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 (1)故都的秋-一课一练(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 (1)故都的秋-一课一练(学生版+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①____________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②____________,最终成就了③____________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②______________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4.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唯命论者
郁达夫
在市立第十七小学教书的李德君先生,从家里闷闷地去学校,原因是泡饭的汤水太热,在他舌头上烫起一个泡。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两句老话,却是他最佩服的哲学。
河边大树上的一只老鸦,呱呱地向他叫了两三声。他双眼不禁一阵眩惑,于是,铺路的乱石,又绊住了那双早已开了大口的旧皮鞋。
“晦气晦气!真是祸不单行!”
嘴里“呸呸”地向地上吐了两口唾沫之后,预备钟已经在打了。
他急忙赶到休息室,把黄色旧呢帽一除,秃顶上便放出一层蒸笼馒头似的热气;三脚两步抢上课堂,亮光光的馒头上,热气已经结成珠汗。
好不容易上完课,李先生的颚骨感到了酸痛。曲着背,低着头,走回家吃中饭的时候,他的第五位公子正因为撒出大便在换衣服,夫人的饭自然还没有烧熟。
谁让他养活了六个孩子!不得已,李德君先生只好饿着肚皮,先去改学生的一大摞卷子。但是,前两月的薪水还没有发下,而明天四块半钱的房租却不得不付了,心里同麻绳初卷似的绞榨起来,于是卷子改不下去了。
他想起这一辈子,除却十六岁那年进学,十余年前和夫人结婚,似乎没有一件事称心。眼见得同事及学生中的狡猾者,一个一个钻入社会,攫取富贵,而他的一点点薄俸,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少。幸亏二十几年前的那张师范讲习所的证书在帮他的忙,所以每次校长更换的时候,他还保留了那个三十八元六角的位置,否则恐怕连烫舌尖的泡,都要向施粥厂乞取了。现在,曲了背瘦了肉,七八年前做的粗呢中山装挂在身上,像是一面不吃风的帆。少年的痕迹,若还有一点残留的话,只有长眉下的一双菱形的眼睛。就是这一双眼睛,近来也变成撞墙的急狗似的阴狠而可怕,那一种飒爽的英气,早就消失了。
“唉喝,唉喝!饭究竟怎么样了?”
奇怪得很,接二连三地催了几声,他的夫人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反击。她一只手抱了周岁的小孩,一只手拿菜和饭给他,不但不恼怒,还满含神秘的微笑。
“你三点钟回来的时候,我再同你说。”
夹了一大堆草簿回屋里的时候,他的脸上也满含微笑。这回是轮到他夫人猜谜了,但她聪明得很,一猜就猜中了他的喜事:“前两月的薪水发下来了。”从破中山装的袋里,将几张旧钞票拿出来交给他夫人的瞬间,他夫人也告诉了他隐藏了一个多月的秘密。前回她娘来城里买东西,曾在店头给她手里抱着的小儿子一块钱。她下了绝大的决心,用这一块钱去买了一张航空券,今天是航空券开奖的日子。
唯命论者的李先生,到此有点动摇了,他所确信的哲学,因果颠倒了一下,仿佛是变成了“祸无双至,福不单行”。今天既发了薪水,这奖券当然也中得。满足地吃过早夜饭,他嘴里念着一四零三二零、一四零三二零的号码,匆匆走到卖奖券的店头。
忽而,他看见了红牌上白水粉写着的号码“一四零三二零”,“啊”的一声叫起来,更张了大眼,向电灯光下,重新看了一遍。一四零三二零,一四零三二零,决没有错。他浑身发起抖,脸上立时变成苍白。“五万块钱!啊啊,五万块钱!”又有三五个人走拢来看了。
一个说:“一四零三二零,这次的头奖不知落在什么地方?”
另一个说:“底下的几个小奖,我不知有没有买着?”
听了这几句话,他抖得更是厉害,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不得已,只能破天荒奢侈一次,叫一黄包车坐回家。
车到门口,跳下踏脚板,双脚一软,他先朝大门覆跌了下去。
“中了!中了!一四零三二零!”
他的发抖软脚之病,立时就传染给他的夫人,手里抱着的小孩,哗哗地从地上哭起来了。
两人对抖着,呆视着,歇了半天,到底还是苏醒了过来。“这一回好了,你久想做的中山装好去做了。”
李先生说:“五万元!岂止中山装,你也可以去雇一个佣人来,买一件外面有皮的大衣。”
“还有小孩子的衣服!”
“我们还要办一个平民小学哩!”
“娘娘她们,当然也要给一半。”
“一半太多,要给她们二万五千元干什么。”
“那一块钱,岂不是娘娘的么?”
“但是买总是你买的。”
“还有我的另外的穷亲戚也不少,就算一家给一千元罢,起码也有二十几家。”
“那么剩下来岂不只五千元了么?”
“五千元还不够么?”
“唉喝!唉喝!”
李先生的干咳,大抵是不满或不得已的表示。两人沉默下去,各怀着不服。终于夫人硬不过李先生,等许久之后,又开始说了。
“这钱上哪里去拿呢?”
“上上海去拿,我明天就辞了职上上海去拿。”
“上海我也要去的。”
“你去干什么?”
“你可以去,难道我不可以去?”
两人又反了目,又沉默下去。煤油灯刺的响了一声,煤油烧完了,然后,灯完全黑了,而窗外的亮光,也从破壁缝里透漏进来。
但是,这一次开彩,头奖是一四六三二六。是的,阿拉伯字的六与零字确实很像。
市立第十七小学门前的河里,有一个秃头的先生投了河。第二天早晨,校役起来扫地的时候,发现了李先生的尸体,他手里还捏着一条写着一四零三二零号码的奖券。
1935年2月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君向地上吐口水,是因为他觉得嘴上烫泡、老鸦冲着自己鸣叫、鞋子被绊住是祸不单行。
B.小说善于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节描写,如对秃头放热气、热气又结成珠汗的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的窘迫。
C.文中所用比喻极为传神,如“七八年前做的粗呢中山装挂在身上,像是一面不吃风的帆”,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瘦弱。
D.写灯完全黑了、窗外亮光从破壁缝里透漏进来,为李德君以为中奖却未中奖、投水而死的悲剧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
8.关于夫妻二人谈论奖金分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了奖,就去买衣服、雇佣人,表现了夫妻二人对摆脱生活困境的渴望。
B.李德君说办平民小学,说明他原本可能是有事业梦想的,却被生活磨去了棱角。
C.李妻要分钱给母亲、穷亲戚,表现出小人物身上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D.李德君不同意把钱送人,表现出他为人的吝啬,与妻子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9.从全文来看,李德君先生为什么会投河自尽?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说结尾写李德君投河自尽,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课 (1)故都的秋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①__________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②____________,最终成就了③____________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①浓墨重彩 ②水乳交融 ③独具一格
解析 ①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②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③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答案 B
解析 文段中所要表述的意思是“《沉沦》之所以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正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A、C、D三项主客倒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答案 C
解析 A项“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语序不当,前面是“本土‘化’”,应该“本土文学”在前。B项 “整合、发现、提炼”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是“发现、整合、提炼”。D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语序不当,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______________,有的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②__________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4.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 B
解析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使用了排比和比拟(拟人)的手法;“披上各色的霞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2)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3)“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示例)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②他们还会唱呢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唯命论者
郁达夫
在市立第十七小学教书的李德君先生,从家里闷闷地去学校,原因是泡饭的汤水太热,在他舌头上烫起一个泡。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两句老话,却是他最佩服的哲学。
河边大树上的一只老鸦,呱呱地向他叫了两三声。他双眼不禁一阵眩惑,于是,铺路的乱石,又绊住了那双早已开了大口的旧皮鞋。
“晦气晦气!真是祸不单行!”
嘴里“呸呸”地向地上吐了两口唾沫之后,预备钟已经在打了。
他急忙赶到休息室,把黄色旧呢帽一除,秃顶上便放出一层蒸笼馒头似的热气;三脚两步抢上课堂,亮光光的馒头上,热气已经结成珠汗。
好不容易上完课,李先生的颚骨感到了酸痛。曲着背,低着头,走回家吃中饭的时候,他的第五位公子正因为撒出大便在换衣服,夫人的饭自然还没有烧熟。
谁让他养活了六个孩子!不得已,李德君先生只好饿着肚皮,先去改学生的一大摞卷子。但是,前两月的薪水还没有发下,而明天四块半钱的房租却不得不付了,心里同麻绳初卷似的绞榨起来,于是卷子改不下去了。
他想起这一辈子,除却十六岁那年进学,十余年前和夫人结婚,似乎没有一件事称心。眼见得同事及学生中的狡猾者,一个一个钻入社会,攫取富贵,而他的一点点薄俸,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少。幸亏二十几年前的那张师范讲习所的证书在帮他的忙,所以每次校长更换的时候,他还保留了那个三十八元六角的位置,否则恐怕连烫舌尖的泡,都要向施粥厂乞取了。现在,曲了背瘦了肉,七八年前做的粗呢中山装挂在身上,像是一面不吃风的帆。少年的痕迹,若还有一点残留的话,只有长眉下的一双菱形的眼睛。就是这一双眼睛,近来也变成撞墙的急狗似的阴狠而可怕,那一种飒爽的英气,早就消失了。
“唉喝,唉喝!饭究竟怎么样了?”
奇怪得很,接二连三地催了几声,他的夫人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反击。她一只手抱了周岁的小孩,一只手拿菜和饭给他,不但不恼怒,还满含神秘的微笑。
“你三点钟回来的时候,我再同你说。”
夹了一大堆草簿回屋里的时候,他的脸上也满含微笑。这回是轮到他夫人猜谜了,但她聪明得很,一猜就猜中了他的喜事:“前两月的薪水发下来了。”从破中山装的袋里,将几张旧钞票拿出来交给他夫人的瞬间,他夫人也告诉了他隐藏了一个多月的秘密。前回她娘来城里买东西,曾在店头给她手里抱着的小儿子一块钱。她下了绝大的决心,用这一块钱去买了一张航空券,今天是航空券开奖的日子。
唯命论者的李先生,到此有点动摇了,他所确信的哲学,因果颠倒了一下,仿佛是变成了“祸无双至,福不单行”。今天既发了薪水,这奖券当然也中得。满足地吃过早夜饭,他嘴里念着一四零三二零、一四零三二零的号码,匆匆走到卖奖券的店头。
忽而,他看见了红牌上白水粉写着的号码“一四零三二零”,“啊”的一声叫起来,更张了大眼,向电灯光下,重新看了一遍。一四零三二零,一四零三二零,决没有错。他浑身发起抖,脸上立时变成苍白。“五万块钱!啊啊,五万块钱!”又有三五个人走拢来看了。
一个说:“一四零三二零,这次的头奖不知落在什么地方?”
另一个说:“底下的几个小奖,我不知有没有买着?”
听了这几句话,他抖得更是厉害,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不得已,只能破天荒奢侈一次,叫一黄包车坐回家。
车到门口,跳下踏脚板,双脚一软,他先朝大门覆跌了下去。
“中了!中了!一四零三二零!”
他的发抖软脚之病,立时就传染给他的夫人,手里抱着的小孩,哗哗地从地上哭起来了。
两人对抖着,呆视着,歇了半天,到底还是苏醒了过来。“这一回好了,你久想做的中山装好去做了。”
李先生说:“五万元!岂止中山装,你也可以去雇一个佣人来,买一件外面有皮的大衣。”
“还有小孩子的衣服!”
“我们还要办一个平民小学哩!”
“娘娘她们,当然也要给一半。”
“一半太多,要给她们二万五千元干什么。”
“那一块钱,岂不是娘娘的么?”
“但是买总是你买的。”
“还有我的另外的穷亲戚也不少,就算一家给一千元罢,起码也有二十几家。”
“那么剩下来岂不只五千元了么?”
“五千元还不够么?”
“唉喝!唉喝!”
李先生的干咳,大抵是不满或不得已的表示。两人沉默下去,各怀着不服。终于夫人硬不过李先生,等许久之后,又开始说了。
“这钱上哪里去拿呢?”
“上上海去拿,我明天就辞了职上上海去拿。”
“上海我也要去的。”
“你去干什么?”
“你可以去,难道我不可以去?”
两人又反了目,又沉默下去。煤油灯刺的响了一声,煤油烧完了,然后,灯完全黑了,而窗外的亮光,也从破壁缝里透漏进来。
但是,这一次开彩,头奖是一四六三二六。是的,阿拉伯字的六与零字确实很像。
市立第十七小学门前的河里,有一个秃头的先生投了河。第二天早晨,校役起来扫地的时候,发现了李先生的尸体,他手里还捏着一条写着一四零三二零号码的奖券。
1935年2月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君向地上吐口水,是因为他觉得嘴上烫泡、老鸦冲着自己鸣叫、鞋子被绊住是祸不单行。
B.小说善于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节描写,如对秃头放热气、热气又结成珠汗的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的窘迫。
C.文中所用比喻极为传神,如“七八年前做的粗呢中山装挂在身上,像是一面不吃风的帆”,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瘦弱。
D.写灯完全黑了、窗外亮光从破壁缝里透漏进来,为李德君以为中奖却未中奖、投水而死的悲剧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
答案 D
解析 “为李德君以为中奖却未中奖、投水而死的悲剧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错。写窗外亮光透进来,是暗写处于贫贱的夫妻二人对未来的希望,不能看成是为悲剧性结尾做铺垫。
8.关于夫妻二人谈论奖金分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了奖,就去买衣服、雇佣人,表现了夫妻二人对摆脱生活困境的渴望。
B.李德君说办平民小学,说明他原本可能是有事业梦想的,却被生活磨去了棱角。
C.李妻要分钱给母亲、穷亲戚,表现出小人物身上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D.李德君不同意把钱送人,表现出他为人的吝啬,与妻子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D
解析 “与妻子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言过其实。夫妻二人对于如何分配奖金有一定的分歧,但丈夫的分配方案并非没有道理,很难说文本的用意在于对夫妻一贬一褒。
9.从全文来看,李德君先生为什么会投河自尽?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活的折磨:李德君收入微薄,却需养活一家八口人,生活压力太大,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②心理的落差:以为中奖,异乎寻常地兴奋、激动,为奖金设定了各种去路,结果却没有中奖,难免崩溃。③迷信的心理:他坚信唯命论哲学,对未来绝望,最终屈从了他所认为的命运。④社会的不公:别人靠狡猾攫取富贵,老实本分的他却找不到出路,薄俸不多,且一年比一年更少。
10.小说结尾写李德君投河自尽,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从李德君信命写起,写他见乌鸦、买彩票、兑彩票,最后投河自尽,情节波澜起伏,结尾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②写老实本分的李德君不得不走上绝路,突出了唯命论思想害人的主题;③对读者产生一定的震撼,引发读者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警醒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1)赤壁赋-一课一练(学生版+教师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练,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 我与地坛-一课一练(节选)(学生版+教师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2课 拿来主义-一课一练(学生版+教师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