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训练题(20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8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8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共18页。
基础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1. (2023·潮州市模拟)下列关于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
B.引入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会呈“J”形增长
C.群落演替过程中,早期出现的种群在未来成熟的群落中不会出现
D.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地和裸岩,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意味着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而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可推测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A正确;引入新环境的种群,如果能够适应该环境条件,则在一定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早期出现的种群在未来成熟的群落中依然可能会出现,但不是优势种,C错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地和裸岩,这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错误。
2. (2023·松原市模拟)环境容纳量取决于一个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乙两地的灰喜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是相同的
B.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相同的
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生活在微山湖中的鲫鱼和黑鱼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解析】 由题干可知,环境容纳量取决于一个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因此甲、乙两地的灰喜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一定是相同的,A错误;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生活的年份无关,因此,只要某草原在不同年份的环境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那么东亚飞蝗在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就可能是相同的,B正确;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和出生率会达到相对平衡,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生活在微山湖中的鲫鱼和黑鱼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其环境容纳量一般是不同的,D错误。
3. (2023·咸宁市模拟)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cm2
B.标记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
【解析】 由于松树个体体积较大,所以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能太小,不可能取1 cm2,A错误;蜈蚣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对酵母菌计数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上镜检,C错误;鼠的体积较大、活动范围较广,所以调查鼠类的种群数量采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4. (2023·聊城市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C )
A.调查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样方法调查时,样方取样要随机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抽样检测法进行采集、调查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所做的标记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解析】 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和植物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A正确;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种群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正确。
5. (2023·廊坊市模拟)在森林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错误的是( B )
A.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B.P点时对应的数值就是甲种群的K值
C.图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D.去除乙后,短时间内甲的数量会增加
【解析】 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呈现“先增加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后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正确;种群的数量应该在K值上下波动,P点时对应数量是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其大于K值,B错误;图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C正确;去除乙后,甲的天敌减少,所以短时间内甲的数量会增加,D正确。
6. (2023·襄樊一模)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群落内两个生态位很接近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生态位的分化会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
B.群落内生态位重叠程度加剧不利于环境资源的利用
C.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
【解析】 生态位的分化会使不同生物分别利用不同的资源,减少竞争,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群落内生态位重叠程度加剧会导致竞争加剧,不利于环境资源的利用,B正确;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出现生态位分开,导致重叠程度降低,D正确。
7. (2023·日照市模拟)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蟾蜍从昆虫种群获得的能量一定多于从蜘蛛种群获得的能量
C.若草固定的能量为a,则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大于0.04a
D.食虫鸟和蟾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同时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无法确定蟾蜍与蜘蛛捕食昆虫的比例、蟾蜍捕食蜘蛛的比例,因此无法比较获得的能量的大小,B错误;如果草的能量全部沿着草→食草鸟→猫头鹰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按照20%计算,那么猫头鹰可以获得0.04a能量,但是草中的能量还有部分流向昆虫,这时经过更多的营养级,那么能量消耗更多,因此猫头鹰获得的能量一定小于0.04a,C错误;据题图可知,食虫鸟与蟾蜍均捕食昆虫,因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并且都位于第三、四营养级,D正确。
8. (2023·泰安市模拟)我国“嫦娥四号”搭载了棉花种子、酵母菌和果蝇等生物作为样本,这些生物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试验载荷罐内棉花种子率先发芽长叶,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该密封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输入能量
B.罐内的有机物可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
C.载荷罐中含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其中酵母菌和果蝇属于消费者
D.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输入能量,A项正确;罐内的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物质流动,不能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B项错误;载荷罐中的酵母菌为分解者,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其稳定性较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种类,D项错误。
9. (2023·山东威海模拟)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 )
A.秋天,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脱落
B.内蒙古草原某种植食性昆虫与捕食该昆虫的食虫鸟形成的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D.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增加,沉水植物死亡,水体氧气含量下降,进而引起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鱼类遗体会进一步使水体氧气含量下降
【解析】 秋天,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脱落,这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没有表现出反馈调节,与题意相符,A正确;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这里植食性昆虫与捕食该昆虫的食虫鸟之间由于捕食关系形成了种群数量上的此消彼长现象就是反馈调节的结果,与题意不符,B错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调节是反馈调节且是负反馈调节,该过程的存在维持了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与题意不符,C错误;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增加,沉水植物因为缺乏光照死亡,水体氧气含量下降,进而引起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鱼类遗体会进一步使水体氧气含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该过程表现的是正反馈调节,与题意不符,D错误。
10. (2023·乐山市模拟)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食物链中流动
C.温室效应主要是图中①过程释放大量CO2进入大气造成的
D.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过程④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解析】 甲、乙、丙分别代表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A错误;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内部传递,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甲),B错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而①过程代表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错误;处于稳定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CO2的量相对稳定,D正确。
11. (2023·鞍山市模拟)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得到了不断加固和拓展。近年来,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以年均约1 980 km2的速度将沙漠变为绿洲,在生态、经济、国土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沙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会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
C.栽种多种植被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沙漠治理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但不会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
【解析】 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具体体现,A正确;沙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加了绿化面积,能够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B正确;栽种多种植被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并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继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沙漠治理,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同时也会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D错误。
12. (2023·徐州模拟)焚烧和填埋是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对不同种类的垃圾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利用,如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堆肥、生产饲料等,以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垃圾填埋场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
B.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堆肥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属于消费者
D.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
【解析】 调查垃圾填埋场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适于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利于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堆肥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所以,此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C错误;生物堆肥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使引入的微生物能有效对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023·长沙质检)在某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样方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随机取样 。
(2)消灭某种害虫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性别比例 ,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 出生率 ,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类似于 “J” 形增长。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关键是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答案合理即可) 。
(4)如图1是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数量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不变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图2中,当R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增长型 。
【解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减小,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3)分析题干可知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类似于理想状态,种群数量类似于呈“J”形增长。要想控制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4)图1中A曲线是“J”形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种群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a点时R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4. (2023·潍坊模拟)茶树害虫是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林下茶园(茶树与高6~8米的乔木马尾松间作)和常规茶园(无树木遮阴)中的害虫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与常规茶园相比,林下茶园改变了群落的 垂直 结构,其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增强 。
(2)林下茶园结网型蜘蛛丰富度显著高于常规茶园的主要原因是 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衍 。
(3)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属于 种间竞争 关系,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来看,应使叶蝉数量控制在 低于K/2 水平。
(4)林下茶园中叶蝉数量只有常规茶园的1/2左右,主要原因是 叶蝉的天敌蜘蛛数量和丰富度增加,降低了林下茶园叶蝉的环境容纳量 。
(5)林下茶园高大的乔木吸引了某种捕食性鸟类到来,这种鸟摄食叶蝉和各种蜘蛛,鸟类进入后林下茶园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至少有 27 条。
【解析】 (1)林下茶园将茶树和乔木间作,改变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增加了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衍,所以林下茶园中结网型蜘蛛丰富度显著高于常规茶园。(3)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都以茶园中的叶蝉为食,两者是种间竞争关系,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达到最大防治效果,应将叶蝉数量控制在K/2以下水平。(4)根据表格,林下茶园蜘蛛总数比常规茶园多,叶蝉的天敌蜘蛛数量和丰富度增加,降低了林下茶园叶蝉的环境容纳量,抑制了叶蝉的数量增长。(5)鸟类进入后食物链有:茶树→叶蝉→游猎型蜘蛛→鸟类,茶树→叶蝉→结网型蜘蛛→鸟类,茶树→叶蝉→鸟类,由于游猎型蜘蛛有14种,结网型蜘蛛有12种,故食物链至少有14+12+1=27(条)。
15. (2023·金华模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前许多农村都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如湖北省某林场在板栗林里栽培茶树,实现了板栗、茶树两旺,这类立体农业模式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改善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结合生态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农民传统的“间作套种”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立体农业充分应用了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原理进行立体种植等生产模式,间作套种时强调不同植物高矮结合,意义是 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不同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则合理地利用了 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 。
(2)曲靖市王某承包了一片荒废的稻田准备开展立体农业,发现废弃稻田中有不少入侵物种福寿螺,若要研究福寿螺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栖息地、天敌、食物、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至少答两点),该荒废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它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王某决定在农田中开发“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与传统稻田养鱼模式相比经济效益更高,原因是实现了 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 。
【解析】 (1)立体农业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间作套种时不同植物高矮结合,可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不同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则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无机盐。(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要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荒废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与传统稻田养鱼模式相比,“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故经济效益更高。
能力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1. (2023·烟台市模拟)科研小组调查了某城市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我国沿海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受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较大
B.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C.常住人口数量和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都不呈“S”形增长
D.2016~2020年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这期间的城市生态足迹相对稳定
【解析】 我国沿海城市常住外来人口流动较大,其变化会受到迁出率和迁入率的较大影响,A正确;由曲线图可知,2000~2020年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B正确;由曲线可知,常住人口数量和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都不是“S”形增长,C正确;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016—2020年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增长率都小于零,因此人口数量下降,此期间的城市生态足迹无法确定,D错误。
2. (2023·焦作市模拟)麝类动物已极度濒危,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到2012年间对某林麝自然栖息地附近圈养的林麝种群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2001年到2012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B.2005年后,林麝种群数量变化类似“J”形增长
C.适当增加雌性林麝所占比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D.在林麝自然栖息地附近建立圈养场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 由题图可知,2001年到2012年间,种群数量一直增加,这段时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A正确;由题图可知,2005年后,林麝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类似“J”形增长,B正确;雌性个体多,有利于繁殖,即有利于种群增长,C正确;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3. (2023·洛阳市模拟)空心莲子草(双子叶植物)是一种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在入侵某群落后的初期,其种群数量会呈现“J”形增长,并形成大小不等的斑块状镶嵌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空心莲子草形成的斑块状镶嵌体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空心莲子草入侵后可能会影响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用样方法调查空心莲子草的种群密度时,可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D.空心莲子草数量呈“J”形增长,与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有关
【解析】 空心莲子草属于一个物种,其镶嵌分布形成了种群的空间分布,而不是群落水平的空间结构,A错误;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影响或破坏当地物种,会改变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空心莲子草的种群密度时,可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或等距取样,C正确;空心莲子草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与入侵地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因素有关,D正确。
4. (2023·淄博模拟)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科研人员设置了a~d 4种不同的培养条件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培养条件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a组培养条件不变,酵母菌种群数量会呈现“J”形增长
B.对比a、b组可知,培养液的成分、含量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
C.对比c、d组可知,振荡培养可增加酵母菌种群的数量
D.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解析】 a组每隔3 h换一次培养液,但培养液(培养瓶)空间是有限的,故酵母菌种群数量不会呈现“J”形增长,A错误;对比a、b组可知,培养液的成分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但培养液的含量未发生变化,B错误;对比c、d组可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振荡培养可增大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但超过一定时间,c、d组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一样的,C错误;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D正确。
5. (2023·泸州模拟)研究者对大豆和禾草进行单种和混种实验。每个盆中种植的禾草个体数为0~4株,大豆为0~8株。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注:横坐标表示两种植物在同一个盆中的数量。
A.大豆和禾草在同一个盆中种植构成了生物群落
B.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
C.接种根瘤菌能显著减少混种的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
D.向盆中施加氮肥对混种的两种植物均无促进作用
【解析】 生物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大豆和禾草无法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据图可知,接种了根瘤菌的大豆的干重明显增加,因此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B正确;据图可知,未接种根瘤菌,大豆不能生长,接种根瘤菌有利于大豆生长,但接种后,禾草的干重变化不大,说明混种的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并未减少,C错误;向盆中施加氮肥对大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豆生长需要大量的氮肥,D错误。
6. (2023·延庆模拟)生殖对策指生物繁衍后代时所面临的各种抉择。r-对策是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以更多的能量用于高生殖率来适应环境的生物的对策。K-对策是处于较稳定环境、以较少的能量用于生殖,而用较多的能量用于自身个体生长的生物的对策。下图是两类不同生殖对策的物种在群落演替中的消长情况统计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过程
B.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
C.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
D.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解析】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由题意可知,r-对策繁殖力较大,所以生物在群落中相对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不是r-对策生物的出生率越来越低,B错误;银杏和大熊猫生殖率较低,所以根据生殖情况,银杏和大熊猫均属于K-对策的生物类群,C正确;顶极群落即群落演替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该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D正确。
7. (2023·石家庄模拟)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曲线偏离正常值的幅度表示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B )
A.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B.第5年至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不存在物种替代
【解析】 不同海拔高度是地形不同造成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A错误;曲线偏离正常值的幅度表示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第5年至25年群落乙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甲大,因此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B正确;2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但不代表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丰富度只表示某群落当中的物种数目,C错误;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D错误。
8. (2023·秦皇岛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的
B.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
C.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O2
【解析】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A正确;图中黑色箭头②③④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⑤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C正确;碳在③④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D错误。
9. (2023·商洛市模拟)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 J/(cm2·a)
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
C.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解析】 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 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错误;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1×107 J/(cm2·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96×105 J/(cm2·a),因此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107)×100%≈0.85%,C正确;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0. (2023·黄石模拟)下图所示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组成a生态系统的肉食动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B.流经a或b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各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b生态系统可以对a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D.人类活动对b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其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相对较弱
【解析】 组成a生态系统的肉食动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b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流通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系统,能量除了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还应该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B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a可以产生强烈的干扰,C正确;人类活动对b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因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分解者的功能较弱,所以对其他生态系统有很高的依赖性,需要人们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维持其动态平衡,D正确。
11. (2023·韶关市模拟)某市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无废化生态社区”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原理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遵循循环原理、整体原理等基本原理,A错误;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了有机物,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施用有机肥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2. (2023·怀化市模拟)“零废弃生态农业”是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让农田秸秆和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A.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B.“零废弃生态农业”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各物种的生态位
C.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
D.“零废弃生态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解析】 酶催化剂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加速物质的分解速率,但并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A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而“零废弃生态农业”能够加速物质的循环过程,增加了部分废弃物的利用率,但并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各物种的生态位,B正确;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零废弃生态农业”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C、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023·常州质检)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 700~5 55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数量 特征,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标记重捕法 。
(2)从保持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 遗传(基因) 多样性和 物种 多样性。
(3)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约为8年)。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类型为 衰退型 ,预测此后一段时间 丙 (填“甲”“乙”或“丙”)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
(4)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eq \b\lc\(\rc\)(\a\vs4\al\c1(R=\f(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 减少 (填“增加”或“减少”)。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还有 迁入率和迁出率 等。为更好地保护藏羚羊的种群数量,请提出保护藏羚羊的合理化建议: 减少对藏羚羊的猎杀、保护藏羚羊栖息地、控制藏羚羊天敌数量、加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等 (至少答出两项)。
【解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藏羚羊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3)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由图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中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减少对藏羚羊的猎杀、保护藏羚羊栖息地,控制藏羚羊天敌数量、加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等都能更好地保护藏羚羊数量。
14. (2023·菏泽市模拟)由于气候变化,雨水减少,某河流干涸后,群落历经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该群落演替到顶极阶段时生活着很多动物种群,其中有蛇、蛙、鼠、食草昆虫等,其中蛇的食物来源有蛙和鼠,蛙捕食食草昆虫,食草昆虫和鼠吃草。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如表,部分动物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所示(a~d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 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灌木和乔木遮挡了艾蒿的阳光 。
(2)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增加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若将蛇的食物比例由2/3的鼠、1/3的蛙调整为1/3的鼠、2/3的蛙,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食物比例后该地的蛇的承载力约是原来的 0.57(4/7) 倍。
(4)图中M2表示 用于食草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P表示 食草动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若草同化的能量为e,则从草到食草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a+b)/e ×100%。
【解析】 (1)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灌木和乔木遮挡了艾蒿的阳光,导致艾蒿不能很好地生长。(2)输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由于随着群落的演替,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不断增加,因此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3)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蛇的食物比例为2/3的鼠、1/3的蛙时,设蛇的承载力为x,调整为1/3的鼠、2/3的蛙后,蛇的承载力为y,其他条件不变,说明消耗草的量不变,则eq \f(200,3)x+eq \f(1 000,3)x=eq \f(100,3)y+eq \f(2 000,3)y,eq \f(y,x)=eq \f(1 200,2 100)=eq \f(4,7)≈0.57。(4)题图中c表示粪便中的能量,M1表示食草动物的同化量,M2表示用于食草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P表示食草动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若草同化的能量为e,食草动物的同化量为a+b,则从草到食草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b)/e×100%。
15. (2023·宜昌模拟)生态农业系统设计中,稻—鸭—萍共作是其模式之一,萍可作为鸭的饲料,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水稻的肥料,鸭蛋等禽制品为人所用。如图为相关能量流动示意图,序号表示该系统内部分能量的输入或输出过程。
(1)稻—鸭—萍共作模式中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 二、三 营养级,被鸭摄入但没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含在箭头 ⑧⑤④ (填数字)中。
(2)图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指 水稻、杂草和萍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的能量 ,箭头 ②⑧⑩⑪ (填数字)所示能量最终不可能被人利用。
(3)研究人员统计了一定时期内与图中害虫和鸭有关的能量,如下表所示:
据上表分析,该时期害虫到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5 %。箭头⑧⑨所示能量之和比③⑥⑦之和小的原因是 部分能量流向人,还有未利用的部分 。
(4)需要不断向该生态农业系统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 该生态农业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需要为目的的,氮元素不能全部归还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中,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不足,所以需要不断地向该生态农业中施加氮肥以使农作物高产 。
【解析】 (1)据图可知,鸭能吃害虫和杂草等,鸭为第二、三营养级;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而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被鸭摄入但没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应为粪便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而鸭的粪便量应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⑧⑤④。(2)在该生态农业系统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水稻、杂草和萍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的能量;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最终不能被人体所利用,即②⑧⑩⑪。(3)害虫到鸭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鸭从害虫中获得的能量与害虫的同化量之比,即③÷①×100%=200÷4 000×100%=5%。③⑥⑦的能量除流向分解者(⑨)、呼吸作用(⑧)之外,部分能量流向人,还有未利用的部分。(4)该生态农业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需要为目的的,氮元素不能全部归还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中,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不足,所以需要不断地向该生态农业中施加氮肥以使农作物高产。
16. (2023·中山市检测)微生物作为人工湿地除污的主体和核心,在物质的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为净化某地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构建人工湿地、设计湿地景观、优化植物种植等,建成如图湿地生态系统。河水由A处引入该系统,经甲、乙区域处理后由B处流出(箭头为污水流动方向)。一段时间后,之前受到污染的水体环境改善明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甲、乙两个区域选择种植的植物类型不相同,这样设计可以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又能美化环境,体现生态工程建设的 整体 原理。根据题干信息和图推测,该生态系统植物的选择原则是 根系发达、净水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植物能适应污水环境)、易管理、美观等 (答出两点即可)。
(2)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甲、乙两区域分布的植物分别为美人蕉和菖蒲,这可以体现群落的 水平 结构。甲区域中在种植美人蕉的同时,会向其中加入一定比例分解污水的细菌菌液,美人蕉可为细菌提供 氧气 ,使细菌将污水中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无机物的能力增强。为抑制藻类的生长,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乙区域植物的密度来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乙区域植物密度能抑制藻类繁殖的原理是 乙区域植物与藻类为竞争关系,通过竞争阳光、无机盐等生态资源来抑制藻类繁殖 。
(3)与A处相比,B处水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变化包括 总氮、总磷含量下降,有毒物质减少,溶解氧上升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净化污水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甲、乙两处植物均无固定的土壤可以扎根,故需要根系发达的植物才能与固体填充物紧密结合,通过该生态系统有污水处理的作用可知,植物需要净水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植物能适应污水环境),同时因为在城市中,所以需要植物易管理、美观。(2)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甲、乙区域,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生产者可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或有机物(植物遗体),该过程水中有机物较多,故美人蕉更多的是为细菌提供氧气,使细菌将污水中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无机物的能力增强。乙区域植物通过和藻类竞争阳光等生态资源来抑制藻类繁殖。(3)因为该湿地生态系统对引进的河水有净化作用,故与进水口水样相比,出水口水样中总氮、总磷含量下降,有毒物质减少,溶解氧上升。茶园类型
叶蝉总
数(只)
蜘蛛总
数(只)
游猎型蜘蛛丰富度
结网型蜘蛛丰富度
蜘蛛多
样性
林下茶园
692
1 542
14
12
2.8
常规茶园
1 410
995
14
8
1.5
分类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艾蒿(株/100平方米)
5
10
6
3
1
1
白杨(株/100平方米)
0
1
2
4
8
8
鼠(只/100平方米)
0
1
2
4
8
16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能量相对值
4 000
300
200
100
1 000
100
300
1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0实验与探究,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7生命活动的调节,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3细胞的生命历程,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