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十七章 特殊三角形17.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二、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A
C
B
D
A
D
B( C )
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图形,△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与BC垂直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ADB与△ADC重合,∠B=∠C,∠BAD=∠CAD,∠ADB=∠CDA,BD=CD
活动3: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
教师提问: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学生可结合图形回答。
(板书)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说明:将等腰三角形写成已知时,通常写成“在△ABC中,AB=AC”而不写成“等腰”两个字。
教师引等学生回答:要证两个角相等可以转化前面所学过的三角形全等,而图形只有一个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使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
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线的作法,教师可作提示:作中线AD,由学生口答,或者指导学生看课本证明。
教师归纳等腰三角形性质1,并指出它的几何符号语言的书写:
如上图:∵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教师提出问题:(口答)
1.等腰直角三角形每一个锐角的度数是多少度?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40°,那么它的顶角的度数是多少?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多少?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那么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5.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120°,则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6.等边三角形各内角有什么关系?各等于多少度?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2×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板书)
教师与学生合作分析,口述(2)的证明过程。
活动4:提出问题: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BD=CD,∠ADB=∠ADC=90°,由此,
你能得出等腰三角形还具有什么性质?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
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板书)。
活动5:例1: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点D、E是底边的两点,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数。
A
B
C
D
E
分析例题,剖析推理方法及依据,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过程,解略。
例2: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和∠C的度数。
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三、师生互动,总结新知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用自己语言归纳,教师适时点评,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性质;
4.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作法(作底边上的高、作底边上的中线、作顶角的平分线)。
初中数学冀教版八年级上册17.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冀教版八年级上册17.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17.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17.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 特殊三角形17.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 特殊三角形17.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等腰三角形识别的应用,谈谈你的看法,展示交流,小试牛刀,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