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61122/0-17019068756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61122/0-17019068756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61122/0-17019068757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展开自主梳理·探新知
一、地域文化
1.文化: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具有地域性特点。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包括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
3.地域文化景观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留在地表的文化印记。如:农田、村落、道路。
4.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合作探究·释疑难
知识点
地域文化
┃┃问题探究■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说明了地域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归纳拓展■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的文化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如下图所示
3.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4.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典例剖析■
例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材料二 作为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的扬州,自唐、宋时期开始就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瘦西湖历史悠久,被认为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
(1)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这对当地居民心理有何影响?
(3)中、西方园林建筑结构有何差异?
[解析] 第(1)题,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第(2)题,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这种封闭的地形结构特征加强了人们的保守心态,形成封闭性较强的盆地心理。第(3)题,比较图中两国园林,中国园林讲究含蓄,用隔景、障景手法,用树、亭等遮挡,隔而未隔,障而未障,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图中水面石桥,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以美国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答案] (2)盆地环境加强了人们的保守心态,形成封闭性较强的盆地心理。
(3)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对点训练■
1.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D )
①海鲜②牛羊肉
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B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据气候特点可知该地腌腊制品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又以山地为主,耕地稀少,因此农业以种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为主,因此B项正确。
知识点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问题探究■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
(1)分析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探讨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城镇建筑景观和空间格局。
(2)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归纳拓展■
1.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
2.世界城市景观差异与形成
3.中国的特色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归纳总结:影响传统民居特点的因素
气候(气温、降水、采光、昼夜温差、风、空气湿度等)
地形、地质(岩石、土壤、冻土、黄土等)
水文(河流)
材料获取(就地取材、价格低廉)
蚊虫鼠蚁(湿热)
当地的文化传统
┃┃典例剖析■
例题2(2022·广东汕头检测)位于湖南雪峰山河谷带的洪江古商城,民居独特,每栋古建筑四面高墙,外围四壁少有窗户,方方正正如同印章,当地人称其为“窨子屋”(下左图),洪江古城是我国千年古商集散中心,古商城发展的早期,街巷(右图)宽高比值维持在0.9左右,而较晚时期缩减为0.4左右。据此完成(1)~(2)题。
(1)古窨子屋每栋四面建有高墙,主要体现的自然环境功能是( A )
A.避风B.排洪
C.采光D.防盗
(2)古商城街巷宽高比值发生变化主要是为了( D )
A.增强光照强度B.提高通风效果
C.满足交通需求D.缓解人地矛盾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古窨子屋位于湖南雪峰山河谷带,四面建有高墙,形似北方的四合院,主要体现的自然环境功能可以避风,防洪,但不能排洪,外围四壁少有窗户,因此采光效果不好,A正确,B、C错误;具有防火防盗功能,但不是自然环境功能,D错误。故选A。第(2)题,古商城街巷宽高比值发生变化,由0.9左右,缩减为0.4左右,体现出街巷的宽度变小了,主要是街道变窄,随着人口的增加,向临街位置增建了房屋,建筑物变得更密集了,降低了光照强度和通风效果,A、B错误;街道变窄,更不利于车辆的穿行,C错误;主要是缓解人地矛盾,D正确。故选D。
┃┃对点训练■
2.(2022·河北模拟预测)唐中期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达。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特色民居景观图及主要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多“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这类特色民居是因为( B )
A.此地盛产石材,便于建桥
B.河湖纵横交错,水运便利
C.房屋多坐南朝北,防止暴晒
D.文化发达,墙壁多水彩画
(2)隋唐之后,扬州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的区位因素为( D )
A.气候B.农业
C.手工业D.交通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及地域景观。读图可知,该区域民居为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为我国的江南水乡景观。该地河湖纵横交错,故为方便居民出行,多建桥,并非因盛产石材而建桥,A错误;河湖多,水运便利,B正确;由于我国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房屋多坐北朝南,C错误;该区域民居的典型特征为青砖白墙,墙上基本没有水彩画,D错误。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且隋朝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幅度扩修,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会点附近,交通区位凸显,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D正确,和气候、农业、手工业关系不大,故A、B、C错。故选D。
素养培优·提技能
策略指导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如地形、植物、动物等图像为自然景观图;城乡风貌、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农业生产情景等图像为人文景观图。
在解答景观图类试题时,要通过对图像内容的分析,提取信息,从中寻找出图中的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服装特色等,然后再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作出正确的解答。
地理景观图判读的基本方法:第一,仔细阅读图名,观察并提取与设问有关的最能反映地理特征的关键信息;第二,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准确判读地理景观图主要表示或反映何种地理事物,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总结出规律;第四,在以上读图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与设问相关的内容,联系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作答。
考题展示
下面四幅图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2)下列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桥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主要功能已发生很大改变
D.丁桥体现了藏族的建筑特色
[解析] 第(1)题,铁索桥多建在西南地区的峡谷中,绍兴酒桥分布在江南水乡,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行船、防洪,卢沟桥位于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现为著名景点,风雨桥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为连接两岸侗寨而建,体现了侗族的建筑特色,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桥梁的造型、风格。第(2)题,桥梁最早都是交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变化,桥梁被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增加了旅游观光、科研等其他功能。
课堂小结·梳脉络
随堂演练·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安徽合肥检测)地名反映了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民族的交融、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维吾尔族为农耕民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为游牧民族,其聚居地多以维吾尔语、蒙古语和哈萨克语命名。据此完成1~2题。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语地名和哈萨克语地名分别常见于( C )
A.天山山麓绿洲、天山山麓绿洲
B.天山及其以北山区、天山及其以北山区
C.天山山麓绿洲、天山及其以北山区
D.天山及其以北山区、天山山麓绿洲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语地名常以“乌苏”和“郭勒”等命名,其命名依据是( C )
A.道路B.建筑
C.河流D.土壤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维吾尔族为农耕民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为游牧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少,天山山麓地带冰雪融水较多,水源条件得到满足,以农耕为主。天山及其以北山区草场资源丰富,以畜牧业为主。因此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第2题,读资料可知,蒙古族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新疆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少,所以地表水较多的地区草原才能茂密。所以蒙古语中“乌苏”和“郭勒”等指的是河流,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苏州古城的规划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B.欧洲传统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苏州的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4.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D )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解析] 第3题,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第4题,北京的城市布局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城市和美国城市建筑差异较大,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尤为明显。据此完成5~6题。
5.美国的摩天大楼基本上分布在市区中心,原因是( B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B.城市发展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D.城市规划不合理
6.中国的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少有围墙,这说明( B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须围墙
[解析] 第5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第6题,中美地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云南双柏县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背山面水,全村房屋墙连墙,层叠而上,极具特色。土掌房屋顶用松木原木为梁,上铺木板、松针并用泥土夯实,覆上石板块,最后夯上三合土。图1示意土掌房景观,图2示意云南双柏县气温和降水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土掌房自家屋顶成为别家的晒谷场,原因是( C )
A.当地晴天多降水少
B.邻里友好和睦的关系
C.地形坡度大平地少
D.木材泥土等原料丰富
8.结合当地气候特征,推测土掌房屋顶构造的最主要功能是( D )
A.避免强光照射B.夏隔热冬保暖
C.利于纳凉通风D.防止雨水渗漏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和图中景观可知,土掌房背山面水,全村房屋墙连墙,层叠而上,因此自家的屋顶正好是上方一户居民的屋前坝子,而且该地区地势陡峭,平地少,缺少晒谷场所,所以屋顶成了晒谷场,C正确。根据气温和降水图可知,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晴天少,A错误;邻里友好和睦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错误;屋顶成为晒谷场与其用材无关,D错误。第8题,结合气温降水图信息可以判断,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根据材料信息,当地的屋顶用松木原木为梁,上铺木板、松针并用泥土夯实,覆上石板块,最后夯上三合土。这样的屋顶可有效防止雨水下渗到屋内,防止雨水渗漏,D正确。避免强光照射只需要有不透光的物体阻挡光线即可,不需要如此复杂的屋顶构造,A错误;隔热保暖还需要对其他几面墙进行处理,单纯的对屋顶进行处理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作用不大,不是其最主要的功能,B错误;该建筑方式通风效果并不好,C错误。
二、综合题
9.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分布在我国江南水乡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乙地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3)丙地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等特点。
(4)丁地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解析] 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明显,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有关,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有关,西北平顶土拱与干旱气候有关。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
养目标
合格考
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综合思维)
3.根据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市的文化差异,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综合思维)
等级考
1.从自然环境角度,综合分析城乡景观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城乡景观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特点。(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能够对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本节要点
1.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特点,文化景观蕴含着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建设规划。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
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北方
南方
耕地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
水稻、油菜、甘蔗
传统民居
以土坯为原料,注意防寒
以砖瓦为原料,注意通风散热
主食
面食
大米
运动项目
冬季溜冰
游泳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景观
地域文化
举例
农业生
产景观
农业结构、耕作方式、农田景观、生产流程与场景
东北黑土地的商品粮基地、云南哈尼族梯田、内蒙古草原牧业、新疆山地牧场
乡村聚
落景观
人口、聚落分布、房屋建筑与布局
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窑洞、北方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
格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欧洲城市
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建筑
风格
杭州
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建筑
结构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
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特色
民居
图示
与气候的关系
傣家
竹楼
反映当地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高脚屋,便于通风散热,房顶坡度较大,有利于雨水快速倾泻,还可以起到防虫、蛇的作用
山
西
四
合
院
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由外向内单面倾斜的屋顶,反映了当地雨水较少、降水集中的自然环境特征
黄土
高原
窑洞
黄土高原特有的文化景观,反映了当地土层的直立性和气候的干燥性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