建立条件反射进行学习和记忆。真实情况下的CS和US并非总是同时出现,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科学家将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CS和US间的最长时间间隔称为“一致性时间窗口”,简称“Tm”。研究人员利用果蝇的“气味—电击”学习模型开展研究。
(1)果蝇对气味甲、乙的偏好无差异。利用下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先向训练臂通入气味甲并施加电击,置换新鲜空气之后通入气味乙,训练后将果蝇转移至测试臂进行测试。
①实验中___是非条件刺激,___是条件刺激。若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消退的机制是___。
②检测并计算左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PI),绘制曲线如图2。时间间隔为20s时野生型果蝇在测试臂的分布情况为___。以图2中PI=0.5时的对应时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Tm,异常___(选填“缩短”或“延长”)的Tm会导致果蝇把原本不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图2实验结果说明,5-羟色胺(5-HT)水平升高能够___(填“缩短”或“延长”)Tm。
注:SSR1为突触前神经元回收5-HT的抑制剂
(2)自然界中,CS与US之间的间隔是多变的,Tm是影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因素,请分析动物Tm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___。
(3)气味和电击的感受器不同,位于果蝇脑区学习记忆中枢的K细胞可以同时获得这两种信息,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传出神经元。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果蝇K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Ach可产生荧光,实验证实建立气味—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K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填下列序号并排序)。
①气味甲刺激②气味甲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③气味乙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④检测果蝇脑区5-HT释放量⑤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
【答案】22. ①. 电击 ②. 气味甲 ③. 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④. 左右测试臂中果蝇数量相等 ⑤. 缩短 ⑥. 延长
23. 动物的Tm过短,CS与US之间不易建立关联,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24. ①⑤②①⑤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小问1详解】
非条件反射是指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具有先天性;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则实验中电击为非条件刺激,气味甲作为条件刺激。若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消退的机制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小问2详解】
②题干信息,PI 是指左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由图可知,时间间隔为20s 时,野生型果蝇 PI 为 0,即野生型果蝇在左右测试臂数量差值为 0,也就是说果蝇在左右测试臂中数量相等,说明该果蝇没有建立起气味与电击的关联,果蝇在气味甲和电击之间未建立起条件反射,所有果蝇的学习均失败。题干信息,以 PI=0.5时的对应时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 Tm,据图而可知,B 组(突触间隙 5-羟色胺高于正常值)的 Tm 大于 A 组(野生型),A 组大于 C 组(突触间隙 5-羟色胺低于正常值)的 Tm,即异常缩短的Tm会导致果蝇把原本不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说明 5-羟色胺(5-HT)水平能够延长Tm。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动物 Tm 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是:动物的 Tm 过短,CS 与 US 之间不易建立关联,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该实验要证实建立气味一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 K 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该实验属于自身前后对照,实验原理:在果蝇 K 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 Ach 可产生荧光,所以检测的是实验前后的荧光变化,故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①气味甲刺激→⑤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②气味甲刺激-10s 间隔-电击刺激→①气味甲刺激→⑤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
23. 下图是动物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③代表不同的激素。
(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图中激素③的名称是___,激素②在血液中含量过多会抑制___(器官)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幼龄期动物表现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这说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是___。
(2)与正常情况相比,胰岛A细胞损毁会导致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___。研究表明,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α-1抗胰蛋白酶,该机制的作用是___。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①表格中补充完善的内容是___。
②综合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
③综合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
【答案】(1) ①. 促甲状腺激素 ②. 下丘脑和垂体 ③. 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 ①. 升高 ②. 保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结构和功能
(3) ①. 手术损毁下丘脑发热家兔模型+药物M ②. M具有解热作用 ③. 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
【分析】图为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调控体温过程,①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激素为甲状腺激素,③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中激素分泌的器官和作用可分析出:①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激素为甲状腺激素,③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含量过多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甲状腺激素减少对幼龄动物和成年动物的神经系统均有影响,说明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小问2详解】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损毁后会导致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升高。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蛋白质,胰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导致二者失去功能,故胰岛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泌α-1抗胰蛋白酶可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保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正常结构及功能。
【小问3详解】
①该实验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控中心调控体温,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M溶液和是否破坏下丘脑,且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丁组的处理为手术损毁下丘脑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具有解热作用。
③根据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为M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24. EV71和CVA16两种病毒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病例中约93%是由EV71感染所致。疫苗的研发与接种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手段。
(1)病毒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抗原呈递和细胞识别,最终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B细胞活化的条件是___。病毒侵入人体后还会启动相应的细胞免疫,活化的___细胞会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物质,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该细胞活化的条件是___。
(2)EV71病毒蛋白质外壳主要由VP1~VP4四种蛋白组成,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通常选择VP1、VP2、VP3作为疫苗,原因是___。
(3)EV71疫苗仅对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是对CVA16引起的手足口病却无能为力。科研工作者为研究EV71+CVA16的双价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表格中第3组的实验处理是___。
②在第1、14天各免疫1次的目的是___。
③以上实验结果说明___。
【答案】(1) ①. 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改变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②. 细胞毒性T ③. 细胞因子的刺激、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
(2)VP1、VP2、VP3分布在衣壳外表面,能与免疫细胞接触,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
(3) ①. 缓冲液+EV71、CVA16双价疫苗各10μg/只 ②. 第一次免疫是让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二次免疫,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③. 接种EV71+CVA16的双价疫苗免疫效果优于单价疫苗(或EV71和CVA16疫苗单独作用均可预防手足口病,且双价疫苗免疫效果优于单价疫苗)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故病毒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抗原呈递和细胞识别,最终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B细胞活化的条件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改变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病毒侵入人体后还会启动相应的细胞免疫,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物质,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该细胞活化的条件是细胞因子的刺激、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VP1、VP2、VP3分布在衣壳外表面,能与免疫细胞接触,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而VP4包埋在病毒内部,不易被免疫细胞识别,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
【小问3详解】
①由图2可知,第3组实验结果中既有EV71抗体又有CVA16抗体量,而且比第4组(空白对照组)的相应抗体量多,说明表格中第3组的实验处理是缓冲液+EV71、CVA16双价疫苗各10μg/只。
②第一次免疫是让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二次免疫,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③从图2分析,使用EV71+CVA16的双价疫苗产生的抗体量多于单独使用EV71和 CVA16产生的抗体量,说明EV71+CVA16的双价疫苗免疫效果优于单价疫苗。
25.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要的生长素(IAA)主要来源于___,它是由___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运输方式是___(写出2种)。
(2)将拟南芥植株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结果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该实验空白对照组的处理是___。
(3)近几年科学家陆续发现了一些其他植物激素,比如独脚金内酯等。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为了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图1的实验,结果如图2。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请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与图1相同的切段,无放射性标记的NAA,放射性标记的NAA,GR24,琼脂块,放射性检测装置)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
【答案】(1) ①. 发育的种子 ②. 色氨酸 ③. 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
(2) ①. 乙烯的浓度 ②. 另将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
(3)实验思路: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 (或生长素), 在琼脂块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 (或生长素),在琼脂块中不加入GR24
预期结果:实验组下端放射性标记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具有两重性。
【小问1详解】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要的生长素(IAA)主要来源于发育的种子,它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和其他有机物的运输没有区别)、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小问2详解】
实验的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不一样的量,即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随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量,即乙烯浓度;实验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故该实验空白对照组的处理是另将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
【小问3详解】
由图分析可知,该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 (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 (或生长素), 在琼脂块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 (或生长素),在琼脂块中不加入GR24。若检测结果为实验组下端放射性标记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则支持科研人员提出的假设。组别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组别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_
发热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
1
缓冲液+EV71疫苗10μg/只
在第1、14天各免疫1次,第24天取小鼠血清
EV71抗体量
2
缓冲液+CVA16疫苗10μg/只
CVA16抗体量
3
_
EV71抗体量
CVA16抗体量
4
缓冲液
EV71抗体量
CVA16抗体量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沂南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沂南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线上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线上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8%,2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