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 会查密度表,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分析和比较,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同的。
2.经历密度的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理解、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视频:
播放警察利用DNA技术找到丢失婴儿的案例。
归纳:DNA是人的特征,可以通过DNA辨别人(即 人⇔DNA 一对一,人长大也不变)。
用新闻视频创设可信、奇妙的情境。
2、活动一:初步辨别物质
问题:如何辨别物质?物质有何特征?
木方和铁钉让学生辨别哪种物质是铁,哪种是木。(通过外观)
同体积且外面包纸的木方、铁块,让学生辨别物质。(通过质量)
大木块和小铁块。让学生思考单凭质量不能确定就是铁。(结合体积)
通过活动感知物质、质量、体系的联系。并由此引出物质与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新课教学
归纳引导:
(1)由小木块变为大木块,体积改变、质量也在变。
(2)质量、体积变化中应该有某种对应关系。
(3)m、v变化中对应的关系帮助我们辨别的。
活动二:深入探究初识物质的密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回顾引导:
数学知识回顾:
两个量如a、b间的常见数学变化规律有
(1)a随着b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定性)
(2)a与b成正比(或反比); (定量)
(3)其它具体关系。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引导:要研究质量跟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把质量、体积的数值测出来。
(1)选择研究对象:
如果只选择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只测量它的质量、体积能否达到目的?
(2)选择器材:实验中测质量、体积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归纳学生回答:
质量用天平测量;
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宽、高,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计算。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
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完善。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测量:
以质量不同、形状规则的正方体的大、小铝块和大小黄铜块为研究对象,测量它们的质量和对应的体积填入下表。
教师用移动终端实时拍摄学生实验视频,并同步上传至投影,让每组同学都能随时坐在自己座位上“上讲台”演示自己的操作。及时反馈实验操作问题及规范操作。
实验记录:
全班开展小主合作分工测量,分四组测量,再上交各组数据,教师用移动终端实时拍摄并上传至投影,全班实时共享数据,所有数据、分析、讨论都实时同步、实时展示、实时对比、实时分享,分析实验出现的问题。用信息技术将各小组整合到一起。
5、分析与论证:
(1)先分析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有什么变化规律。
对于物质铝 m、V变化规律 。
对于物质黄铜 m、V变化规律 。
对比二者有何结论?
全班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组内先讨论并得结论,教师用移动终端实时拍摄分析过程、结论等并上传至投影,全班共享分析过程,共同探讨、交流。体会各自分析的方法及结论,用信息技术将全班各小组讨论全面整合到一起。做到实时、同步、全参与、全面展示与分享。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那么比值是多少?对比这些比值有何发现?
(2)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比值有什么特点?
6、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相等,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
(二)密度
教师引导:
(1)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物体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什么有关有关?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对应某种物质,如同一个DNA对应一个人。是物质的特性,在物理学里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交流总结: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3.单位换算:1 g/cm3=1×103 kg/m3
活动三:全面了解密度,学会初步的密度计算
1.学生观察课本密度表。
从密度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问题讨论、教师总结:
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②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密度不同。
③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
2. 利用公式ρ=m/v,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例题讲解,让学生计算密度,并判断物质种类。
学习评价:
活动四: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评价按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后可组内交流,教师用移动终端实时拍摄并上传至投影,所有学生的分析、讨论都实时展示、实时对比、实时分享。全班共享分析过程,共同探讨、交流思路及方法,用信息技术将全班各学生整合到一起。让每名学生的纸和笔都成为黑板和粉笔,将学生全方位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展示、交流、提高与分享。
1、平常说:“铁比棉花重”,其含义是 ( )
A.铁比棉花的质量大 B.铁比棉花所受重力大
C. 铁比棉花的密度大 D.铁比棉花的体积大
2、对于密度公式ρ= 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B.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C.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要点辨析:
①对于公式ρ=m/v的理解: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
②学会用公式推理、分析数量。
3、质量为0.0156Kg、体积为2cm3的物体,密度是多少Kg/m3,是什么物质?(提示:选用合适的单位以简化计算)
4、解例题,若将单位换算成Kg、m3,与g、cm3哪种更简便?
5、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为ρ的酒精用掉一半,剩余酒精质量、体积密度为多少?(要求:理清m、v、ρ的关系)
6、利用图书、互联网等资源搜索、查询密度相关的知识、应用,如天文方面中子星、新材料方面碳纤维等等,再和大家分享、交流。
引导学生开展课下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三、课堂小结
密度及其计算。
四、作业布置:导学案1、2、3、4.
五、板书设计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探究物质的密度
二、密度及其单位
三、密度公式
实验次序
物体
体积V/cm3
质量 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
m/g
1
小铝块
2
大铝块
3
小黄铜块
4
大黄铜块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器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实验引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上册2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