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61095/0-170190680545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61095/0-17019068054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61095/0-170190680553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33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传统民居建筑体现,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图示两地地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体现出当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
B.地域文化具有不变性
C.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
D.地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
2.图中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下沉式窑院—黄土土质黏重 ②房屋高架—风暴海啸多发 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④顶尖坡陡—冬季降雪量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图中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B.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
C.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D.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扩散
读下列民居图,完成4~5题。
4.图中民居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陕北窑洞——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B.湘西吊脚楼——气候多雨,空气湿度大,盛产杉木
C.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地表起伏大,河流纵横
D.伊朗风塔——多大风天气,气候湿热
5.图中典型民居共同反映的地域文化是( )
A.皇权至上,长者为尊
B.敬畏自然,因地制宜
C.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
D.封闭内敛,尊卑有序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7.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镇发展历史悠久 B.城镇发展历史短暂
C.城镇环保意识强烈 D.城镇规划不合理
[2023·山东威海期末]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图1为法国巴黎街景,图2为美国芝加哥街景。据此完成8~9题。
eq \(\s\up7(),\s\d5(图1)) eq \(\s\up7(),\s\d5(图2))
8.图示两地地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建筑风格 B.生活水平
C.宗教信仰 D.饮食习惯
9.欧洲城市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而非摩天大楼,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2023·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中]
斜仁柱是我国东北地区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该民居主要由30多根树杆搭建,夏季用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包裹围合。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的斜仁柱越来越少,旧的斜仁柱大都弃之不用。如今,当地政府提倡现代民居建设适当融入斜仁柱建筑特点。如图为斜仁柱景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体现出当地( )
A.农耕为主 B.气候干旱
C.森林丰富 D.年温差小
11.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的斜仁柱越来越少是因为当地( )
A.建筑原料减少 B.建造技艺失传
C.大量人口外迁 D.生活方式变化
12.当地政府提倡现代民居建设融入斜仁柱建筑特点的目的是( )
A.传承民族文化 B.降低建设成本
C.美化建筑景观 D.吸引游客入住
[2023·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读福州市永泰县月洲村局部空间结构图(下图),完成13~14题。
13.导致图中房屋朝向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方位 B.水系特征
C.耕地分布 D.盛行风向
14.月洲村空间结构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
A.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B.男耕女织的生产习惯
C.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D.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第二居所是指在常住地之外的地区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第二居所旅居者作为一种周期性居民,很难与当地居民产生持久的能称之为融合的社会互动,并刻意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当距离,导致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参与其中,从而促进旅居地可持续发展。如图示意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15~17题。
15.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旅居地( )
A.房价持续提高 B.就业压力增大
C.儿童入学困难 D.环境压力加大
16.在第二居所区,形成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域文化差异 B.出行方式差异
C.居住时间差异 D.消费水平差异
17.在构建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是( )
A.政府 B.社区居委会
C.第二居所旅居者 D.当地居民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据此完成18~19题。
18.下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19.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地形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2023·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江西省南端的大坝村田心围为广东省叶氏后裔所建客家围屋,始于明代,四面环山,前置水塘,以宗祠为中心环建3圈,四周设炮楼,有田埂包围,封闭式圆形土建筑,前低后高。占地7 000多平方米,房屋300余间。下图为田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20~22题。
20.田心围以宗祠为中心,反映了( )
A.儒家文化根深蒂固 B.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C.道家文化源远流长 D.中西文化融汇贯通
21.田心围前置水塘,其目的是( )
A.收集雨水,肥水不流外人田
B.引入河流水,用于洗衣养鱼
C.收集围屋排水,预防火灾
D.储存地下水,满足农业灌溉
22.客家聚落以围屋的形式出现,其作用是( )
①抵御外来入侵 ②方便家族人员交流
③利于商品贸易 ④节省土地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样也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海草房以厚石砌墙,屋顶呈50°角,采用“人”字坡形构造,用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的海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雨巷一般采用石板路面,四周房屋连为一体,房屋使用穿斗式结构;晾房一般呈长方形格局,墙壁用土块砌成,留有许多方形花孔,在屋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传统民居景观。
(1)指出海草房其上覆盖渔网的主要原因。
(2)比较雨巷和晾房所在区域房屋屋脊的坡度大小并说明原因。
(3)与泥土地面相比,列举雨巷采用石板路的优势。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练
1~3.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2题,由图可知,下沉式窑院,主要与黄土具有直立性有关;东南亚的“水屋”,房屋高架,气候闷热潮湿;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北欧木屋顶尖坡陡,冬季降雪量大。第3题,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内向含蓄、创新与发展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扩散。
4~5.答案:4.B 5.B
解析:第4题,陕北地区黄土深厚,但地表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A错误。湘西地区多雨,空气湿度大,吊脚楼有利于防洪、防潮、通风,且当地丰富的杉木可作为建筑材料,B正确。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气候湿热,巴塔克式房屋有利于通风排湿,与地形条件无关,C错误。伊朗地区气候干燥炎热,风塔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有利于增强室内的空气流动,D错误。故选B。第5题,图中典型民居体现了因地制宜、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故选B。
6~7.答案:6.A 7.B
解析:第6题,美国大城镇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第7题,美国城镇发展历史短,城镇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8~9.答案:8.A 9.C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到巴黎以典型的低矮建筑群落为主体,芝加哥以密集分布的高大建筑为主体,二者建筑风格截然不同,故选A。第9题,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是服务于城市发展,而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所以教堂往往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格局与主体风格已经形成,故城市中心主要为教堂和广场,是其历史因素的传承,故选C。
易错练
10~12.答案:10.C 11.D 12.A
解析:第10题,结合材料,斜仁柱是我国东北地区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该民居主要由30多根树杆搭建,夏季用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包裹围合,该民居主要使用木材,反映了当地的森林资源丰富。第11题,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采用了和游猎文化相适应的建筑形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民居也逐渐减少。斜仁柱的原料为桦树皮和兽皮,建筑的原料较多;斜仁柱的建设不难,建造技艺没有失传;斜仁柱减少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改变,不是人口外迁。第12题,斜仁柱为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当地政府提倡现代民居建设融入斜仁柱建筑特点是为了传承当地文化。
能力练
13~14.答案:13.B 14.A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房屋朝向略有不同,但都正对河流,便于取水、灌溉等,因此,房屋朝向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系特征;同一地区太阳方位不会有明显差异;耕地分布和盛行风向对房屋朝向影响较小。第14题,由图可知,月洲村空间结构反映的地域文化是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材料中未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习惯和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房屋造型略有差异未有体现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15~17.答案:15.D 16.A 17.B
解析:第15题,由材料可知,第二居所旅居介于短时性旅游与永久性旅游移民之间,是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房价持续提高不符合现实;第二居所是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不会加大就业压力,对儿童入学没有影响,但对旅居地造成额外的公共设施支出,导致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第16题,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势地貌和气候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大相径庭的南北文化。这些差异以语言、性格、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形式为表征,旅居者作为“外地人”,这些表征必然会与“本地人”不同,从而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形成“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居住时间、出行方式、消费水平在“外地人”与“本地人”自然存在,不会造成对视。第17题,在构建的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政府顶层设计,发挥引导作用;社区自组织上传下达,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社区居委会又是各个行政部门的基层单位,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社区居委会,发挥广大普通居民与第二居所旅居者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旅居地的可持续发展。
18~19.答案:18.A 19.D
解析:第18题,由材料可知,依山偎翠——周边环境良好,植被较多;方圆错落,形似古堡——外形方圆都有;生土夯筑——技术较高;居住功能——主要是安全坚固和防守功能。福建土楼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陕西窑洞是利用黄土开挖而成;北京四合院地形平坦,不是依山建筑;云南竹楼主要是利用竹子建设,形状不似蘑菇。第19题,土楼主要是两宋时期南迁中原居民客居江南,为保护自己形成的一种群居形式,故地形因素影响不大;陕西窑洞主要是利用黄土高原沟壑和黄土的直立性特点建设,技术水平符合当地条件;四合院位于北京核心老城区,交通便利,主要是功能齐全,适合大家族共居;云南竹楼位于热带地区,蚊虫较多、湿气较重,故用竹木支撑,底层架空,便于空气流通,防止虫害。
20~22.答案:20.A 21.C 22.D
解析:第20题,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田心围以宗祠为中心,反映了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第21题,田心围前置水塘,一方面收集围屋的排水,避免围屋内涝,另一方面可以预防火灾,火灾发生时,就近提供水源;本区位于我国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无需收集雨水;灌溉农田是用河流水;水塘与河流没有直接相通。第22题,客家人以围屋聚族而居,可以共御外敌,抵御外来入侵,又方便家族人员交流,有凝内团结的作用,且节省居住用地,少占耕地,节省土地资源。相对封闭,不利于商品贸易。
23.答案:(1)防止海风刮跑屋顶海草;减弱飞鸟、走兽对屋顶的破坏;削弱流水等外力对海草屋顶的侵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资源等。
(2)坡度大小:雨巷所处区域大于晾房。原因:雨巷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为增加排水速度,屋脊坡度一般比较大;晾房一般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屋脊坡度小。
(3)坚固耐用;不易积水,排水方便;易清扫,干净卫生;通行方便。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草房用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的海草覆盖,说明该民居临海。我国沿海地区属季风气候,海草房以石筑墙,可间接说明风大、雨多。我国沿海地区是季风气候,冬夏风力大,房上覆盖渔网可以避免海风刮跑屋顶海草;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屋顶尖,坡度大利于排水,覆盖渔网减轻降水等外力对海草屋顶的冲刷,也能间接防止海鸟等对屋顶的破坏;沿海地区海草资源丰富,建海草屋便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第(2)题,由图可知,雨巷所在区域房屋屋脊坡度大于晾房所在区域。雨巷所处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雨巷屋顶尖,坡度大利于排水。晾房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建筑,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因此晾房屋脊坡度小。第(3)题,雨巷所在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年降水量多。与石板相比,泥土松软,泥土地面的道路,雨天易形成泥巴路,不利于人们行走;晴天时易尘土飞扬。而石板路坚固耐用,排水方便,不易积水,而且还容易清扫,干净卫生。因此石板路更方便人们行走。
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地域文化
知识点2
地域文化与乡村建筑
知识点3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知识点4
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易错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点
不能根据区域的建筑特征判读地域文化特征
能力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测试题,共12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训练,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