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2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乐也。几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可见《乐记》所总结提出的便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紧相联系,认为“乐近于仁,义近于理”,“乐统同,礼料异”,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清楚指明了艺术——审美不同于理知制度等外在规范的内在情感特性,但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其善民心,其移风易俗易”。
    (《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节选)
    材料二:
    儒学的“返本开新”,首要问题是保住“本”即保持儒学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儒学,就容易走偏甚至迷失。
    儒学的最大特征是“求诸已而后求诸人”,倡导一种自主自强之德、返本之德、创化之德、求同存异之德、包容之德,信任之德。在此基础上,才能实践仁道、寻求义道,建立礼制亦即行为规范。儒学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注重发挥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儒学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即圣人之道人人都当行也可行,行不行则在乎个人自觉与否。儒学先不问效果,强调自强而后助人、自强而后立人、自强而后达人,强调“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由此可见,儒学是一种德性伦理学,不同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也不同于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伦理学,更不可成为时下相对主义者提出的所谓角色伦理。有西方当代学者看到中国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甚至存在庸俗的拉关系现象,就断言儒家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把角色看成人存在的最高或最基本的形态,这是一种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
    其实,儒学并不只强调人在组织里扮演一个角色,更注重的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家庭然后形成国家,强调在集体和组织中保持人的独立性。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重视对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的真实表达,尤其重视辨清是非善恶、把握取舍去留。儒学强调,为人的目标不只是扮演角色,同时要真诚地面对社会关系。角色伦理注重人们扮演社会角色的形式与技术,孔子说的“乡愿”就是一种成功的角色扮演,孔子称之为“德之贼”角色最多是一种外在规范在组织中的体现,这是角色伦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但儒学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儒学的真诚性与德性,将儒学看作真诚伦理和德性伦理,而不是肤浅地将其看作角色伦理和关系伦理。
    《人民日报·当代儒学思潮概况》节选)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先秦思想史中,理性主义思潮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种种观念,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并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立补充。
    B. 孔子的学说强调“实践理性”并没有将伦常情感以及政治观念抽象化,孟子、荀子之后的儒学延续着孔子开创的这条理论路线。
    C. 儒学传统思想将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荀子的《乐论》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中西差异的来源。
    D. 作者同意郭沫若关于中国旧时对于“乐”的定义,认为“乐”不仅包含音乐以及音乐理论,还应包括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通过中西方概念对比来阐述儒家学说,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当代儒学的发展要保持儒学的核心价值,否则就容易走偏甚至迷失。
    C. 儒学强调先己后人,不同于西方看重人际关系,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
    D. 与西方某些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B.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 《论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 《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儒学的特征。
    5. 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请结合你学过的儒家经典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C
    3. D 4. 材料I
    (1)摆脱原始巫术和宗教的种种观念,崇尚理性,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2)将情感、观念、仪式引导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并抒发和满足于伦理的社会中。
    材料II
    (1)强调“求诸己而后求诸人”。(2)注重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注重发挥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3)注重由独立的人组成家庭然后形成国家,强调在集体和组织中保持人的独立性。(4)儒学重视真诚,尤其重视明辨是非善恶,真诚地面对社会关系。
    5. 《论语》:“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质就是人真实的情感、态度,而史则是外在的虚饰,做君子不能让外在的的虚饰胜过内心的真诚。
    《礼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里的“正心诚意”也包含着重视人真性情的意思,只有怀着赤诚才能正心、修身。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讲的不‘忍人之心’也是人内心最真诚的部分,而由此而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美好品德的发端,如能充分发扬足以安定四海。
    《论语》:“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也是本于自己内心真诚的情感,自己想立身,也让他人能够立身,自己想事业通达,也让他人事业通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理性主义思潮……并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立补充”偷换概念,原文“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可见与道家形成对比互补的是儒家,不是理性主义思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儒学……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张冠李戴,原文“有西方当代学者看到中国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甚至存在庸俗的拉关系现象,就断言儒家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把角色看成人存在的最高或最基本的形态,这是一种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可见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的是西方某些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儒学的最大特征是“求诸已而后求诸人”,倡导一种自主自强之德、返本之德、创化之德、求同存异之德、包容之德,信任之德。在此基础上,才能实践仁道、寻求义道,建立礼制亦即行为规范。
    A.是对道的追求。
    B.是施行王道的方法。
    C.是强调胸怀天下。
    D.能支持儒学的最大特征是“先求诸己而后求诸人”的论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I
    (1)由“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可知,摆脱原始巫术和宗教的种种观念,崇尚理性,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
    (2)由“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可知,将情感、观念、仪式引导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并抒发和满足于伦理的社会中。
    材料II
    (1)由“儒学的最大特征是‘求诸已而后求诸人’”可知,强调“求诸己而后求诸人”。
    (2)由“儒学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注重发挥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可知,注重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注重发挥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
    (3)由“儒学并不只强调人在组织里扮演一个角色,更注重的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家庭然后形成国家,强调在集体和组织中保持人的独立性”可知,注重由独立的人组成家庭然后形成国家,强调在集体和组织中保持人的独立性。
    (4)由“儒学重视真诚,重视人的真性情,重视对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的真实表达,尤其重视辨清是非善恶、把握取舍去留”可知,儒学重视真诚,尤其重视明辨是非善恶,真诚地面对社会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论语》:“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所谓质就是人真实的情感、态度,而史则是外在的虚饰,做君子不能让外在的的虚饰胜过内心的真诚。
    《礼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这里的“正心诚意”也包含着重视人真性情的意思,只有怀着赤诚才能正心、修身。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讲的不‘忍人之心’也是人内心最真诚的部分,而由此而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美好品德的发端,如能充分发扬足以安定四海。
    《论语》:“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时也帮助他人发达。此句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也是本于自己内心真诚的情感,自己想立身,也让他人能够立身,自己想事业通达,也让他人事业通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有两个美国客人留宿。他们进出房间,上下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在二层,面朝着海,房间也与公园和战争纪念碑相对。公园里有大棕桐树,绿色的长椅。风和日丽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喜爱棕榈树的样子,也喜爱面朝着小公园和大海的旅馆艳丽的色彩。意大利人自远方赶来瞻仰战争纪念碑,纪念碑以青铜铸成,在雨水中泛出光芒。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桐树间滴落,在石子路的缝隙中形成积水。海水夹着雨呼啸而至,又顺着海滩退回去,接着,又夹着雨滚滚而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朝着空阔的广场望去。
    那美国太太站在窗前眺望,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
    “我去下头把那只猫带上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她丈夫从床上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在桌子下避雨。”
    丈夫继续看书,他枕着两只枕头靠在床头。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前台时,旅馆老板起身,向她弓腰致意,老板的办公桌就在前台的那一头。他是个老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馆老板。
    “是啊,太太,天气可真不怎么样。”
    他立在幽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办公桌后头。
    这个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对待抱怨时,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严谨的态度,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心态。她喜欢他那作为旅馆老板的自觉。她喜欢他那张上了年纪而饱经摧折的脸与那双大手。
    她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很大,有个披着橡胶雨衣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那只猫大概就在右边附近,也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过去、正当她站在门口时,有张伞从背后撑开了,原来是那个收拾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不要淋湿了啊。”她笑着用意大利语说,不用想,一定是旅馆老板叫她来的。
    侍女为她撑着伞,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下、桌子就在那里,被雨水洗刷得很干净,但那只猫却不见了。她突然感到十分失望,那个侍女抬眼望她。
    “您丢了什么吗,太太?”
    “刚刚这里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啊,一只猫。”
    “一只猫?”侍女笑着说,“在雨里有猫?”
    “是呀,”她说,“就在这张桌子下头,”接着她又说,“啊,我好想要它,我想要有只小猫。”
    她说英语的时候,侍女的脸绷紧起来。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进去吧,您该淋湿了。”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回去,进了旅馆内,侍女在外面收了伞,美国太太经过前台时,老板在桌后向她欠身。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渺小和紧迫,不过这个老板的表现却令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很了不起,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尊荣无比,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带来啦?”他放下书本问。
    “找不到了。”
    “那它会跑到哪里去呢?”他说,暂且不看书,歇歇眼睛。
    她在床边坐下。
    “我好想要那只猫啊,”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可怜的小家伙在雨里可不大好。”
    乔治继续看书。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持镜子照了照自己、她端详着自己的侧脸,看完一侧,又看另一侧。接着,她又端详后脑勺和脖颈。
    “我要是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她问,又照了照自己的侧脸。
    乔治抬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这样。”
    “可我已经腻了,”她说,“我讨厌像个男孩子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她开始讲话,他的目光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下来了。
    “我要把头发向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脑后挽个大结,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想要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只要抚摸它,它就咕噜咕噜叫起来。”
    “哦?”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银器饮食,我要点上烛火。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裳。”
    “啊,别说了,找点什么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继续看书了。
    他妻子向窗外望去。此刻,天已很黑了,雨水仍旧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听她说话了,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灯火已经亮起。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
    那侍女站在门口,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放到地上。
    “打扰了,”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借助花园、大海、广场,房间、楼梯、门和窗等空间场景来建构小说情节的框架。
    B. 同女主人公的丈夫截然相反,小说中旅店老板的细腻优雅、善解人意,因此女主人公开始移情别恋。
    C. 小说中屋外的绵绵的细雨,冷冷的纪念碑,空旷的广场,这些环境描写衬托了女主人公烦闷不安的内心。
    D. 该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练、睿达,它体现了海明威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含蓄的文体特征。
    7. 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提及“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从侧面表现了他自私和对妻子冷漠的人物形象。
    B. 小说中并没有提及雨中的猫的颜色,而小说结尾侍女却送来了玳瑁色的猫,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情感诉求并未得到满足。
    C. 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美国太太在回到旅店后因没有找到雨中的猫而产生的烦闷、压抑和失望之情。
    D. 小说借助简单的情节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男女之间力量悬殊的对抗展示得一览无遗,暗示了故事不幸的结局。
    8. 旅店老板对女主人公的态度和美国丈夫对她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9. 小说以“雨中的猫”作为标题有何深意,请简要回答。
    【答案】6. B 7. A
    8. 态度不同:①旅店老板对美国太太尊重、帮助和关心;②美国丈夫对她的态度是漠视、冷淡、虚伪、置之不理。
    用意:①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虚伪;②暗示女主人公苦闷、压抑的真正原因,表达了对美国丈夫行为的不满,从而突出了主题。
    9. (1)情节角度:雨中猫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围绕雨中的猫展开,写了发现雨中的猫,寻找雨中的猫,最终旅店老板送猫三个主要情节。
    (2)环境角度:雨是小说的重要环境,阴蒙蒙的雨天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苦闷、百无聊赖的心情。雨也推动了情节的的发展,正是雨天里无助的猫触动了女主人公的心弦,才有了后面找猫、送猫的情节。
    (3)人物:雨中的猫象征了女主人公的弱小、无助、不被重视,影射了女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4)主旨角度:雨中的猫也表现了小说的主旨,作者用困在雨中的猫象征女性,象征着了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勇气,以及在这一追求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困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因此女主人公开始移情别恋”错误,由原文“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心态”“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渺小和紧迫,不过这个老板的表现却令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很了不起,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尊荣无比”等信息可知,她从老板那里得到了尊重,她喜欢老板并不是把自己原本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开始另一场恋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从侧面表现了他自私和对妻子冷漠的人物形象”错误,“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看他的书”,“看自己的书”这些都是丈夫的行为,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前台时,旅馆老板起身,向她弓腰致意……”“她喜欢他对待抱怨时,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严谨的态度,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心态。”“‘您可不要淋湿了啊。’她笑着用意大利语说,不用想,一定是旅馆老板叫她来的”等信息可知,旅店老板对美国太太尊重、帮助和关心。
    由原文“丈夫继续看书,他枕着两只枕头靠在床头”“乔治继续看书”“乔治抬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我喜欢你这样。’”“‘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等信息可知,美国丈夫对她的态度是漠视、冷淡、虚伪、置之不理。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虚伪;
    由原文“……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尊荣无比,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等信息可知,暗示女主人公苦闷、压抑的真正原因,表达了对美国丈夫行为的不满,从而突出了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我去下头把那只猫带上来,”“刚刚这里有只猫。”“找不到了。”“……我要一只小猫”可知,雨中的猫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围绕雨中的猫展开,写了发现雨中的猫,寻找雨中的猫,最终旅店老板送猫三个主要情节。
    由原文“在雨水中泛出光芒。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桐树间滴落,在石子路的缝隙中形成积水。海水夹着雨呼啸而至,又顺着海滩退回去,接着,又夹着雨滚滚而来。”“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不,还是我去吧。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在桌子下避雨。”“‘打扰了,’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可知,雨是小说的重要环境,阴蒙蒙的雨天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苦闷、百无聊赖的心情。雨也推动了情节的的发展,正是雨天里无助的猫触动了女主人公的心弦,才有了后面找猫、送猫的情节。
    由原文“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可知,雨中的猫象征了女主人公的弱小、无助、不被重视,影射了女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由原文“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找不到了。’”以及“‘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您可不要淋湿了啊。”等信息可知,雨中的猫也表现了小说的主旨,作者用困在雨中的猫象征女性,象征着了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勇气,以及在这一追求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困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君书·更法》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不然A臣闻之B圣人不易C民而教D知者不变E法F而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有独知之虑者”的“知”与《论语》中“知之为知之”的“知”意思不一样。
    B. 文中“今吾欲变法以治”的“治”字与《墨子·兼爱》中的“若此则天下治”的“治”意思一样。
    C. 文中“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中的“然”与《孟子》“若火之始然”中的“然”意思不一样。
    D. 文中“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的“是”与《老子》“是以圣人无为”中的“是”意思不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变法,秦孝公态度犹豫,商鞅劝说他做事不果断是不会成功的,愚昧的人在事成之后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变法不必在乎百姓的疾苦。
    B. 商鞅认为法的根本是爱护百姓,礼的根本是为了方便处理政务,只要能富民强国不必拘泥于古代的礼乐制度。
    C. 面对甘龙和杜挚这样守旧派,商鞅认为古代君王以及近代五霸的法令也不尽相同,法古无以适从,不如根据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制定法令。
    D. 秦穆公最终被商鞅说服认可了变法,认为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情正是聪明人感到悲哀的,并颁布了开垦草地的命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2)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14. 请根据材料说说文中秦孝公对于变法的疑虑是什么?甘龙和杜挚分别因为什么不同意变法?
    【答案】10. ABD
    11. B 12. A
    13. (1)谈论(追求)最高上道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会和众人商议。
    (2)现如今如果变法,不遵循秦国的掌故,改变礼法来教化百姓,臣害怕天下的人会议论君王您,希望您能仔细考虑。
    14. (1)秦孝公对于变法的疑虑在于害怕因改变秦国旧有的的制度而惹来天下人的非议。(2)甘龙不同意变法,是因为他认为古代的圣人不会通过变法来追求治理好国家,依据现有的法令治理,官员比较方便,老百姓也可得安宁。(3)杜挚不同意变法,是因为他认为变法带来的好处不够多,而且古法并没有任何过失、或者不好的地方,遵循旧法也没有什么不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是这样。我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不然”是对上文公孙鞅所说的话的否定,单独断开,A处断句;
    “臣闻之”是主谓宾结构,后面要具体说“闻”的内容,B处断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结构一致,中间D处断开。
    故选AB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名词,见解、知识/动词,知道。句意:有独特见解的人。/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B.错误。动词,治理;形容词,太平、安定。句意: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像这样那么天下就会安定。
    C.正确。代词,这样;通“燃”。句意:既然这样,那么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要予以谴责。/好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D.正确。认为正确,肯定;此。句意: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因此圣人无所作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变法不必在乎百姓的疾苦”于文无据。原文是“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是说百姓是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创某件事的,而只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至”,最高;“和”,迎合;“成”,成就。
    (2)“故”,掌故;“更”,改变;“孰”,仔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由“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可知,秦孝公对于变法的疑虑在于害怕因改变秦国旧有的的制度而惹来天下人的非议。
    (2)由“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可知,甘龙不同意变法,是因为他认为古代的圣人不会通过变法来追求治理好国家,依据现有的法令治理,官员比较方便,老百姓也可得安宁。
    (3)由“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可知,杜挚不同意变法,是因为他认为变法带来的好处不够多,而且古法并没有任何过失、或者不好的地方,遵循旧法也没有什么不好。
    参考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商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陪侍在孝公的左右。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研究修正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的位置做了国君后不忘国家社稷之事,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为准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却又担心天下的人批评我。”
    公孙鞅说:“我听说:‘行动迟疑不定就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什么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虑天下人批评您。何况做出比他人高明的行为的人,一向会被世俗所非议;有独特见解的人,也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事成之后还不明白是怎样一回事,聪明的人却能预见到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迹象。百姓是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创某件事的,而只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追求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众人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使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我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按照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驾轻就熟,百姓也安适。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更改礼制教化百姓,我担心天下人要批评国君了,希望君王认真考虑这件事。”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世俗的言论。平庸的人固守旧的习俗,死读书的人局限于他们听过的道理。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遵守成法,却不能同他们讨论变革旧有法度的事情。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称霸诸侯。所以聪明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无能的人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我还听说:‘效法古代法制不会有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希望国君对这件事仔细考虑。”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应该遵循哪一种礼制呢?伏羲、神农施行教化不施行惩罚,黄帝、尧、舜虽然施行惩罚但却用刑不重,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严格的法令。礼制和法令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条、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就像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一样。所以我说:‘治理国家不一定都用一种方式,对国家有利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的;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那么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要予以谴责,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④声。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至德年间,处在唐朝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流徙不定,南行军中,次于鄂州,写下了这首诗。②估客:商人。③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④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浓云散开,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然而船行尚须一天,情感上由喜入悲,跌宕有致。
    B. 颔联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昼眠”与“夜语”相对,暗示了因愁绪而昼夜不眠,思绪纷乱。
    C. 第八句写在鄂州晚次的途中听到鼙鼓之声,“鼙鼓声”三个字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用鼓颦声借指出战争。
    D. 在语言上,本诗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16. 《唐诗成法》屈复云:“衰鬓”、“归心”、人眼中耳中无限悲凉,故客眠人语,秋色月明,种种堪愁。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复杂悲凉的愁绪。
    【答案】15. C 16. (1)首联写远远的望见自己的故乡汉阳城,可是依旧有一日的路程才能到家,而在尾联中,江上又一次响起战鼓声,暗示了最终回乡路断,有家难回,第一重愁即是乡愁,对家人的思念。(2)颈联借“衰鬓”写出自己年老力衰,而旧时的功名、家业也都随着战乱丧失殆尽,第二重的愁是老大无成,满腔抱负无法实现之愁。(3)在年老力衰功业未就有家难回的情形之下,羁旅江上却再次听闻战鼓之声,更增添了对国家、人民前途的担忧,第三重愁是忧国忧民之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鼙鼓声’三个字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错,鼙鼓代指战争,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而不是借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起句点明行进方向。鄂州离汉阳甚远,船行尚须一天,所以“犹是孤帆一日程”。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这样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直接看到“汉阳城”,但作者思乡心切,日盼归乡,天际云开,引颈而望,仿佛已见到汉阳城。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怀。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直陈感慨。“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那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更堪”句极力表达了战乱的频繁和路途的凶险。江上又一次响起战鼓声,暗示了最终回乡路断,有家难回,第一重愁即是乡愁,对家人的思念。
    (2)颈联“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借景抒怀,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上句“三湘衰鬓逢秋色”是说两鬓已因愁思而成霜,又值此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秋心秋景相逢,更觉愁肠百结。一个“逢”字,将白发与秋色融于一炉,愁绪倍增。借“衰鬓”写出自己年老力衰,而旧时的功名、家业也都随着战乱丧失殆尽,第二重的愁是老大无成,满腔抱负无法实现之愁。
    (3)颈联和尾联“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写了三层意思,一是年老力衰老大无成,一是有家难回,“鼙鼓声”则代表国家战乱。在年老力衰功业未就有家难回的情形之下,羁旅江上却再次听闻战鼓之声,更增添了对国家、人民前途的担忧,第三重愁是忧国忧民之愁。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故有之以为利 ④. 无之以为用 ⑤. 致知在格物 ⑥. 物格而后知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喻”“致”“至”等。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极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舍弃工作,全身心地 于孩子成长上。我们 不问这些煞费苦心的家长战果如何,但每每总是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时候放假啊?学习太累了,啥时候能不学习呢?要是不学习该多好……面对如此情景,多数老师和家长总会以“学习是种快乐,不要当作负担”进行劝勉鼓励。但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真的不是快乐的,是枯燥乏味,并且会给孩子留下很多痛苦的记忆。所以,家长、老师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才能使其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
    匠人们得以宣扬的“工匠精神”大体上就是“学不已”。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一个匠人若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 ,那么他必定会成为可怜的井中蛙,曾经的谦逊好学变为现在的狂妄自大,曾经不断精进的手艺也会日渐退步。
    学不可以已。未来的学习不可停止,当下的学习亦不可以停止。若停下,则连贯不存,再想拿起来就难了。面对学习,我们看到太多的同学于初一高一认真学习,于初二高二懒散懈怠,成绩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高三时,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和曾经的美好愿景才想要 ,但还没等第一步落下,脚又退了回去。于今再看“学不可以已”,若你还愿做一个“君子”——在社会上受人尊重而又泰然安之,那么请不要停止学习,更不能停止学习。青春一逝而不返,人生不停而珍贵。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致力 尚且 登堂入室 再接再厉
    B. 效力 姑且 登堂入室 重整旗鼓
    C. 效力 尚且 登峰造极 再接再厉
    D. 致力 姑且 登峰造极 重整旗鼓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
    B. 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
    C. 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
    D. 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君子”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 “我小时候非常非常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
    C.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D.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答案】18. D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
    致力:把力量用在某个方面。效力:效劳。语境说的是有些家庭把全部力量用在孩子成长上,应用“致力”。
    尚且:连词,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根据词性,应用“姑且”。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根据语境,两词皆可。
    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语境说的是一些学生在初二、高二成绩退步后重新努力,应用“重整旗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复句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分句主语之前;二是搭配不当,可将“造成”改为“成就”等。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能力。
    A项,与例句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B项,标示话题的转换;
    C项,标示声音的延长;
    D项,标示总结上文。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果树在结果时,往往是头一年结果多,第二年结果少,然后第三年又结果多。这种现象重复循环,我们 ① 。为什么果树会发生大小年现象呢?果树大小年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的问题。每年秋天,多数果树开始孕育花芽以备第二年开花结果。而果树结果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它前一年花芽的多少。在大年里,由于果树结果多,养料首先供应正在生长的果实,而 ② ,不能满足花芽发育的需要,形成的花芽少,于是第二年就成了小年;跟前面的情况相反,在小年里,果树结果少,积累起来的营养物质比消耗掉的要多,能充分供给花芽发育的需要,所以小年的秋季, ③ ,第二年果实就会大丰收。大小年现象对于水果的生产是不利的。要想实现果品丰收,就必须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注意适时施肥,在花、果多的年份及时地进行疏花和疏果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用一段话归纳文段的主要意思。要求语句通顺,包含有“只有……才……”句式,不超过50个字。
    【答案】21. ①称之为果树的大小年现象
    ②枝条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
    ③花芽又会大批出现
    22. 果树会发生大小年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营养问题,只有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后文“为什么果树会发生大小年现象呢?”回答的是上文指称的“这种现象”,即“果树的大小年现象”,故可填写“称之为果树的大小年现象”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而”表示与上句“养料首先供应正在生长的果实”形成转折关系;根据“由于果树结果多,养料首先供应正在生长的果实……不能满足花芽发育的需要,形成的花芽少”可推断,枝条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故可填写“枝条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此句是讲小年,与上文大年的情况相反,大年“形成的花芽少”,故可填写“花芽又会大批出现”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果树在结果时,往往是头一年结果多,第二年结果少,然后第三年又结果多。这种现象重复循环,我们称之为果树的大小年现象。为什么果树会发生大小年现象呢?果树大小年的主要原因是营养问题”分析可知,语段主要阐述了果树发生大小年现象的原因是营养的问题。
    结合“要想实现果品丰收,就必须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注意适时施肥,在花、果多的年份及时地进行疏花和疏果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分析可知,只有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
    然后用“只有……才……”句式组织答案。“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首先要确定条件“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然后再确定结果“避免大小年现象”,最后形成答案:果树会发生大小年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营养问题,只有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了我们要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还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舒适、安逸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风雨、坎坷牵绊着我们的脚步,还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考验着我们。
    材料二:《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老子的名言及其他人的言论,强调“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战胜自己的欲望和私念。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指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诱惑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应自我修身,战胜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大。
    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补充说明,曾国藩所言的强大有两种,一种是修养自身,提升品德智力,于“内修”中强大;一种是逞强斗狠,于战胜他人获得优越感中强大,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大。曾国藩的观点非常明确,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命题人以曾国藩的名言进一步为考生指明了立意方向。可以说,两个材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我们可以提炼出“自知”“自胜”“自修”等关键词,由此可以明确写作方向及写作内容,即我们应该自我修身,自律自强,了解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我修身、战胜自我的内涵,自我修身的重要意义,如何修身战胜自我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自我修身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修身战胜自我”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当代青年应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坚守内心;当代青年应勇于克服自身缺点,自律自强,修身立德,抵制诱惑;当代青年应走出舒适圈,勇于超越自我,走向强大。
    立意:
    1.自修须求强,胜人莫骄人。
    2.常修己身,以求自强。
    3.自胜者谓之强,自修者谓之胜。
    4.看重自修,看淡胜败。
    相关试卷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