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题(A卷)(解析版)
展开2023.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自强,包含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自强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范畴。文化自信涉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文化自强则需要通过发挥文化建设铸魂、塑形、启智、润心、赋能等独特功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价值固基、文化体系完善,文化动力强盛的目标,一方面,需要我们提振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使文化建设成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社会建设趋向相协调。
我们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新成果;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视域中全面审思检视,从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和精神等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摘编自蔡劲松《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人民论坛网”2022年12月3日)
材料二: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也是与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叙事进行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涵盖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切要素,更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华路径,是独特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是以神话叙事方式建构的文明起源过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起源的诸方面,如自然和人类的起源,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道德文明的起源,民族与国家的起源等,作为独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特的文明起源叙事,中华创世神话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还表现了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的趋向于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
对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植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的系统性建构,也揭示出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事实,是当代进行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材料。研究表明,具有文明奠基意义的中华创世神话不仅对自然和人类起源进行了解释,也追溯了早期社会关系的产生,并对国家的产生和治理规则进行了建构,最终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与西方神话相比毫不逊色。这种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客观认知将极大地改变过去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乃至轻视中华创世神话的现象,有助于中西文明的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中华文明史的追溯提供了庞大的、系统性的实证,不仅为过去主要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形成成果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在神话与考古、历史文献的比照研究中帮助当代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诞生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中华创世神话具有重视文化制度创制、强调科学发明、弘扬创造精神的特色,说明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长处,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创世神话体现的科技创新传统此前常被忽视,但女娲神话讲述的制陶与冶金技术的发生,燧人氏神话所讲述的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神农氏神话讲述的中草药的发现,黄帝神话讲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嫘祖神话讲述的养蚕缫丝技术的出现,帝喾神话讲述的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等,无不体现了申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这些结论将帮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被西方文明中心论遮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真相。研究还表明,中华创世神话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当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和精神资源,因此研究、传承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有益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建构。
(摘编自任小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汇报》2022年12月5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化建设要实现价值固基、体系完善、动力强盛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发挥文化建设独特功能,走创新之路。
B. 中华创世神话强调科学发明,体现了中华先民对发明创造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优势。
C. 中华创世神话是民族自我认同的核心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性、符号化和思维模式的源头,因而具有文明奠基意义。
D.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而且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文明中心论重视西方神话,忽视中华神话,因而遮蔽了人类文明的真相。
B. 在坚守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渐进性思维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C.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 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既有中华路径,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张载“横渠四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 钱锺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C.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D. 王蒙《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4. “天人合一”出自《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如何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天人合一”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经验、中国路径。②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意义,融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正在促进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①梳理中华创世神话谱系,建构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②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新材料,深度解读中华文明诞生的意义和价值。③展开中西文明的平等对话。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势”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第五段为“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没有“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势”的内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而遮蔽了人类文明的真相”曲解文意,由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这些结论将帮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被西方文明中心论遮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真相”可知,“遮蔽的”应该是“中华文明的光辉真相”,而不是“人类文明的真相”。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论题: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即两个观点:一是在坚守传统中自信,二是在自强中推进发展。
A.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继续传递学习曾经文学圣人的深厚学说知识,为了开创今后时代太平昌盛的基础。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B.这句话的意思是:东西南北乃至全世界的心理,都有它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鉴。
C.这句话的意思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经历过千百年的演变推进,达到顶峰的的时候是在宋朝。后来逐渐衰弱,但是最终一定会再次振兴。强调对文化复兴的信心。
D.这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体现了在坚守传统中自信,“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了在自强中推进发展,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天人合一”出自《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根据材料一“一方面,需要我们提振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另一方面,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使文化建设成果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社会建设趋向相协调”可知,我们需要注重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而“天人合一”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立场、经验和路径。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尤其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原则,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实践创造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可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意义,融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正在促进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可知,要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就要梳理中华创世神话谱系,建构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可知,要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就要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新材料,深度解读中华文明诞生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对中华创世神话谱系的植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起源进行的系统性建构,也揭示出中华创世神话内容的演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事实,是当代进行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材料”可知,要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就要展开中西文明的平等对话。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研究还表明,中华创世神话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当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和精神资源,因此研究、传承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也有益于人类命运共体的建构”可知,要协同推进中华创世神话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就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燕子
席慕容
①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②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到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③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想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的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听了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④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⑤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遵从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⑥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⑦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⑧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⑨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很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安静的黑色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⑩一直到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⑪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⑫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以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确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⑬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6. 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段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B. 文段使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
C. “朦胧的欢喜”是因作者想到了和亲人在一起的快乐。
D. “朦胧的忧伤”是因作者心怀对故土的思念。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表达他因粗心大意而听错了歌词的懊悔之情。
B. 第⑦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能很好增强文章的语气。
C. 第⑦段突出了作者在南国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其中暗含者对故乡的思念。
D. 作者想保有那些“美丽的错误”,是因为它们与人无害,还能排解作者远在他乡的孤寂,缓解她的思乡之苦。
8. 结合全文,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9. 本文以“燕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6. B 7. A
8. 作者虽然明白自己心中那只“小小的燕子”不是真正的燕子,但那“小小的燕子”已和外婆的歌声、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柔情、孩子成长中的可爱紧密相连,让她不舍,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9. ①标题统领全文,本文围绕“燕子”来行文,条理清晰,内容集中。
②“燕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突出了主题,使文章中心十分明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的表现手法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B.“使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理解错误,本段作者写的是回想自己和孩子看小鸟的事,并没有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因粗心大意而听错了歌词懊悔之情”分析错误,父亲是为歌词内容是“长亭外”不是“长城外”,他感到歌词不是他想表达的思乡之情而可惜,并没有因粗心大意而听错了歌词的懊悔之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此题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对前文有总结作用和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首先分析“实在是舍不得”的原因,根据前文⑦⑧段“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和第⑨段“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很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可知,作者已将燕子和外婆的歌声、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柔情、孩子成长中的可爱紧密相连。
再结合句子在文章的结尾,从文章的主旨情感分析,由前文第⑨段“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安静的黑色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的“南国的阡陌”“一种朦胧的悲伤”可知,作者心怀对故土的思念,而“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也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从结构、内容、情感等角度切入。此题从结构看,本文从第⑤段写小鸟导入燕子,围绕“燕子”来行文,将燕子和外婆的歌声、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柔情、孩子成长中的可爱紧密相连,条理清晰,内容集中;
从情感和主旨看,“燕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根据第⑨段“南国的阡陌”“一种朦胧的悲伤”最后一段“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可知,“燕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突出了主题,使文章中心十分明确。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A曰B汝C当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为L师M如N吾O不P足Q法R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
B. 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
C. 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字意思相同。
D. 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 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凡事专断,以致群臣阿从。
C. 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 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1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答案】10. BMO 11. B 12. C
13. (1)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必担忧天下不安定呢!
(2)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
14. ①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宰相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
②对于官员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让官员各司职守。
③敕令百官诏书下达后,若有不当之处,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要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为老师,像我这样,就不值得学习了。”
“曰”后边是说话具体内容,所以从“曰”后边断开;
“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中“汝”是主语,“求”是谓语;“古之哲王”是宾语,“以为师”是补语,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从“师”的后边断开;
“不足法也”的主语是“汝”;“如吾”做句子的状语,可以单独断开,从“吾”的后边断开。
故选BM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轮流;再。句意: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B.两个“昃”都是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意思相同。“昃食宵衣”,旧时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
C.正确,都是“符合”。句意: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木头直的合乎墨绳。
D.正确,都是“罗致、招致”。句意:犬马鹰鹘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来招致天下有才能的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可知,唐太宗是说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修”,整治;“修职业”,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即各司职守;“忧”,担忧;“治”,安定。
(2)“行游”,指皇帝出游,游幸;“供顿”,供给;“深过”,大的过失;“是”,正确;“法”,名词作动词,效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中唐太宗厚德治国的方法在第二段,所以应从第二段整理本题答案。
①根据原文“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可知,唐太宗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宰相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
②根据原文“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可知,唐太宗对于官员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让官员各司职守。
③根据原文“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可知,唐太宗敕令百官诏书下达后,若有不当之处,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要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闰三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木材’。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会直。’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怎么能全部通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请召见,询问民间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必担忧天下不安定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太宗自己作了《帝范》(帝王的规范)共十二篇赐给太子(作为教材),这部书分《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部分;并且对太子说:“我要教你的修身治国之道,全部在这书中。我一旦去世,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可交待你的了。”还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为老师,像我这样,就不值得学习了。总之,选择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是高级,一般只能学到中级;选择学习榜样(老师)要是中级,差不多也能学到下级。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锦绣珠玉不断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鹘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回顾起来我普济苍生效益多;创建大唐基业功劳大。好处多损害少,所以百姓没有怨言;功劳大过失小,所以王业稳固。然而若是要求尽善尽美,实在是多有惭愧。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而承继我的富贵,竭力行善举,则国家仅得安定;如果骄奢懒惰,则自身都难保。而且成功来之不易,败亡却可迅速招致,是指国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较难,是指皇位;能不珍惜吗!能不谨慎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陈和仲如平生交①有三言觉而记其一曰错后乱
【宋】方岳②
睡残寒月海东头,不起斯人孰与游。
天下事宁堪几错,梦中语亦戒前筹。
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
莫向断云多感慨,孔颜无命不伊周③。
注:①平生交,指向来交好。如平生交,是指在梦里与陈和仲像以前一样相交很好。②方岳,南宋诗人、词人,进士出身。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后经明行修,隐居不仕,以诗名世。③孔颜,孔子和学生颜渊的并称;伊周,分别指商代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故并称,后亦借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感慨在梦中与友人游兴未尽,突然醒来,天色未亮,于是写下这首律诗。
B. 平生做错过那么多事,在梦里都不断地告诫他人,“宁”“亦”更见内疚之深。
C. 诗人将官场比作江湖,将官场中的起伏比作风雨,表现了对仕途沉浮的嘲讽。
D. 诗人结句运用典故,从一味的感慨转至对现实生活的坦然与洒脱,襟怀开阔。
16. 颈联巧妙运用“二三”“十五”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二三”与“十五”是数词,既照应上联中的“梦中语”与“天下事”,又巧妙运用对比,将诗人误入宦海十五年的深深内疚与一觉顿悟人生二三字真言的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现了对仕途沉浮的嘲讽”理解有误。诗句的“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的意思是“我误入宦海过了十五年孤单寂寞空虚的生活,深感内疚;宦海沉浮,一觉醒来,顿悟人生二三字”,结合注释“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可知,此处“表现诗人对仕途沉浮的无奈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巧妙运用‘二三’‘十五’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
具体分析,(1)“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这两句,诗人将官场比作江湖,将官场中的起伏比作风雨,表现诗人对仕途沉浮的无奈之情。“江湖浩浩二三字”中的“浩浩”形容现实中官场的广阔宏大、变幻莫测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三字”却照应上联的“天下事”,纷纷扰扰的天下事却在梦里“二三字”顿悟了,故“浩浩”与“二三字”通过对比,突出诗人精神世界释放后一种洒脱;(2)“风雨寥寥十五秋”句中,诗人认为自己在宦海生涯的十五年,一直过着孤单寂寞空虚的生活,悔不当初,数字“十五”或许并不是真实的“十五年”,在这里之做官时间之长,大有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悔恨之情,此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应是自己“隐居不仕”真实写照了;(3)“二三”与“十五”是数词,在数量上又是一对比,将诗人“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误入宦海十五年的深深内疚与一觉顿悟人生二三字真言的洒脱很干净利落地表现出来,刻画了一位襟怀开阔诗人形象,表达诗人此时精神世界应是坦然与洒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夕阳西下,婺源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望着远方的村落,升起袅袅的炊烟,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3)古人听曲赏乐擅长以声摹声、以声喻声,化抽象为形象,使人如闻其声。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暧暧远人村 ②. 依依墟里烟 ③. 泻水置平地 ④. 各自东西南北流 ⑤. 嘈嘈切切错杂弹 ⑥.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暧”“墟”“泻”“嘈”“莺”“咽”“乍”“浆”“凰”“芙”“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泰州与一个人的名字 ① :孔尚任。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以水利官员的身份抵达泰州。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当他离开这里时,他的官职已经 ② ,而他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却使他名噪天下,他为这出戏起了一个动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
对于最重要的写作阶段——在江苏泰州的写作,孔尚任 ③ ,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禅——浑浊的官场,从来都不需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只需要审时度势的经营者。
悖论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来到泰州的,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试图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是,他的书生意气很快就失了锋芒,官场以强大的韧性不动声色地对付这位钦差的雄心勃勃。来自官僚系统的围追堵截,把孔尚任逼回到书案前。孔尚任穿透现世的浮华看穿了它溃烂的核心。于是,孔尚任挖掘出了一个讲述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的故事,并将之纳入一个悲剧性的国破家亡主题中。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第二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大家随着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念起来:“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C.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异常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 我发现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息息相关;②无足轻重;③讳莫如深 19. D
20. 孔尚任挖掘出了一个采用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的故事,并将之纳入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段中作者想要表达泰州与孔尚任的名字关系非常密切,故可以填入“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空,从“而他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却使他名噪天下”可知,他的官职已经与他在戏剧界名声没法相比了,故可以填入“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第三空,从文中“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惮”可知,孔尚任将写《桃花扇》的事情隐瞒的很紧,即使是在诗文信札中都没有透露信息。故可以填入“讳莫如深”。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第二处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总结上文;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意义的转折;
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讲述……模式”搭配不当,改为“采用……模式”。
二是语序不当。“悲剧性的国破家亡主题中”语序不当,改为“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中”。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球上, ① ,南极可以说是气候恶劣的一个极致。南极大陆本身被冰雪覆盖,而冰川厚度足足有两千米,因此, ② 。然而,正是这个超大型冰窖,在全球变暖面前却束手无措。冰川消失就像是把啤酒瓶的瓶盖打开一样,只不过酒瓶里面放出来的是让人愉悦的酒,而冰川放出来的却是能够淹没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毁灭之水。因此,冰川融化也被称为末日冰川,所以这些冰川一旦完全融化,末日也就不远了。
一般情况下,夏天南极的冰川会发生融化,冬天融化的冰就会再次结冰,一年到头融化的冰和结的冰总量大体一致,并不会有多少水流入海洋。随着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加大,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就更加严重起来,而温室气体能够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就连南极也不例外。据统计,现在的全球平均温度相比于一百年前已提高了足足1摄氏度,不断上升的温度让冰川加速融化, ③ ,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按照目前气候变化的趋势,地球在三十年后的平均气温会上升1~2度。如果人类不控制,末日冰川在未来或许会彻底融化。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21. ①如果论气候的恶劣程度 ②整个南极大陆是一个超大型冰窖 ③每年都有大量水资源流入海洋
22.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冰川消失”,喻体为“把啤酒瓶的瓶盖打开”,比喻词为“像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川消失的严重后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南极可以说是气候恶劣的一个极致”可知,这是从气候的恶劣程度来说的,可填“如果论气候的恶劣程度”。
②根据前文“南极大陆本身被冰雪覆盖,而冰川厚度足足有两千米”可知,南极大陆冰川多,而根据后文“正是这个超大型冰窖”可知,南极大陆就是一个超大型冰窖,可填“整个南极大陆是一个超大型冰窖”。
③根据前文“不断上升的温度让冰川加速融化”可知,冰川融化就会有大量的水出现,而根据后文“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可知,原因是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流入海洋,可填“每年都有大量水资源流入海洋”。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句话将“冰川消失”比作“把啤酒瓶的瓶盖打开”,所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冰川消失”,喻体为“把啤酒瓶的瓶盖打开”,比喻词为“像是”。
比喻的作用是说理或描写更加地生动形象。本处将“冰川消失”比作“把啤酒瓶的瓶盖打开”,而“把啤酒瓶的瓶盖打开”啤酒就会源源不断地大量地流出,所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冰川消失也会流出大量的水,从而写出了冰川消失的严重后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第二境界则是守得住;耐得住寂寞坚持着,唯有这样,才能够走到第三个境界,得到你想要的事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先“立”后“守”,终“得”所愿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立”“守”“得”,实质上包含着一个内在的因果逻辑:不“立”志,则无以“守”;不坚“守”,则终无所“得”。“得”是“立”与“守”的必然结果,从“立”与“守”,到最后的“得”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这对我们时代青年而言,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青年人要立志,要守住初心,最终方能有所得。
立志,即要确定崇高的目标、远大的志向;守住初心,则须矢志不移,耐得住寂寞。立志是第一步,守心则是第二步。我们也都明白,立志容易,守心难。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天生的“佛系”青年,所谓的“躺平”,很大程度上都是理想受挫之后四顾茫然的无奈之举。立志容易,是因为下决心只是一种心理意识活动,并不直接关联人的具体行为。立志是每个人的权利,不受外力的制约,也不用对他人负责,即便是对自己,有时也只需要一个可有可无的借口。正因为立志的“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所以才会有“雄心壮志”“满天飞”的“盛景”。
而“守心”则不然,不是每个立下宏伟之志的人都能从志向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前行的动力;由志向转化为行动,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需要认准目标决不回头的果断与坚持。与“立志”相比,“守心”充分考验着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忍耐力,往往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守心”就要经受得住“风吹”“雨打”“日晒”。即便“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亦满面坚毅,即便跌倒在泥泞里,我也要就地爬起,如逐日的夸父,或是临池学书的张芝,或是那些一心为国铸重器的大国工匠。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故而,最难的不是“立志”,而是“守心”。守住初心,在寂寞中坚守,在艰难中跋涉,以不屈不挠的意志与奋勇直前的精神勇毅前行,这是我们时代青年应铭记于心的箴言。
诚然,生逢盛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能拥有这样选择的权利,是因为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选择的机会。不忘使命,勇担责任,是“时代青年”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敢于立志,要积极立志,而且要立振兴家国、复兴中华的宏伟壮志,并为之奋斗不息。这样的青年才是有为的时代青年,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大境界的人生。
抛弃没有“立”与“守”却有所“得”的幻想,“立”志为灯,守“心”笃“行”,方臻大“得”之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人生三境界”,是王国维的读词心得,也是王国维对创业、治学之路的精辟阐释,形容后天刻苦努力、日日精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立”,即立志,下决心,只有目标明确,方能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排除干扰,勇往直前,这一境界是立志、下决心,为实现第二、第三境界奠定基础。
第二境界:“守”,即守得住,耐得住寂寞,能够坚持去做,体现了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艰辛与执着,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既敢于创新,又善于等待。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这一境界也是前进路上最困难、最漫长、最不易坚持的阶段,这一境界的实质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得”,即收获,这是功夫到处,灵犀闪现,参透真理,豁然开朗的顿悟与喜悦。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心智成熟,功到事成。成功的鲜花、会心的微笑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眼前。第三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第一、第二境界的基础上的提升阶段,是成绩辉煌的成功阶段。综上所述,王国维的三境界论,鞭辟入里,贴切浑融,是对成功创业或治学之道的形象描述,强调的是一种执着忘我、献身殉道的精神。那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是使人体验最高身心愉悦的理想境界,蕴含的人生哲理非常深邃。
考生可以通过这三种境界,抒写自己对治学、创业、理想追求或实现抱负等的感悟与思考。
行文时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立足于一方面,将三种境界同时运用,作为三个分论点论述,以此来抒写人生的常态:目标一追求一成功或迷惘一探索-收获,强调追求成功的艰辛之路。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阶段作为重点来论述,如重点写目标信念的坚定,或求索过程中的奋斗坚持,或成功的顿悟和喜悦,突出把握人生成功的关键和核心,运用透彻深刻的道理论证来讲明逻辑关系,突出哲理意味。
立意:
1.不畏艰难险阻,风雨后方见彩虹。
2.坚定理想信念,执着奋斗不息。
3.奋斗的人生,无怨无悔。
4.敢于追求,勇于奋斗,力到功成。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文件包含山城运城市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A卷docx、山西运城市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A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35分),二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文件包含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卷docx、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模拟11月语文参考答案A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